本刊记者_高洪云 杨军
千灯:新教育的乡村好学校样板
本刊记者_高洪云 杨军
>>>做新教育15年,元老储昌楼认定了八字箴言:文化立校、课程育人。文化立校把新教育的理念涵盖进去,课程把新教育的行动落实到位。他把自己掌舵的千灯中心小学视为新教育实验之集大成,视为新教育的乡村好学校样板。
由于本次采访时间仓促,关于学校课程建设等许多方面还未深入,本文特撷取几个小点,来管窥这所学校的非常之处。在本期之后,我们还将有更深入的后续报道。>>>
千灯古镇 一景
“您来千小时,当时您的团队有多少人?”记者抛出这个问题给储昌楼。
“单枪匹马。够了!”口吻霸气,毫不“谦虚”。
其实,到千小采访前,记者在网上查询资料,已对储校长有所了解。朱永新老师在一篇文章里称他是“大好人”,“这个储昌楼啊,把他的生命交给新教育实验了”。新教育在探索阶段初期,于2003年11月成立新教育研究中心,实行秘书处管理制,担任秘书长的储昌楼是总课题组的决策者兼执行者,带领团队完成了新教育组织的基本架构。
也因此,记者特别想了解他在新教育初创时期的经历,但储昌楼只淡淡说了一句:往前看。现在,他把全副身心都投入到了眼前这所学校。
在这所百年小学耕耘两年多,储昌楼承袭原有办学特色,又注入新教育的精髓,学校名气骤涨。昆曲文化、科技发明、体育运动等特色渐次开花结果,课程建设后续发力,学校成绩也从全市中游稳步攀升。如今已成为千灯镇一张靓丽的教育名片。
你可能熟悉顾炎武的名言,听过美雅的昆曲,知道江南丝竹,但你可能不知道,顾炎武、昆曲鼻祖顾坚,以及江南丝竹创始人陶岘,都是昆山市千灯镇人。
古镇水乡,千灯映照。千灯中心小学老校区毗邻千灯古镇。在储昌楼掌舵之前,千小主要以艺术教育特色学校创建为目标来规划设计,以“美丽千小”为文化中心词。
早在2004年,学校成立了小昆班。当地政府拨款,先后聘请了江苏昆剧团继字辈老艺术家柳继雁、凌继勤,以及全国红梅金奖得主周雪峰等名师担任艺术指导。艺术顾问团阵容也很强大,如上海昆剧团团长蔡正仁、原苏州市戏剧家协会主席褚铭、苏州昆剧院副院长王芳等。
2013年,储昌楼接任校长后,又进一步将昆曲纳入千小六艺(其他五艺是民乐器、绘画、书法、球类、手工制作和发明创造),成为新教育艺术教育的首要课程。
在小昆班上,通过做、画、唱让孩子了解昆曲文化;美术课上,让孩子试做昆曲服饰,画昆曲脸谱,音乐课上,学唱昆歌,学昆谣。吹拉弹唱样样都学,迄今为止,千小培养了两百多位昆曲传承人。
储昌楼还记得,第一次到小昆班训练时,就留意到几个孩子有些特别,其中一个名叫杨优。这个孩子在昆曲训练时,一招一式,特别认真投入。一开腔,眼神飞转,低吟浅唱,像一个精灵,储昌楼当场表扬了她几句。
但储昌楼总感觉她不快乐。小姑娘眼睛特别大,但眼神复杂,有惊奇、茫然,更有痛苦;面色微黑,衣服又旧又小;总之,就像一个无人问的孩子。
后来打听,才晓得她的家境。杨优家庭本来美满,但在八九岁时,母亲意外去世,父亲另娶,但不久后又在车祸中丧生。此后,杨优便与继母住在一个车库中,常被打骂。第二天,储昌楼找到杨优的班主任,了解到她学习情况一般,行为习惯问题较多。储昌楼拜托老师多关心,多引导,多爱护。
一段时间后,在讨论参加小梅花奖比赛的节目与演员时,储昌楼再次听到杨优的名字。细问之下,才发现她已能表演一段相对完整的昆曲。眼睛大,扮相好,嗓音清,可以专门训练排演一个节目来参赛,但就是眼神太杂,影响表演效果。
储昌楼不禁开始思考:我们艺术教育的目的是什么,小昆班办班的目标是什么?
