皖江城市带对外贸易转型升级研究现状与趋势

2016-09-22 01:13铜陵学院安徽铜陵244000
铜陵学院学报 2016年2期
关键词:皖江外贸升级

王 敏 汤 伟(铜陵学院,安徽 铜陵 244000)

皖江城市带对外贸易转型升级研究现状与趋势

王敏汤伟
(铜陵学院,安徽铜陵244000)

皖江城市带对外贸易转型升级的研究现状主要体现在概念范围的界定、存在问题及动因分析、发展水平、资源要素影响程度。以及区域发展应对政策等方面。研究趋势主要表现在归纳总结国内外转型升级的成功经验,结合产业转移理论、要素禀赋理论的定性分析、定量实证分析具体因素对外贸转型升级的影响程度,并从政府、产业、企业等不同层面探讨对外贸易转型升级路径相关问题。

皖江城市带;对外贸易;转型升级

2010年1月12日,国务院正式批复《皖江城市带承接产业转移示范区规划》(2010)[1],标志着国家将皖江城市带承接产业转移示范区建设正式纳入国家发展战略,规划范围包含合肥、芜湖、马鞍山、铜陵、安庆、池州、巢湖、滁州、宣城九市全境和六安市金安区、舒城县,共59个县(市、区),辐射安徽全省。皖江城市带在成立之初即享受了国家和省内的各项政策及资源的支持,经过“十二五”的建设和发展,各方面都取得不少的成果,皖江地区对外贸易也取得了长足进步。各方学者针对皖江城市带对外贸易亦作了多样而深入的研究,其研究角度、具体内容和技术方法也各展所长,争鸣争辉。本文拟在此基础上,综述皖江城市带对外贸易转型升级研究现状及动态,并深入分析和展望其研究趋势。

一、皖江城市带对外贸易转型升级界定研究现状

(一)关于皖江城市带空间范围及其功能界定的研究

皖江城市带确立时间不长,早期关于空间范围的研究也较少,李恕宏(2006)[2]指出皖江城市带的主要城市应相互开放、相互融合、共同发展、整体提高,构建合理的城市规模体系和空间组织:以马芜铜城市圈为核心,强化主圈建设,以安庆为核心建成副圈,分别以合肥和黄山为核心建成南北两个辅圈,打造“一主一副两辅”的皖江城市带“鹰型”空间结构。此后,李恕宏(2009)[3]又从皖江城市带的空间格局、范围、廊道及其整合等方面对皖江城市带的空间结构研究的代表性文献进行了剖析,指出皖江城市带处于快速发展阶段,是安徽崛起的关键,大力提升皖江城市带的层次和经济实力,是推动安徽经济发展的必然要求。关于皖江城市带区域功能界定的研究,主要集中在承接产业转移及集群化发展方面。丁家云、雷勋平(2010)[4]从财政税收、产业结构、对外贸易等方面论证了皖江城市带在安徽省的经济地位,同时对皖江城市带与铜陵市经济发展进行了梯度分析,并结合国内外产业转移模式的经验提出了积极建设和完善产业承接平台、加强区域合作等建议。程霞珍(2010)[5]阐述了皖江城市带承接产业转移的现状与存在问题,提出有必要用足先行先试的权利,坚持自主探索与政策扶持相结合,同时充分培育特色产业集群从而改善产业承接软环境。陈寒(2011)[6]从区位商和产业梯度系数的角度,分析安徽承接产业转移的总体趋势,并结合县域实际情况分析其产业集聚度,并从产业集群、资源节约和环境保护等方面提出了建议措施。徐军等(2014)[7]从全球价值链动力机制和治理模式的角度出发,建议应实施基于产业集群升级为导向的公共政策、积极培植高级要素、实施目标市场多元化战略,以促进皖江城市带专业镇产业集群快速升级。

(二)关于皖江城市带对外贸易转型升级界定的研究

在国外关于对外贸易转型升级内涵的研究方面,具有代表性的Humphrey和Schmitz(2002)[8]认为,从企业层面来讲,对外贸易转型升级就是指企业通过获得技术能力和市场能力,提高企业竞争能力及从事高附加值的活动。从全球对外贸易产业升级的层次来看,对外贸易转型升级包括:工艺流程升级、产品升级、功能升级和链条升级。

