电动工具专业人才培养方案的探索与实践

2016-09-21 03:27庄晓龙
电动工具 2016年3期
关键词:电动工具基本知识实训

庄晓龙

( 金华职业技术学院,浙江 金华 321000 )

电动工具专业人才培养方案的探索与实践

庄晓龙

( 金华职业技术学院,浙江 金华 321000 )

电动工具人才匮乏是制约电动工具企业发展的重要瓶颈,介绍金华职业技术学院电动工具专业的人才培养方案、人才培养模式、人才培养实施以及近年来电动工具专业建设取得的阶段成果。

电动工具;人才;培养;成果

0 专业背景

中国是世界上主要的电动工具产品出口国和全球电动工具生产基地,行业发展潜力巨大,但我国电动工具技术水平与国际先进水平相比还存在较大的差距,在自主创新、产品研发、品牌培育等方面能力较弱,一个很重要的原因是电动工具人才匮乏,这是被业内公认为制约我国电动工具企业发展的重要瓶颈。现在全世界使用的电动工具85%以上是中国生产的,在国外生产的电动工具有许多零部件也是在中国加工的,2015年,我国电动工具产量达到2.5亿台,形成了江苏启东、浙江金华、余姚以及广东等地的电动工具制造基地。针对这么大的一个产业目前国内还没有与之相匹配的职教体系,为此为适应地方电动工具企业发展及产业结构优化升级对人才的需求,金华职业技术学院于2008年开办了全国唯一的电动工具专业,对电动工具专业人才的培养进行了有益的研究与实践。

1 培养目标

电动工具企业对应用型技术人才需求急迫,主要的需求岗位有电动工具的外观与结构设计、电机设计、检测与认证、电动工具零件加工、电机生产、企业管理等。根据电动工具企业的岗位需求,并考虑到学生就业多样性需求的实际以及未来职业迁移、发展变化的需求,确定以电动工具设计、电动工具检验与测试、电机生产与制造、机械加工工艺编制、设备装调与维护、机械加工操作、机械产品设计、产品品质管理等岗位为本专业的主要就业岗位。

专业培养目标为:培养具有良好的思想品质和职业道德,能运用机械设计、机械加工工艺、机电产品检测的知识方法和CAD/CAM软件,会机械工艺编制与实施、电动工具结构与外观设计、电动工具电机设计,具备电动工具的设计、制造、检测能力,具有责任意识、创新意识和可持续发展能力的高素质技术技能人才。

2 人才规格

专业核心能力为:识图与制图能力、CAD/CAM软件应用与产品开发能力、机械加工工艺编制能力、机电设备维护与管理能力、工装夹具的制备能力。其知识、技能结构与态度要求如下。

2.1 知识结构

1)掌握数学工程应用、英语应用、应用写作、计算机应用的基本知识与方法;

2)掌握机械制图标准,机械图样表达的基本方法;

3)掌握材料应用处理的基本知识与方法;

4)掌握技术测量的基本知识与方法;

5)掌握机械设计计算的基本知识;

6)掌握制定中等复杂程度零件机械加工工艺规程与技术经济分析的基本知识;

7)掌握机械加工工装夹具设计应用的基本知识;

8)掌握AUTOCAD、PRO/E、UG软件应用的基本知识;

9)掌握机电设备维护及管理应用的基本知识;

10)掌握常用机床操作及机床日常保养的基本知识;

11)掌握企业生产与质量管理的基本知识与方法。

2.2 技术技能结构

1)能借助词典阅读和翻译本专业相关外文书刊、资料;

2)能熟练运用计算机进行记录、收集、处理、保存各类技术信息资料;

3)能识读和绘制中等复杂程度的机械图样;4)能进行机械设计计算分析;

5)能编制中等复杂程度机械零件数控程序,并进行数控加工操作;

6)能制定并实施中等复杂程度机械零件加工工艺规程;

7)能运用CAD/CAM软件设计机械零件结构与外形;

8)能对机电设备进行常规维护与管理及一般的故障检测、诊断与维修。

2.3 素质结构与态度要求

1)具备吃苦耐劳的品质;

2)具备责任心强、忠于职守的爱岗敬业精神;

3)具备严谨、务实的工作作风,注重工作效率;

4)工作积极、主动乐观、自信坚强,以出色完成任务为目标;

5)具备良好的沟通与协同能力,有良好的团队合作意识,把个人期望与团队利益相结合;

6)具有创新创业意识,通过自我学习提高知识与技能;

7)具备从事专业工作的安全生产、环境保护意识,并具备良好的职业道德。

3 课程体系

根据岗位群工作任务与职业能力分析结果,依据国家教育政策、教育教学规律和学生认知发展规律,构建课程体系。课程体系结构如图1所示。为适应区域经济发展、岗位人才需求和学生个性化发展,专业开设了辅修专业模块和素养选修模块,学生可以根据自身兴趣和需要进行选修。

在此课程体系中,为了培养学生的实践能力,在课时分配上加大了实践教学的比重,实践教学时数与理论教学时数比超60%;在实践环节中,加大生产性实习的比重。根据学生的职业成长规律,结合课程教学,设置了课程实训、专项实训、校外实习三个层次递进的实践教学过程,学生得到了有效的专业技能训练。

如图2所示。

图1 课程体系

图2 实践教学过程

4 培养实施

在人才培养过程中,充分发挥区域电动工具产业资源优势,借助企业的智力资源、技术资源、设备和环境资源培养高素质技能型人才;同时充分发挥学校的师资优势、仪器设备和教学环境优势,为企业培训职工、开发新产品和行业资源库提供一些服务。

