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
在深化课程改革和推进新高考背景下,分层、分类走班教学成为常态。在现代教育技术支持背景下,亟需构建过程与发展教学质量监控体系,形成教学质量监控与教学管理、教与学过程整合的策略,使教学质量监控成为改进学校教学管理、教师教学与学生学习的有效手段,提高教学质量。
关键词
教学质量监控 目标体系 组织体系 方法体系 反馈调控体系 保障体系
在深化普通高中课程改革和新高考的背景下,为贯彻选择性教育理念,促进学生全面发展基础上个性发展,分层分类走班教学在普通高中已全面推进。为全面提高教学质量,亟需构建适应课改和新高考的教学质量监控体系。
教学质量监控在价值取向上要从追求现实功利向追求对人的发展价值转变。以提高教学质量为目的,构建适合学校实际、富有学校个性、促进深化普通高中课程改革和适应新高考的教学质量监控体系,形成教学质量监控与教学管理、教与学过程整合的策略,使教学质量监控成为改进学校教学管理、教师教学和学生学习的有效手段。
一、普通高中教学质量监控的原则
1.过程性原则
教学质量监控是一个持续的过程,教师应注重对学生学习过程的监控,关注学生的参与程度,自主、合作、探究学习的意识,促进学生情感、态度、价值观方面的发展,建立学生成长档案袋,反映学生学习的进步历程。
2.发展性原则
引入内差异评价法,让全体学生站在同一评价起点上,以学生在原有基础上发展作为评价依据。关注学生已有的发展和潜在的发展以及发展中的变化,准确判断学生发展强项,真正实施个性化教学,促进学生个性化发展。
3.激励性原则
激励性监控让师生体验成功,使之成为师生改进教与学策略和方法的有效手段,优化教学过程,重视师生在教学质量监控中的主体地位,增强他们的参与意识,使监控过程成为师生自主反思、自主改进、自主发展的过程。
4.科学性原则
教学质量监控以现代教育理念为指导,遵循教育规律,激活师生发展内驱力,优化学校教学管理和师生教与学策略,在现代教育技术支持下,构建具有较强的科学性和可操作性教学质量监控体系。
5.多元性原则
应坚持定性监控和定量监控相结合、过程性监控与发展性监控相结合、自我监控与同伴监控相结合,针对不同类型课程选择不同监控方式和方法,以提高监控的针对性和可操作性。
二、优化教学管理和教与学的策略
通过问卷调查、科学测试等多种形式,通过大量基础性数据和实证性案例科学分析影响教学质量的外部因素和内部因素、主观因素和客观因素、宏观因素和微观因素等对学生发展的相关性。在此基础上,形成学校教学管理、教师教学与学生学习的策略和方法,形成提升学生学习力的策略,打开求知成长的内部动力系统,提升心理智力系统,完善自我管理系统;提升教师课程执行力,使教师树立现代教育理念,促进专业知识、专业能力、专业精神和专业智慧提升;提升学校教学管理者课程领导力,优化课程顶层设计,促进教学保障体系的构建。
三、构建注重过程与发展的普通高中教学质量监控体系
1.教学质量目标体系
教学质量目标是保证教学质量的前提,是教学质量监控的重要组成部分。教学质量目标既是教学工作的目标要求,也是教学质量监控的基础。教学质量目标体系依据学科课程标准、学科核心素养和学校育人目标而设定,由学校教学管理目标、教师教学目标和学生学习目标组成,将教学目标层层分解为学科教学各环节的质量目标,形成一个比较完整的质量目标体系。
2.教学质量监控的组织体系
构建四级监控组织,在教学质量监控过程中通过“分级管理、分工负责、协同监控”的原则实现教学质量各环节的逐级监控。明确质量监控的任务、职责和内容,使之成为相互协调、相互促进的有机整体,把握好各个教学环节的质量监控。
学校教学质量监控以教学过程监控为主,学校层面由校长、学校分管教学校长、分管年级校长组成,负责学校教学管理自我监控和对教师教学质量、学生学习质量监控管理;教务处、教科处、技术中心、课改办研究中心和年级组具体负责对教师教学质量和学生学习质量监控;教研组、备课组负责对教学各个环节的日常监控为主,通过教务处、教研组组织的各类质量监控,对各个教学环节的质量严格把关。形成教师、学生自我监控体系,促进师生个性化发展,实现教学过程与教学质量监控整合。
3.教学质量监控的方法体系
通过“定量与定性相结合、自评与互评相结合、形成性评价与总结性评价相结合”的机制,学生学业水平既体现在知识和能力的发展,更应体现在情感、态度和价值观的发展,获取学生在每一堂课、每一个模块、每一个学期乃至更长的学习周期的评价信息,改进师生教与学的策略和方法,提高师生教与学的效益,促进教师专业发展和学生的学业发展。
(1)“以学论教”教学过程发展性监控
教与学质量监控的结构如下图所示:
“以学论教”课堂教学过程性监控,以学生情绪状态、思维状态、互动状态和目标达成状态为依据,从影响课堂教学质量相关因素分析入手,运用层次分析法、师生评价一致性检验,确定不同层次、不同学科、不同课型评价指标和权重,形成课堂教学质量监控方法。