国内关于对外贸易转型升级的界定方面,隆国强等(2008)[9]认为对外贸易转型升级应该具有以下两层涵义:一是通过调整不同地区的对外贸易主导产业发展不平衡的现状,从而达到国际对外贸易产业水平和国内对外贸易主导产业进行转型升级所必须具备的水平。二是进一步挖掘对外贸易传统企业的深层次功能,向上游生产环节进行渗透,重视技术的自主研发及消化吸收再创新。赵小琼(2010)[10]认为对外贸易转型就是:通过对外贸易发展方式由以密集边际为主向以扩展边际为主的根本性转变,强调外贸转型是外贸发展方式的根本转变,、外贸升级对应的则是结构的优化,最终以实现产品附加值的增加和外贸竞争力的提升。叶长胜(2012)[11]基于对外贸易结构的概念,具体包括对外贸易商品结构、方式结构、模式结构、和区域结构等,着重从对外贸易商品结构的角度实证分析了三次产业结构分别对进口商品和出口商品的影响。郭周明(2013)[12]则认为,中国对外贸易经济转型升级的内涵就是调整并优化五大结构:需求结构、产业结构、贸易结构、要素结构和企业结构。

客观上,由于皖江城市带范围明确,空间较小,关于其对外贸易转型升级界定的研究相对较少。成祖松(2011)[13]分析了皖江城市带承接产业转移给区域外贸带来的,改善外贸商品结构、发展加工贸易等机遇,但在可持续发展、国际竞争方面也存在较大威胁和挑战,应该注重利用比较优势实现动态转化。李刚等(2012)[14]指出安徽省在承接产业转移过程中存在人才流失多、创新能力不足、缺乏金融支持及产业政策协调等问题,提出了加大产业集聚效应、做好产业分工协作等建议。胡应林(2012)[15]选取皖江城市带的9个主要城市为研究对象,利用竞争优势等相关理论,从产业结构、基础设施、开放程度等方面实证分析了其城市竞争力水平,合肥、芜湖、马鞍山、铜陵排名靠前,提出了促进产业集群化、提高开放水平、改善城市生态环境质量的建议。

二、皖江城市带对外贸易转型升级存在问题的研究现状

有关学者对皖江城市带外贸转型升级存在问题的研究,从产业转移理论、要素禀赋理论、外贸商品结构、及贸易自由化理论角度切入的较多。赵蓉(2013)[16]通过地理加权回归分析,指出了长三角经济圈对外贸易空间特征明显,高新技术和机电制造业集中在南京-上海高铁沿线,民间金融不良循环、外贸单一使得区域对外贸易面临发展困局。张玉森(2014)[17]利用2003-2013年广东外贸发展数据,从外贸量性、结构、效益、可持续四个角度构建了外贸转型升级评价指标体系。程鹏(2014)[18]从产业转移理论的角度出发,分析了皖江城市带出口贸易存在的自然及社会条件优势,区域内的钢铁工业基础较好,有色金属矿藏及加工资源丰富,但是在产业集群、区域粘性等方面还存在不足。金泽虎(2014)[19]在皖江城市带的典型出口产业实证分析的基础上,认为皖江城市带出口商品结构不合理、出口产业结构存在外贸规模较小等问题,并提出优化产业布局、优化出口商品结构等具体对策。江浩等(2015)[20]认为合肥在产业转型升级中存在现代服务业发展不足、制造业弱、创新能力不足等问题,指出了应该发挥科教资源优势、做强先进制造业、打造现代农业等基本方向。

邱斌等(2015)[21]总结了裴长洪、盛斌等专家关于“新常态”背景下对外贸易形势相关的学术研究成果,比如对外开放的“新常态”具备外贸外资中低速增长、贸易收益注重附加值、服务和知识产权贸易兴起等特征;当两国比较优势接近时,产品内或者产业内贸易规模会加大;贸易自由化有助于减少企业中间投入品进口,提升企业要素禀赋结构;知识产权保护对具有无形性、高技术属性的服务业十分关键;人力资本和对外开放度有助于提高出口产品质量;要素价格扭曲较厉害时,出口产品升级较快;外资存在提升了出口贸易增加值率;单位劳动力成本对FDI具有门槛效应;沿海较内地容易失去劳动力成本优势;全球产品网络的深化和广化有助于贸易反弹和出口的稳定。黄玉霞(2015)[22]从皖江城市带利用FDI、进出口贸易结构的角度分析了皖江城市带对外开放存在的外贸依存度偏低、外贸方式单一等问题。

