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春梅
美术是一门综合性很强的学科。因此,美术教师在教学中,为了实现预设的教学目标,要根据相应的教学内容,创设出一种以形象为主体的、具有强烈感情色彩的场景和氛围,以引起学生一定的态度体验。把学生的认识过程置于特定环境中,促使学生积极主动地理解教学内容,这对课堂教学来说意义重大。教育家苏霍姆林斯基说过:“在人的心灵深处,有一种根深蒂固的需要,这就是希望自己是一个发现者、研究者、探索者,而在儿童的精神世界里,这种需要特别强烈。”针对学生的这种心理,在教学中,教师应善于创设情境,营造良好的探究氛围,激发学生的探究欲望,将学生在偶然间迸发出的迁想妙得和创造的新点子加以整合,同时通过组织学生自主学习,最大限度地让学生获取美术新知,勇于创新。
一、创设游戏情境,营造学生创作的氛围
我国著名儿童教育家陈鹤琴先生曾说过:“游戏是儿童的心理特征,游戏是儿童的工作,游戏是儿童的生命。”实际上,儿童的各项能力是儿童在游戏中慢慢获得的。游戏并不仅仅是儿童时期一种独特的、愉快的实践活动,其本身也是一项对儿童茁壮成长、和谐发展有价值的活动,能为儿童的德智体美全面发展创造有利条件。儿童对绘画还是非常感兴趣的,特别是对卡通画兴趣很浓,却因为各种因素的影响,他们对绘画渐渐失去耐心。另外孩子的天性是喜欢游戏的,如果教师能抓住学生的心理和生理特点,将游戏的因素融入学习中去,将美术活动看作“玩”,创设游戏味很浓的活动情境,会最大限度地调动孩子的求知欲。例如,在教授《画触觉》时,我为了让学生更好地感知各种触觉,激发学生绘画的热情,安排了一个小游戏:准备了一个“八宝袋”,袋子中装了一些学生看不见的物品让学生摸物辨形,请六位学生上来分别摸一摸,并让他们说出所摸的物品可能是什么。然后我让学生尝试画出这种触觉,学生们兴致勃勃,很快投入作画中。学生在教师营造的宽松、平等的氛围中情绪轻松愉悦、表达流畅自如,创作的火花不时闪现。学生凭兴趣边画边构思,画的过程是享受的过程,同时又是自我欣赏、自我满足的过程,想象力和创造力都得到了很好的发展。
二、情境引导,鼓励学生个性表达
传统的美术教学方式在很大程度上限制和制约了学生的创新思维。所以,教师在进行教学活动时,应采取不同的手段对学生进行引导。例如:在教学《画画虾和蟹》时,我利用儿歌简单概括的特点帮助学生掌握虾和蟹的特征及画法;在《手印指印变变变》一课中,我用拟人的口吻边讲故事边操作印画步骤,学生听得仔细,看得认真,画的时候自然也就得心应手。在示范讲解时,教师也可采用不同的讨论方式,通过创设一定的问题情境来点拨学生的创作困惑。如:学生画人时往往形象单一且动作呆板,于是我就设计组织了“小树林中做游戏”这一活动。活动中我与学生讨论:你和小伙伴在玩什么游戏?玩的时候你们的身体、手和脚都是怎么动的?以此来启发学生大胆设想,并将设想具体为一个个生活情节,边讲边用动作表现出来。由于是让学生用动作相互演示观察,这样的场景学生更容易接受,因而他们在创造新的图式时便无拘无束。这样一来,学生作画时人物是形态各异,动作富有变化,画中的情节也颇具童趣,更彰显孩子的个性。
三、情境回忆,大胆想象
生活是最好的老师,可以将学生的实际生活经历与教学相结合。如在教学《我设计的车》时,我组织学生收集各种玩具汽车布置汽车展,在游戏活动时让学生自由摆弄、玩耍,并让学生观察马路上的汽车,看汽车都有什么颜色、什么形状的。回到活动室后,师生通过情景回忆,引导学生把自己体验到的场景自然而然地表现出来。由于画的内容都是孩子亲身经历的,此刻他们真正成了绘画的主人,体会到了绘画的愉悦。学生通过观察,在情境中培养情感,活动中思维活跃,达到了主动创造的目的。
四、情境评价,调动学生创作热情
评价是教学过程结果的展示。在评价时,我们要重视学生情感态度的发展,要激发学生感受美、表现美的兴趣,丰富他们的审美经验,使之体验自由表达和创造的快乐,而不是以一种成人的、专业的、唯美的眼光来评价像不像、美不美、好不好。通常,我会依据不同的教学内容设计独特的评价情境。如教学《花儿朵朵》一课时,组织布置“花卉展”,请学生充当蜜蜂、蝴蝶等昆虫去花儿家做客,从而评价学生的作业;教学《有趣的服饰》时,将自己设计装饰的服饰穿在身上进行时装展示等。在这样的情境中让学生介绍和评价自己和同伴的作品,能使他们集中注意力,产生积极情感,获得心理满足,从而进一步调动创作热情,提高对美的感知鉴赏能力和创造能力。
无论哪一种情境的创设,只要能让孩子情不自禁地融入美术表现中,全心投入美术表现对象上,便是最有效的情境创设活动。
(作者单位:江苏省洪泽县洪泽湖实验小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