4.1 校企深度合作的人才培养模式

大力推进校企合作的深度和广度,企业深度参与。与皇冠集团公司共建校内外实训基地,与企业开展“订单式培养”和“师徒结对,现代学徒制培养”的深度合作,逐步建立起“人才共育,过程共管,责任共担,成果共享”的校企合作长效机制。根据皇冠集团的中长期人才需求,组建“皇冠订单班”,根据企业岗位职业能力要求,校企双方共同制订培养方案,设置教学内容和标准。在培养过程中,由企业派出资深的工程师、技术能手、管理人员为师傅,对学生进行“岗位认知、岗位专项训练、岗位综合训练”三个阶段的师带徒培养,提升岗位能力。皇冠集团承担在校生的一部分课程教学、实训指导、毕业设计等教学工作。为保证教学与生产的紧密对接,解决生产与教学之间存在的冲突,建立生产与教学的协调机制,在每学期开学前由校企双方共同制定教学计划,对接生产明确教学的内容、时段、实施安排等具体细节,并提供足够的工作岗位供学生实训,保障生产与教学同步顺利开展。

4.2 教学组织与实施

根据专业建设和课程改革的需要,组织企业、学校共同制定课程教学内容、考核评价标准,共同推进项目化教学、模块式教学、任务驱动法等先进教学方法的探讨,共同开发校本教材(理论教材和实训教材)。

专业方向课程每门课程须确定一家及以上的电动工具企业为共建单位,校企共选教学内容、共编教材及教学文件、共担教学实施来开发课程。将企业的产品、工艺、标准等元素融入课程,以职业岗位的能力与素质要求明确课程目标。在教学组织上,注重教学与生产、教学与服务的有机结合,创设职业氛围,以小组学习团队、企业服务团队等为组织形式,以岗位实训、多媒体教学、网络教学等为教学手段,运用案例分析、角色扮演等多种教学方法,结合职业技能考证实施教学,有效提高学生的职业素质与实际岗位工作能力。

4.3 实践教学条件

校内实训基地:学院重视实践教学条件建设,建有电动工具检验实验室、电动工具装配实训室、电动工具制造实训室、数控实训车间、金工实训室、模具加工实训室、CAD/CAM实训室等十多个具有真实职业氛围、设备先进的校内实验实训室。根据各课程教学项目实施的需求,校内实训实验条件建设尽量模拟企业的生产场所设置生产区域,按生产流程布置实训设备,生产性实训车间(室)区分出实训区、讨论区和教学区,适应小组团队完成任务学习的需要。注重生产环境与职业环境的建设,使学生在真实或仿真的职业环境中得到熏陶。

校外实训基地:在金华地区的电动工具企业中,选择在技术、设备、产品、规模、管理有优势的如皇冠集团、浙江三锋实业股份有限公司及浙江金美电动工具有限公司等10多家企业,作为专业校外实习实训基地,在企业建立教学场所及教学设施,企业产品及工作过程融入学校课程,相关企业岗位人员参与实习实训指导。

4.4 考核与评价

采用形成性评价、结果评价、理论评价、学习小组互评、学生自评等多种形式,综合评价课程的教学质量与效果。在企业实习环节评价上,以企业评价为主,学校评价为辅,突出对学生实习过程中表现出的工作能力和态度的评价。

4.5 质量控制

建立人才培养质量保证体系,制定专业调研制度,跟踪行业企业的发展,明确人才培养目标,改进人才培养方案;制定课程建设规范,保证课程的适应性,以支撑人才培养效果;实施院校二级督导制度,指导与规范教师的教学组织与教学实施过程,保证教学效果;制定顶岗实习管理制度及企业实习管理制度,使顶岗实习有管有控,保证实习质量;引入企业评价,采用“毕业设计答辩、学生作品展示、就业招聘”一体的形式,全面评价毕业生培养质量。

5 教学成果

从2008年至今本专业向社会输送了近1000名电动工具专业的技能人才,为地方电动工具行业和地方经济发展做出了自己的贡献。在人才培养过程中走工学结合之路,并取得了丰硕的成果。共建成《电动工具检验与测试》、《电动工具结构设计》等3门国家级精品课程、4门省级精品课程和13门校级精品课程,主编出版的项目化教材14部(其中“十二五规划”教材5部、省重点建设教材3部)。近三年,获全国大学生机械设计大赛一等奖1项、二等奖1项,省大学生机械设计竞赛一等奖2项、二等奖1项、三等奖2项;连续二年获工业产品造型设计与快速成型技能大赛全国一等奖和省一等奖;获全国高职高专‘发明杯’大学生创新创业大赛一等奖2项、二等奖7项、三等奖5项;获浙江省大学生科技创新活动计划“新苗人才计划”立项项目4项。

Exploration and Practice for the Talent Training Program in the Major of Electric Tools

Zhuang Xiaolong
Jinhua Polytechnic Jinhua, 321000, China

Talent shortage in the major of electric tools is an important bottleneck which restricts the development of the enterprises in this field. This paper introduces the talent training program,training mode and the training implementation in Jinhua Polytechnic, as well as the achievements at the current stage.

Electric tools; Talent; Training; Achievements

G642.1

A

1674-2796(2016)03-0006-05

2016-03-20

庄晓龙,(1972—),男,大学本科,副教授,主要从事电动工具的设计与制造方面的教学工作。

猜你喜欢
电动工具基本知识实训
动力工具电池:国产替代正当时
基于CDIO理念的数控实训教学改革与实践
锂离子电池在电动工具中的应用情况分析
青铜时代——中国青铜器基本知识与辨伪(四)
青铜时代——中国青铜器基本知识与辩伪
虚拟情景实训环境三维模拟
电工电子实训教学改革与创新
磁场基本知识汇总
交变电流基本知识汇总
微课在数控实训课中的应用探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