三、皖江城市带对外贸易转型升级影响因素的研究现状

国外对外贸易转型升级的研究较早,从产业升级及价值链的角度探讨较为普遍。Peneder(2002)[23]指出,产业升级而带来的结构红利为对外贸易的持续增长提供支撑。Ulrike Hotopp、Radosevic(2005)[24]从全球价值链的角度来探讨欧洲中部和东部的贸易和产业升级问题,结果发现,上下游间的合作紧密程度、技术研发力度对对外贸易转型升级有显著地影响。

国内方面,对加工贸易转型升级的研究较多,但多为定性分析。沈玉良等(2007)[25]指出,我国加工贸易是由跨国公司发起和推动的,加工贸易转型升级的成本和可行性,是由加工贸易所在价值链的跨国公司对价值链的控制能力决定的。叶红雨等(2009)[26]总结了影响加工贸易转型升级的主要因素是外商直接投资、产业结构和技术水平等,并建立了计量模型通过实证验证了这些因素对转型升级的影响作用。杨碧云(2009)[27]通过研究1995-2008年人民币汇率变动和加工贸易的关系发现,加工贸易转型升级依赖于汇率的稳定性。邓小华、储丹丹(2012)[28]研究安徽省服务业利用FDI的现状,提出利用FDI对安徽服务业的产业结构升级、服务业的就业人数都具有积极的影响。

近几年,专家学者结合外贸比较优势理论、要素禀赋理论的定性分析,更注重利用时间序列数据模型,研究外商直接投资、汇率变动、技术进步、产业结构等因素对外贸转型升级的影响程度。明洁(2012)[29]实证分析镇江外贸转型升级影响因素发现,产业结构对其外贸转型升级促进作用明显,而资本投入、FDI和技术进步的贡献则不足。李筱(2013)[30]提出转型升级的影响因素可分为外部和内部两方面,外部因素主要包括国际产业转移等,内部因素主要包括劳动力禀赋和产业结构等。刘继森等(2014)[31]采用1992-2012年的统计数据定量分析了技术水平、要素禀赋、FDI、汇率浮动等因素对外贸的影响程度,研究结果表明技术进步、产业结构和制度对对外贸易的转型升级具有显著的正向影响;反之,FDI则呈负向作用,要素禀赋和汇率作用不明显。张帆等(2014)[32]运用AHP分析法,从外贸转型基础、结构、动力和资源效益等方面实证分析评价了外贸转型升级总体处于上升趋势,2011、2012年受金融危机后续影响出现回降趋势。朱亚超(2014)[33]通过实证分析认为人民币汇率变动对安徽省出口商品结构存在长期的负面影响和时滞效应,同时,汇率上升对出口商品结构优化亦有部分促进作用。刘飞(2014)[34]从比较优势、要素禀赋等外贸理论角度对资本、技术、FDI等广东外贸转型升级的影响因素进行了量化和实证分析,结果显示劳动力、产业结构、FDI对广东外贸转型升级起正向作用,而资本投入、技术进步则未有明显作用。龚新蜀等(2015)[35]运用时间序列数据模型,研究了三产就业比重、FDI、技术进步等因素对新疆外贸结构转型升级的影响。结果认为FDI、企业生产能力其转型升级具有负影响,三产就业比重、市场竞争程度、技术进步则具有正影响。

四、皖江城市带对外贸易转型升级对策的研究现状

国外主要从企业和产业升级两个视角探讨了对外贸易转型升级路径问题。具有代表性的有Kaplinsky(2001)[36]指出,企业升级就是企业制造更好的产品、更有效地制造产品或者从事需要更多技能的活动。Poon(2004)[37]从全球价值链的角度指出,企业升级是企业提高更具有获利能力的技术和迈向资本密集型经济的过程,即企业通过创新及整合实现产业链和价值链位置的提升,强调在对外贸易转型升级过程中企业升级的重要性,将技术引进和技术转移承接企业的升级视为推动贸易转型升级的主要动力。