激励性教与学过程性监控,以学生的发展需求决定教师的教学策略,从学生视角审视教学,并不断架设阶梯,多层次培育学生发展增长点,让师生体验成功。以学生情绪状态、思维状态、互动状态和目标达成状态为依据,从影响课堂教学质量相关因素分析入手,运用层次分析法、师生评价一致性检验,确定不同层次、不同学科、不同课型评价指标和权重,形成课堂学习质量监控方法,形成适时、适度、延迟、激励性课堂教学即时评价方法,对师生在课堂学习中表现进行实时监控。
模块学习过程性监控,引入时间常模,构建“学生—问题—时间”模块,在计算机上进行测试,从图线上准确地获取模块学习过程中群体和个体发展信息,让师生自我诊断、自我反馈并自我调节。通过档案袋评价,使学生全方位了解自己的知识发展、能力发展、情感、态度和价值观发展的达成度,开展自我诊断和自我反思。
学业水平发展性监控,在全面推进分层分类走班情况下,教学班之间和教学班中学生之间基础、学习潜力、学习能力差异性较大,应运用个体内差异评价法,构建个性化学业水平发展性增量监控方法。学业水平发展性增量评价的核心在于“动态和发展”,“动态”即随着班级学生组成的变化,学生基础也发生变化,“发展”即不但看现在成绩,还要看原来的基础,是以成绩的变化反映学科增量,评价班级、学科、学生群体和个体的教学效果。
(2)教师的教学质量发展性监控
教师的教学质量监控,是建立在“以学论教”教学过程发展性监控基础上,以学生学业水平发展“增量”为主要依据,对每位教师建立专业发展档案袋。教师发展性监控是以自我监控和同行监控相结合,以自我监控为基础实施内在激励,激发教师工作热情,提高教师的教学质量,促进教师的专业发展。学校每学期要组织学生评教、领导评教、家长评教、教师互评相结合的教学质量评价和教师发展性评价。每学期要进行教学常规监控和教研组教学工作水平监控。
(3)注重过程和发展的学校教学管理质量监控
紧紧围绕教师和学生的发展,形成“教学→监控→分析→改进→再监控”的教与学过程与监控整合的策略和方法,让师生进入自主发展快车道,形成学校独特的教学质量监控文化。
4.教学质量监控信息反馈调控体系
以日常教学质量监控与专项监控相结合,形成反馈调控的途径。
(1)获取数据
学校要形成获取教学动态信息的方向、路径和方法,跟踪每一个学生的学习状态。通过数据处理系统获取教学管理和教与学的有效信息。动态掌握学生学习、各学科教学和管理情况。
(2)分析数据
探索影响教学质量的因素,寻找解决问题的策略、方法和途径,针对深化课改和新高考,开发成绩管理系统,从三个维度(学生个体、教学班、行政班)实现科学的数据分析,真正实现教与学的有效跟踪分析,有效解决选课走班教学背景下的教学质量分析难题。利用大数据和学习分析技术多角度地分析每一个学生学业成绩轨迹,科学有效地分析全体学生乃至个体最真实学习状态和过程,准确了解学生学业发展及个性化成长需求,给每个学生定制学生诊断报告。
(3)应用数据
强化反馈和调控功能,利用获取的教学管理和教与学中的有效信息,按照学校、处室、教研组、备课组和师生自我监控进行反馈和调控,改进学校教学管理、教师教学、学生学习的策略和方法。形成反馈调控的再监控,使教学质量监控成为提高教学质量的有效手段,以“监”促“管”,以“监”促“教”,以“监”促“学”。
四、完善教学质量监控保障机制
构建课程开发制度、课程实施制度、教学质量监控制度、毕业生评价反馈制度……,形成学校的监控制度文化。让教学质量监控促进课改、适应新高考,通过教学质量监控的反馈,提升学生学习力,促进学生在全面发展基础上差异发展;提升教师课程执行力,促进教师专业发展;提升学校管理者课程领导力,学校在优质发展基础上满足特色发展。
教学质量监控应有现代教育技术的支持。学校应开发基于质量标准又具有较强科学性和可操作性的监控应用软件,对基础数据进行深度挖掘,横向比较,纵向跟踪,实现对教学质量有效的监测、诊断与反馈调控。促进学校教学管理的和谐有序,实现全方位、多层次、立体化的教学质量监控,提高监控的科学性,实现在线教学质量监控的“散点管理”到“全面教学质量监控”的过渡,形成“互联网+教学质量监控”模式。通过网络反馈师生教与学情况,为学校、家长、教师、学生提供定制的学业诊断报告,为师生改进教与学提供依据,增强教学质量监控实效性。
参考文献
[1] 季克高.高中学生综合素质“三位一体”评价模式浅探[J].现代中小学教育,2008.
[2] 裴娣娜.现代教学论生成发展之思[M].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2012.
[3] 郑志湖.新课程背景下普通高中教学质量评价[M].杭州:浙江科技出版社,2007.
【责任编辑 王 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