千小的办学理念是:教育点亮人生。点亮人生,就是要点亮孩子的智慧与德性。若参加小昆班,能让不幸的杨优的大眼睛清纯起来,让她体验到人生的快乐,享受成功的幸福,那就是小昆班最大的成功。获奖是成功,不获奖同样成功。
在星期一全体老师的每周一汇上,储昌楼特意安排,让杨优表演了一段昆曲,代表学校颁发了一学年2000元的奖学金,奖励她的艺术成绩。“女孩要富养,一个孩子有些不良习惯,不是德性使然,是生存环境造成。”
每天早上八点,小昆班的孩子开始晨练
千小六艺之民乐
在关心引领的同时,学校还联系镇宣传办、镇妇联,为孩子寻求帮助,请多加照顾这个特殊家庭。
杨优获得2015年“牡丹亭”杯中国昆曲大赛金奖
苏州昆剧院副院长王芳老师指导小昆班的学员们
后来,储昌楼还常从班主任口中得知,杨优最近认真多了,成绩中上游了,各方面都比以前好了,就是还有着自己的心事,偶尔还有些谎话。
储昌楼说没关系,孩子的成长有一个过程,这就是教育,真实的教育。
“教育不仅仅是教学,因此我们不能就追求单一的学科成绩,艺术、科学、运动,我们的特色教育与学科教学一起共同点亮孩子们的人生。我们是要把真、善、美的种子种在孩子们的心田。”
杨优也不负众望,真正成为一个在阳光中成长的好少年。2015年,参加第18届“牡丹亭”杯中国昆曲大赛,力压群芳摘得桂冠,并在全国少儿“小梅花”比赛中荣获金奖。她自强不息逆境中成长的事迹感动了社会各界,获评2015年江苏省“十大美德少年标兵”。
就在采访回来后,在千小的微信公号上,记者还看到,在2016年苏州市首届少儿春晚上,杨优代表学校表演了昆曲《牡丹亭·游园》。
“社会病了,只认钱,钱第一,于是道德越来越滑坡;学校病了,只认分,分第一,于是师生越来越功利势利。学校不会也不能没有分数,但只认分,表象是学校的评价系统出了问题,根源还是学校的评价标准、学生的培养目标出了问题。”储昌楼在一篇日志如此写道。来千小后,储昌楼就形成了写每日一谈的习惯。林林总总的问题,如今已经积累了数百篇。
千小开展了相约课程,共同学习共同生活。在“相约星期三、而立读书会”,每天下午,老师们相约图书室,每周一章节,一个半学期共同读完了《第56号教室的奇迹》。
有一次,教师们围绕雷夫的下面这段话,展开了对分数和教育本质的讨论:“身为大人的我们必须付出更多努力,去让孩子们知道分数不过是他们人生中很小的一个部分,人格品性才是教育的本质。”
衡量一个孩子的标准到底是什么?这是顾燕倩老师长期的困惑。“考试后,老师和家长的关注重点,会直接影响着孩子的判断。”
每次测验完,冯梅老师就注意到有些家长迫切想知道学生的成绩。预计相符,大喜;相差很大时,就责怪孩子。她很反对这样的做法。“作为大人,必须努力帮助孩子们安全渡过分数的陷阱。关注学生的学习过程,远比成绩来得重要得多。”
在江阴实验小学挂职时,储昌楼就在细心比较。他觉得学生方面,最突出的是学习习惯甚至生活习惯上差距明显。千小课堂比较散漫,课堂管理不规范,单位时间学习效率低,课后学生活动方式的差异性更大。
千小的生源多元复杂,绝大部分都是外来务工人员子女。部分家庭教育功能缺失,因此储昌楼认为应重品性抓习惯,从此入手来提升学生的学业成绩。
微信上曾热传过一篇文章,附带很多九十年代小学课文中的插图,让人辨识。
此文热传,跟怀旧相关。长大了的孩子,看到自己幼时读过的老教材,自然感伤不已。这是逝去的光阴留下的蛛丝马迹。
千小的教师在共读雷夫时,读到写作计划,储昌楼趁机提出“千人千册行动”——每一位师生,每年写一本属于自己的“书”。有老师感叹:能够让孩子创作一本书那多好呀,但难度太大了!