国内关于外贸转型升级对策研究,主体为国家层面或东部沿海省份较多。廖锦钊(2010)[38]实证分析了要素禀赋条件、汇率变化、技术进步等因素对广东民营外贸企业转型升级的影响,认为应该走OEMODM-OBM、产品工艺流程升级、供应链管理整合之路。赵小琼(2010)[39]主张政府深化产权制度改革,在功能性贸易政策和和财政金融政策方面进行创新;对产业组织方式进行优化以提升产业集群竞争力;企业创新产品、营销渠道和消费市场,共同构建三位一体的协同创新机制,加强外贸竞争力。王子先(2012)[40]提出了加工贸易转型升级的五种方式:优化产业结构和产品结构、产业链升级、提高产业集聚水平、引入外商投资及利用加工贸易的竞争效应和溢出效应加快本土企业发展。张晓兰等(2013)[41]针对我国出口加工贸易存在的外资占主导地位、区域发展不平衡等问题,认为应该从税收优惠、通畅融资、鼓励自主创新、平衡内外资比重等途径推进外贸转型升级。张曙霄等(2013)[42]认为通过内需与外需的良性互动、大力加强“内需引致型”出口有利于对外贸易结构的转型升级,提升外贸竞争力。祁春凌(2015)[43]指出,新常态下我国既要采取有效措施保持进出口贸易稳定发展,又要着眼长远大力推动结构调整和转型升级,以培育外贸竞争新优势,从贸易大国成长为贸易强国。具体路径包括:外贸企业通过业务创新和开拓新兴市场,确保外贸稳定增长目标的实现;培育企业竞争新优势,推进全要素成本优势向全要素质量优势转变;深化服务业市场开放,促进服务贸易与货物贸易平衡发展;提升进口水平,发挥进口对国内产业结构和国际经贸话语权的双提升作用等。

随着一些新概念、新技术的出现,许多学者也开始关注利用这些概念和技术来提升外贸竞争新优势。王涛生(2013)[44]通过模型研究出口产品的技术、质量、品牌和服务的基础上,指出中国出口产品的技术含量、品牌价值和质量水平普遍偏低,出口竞争新优势综合指数也偏低,与贸易强国相比,还有很大差距。张莉(2015)[45]分析了“互联网+外贸”的特点和趋势,论证了“互联网+”对我国对外贸易竞争新优势的影响及对策,指出应该大力扶持跨境B2B电子商务发展等培育外贸竞争新优势的路径等。李广杰(2015)[46]分析了在我国开放型经济发展进入新常态的背景下,开放型经济发展面临的有利条件和制约因素,同时提出了以推进投资贸易便利化为核心,加快构建开放型经济新体制等适应新常态加快培育山东开放型经济发展新优势的思路与对策。

关于皖江城市带的对外贸易转型升级对策的研究,从政策机制建立、交通设施建设、产业结构优化、外贸方式调整、品牌打造方面提出了较多措施。王珍(2011)[47]使用安徽省皖江城市带旅游服务贸易面板数据(2005-2009),分析了皖江城市带旅游服务贸易的影响因素,并从改善交通运输建设、优化旅游产业结构等几个方面提出了建议。柳红波、朱飞(2011)[48]认为随着“中部崛起”战略和皖江城市带承接产业转移示范区的推进,高能耗产业相继转入安徽,对省内出口贸易尤其是对欧美地区的出口产生了不利影响,产业结构升级迫在眉睫,大力发展环保产业才能有效规避新型贸易保护主义对安徽省出口贸易的影响。王明锋(2013)[49]分析了安徽省FDI、产业转移、区域政策对加工贸易的影响,实证分析了加工贸易对安徽省经济增长的贡献率,针对安徽省内加工贸易企业数量少、规模小、商品附加值低等问题,从政策制定、品牌打造、价值定价和风险防范等方面提出了应对措施。黄玉霞(2015)[50]针对皖江城市带对外开放存在的外贸依存度偏低、外贸方式单一等问题,提出了政府应建立政策长效机制以减少FDI流入的波动性;同时应制定区域对外开放总体规划以平衡区域内对外开放发展水平等建议。

综上,国外大部分学者关于对外贸易转型升级的研究重点主要集中在企业层面和产业层面,具体的对外贸易转型升级路径涉及较少。国内的相关研究则主要包括对外贸易转型升级的内涵、影响因素、途径,重点则主要集中在对外贸易转型升级路径方面。

总体来讲,国内外学者更多的是从宏观方面对对外贸易转型升级进行研究与分析,这些分析均从不同层面针对对外贸易转型升级过程中存在的问题提出了相应的对策建议,但是因为各国或地区的对外贸易发展进程、发展质量与发展重点各不相同,如果完全照搬,可能使得相关政策建议无法有效实施。因此,探讨特定区域对外贸易转型升级的研究就显得十分必要。

