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_宗争
中华传统婚礼长什么样?
文_宗争
5月14日,农历四月初八,佛诞日,某媒体主编王先生大婚。我“临危受命”,担当司仪。婚礼依照中华传统婚礼礼仪进行,虽不能完全按照古礼,恢复华夏衣冠,但心正意诚,亦有庄重喜乐的气象。
“久旱逢甘露,他乡遇故知。洞房花烛夜,金榜题名时。”是为人生四大喜事。婚礼亦称大喜之日。今日之婚礼,或从西式之礼仪改造,西服白纱,亲友共襄;或从中式,凤冠霞帔,红烛罗帐;或中西合璧,吵吵嚷嚷,不亦乐乎。
结婚之“婚”,古代皆作“昏”字,今人戏称,乃是女子发了昏,才会去结婚。这自然是玩笑话。汉代班固《白虎通·婚娶》中说:“婚姻者何谓也?昏时行礼,故谓之婚也;妇人因夫而成,故曰姻。”古人婚礼一般在黄昏进行,故取此义来定名。
如此看来,古人的婚礼倒真的不一定似今天一般热闹。古代迎亲多于晚间进行,而且“乘墨车”,迎亲者服饰也以黑色为主,黑色即玄色,在古代是很尊贵的颜色。然而,古代既无车照,又无路灯,为何非要趁着茫茫的夜色,用黑色大车迎娶新娘?对此,通常的解释是,“迎阴气入家宜于夜。夜,阴时也,车服皆尚黑,黑亦阴,正与时相称”,男为阳,女为阴,娶亲即是“阳纳阴”,“阳往而阴来”,所以要趁夜间“阴时”进行,以免阴阳失衡。即或有白天迎娶的,也要于车前燃烛执灯以象征夜行。
再进一步讲,人乃天地化育而成,而婚姻缔结,男女同处,阴阳交合,后代繁衍,生生不息,实是由人来完成天地化育之事,自然不能大张旗鼓地炫耀。此如仓颉造字,“天雨粟,鬼夜哭”,人掌握了灵智,能够“欺天”了。这种能力当然不应滥用,也不可骄傲怠慢,因此要“敬惜字纸”。蒲松龄小说中的彭城郎玉柱,嗜书如命,因而得了美人“颜如玉”,初尝夫妇之乐,喜不自胜,逢人便说,还义正言辞地辩驳:“钻穴逾隙者,始不可以告人;天伦之乐,人所皆有,何讳焉。”难怪人要称其为“书痴”。
不仅迎亲庄严,婚礼也讲求肃穆。《礼记·曾子问》载录的孔子语称:“嫁妇之家,三夜不息烛,思相离也。娶妇之家,三日不举乐,思嗣亲也。”汉代之前,婚礼不可奏乐,不可祝贺。《礼记·郊特牲》亦称:“婚礼不用乐,幽阴之义也。乐,阳气也。婚礼不贺,人之序也。”所谓“人之序”,也就是前面提到的,人要懂得自己在天地之间的位份。
直到西汉,汉宣帝五凤年间,才正式破了此例。据《西汉会要》卷一七载,五凤二年(公元前56年)八月,皇帝诏书:“夫婚姻之礼,人伦之大者也,酒食之会,所以行礼乐也。今郡国二千石,或植为苛禁,禁民嫁娶不得酒食相贺召,由是废乡党之礼,令民亡所乐,非所以导民也。《诗》不云乎,‘民之失德,乾糇以愆’,勿行苛政。”由是,婚礼才成为了真正的喜庆之事。
婚礼,古称士昏礼。在《仪礼》《礼记》中,早已规定了其中不可或缺的“六礼”:纳采、问名、纳吉、纳徵、请期和亲迎;后又有“三书”,聘书、礼书和迎书,并称“三书六礼”。
六礼主要用于贵族士大夫,对庶民要求稍宽,如《宋史·礼志》所载,“士庶人婚礼,并问名于纳采,并请期于纳徵。其无雁奠者,三舍生听用羊,庶人听以雉及鸡、鹜代”。《仪礼·士昏礼》上规定“昏礼,下达纳采。用雁。”没有雁,用羊、雉鸡或鸭也可以。
今之婚礼,指的是婚庆典礼仪式,其实只是古代六礼中的“亲迎”,“三书”亦合为一书——结婚证。
“亲迎”涵盖甚广,包含的仪式繁多。唐代封演撰写的《封氏闻见记》记述当时婚礼说:“近代婚嫁,有障车、下婿、却扇及观花烛之事,及有卜地、安帐并拜堂之礼。上自皇室下至士庶,莫不如此。”纵观古代婚礼,其过程的基本仪式主要由铺房、迎娶、下轿利市、拜堂、喜宴、坐帐、撒帐、合髻、合卺、闹房、拜舅姑、回门等项构成,整个礼仪时间持续甚至长达几个月。相比之下,今日之婚礼,多集中在一日之内,庄谐不分,仪礼不端,环节复杂,有婚而无礼,又颇多靡费,反倒适得其反。
当崇古而不拟古,此处单讲今日之婚礼可以恢复借鉴的古典礼仪:
一为蘸子礼。新郎为父母敬茶,拜别父母,迎娶新娘。
二为沃盥礼。新郎新娘净手洁面。“媵、御沃盥交。”媵指伴郎,御为伴娘,分别为一对新人浇水盥洗。沃盥实为同牢之礼作准备。“礼之初,始诸饮食。”婚礼亦和饮食无法割裂。
三为同牢礼。古语云“男女七岁坐不同席,食不共器”。夫妻共行同牢之礼,同席而坐,同餐而食,意为将要共同生活。依据古代礼数,新人将依次食用黍、稷和肺,并在每次食用前,都取出部分食物进行振祭等祭祀活动。
四为合卺礼,又称“合匏”“合欢”“交杯酒”等,新婚夫妇合饮交杯酒,象征夫妇合体相亲。该礼仪始于周代。《礼记·昏义》说“妇至,婿揖妇以入,共牢而食,合卺而酳,所以合体、同尊卑,以亲之也。”对此,唐孔颖达疏云:“卺,谓半瓢,以一瓠分为两瓢,谓之卺。婿之与妇,各执一片以酳,故云合卺而酳。”合卺之礼,自周以来 , 历代相承。
五为结发礼。《礼记·曲礼上》载:“女子许嫁,缨。”缨是五彩丝绳,女子订婚后用它来束发。郑玄注:“著缨,明有系也。”就是说,缨是已经订婚的标志。这条束发丝绳,直到成婚的当夕,才由新郎解下,这就是《仪礼·士昏礼》所说的:“主人入室,亲脱妇之缨。”故缨始终是夫妻关系的信物。“结发”本指女子许嫁时系缨束发,后移指成婚当夕的夫脱妇缨。
另有一说,可能颇为现代人所用。唐代女子晁采与情人私订终身,写了一首《子夜歌》,中云:“侬既剪云鬟,郎亦分丝发。觅向无人处,绾作同心结。”新婚男女各剪下一绺头发,绾在一起作为信物,也是“结发”,今天的婚礼多取此意。
这五种,在今日之婚礼上,并不难实现。循此婚礼,当有华夏衣冠庄严之美,无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