但储昌楼不畏难。在他看来,这样的书不是我们习惯认定上的书,没有严格意义的质量要求,只是记录每个个体的所思、所行、所感,更大程度是写给自己的:写给今天的自己,更是写给明天的自己。
对老师而言,一年教育生活的缩影,可以从工作日记,读书随感,乃至听课笔记、教研笔记中来。对学生而言,平时的读写绘,各种习作、日记等,老师们、父母们用心将之收集整理,设计一个漂亮的封面,取一个美好的名字,写一篇动人的感言,就是最好的教育评价,就是最真实的成长档案。
储昌楼希望每一个教室的每一个成员,都时刻准备着自己的这本“书”。到学期结束时,以完美教室为单位,配备书架,在图书馆或阅览室,展出师生自己的“书”。
“这些书幼稚点无妨,真实才宝贵。因为记载的是成长的足迹,一本又一本连缀起来,就是一个人成长的编年史。”
“共读共研共写共同生活,这些书就是活的史实,再过几十年,必定有不少成为栋梁之材的学生回来重读过去的自己,他们会读过自己的那本书,他们更会读过自己教室中共同生活过的成员的每一本书,他们会对自己对同来的同伴或家人动情地说:我的精神生命源于这儿,这儿就是我的精神家园。”储昌楼如此憧憬。
除了做“书”,校园网站也记录、见证了千灯师生的点点滴滴。
千小原来的网站,日点击量只有几百,网站成了一个装饰。改版后的新网站起用后,每天的点击数都能破千,高峰时临近破万。储昌楼对新网站的教育设想不一样。
新网站,首先是一个大展馆。在一级栏目设置中,卓越课程、理想课堂、完美教室、新教育父母突出显示,这几个板块可以让关注新教育、关注学校发展的人们全面快捷地了解新教育、了解学校的今世来生,增强认同感,直到产生归属感。
除了新教育板块,美雅千小、昆曲文化中心、学校少年宫,通过过程记载,直观展示,真实呈现,吸引了越来越多校外的目光。网上看千小,已成为了解千小的最直接的方式。
“我们的新网站,更是一个档案馆。是学校的新教育实验档案馆,是学校的中国乡镇最美学校建设档案馆,是班级建设档案馆,是学生是老师个人发展档案馆。一天一天又一天,每一个项目、每一个课程、每一间教室、每一个学生、每一个老师,天天在创造书写,一部成长史在生成、在演绎。”
千小的老师们,把自己的读书随笔、听课随笔,纷纷上传到卓越课程的书香课程,上传到理想课堂的观课评课。只要用心去看,就会发现老师们写得越来越真实可感,越来越有自己的味道,越来越有“内容”。
“其实老师们最关注的,投入最多的是完美教室板块中的自己的那间教室。碰到有意义、有意趣的一件事,马上用手机拍下来,第一时间上传到网上,这已经成为我们不少老师的习惯。就是那不经意的一拍,却给学生、给学生家人,留下了美妙的一刻,带来了无言的惊喜。”
有天早上,一位母亲目送孩子进入校园后,特意向储校长招手。这位母亲激动地说,她要感谢老师,一是孩子文明多了,习惯比以前好了;二是在班级主页里看到孩子的照片,看到老师的文章,觉得老师真用心,她放心与安心,她要储昌楼一定转达对老师们的敬意与谢意。
百姓的认可是最大的认可,父母的夸奖是最可贵的夸奖。储昌楼觉得学校还可以做得更好。比如,在教室叙事中,每天关注一个孩子,为这个孩子写篇短文,记录下这个孩子的一天。特别是六年级毕业班,这是给孩子一个多好的毕业礼物呀。每天关注一个孩子,每天关注一个教室细节,真实地呈现出美好的一面,这就是新教育提倡的过一种幸福完整的教育生活的鲜活档案。
一个教室的完美,不能只靠班主任,每个老师,包括艺体老师,人人有责,人人参与,人人有心。储昌楼建议由班主任牵头开碰头会,全班所有老师分工,每个教室有多个栏目,要做到各个栏目有责任人,至少两天一更新。
千小的每个办公室配置了公用电脑,每天“三看”渐成习惯:一看学校网站,了解学校最新动态,了解身边同事最新做法;二看学校QQ群,了解最新工作要求、工作安排;三看兄弟教室主页,了解教室建设最新最美。
如今,储昌楼每晚睡前必做的一件事,就是打开校园网,一个专栏、一个专栏看开去,然后才踏实入睡。他看得最久、收获最多的是卓越课程、理想课堂与完美教室这三大栏目,因为师生们每天在创造、在呈现、在记录着教育生活的点滴。
卓越课程中,储昌楼看得最细的是老师们的随笔。他发现了老师们的变化:从被动地写到主动地写,从写得简略无味到写得深有体会,这是一个美妙的过程,也是一个成长的过程。
一切人、包括特殊儿童,都能过上幸福完整的教育生活,这是新教育的愿景。
十多年前,新教育实验提出“建构数码社区”行动,在应用当中提升师生的数字化时代意识与能力。
十年过去了,在千灯这样一个乡镇学校,数码社区已经升格为真正意义上的数字校园,未来教室也在最近一年建设完成。
千灯中心小学校能称得上一所数字校园,因为它有很多过硬的设备。其中包括数间投资百万的专用录播教室,全套标准设备的校园电视台,校园全部无线链接覆盖。此外,智慧城市设计团队还专门为学校设计了未来智慧教室,很超前。