随着移动互联网时代的到来,我国经济逐渐步入新常态,以及国家“一带一路”战略的提出,皖江城市带的对外贸易的发展也面临着前所未有的机遇和挑战。鉴于此,对皖江城市带对外贸易现状及存在问题进行深入分析,在利用较优势理论、要素禀赋等对外贸易理论和产业升级理论的基础上,结合定性分析与定量实证的方法,研究皖江城市带对外贸易转型升级的影响因素,借鉴其他地区对外贸易转型升级的经验,提出皖江城市带对外贸易转型升级的战略对策,探究皖江城市带外贸竞争新优势的培育路径,显得迫在眉睫,现实意义重大。

五、皖江城市带对外贸易转型升级的研究趋势

2015年5月12日,国务院发布《国务院关于加快培育外贸竞争新优势的若干意见》并提出,要充分认识加快培育外贸竞争新优势的重要性和紧迫性,大力推动外贸结构调整,加快提升对外贸易国际竞争力,全面提升与“一带一路”沿线国家经贸合作水平。

(一)皖江城市带对外贸易转型升级与培育外贸竞争新优势的关系

对外贸易是我国开放型经济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是国民经济发展的重要推动力量。对外贸易转型升级的内涵要通过转变对外贸易发展方式,进一步优化对外贸易结构,最终实现对外贸易竞争力的提升和附加值的增加。

皖江城市带外贸规模较小、出口商品结构不合理、外贸依存度偏低、外贸方式单一等问题较为突出,现代服务业发展落后、制造业弱、创新能力不足等问题使得皖江城市带的对外贸易转型升级面临发展困局。

2013年中国货物进出口总额为4.16万亿美元,其中,出口额2.21万亿美元,进口额1.95万亿美元,已跃居为世界第一货物贸易大国。但是,世界经济仍处在国际金融危机后的深度调整期,全球总需求不振,贸易保护主义持续升温。保持我国对外贸易的传统优势、加速培育竞争新优势是我国外贸面临的急切问题。

培育外贸竞争新优势,巩固贸易大国地位,推进贸易强国进程,必须着力优化国际市场布局,推进市场多元化;着力优化区域布局,促进东部和西部地区协调发展;注重优化外贸商品结构,提高出口附加值和技术含量;着力优化外贸主体结构,推动各类企业共同发展;注重优化贸易方式,促进对外贸易转型升级。皖江城市带对外贸易转型升级是培育外贸竞争新优势的内在要求和必然路径。

(二)皖江城市带对外贸易转型升级水平的指标体系设计

首先,初步拟定皖江城市带对外贸易转型升级现状评价体系,指标拟定包括:贸易总额、贸易主体构成、贸易方式、贸易市场、贸易产品质量等。

其次,从皖江城市带对外贸易转型升级的进程测度评价体系的构建及模型设计的角度,描述皖江城市带对外贸易转型升级发展水平现状。

最后,拟从国际市场依存度、外商直接投资依存度、区域内贸易分布、对外贸易产品和贸易方式结构等几个角度分析皖江城市带对外贸易转型升级过程中存在的问题。

(三)皖江城市带对外贸易转型升级影响因素的实证分析

1.分析框架方面。比较优势理论、要素禀赋理论、国家竞争优势理论、价值链理论分别从不同的角度较为全面地阐述了提升对外贸易竞争力的途径及影响因素。结合皖江城市带对外贸易转型升级现状及存在的问题,可以将影响比较优势、竞争优势和价值链提升的因素进行具体化,建立皖江城市带对外贸易转型升级影响因素的分析框架如下图所示。

图1 皖江城市带对外贸易转型升级影响因素的分析框架

2.影响因素方面。以近十五年皖江城市带的统计数据为基础进行实证分析,主要研究劳动力投入、资本投入、技术进步、产业结构、外商直接投资、相关及配套产业发展情况等因素对地区外贸转型升级的影响。

(四)皖江城市带对外贸易转型升级的动力转换

皖江城市带对外贸易转型升级的推进和和外贸新优势的培育,应该努力推动以下几个转变:

一是出口由货物为主向货物、服务、技术、资本输出相结合转变;

二是竞争优势由价格优势为主向技术、品牌、质量、服务为核心的综合竞争优势转变;

三是增长动力由要素驱动为主向创新驱动转变;四是经营环境由政策引导为主向制度规范化、管理法治化和市场国际化转变。

(五)皖江城市带对外贸易转型升级的政策支持体系设计

许多学者从三次产业结构变迁、劳动力转移、收入分配问题等角度,对日本、韩国和台湾地区对外贸易转型升级的经验进行了研究,在归纳其成果的基础上,拟从提升劳动力素质、优化产业结构、提高利用外资水平等方面设计皖江城市带外贸转型升级的发展路径并提出相关政策支持建议。

第一,注重人才培养,提升劳动力素质。劳动力成本对皖江城市带对外贸易转型升级存在着比较明显相关效应。安徽虽是人口大省,劳动力资源较为丰富,但是对外贸易企业中高素质的营销和技术等人才却相对短缺。加大对劳动力的教育、培训力度,注重普及科学文化知识和技能,提升劳动力素质势在必行。

第二,优化产业结构。运用信息技术及先进适用技术对传统产业进行改造,推广信息技术在传统产业中的集成应用,加强传统产业创新发展能力。鼓励和支持自主研发、创意品牌、技术革新和产业链整合,促进落后产业不断向产业价值链的两端延伸,鼓励高端装备制造、新能源、绿色环保产业拓展外贸进出口空间。大力发展现代服务贸易和技术贸易,学习借鉴以文化创意为依托的战略促进文化与经济的融合,以文化创意出口的发展推动传统产业转型和升级。

第三,加强招商引资力度,提高FDI利用水平,加快相关配套服务设施建设。外资的引入,对皖江城市带对外贸易转型升级起到了正向的促进作用,皖江城市带对外贸易的发展与外资的带动密不可分,外资在皖江城市带对外贸易转型升级中占据着重要的地位。

第四,适应新常态,利用“互联网+”助推外贸竞争力提升。推动跨境电子商务健康快速发展,实现“互联网+对外贸易”优进优出,优化通关流程,实行免税政策,扩大消费、促进开放型经济发展,开拓新的外贸市场渠道,打造新的经济增长点,培育外贸竞争新优势。

2009年以前,部分学者研究提出了以合芜马铜为核心的皖江城市带“鹰型”空间结构,随着国务院将皖江战略纳入国家战略,关于皖江地区功能定位的主要观点认为皖江城市带应该将精力集中在承接产业转移及集群化发展方面,并从产业集群、资源节约和环境保护等方面提出了具体建议措施。随后,围绕对外贸易转型升级的界定,学者代表性的观点认为对外贸易经济转型升级的内涵应该包括商品结构、方式结构、模式结构、和区域结构的提升,以实现产品附加值的增加和外贸竞争力的提升。而皖江城市带对外贸易转型升级界定的研究相对较少,部分学者关注了其人才、创新、产业政策、基础设施、外贸结构、可持续发展等方面的问题和解决措施。

有关学者对皖江城市带外贸转型升级存在问题的研究,从产业转移理论、要素禀赋理论、外贸商品结构、及贸易自由化理论角度切入的较多。在皖江城市带对外贸易转型升级影响因素的研究方面,前些年对加工贸易转型升级的研究较多,但多为定性分析。近几年,专家学者结合外贸比较优势理论、要素禀赋理论的定性分析,更注重利用时间序列数据模型,研究外商直接投资、汇率变动、技术进步、产业结构等因素及其影响程度。

关于皖江城市带对外贸易转型升级对策的研究,国外主要从企业和产业升级两个视角展开探讨,将技术引进和技术转移承接企业的升级视为外貌转型的主要动力。国内方面,研究主体为国家层面或东部沿海省份较多,并且随着时代发展,开始关注经济新常态、“互联网+”、工业4.0等新概念对外贸转型升级的影响。其中,许多专家从政策机制建立、交通设施建设、产业结构优化、外贸方式调整、品牌打造方面,为皖江城市带的对外贸易转型升级提出了中肯的对策建议。

迄今为止,就总体而言,学界对皖江城市带对外贸易转型升级的研究相对较少,且大部分学者偏重于从宏观方面对外贸转型升级进行定性探讨,主要关注点多集中在宏观政策支持体系及方向上,在对具体相关因素对影响方向、影响程度和影响机理的分析方面,还有许多研究工作可以展开,可以借助计量经济学、管理统计学等数理模型和软件工具,进行定性和定量相结合的分析和研究,关于转型升级中的中观企业管理及运营和微观人才如何调整适应竞争的研究也是下一步可以深入探讨和研究的方向。

[1]国务院批复《皖江城市带承接产业转移示范区规划》[EB/ OL].[2015-11-21].中华人民共和国中央人民政府网,http://www.gov.cn/jrzg/2010-01/21.