“办学需讲良心与人性,最要看的不是如何对待大多数,而是如何对待那少数甚至个别。”储昌楼在每日一谈中写道。
在千小,最弱势的当然是特教班的学生,其次是随班就读的孩子。若扩大来看,那些家庭贫困的孩子,那些刚刚从外市、外省移居而来的孩子,不同的家庭背景、不同的区域习惯甚至不同的民族,一班之间,孩子们学业上、经济上、习惯上的差异性非常大。
“我们要正视并深思我们的教育原则与教育策略,保障每一个孩子应有的教育权利,同时,我们要尽量发展他们在学业上及学业以外的潜质,这就是我们学校要大力倡行的大融合教育,真正着眼每一个孩子,为了每一个孩子的成长,这是我们学校彰显办学力量的行为选择,是我们最美学校的价值观体现。”
实际上,千小特殊教育渊源很早。在上世纪80年代初,学校就因生制宜,开办了培智班。如今的“资源教室”正是从培智班逐步发展而来。
2012年,在昆山市特殊教育指导中心支持下,千小启动了学生学习资源教室建设,投入四十多万元,为小部分特殊孩子建立了两间独立教室。一间侧重感统训练,一间侧重“主辅式”课堂教学和蒙氏训练。这两间教室墙面墙体做了精心装饰,并根据其功能进行分区设置。
硬件到位后,千小在课程、师资、评估等方面也进行了积极尝试。
一是设置适宜的训练课程,根据特殊学生的年龄特点、发展潜能和存在缺陷,为他们提供适宜的课程;二是成立专业的资源教室教师团队;三是拟定个别化教育计划。
资源教室的服务对象分为三类。第一类是中、重度智力障碍学生;第二类是轻度的智力障碍,但感统失调、发育迟缓;第三类是智力正常,但在身心某些方面存在一定缺陷的特殊学生。
普特教育的融合,千小正在实行。接受资源教室安置的学生,大部分时间是在普通班学习一般课程,部分时间到资源教室接受指导。最近一两年,千小还继续探索了资源教室校本课程的开发和实施。
在建设的同时,储昌楼认为有必要进一步提升对残障少年儿童教育的认识,如何把尊重放在第一位,如何以多元教育理论来指导对他们的教育行为,如何在不人为地贴上标签的前提下,让他们悄悄地转化成长,这都是值得深思的问题。
在专业的特殊教育理论与行为之外,一些对教育本质性的认知,也能有效地指导人们对残障少年儿童的教育,如艺术教育的影响力。
储昌楼到校后,就特意将几个孩子组建成“天使昆韵团”,诵昆谣,唱昆歌。出乎意外,这些孩子积极性极高,学唱效果极好,短短一周时间就学会了三首昆谣。
还有一个更为突出的案例,有一位三年级女孩,本已被医学诊断为多动症,但父母刻意隐去了实情,让她在普通班学习。因为她过于好动,老师就送她到小昆班接受训练,一年下来,这孩子昆曲学得很快,唱念身形,有招有式,而人也平静了很多。
台湾作家白先勇先生为小昆班题词
朱永新老师(左二)来校考察,左一为千灯镇党委书记李文,左三为储昌楼校长
“为天使补上折损的双翅,身为乡村学校,却用世界上最好的教育理念、教育方式来为他们服务,这是千小人的教育情怀,是千小人的教育追求。资源教室,就在那里,你看到的是现代用具,你应该还能看到千小的心,千小人的情。人心与人情,这其实才是最大的资源!”
采访当日,记者遇到了两批人参观千小。上午是苏州大学教育学院的陈羿君博士,下午是住建部一位在苏州考察的领导。
陈羿君博士是台胞,在美国大学深造过,目前研究教育心理学,正在做一个智力发展实验,此次参观千灯小学,也特别留意了资源教室,提出了很多意见。储校长专心听着,很快便决定和陈博士合作。也是听到这里,记者突然有些领悟,储昌楼最初单枪匹马来千小做新教育的底气何来。一切都源于他对教育问题的特别敏感。
下午参观间隙,记者还采访了陪同的千灯镇党委书记李文。这几年,随着千灯镇经济社会发展,镇政府对教育投入非常巨大。两年前,储昌楼初来千小,和李文讲新教育的理念,规划建一所面向未来的学校,就得到了李文全力支持。
“教育是最大的民生,打造教育高地,这是我们率先发展的民心工程。新千灯人(外来务工人员)多,他们要在这里生活、工作、定居,我们有义务提供好的教育,让他们安居乐业,扎根在这里。”李文对记者说道。
如今,千灯小学已经成为当地经济现代化与教育现代化的窗口。南校区清一色是外来人员的子女,而高标准的硬件高质量的软件,这在其它地区都比较罕见。
“新教育能够在全国这么多地方推行,有它的践行价值。新教育不是灵丹妙药包治百病,但绝对是一剂良药,过滤、提纯、优化,这个作用是绝对的。新教育倡导的文化立校课程育人,更是当下学校转型升级的一帖良方。如若不信,你就来我们的学校看看!”
储昌楼在采访尾声,自豪地说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