[2]李恕宏.皖江城市带空间结构研究综述[J].池州学院学报,2009(3):70-73.

[3]李恕宏.皖江城市带空间整合构想[J].池州师专学报,2006 (5):78-81.

[4]丁家云,雷勋平.皖江城市带打造承接产业转移示范区对策研究——以铜陵市为例[J].铜陵学院学报,2010(2):54-57.

[5]程霞珍.皖江城市带承接产业转移的现状、问题与对策[J].安徽行政学院学报,2010(4):69-74.

[6]陈寒.皖江城市带承接产业转移研究[D].合肥:安徽大学,2011:29-39.

[7]徐军,等.全球价值链下皖江城市带专业镇产业集群升级研究[J].湖南商学院学报,2014(5):15-22.

[8]HUMPHREY.SCHMITZ,H.How does insertion in global value chains affect upgrading in industrial clusters[J].Regional Studies,2002(9).

[9]隆国强.加工贸易转型升级之探讨[J].国际贸易,2008(12):8-14.

[10]赵小琼.加快浙江外贸转型升级的路径与对策研究[D].杭州:浙江工商大学,2010:55-60.

[11]叶长胜.安徽省对外贸易结构和产业结构相互关系研究[D].合肥:安徽大学,2012:18-31.

[12]郭周明.新形势下我国对外贸易发展面临的困境及其对策[J].当代财经,2013(5):99-108.

[13]成祖松.承接产业转移:安徽省对外贸易发展的机遇和挑战[J].安徽工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1(7):8-9.

[14]李刚,陈业伟.承接产业转移对安徽省外贸发展的影响[J].安徽商贸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12(2):20-22.

[15]胡应林.皖江城市带城市竞争力研究[D].马鞍山:安徽工业大学,2012:41-43.

[16]赵蓉.长三角经济圈对外贸易发展现状及结构分析[D].南京:南京农业大学,2013:33-47.

[17]张玉森.广东省外贸转型升级综合评价[D].广州:广东外语外贸大学,2014:32-50.

[18]程鹏.皖江城市带出口贸易优势与特色研究[D].合肥:安徽大学,2014:17-34.

[19]金泽虎.皖江城市带支柱出口产业的现状、瓶颈与突破[J].铜陵学院学报,2014(2):63-66.

[20]江浩,何永义,林庆康,等.合肥市产业转型升级研究[J].中共合肥市委党校学报,2015(1):29-35.

[21]邱斌,刘修岩,吴飞飞,等.“新常态背景下中国对外贸易转型升级的理论创新与政策研究”会议综述[J].经济研究,2015(7):188-192.

[22]黄玉霞.皖江城市带对外开放的现状及问题分析[J].铜陵学院学报,2015(1):62-65.

[23]PENEDER.M.Structural Change and Aggregate Growth[J]. WIFO Working Paper.2002(8).

[24]ULRIKE HOTOPP,SLAVO RADOSEVIC.Industrial Upgrading in Countries of Central and Eastern Europe:Patterns of Scale-and Scope-Based Learning[J].Emerging Markets Finance and Trade,2005.

[25]沈玉良,等.新一轮服务业开放的政策选择[J].服务贸易,2007(11):15-18.

[26]叶红雨,等.基于国内价值链培育的中国IC产业互动发展障碍因素研究[J].经济问题探索,2009(8):23-27.

[27]杨碧云,易行建.广东外贸依存度高低的判断及其趋势预测——基于外贸依存度的国际与国内比较[J].国际经贸探索,2009(1):9-13.

[28]邓小华,储丹丹.安徽省服务业利用FDI的实证分析[J].国际贸易问题,2012(4):83-95.

[29]明洁,张乒.基于多元回归模型的镇江外贸转型升级影响因素的实证分析[J].科技和产业,2012(7):80-83.

[30]李筱.广州加工贸易存在的问题及转型升级影响因素相关性分析[J].经济视角,2013(13):31-33.

[31]刘继森,廖锦钊.广东民营企业对外贸易转型升级影响因素实证分析[J].广东外语外贸大学学报,2014(4):22-26.

[32]张帆,朱敏,陈璇,等.我国对外贸易转型升级进程测度的实证研究[J].国际商贸,2014(9):125-127.

[33]朱亚超.人民币汇率变动对安徽省出口商评结构的影响研分析[D].合肥:安徽大学,2014:33-47.

[34]刘飞.广东对外贸易转型升级影响因素的实证研究[D].广州:广东外语外贸大学,2014:32-50.

[35]龚新蜀,张静,卢豫.外贸结构转型升级测评及其影响因素研究[J].商业经济研究,2015(23):126-127.

[36]KAPLINSKY.R.Globalization and Unequalisation:What can be Learned from Value Chain Analysis?[J].Journal of Development Studies,2000.

[37]POON,T.Beyond the Global Production Networks:A Case of Further Upgrading of Taiwan’s Information Technology Industry[J].Technology and Globalization,2004.

[38]廖锦钊.广东民营外贸企业转型升级研究[D].广州:广东外语外贸大学,2014:21-32.

[39]赵小琼.加快浙江外贸转型升级的路径与对策研究[D].杭州:浙江工商大学,2010:55-60.

[40]王子先.服务贸易新角色:经济增长、技术进步和产业升级的综合性引擎[J].国际贸易,2012(6):47-53.

[41]张晓兰,庞德良.我国对外贸易转型与升级的路径选择分析[J].延边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3(4):5-9.

[42]张曙霄,张磊.中国对外贸易结构转型升级研究[J].当代经济研究,2013(2):55-60.

[43]祁春凌,徐丽.我国对外贸易新常态的表现与转型发展的路径选择[J].经济纵横,2015(8):86-90.

[44]王涛生.中国出口竞争新优势的测度与分析[J].管理世界,2013(2):172-173.

[45]张莉.“互联网+”对我国对外贸易竞争新优势的影响及对策[J].中国经贸,2015(7):31-35.

[46]李广杰.新常态下加快培育山东开放型经济发展新优势[J].理论学习,2015(6):22-25.

[47]王 珍.皖江城市带旅游服务贸易影响因素的实证分析[J].铜陵学院学报,2011(3):59-60.

[48]柳红波,朱飞.碳关税对安徽出口贸易的影响及对策研究?——以规模以上工业企业出口为视角[J].东方企业文化,2011(10):155-156.

[49]王明锋.安徽省加工贸易与经济增长关系的研究[D].合肥:安徽大学,2013:27-40.

[50]黄玉霞.皖江城市带对外开放的现状及问题分析[J].铜陵学院学报,2015(1):62-65.

Study on the Present Situation and Trend of Foreign Trade Transformation as well as Upgrading in Wanjiang City Belt

Wang Min,Tang Wei
(Tongling University,Tongling Anhui 244000,China)

Recently the study of foreign trade transformation and upgrading in Wanjiang City Belt mainly focuses on the definition of concept and scope,analysis of the problems and causes,the level of development,influence of resources factors,and the regional development policy responses etc.Meanwhile,the trend of foreign trade transformation and upgrading in Wanjiang City Belt is embodied in summarizing the successful experience of home and abroad,quantitative empirical analysis of influence of specific factors combined with the qualitative analysis of industrial transfer theory and factor endowment theory,researching the path of transformation and upgrading of foreign trade related issues from the perspective of government,industry and enterprises.

Wanjiang city belt;foreign trade;transformation and upgrading

F127

A

1672-0547(2016)02-0067-06

2016-01-23

2016年度安徽高校省级人文社会科学研究基地重点项目“皖江城市带对外贸易转型升级研究”(SK2016A0929)

王敏(1978-),女,安徽萧县人,铜陵学院工商管理学院讲师,安徽财经大学硕士研究生,研究方向:国际贸易、区域经济;

汤伟(1988-),男,安徽太湖人,铜陵学院工商管理学院讲师,硕士,研究方向:区域经济、物流管理。

猜你喜欢
皖江外贸升级
小投入,大升级 Polk Audio Monitor XT系列
2021年上半年我国机电外贸运行情况
幸福,在“家门口”升级
两栖“大拿”跑外贸
70年外贸大事记
回暖与升级
皖江头上第一桥——记望东长江公路大桥精品工程打造过程
“小鲟”过皖江
数字看重庆2015年前2月外贸
城市连绵区和皖江城市带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