张和平,杨昌林,朱灿梅
(1.凯里学院学报编辑部,贵州 凯里 556011;2.西南大学,重庆 400715;3.三穗县八弓镇中心小学,贵州 三穗 556500;4.凯里市十五中,贵州 凯里 556000)
贵州少数民族古法造纸调查分析
——主要考察三穗贵洞、贵根、界牌等村的竹麻造纸基地*
张和平1,2,杨昌林3,朱灿梅4
(1.凯里学院学报编辑部,贵州 凯里 556011;2.西南大学,重庆 400715;3.三穗县八弓镇中心小学,贵州 三穗 556500;4.凯里市十五中,贵州 凯里 556000)
文章通过考察贵州三穗贵洞、蜜蜂、贵根、界牌等村寨古法造纸基地,了解到古法造纸工艺分纸料制作和制纸两个工序.其中纸料制作工序包括砍竹麻、下竹麻、泡竹麻、洗竹麻、渣竹麻、辗竹麻、下槽,制纸工序流程包括掺萱(添加滑药)并搅拌均匀、抄纸、脱水、揭纸、风干等.发现三穗土纸主要用于书写清水江文书、民间宗教活动和日常生活用纸等.同时,分析我国少数民族竹麻造纸工艺流程,梳理造纸工艺的差异.并探讨生料与熟料发酵制纸浆方法,以及添加滑药在造纸工艺中的作用.
贵州少数民族;三穗县;古法造纸;清水江文书载体;滑药功能;生料与熟料发酵制浆
古法造纸术是中华民族对世界文明的一大贡献.由于受到交通、文化习俗等的影响和制约,地处边疆的西南少数民族地区仍然保留着比较完整的传统手工造纸技术,学术界历来对这些地区现存的造纸技术较为重视,他们对云南、广西、四川、西藏等少数民族聚居地区的手工纸及其制作工艺进行了研究[1-10],但近年研究发现[11],学者们很少关注贵州保留着的少数民族造纸工艺,目前更多的是简单地从旅游角度介绍贵州少数民族保存下来的古法造纸工艺,仅仅将之当成一个旅游亮点来介绍[12-15],而不是从学术研究的角度对其进行详细的研究分析.
鉴于上述状况,课题组选择贵州苗族侗族聚居地三穗县贵洞、蜜蜂、贵根、界牌等村寨的古法造纸为调查对象,考查其造纸工艺流程和古纸的用途,并对这项技术进行初步的比较和分析.
三穗县原名灵山县,其前身为邛水县(1107年).清乾隆《镇远府志》载:“邛水上下二里”.《三穗县志》载:“上里十一洞,下里十洞,共二十一洞”[16]33.相传在远古的五千多年前,神州大地发生了一场九黎族首领蚩尤与中原黄帝轩辕氏争帝大战.因蚩尤战败,其部下往南方迁徙.这些勇敢而勤劳的拓荒者们择洞而居,建立了一个以洞为居的洞文化民族的奇特之邦(此据一直延续至公元1107年),苗疆之地一直以洞命名.鬼洞一直是田氏家族居住,但不知何原因,田氏在这里人丁发展较慢,他们还以为是这里险山恶水之风水所限,故将此地让与元世祖至元元年(1264甲子年)逃生而从外地进入的九黎族杨姓,举家迁出.九黎杨氏一迁入,利用这里的竹林资源,在此专营古法造纸,造纸给九黎族杨氏带来了丰厚的收入,杨家也在此地人丁兴盛.他们的古纸除了畅销邻近各县外,还沿着镇远舞阳河装船上下,远销湖广.杨氏在鬼洞的纸业,引起了周边人士的注目,包括新寨杨氏和吉洞吴氏.后来这些人便到鬼洞跟杨师傅学艺.当时,鬼洞与其周边的几个村寨因其地处山中的不毛之地,被称之为鬼根、鬼邦.
明朝末期,鬼洞真是闹了“鬼”,九黎族杨氏家族陆续迁往施洞.至清朝中期,九黎杨氏就全部迁往施洞定居.从此,鬼洞就成了新寨杨氏的繁衍生息之地,其九黎杨氏传下来的古法造纸技艺在新寨杨氏手中得以亘古流传,成了今天千年古寨的活化石.时过境迁,鬼洞一名也因其名吓人,不吉利,后用其谐音被改为贵洞(鬼洞因其寨立山脚,洞比寨子更处于低矮地方,故又被人称之为矮子洞),鬼根、鬼邦也就顺理成章地一同改成贵根、贵邦了(详见今界牌嘉庆年间“镇远府正堂加二级”所立古碑).
目前,在万米竹廊风景区内,贵洞、蜜蜂、贵根、界牌等地,均还在沿袭着先人们的操守,继续着先辈们的手工造纸业.《三穗县志》:“三穗县民间素有造纸传统,采用土法制造棉纸、土纸,产地主要集中于泥山乡,已有两百多年历史.”[16]369
三穗古法造土纸以竹子为原料,事实上用的是竹麻,而不是成长几年后的竹子.阳春三月,竹笋一天天长大,待到竹笋开枝并即将展叶时,当地人把这种长成的竹子叫作竹麻.竹麻,其实就是当地的白竹(斑竹、毛竹、水竹均可)长出的刚成长的竹子.古法造纸分为纸料制作和抄纸造纸两个部分.其主要工序包括辗竹、下槽、掺萱(本地人读xuán,第二声)、抄纸、脱水、揭纸、风干及成品整理等多道工序.
2.1纸料制作过程
纸料制作包括砍竹麻、下竹麻、泡竹麻、洗竹麻、渣竹麻、辗竹麻和下槽等工序.
2.1.1砍竹麻.每年初夏(5月中旬),竹子刚长成“竹麻”.这时,造纸的工匠们得及时把其砍下山来(嫩了料少浪费,老了又泡不烂不能造纸),截成三至四尺长的小段,再用刀将小段劈破两开(未破开的进不了麻塘水,是泡不烂的),分成三十斤左右为一捆的捆起来(要求捆得特别好,千万不能使其散开,每一个不能太重,重了在麻塘水中翻洗的时候会增加困难).
2.1.2下竹麻要泡竹麻,需要池塘.工匠们准备一个长约丈许,宽约八尺,深约五尺左右的大坑,用来泡竹麻,这个坑就叫作麻塘.每年竹麻砍好破好后,就及时地放到麻塘浸泡.这泡竹麻是很讲究的,首先得先把麻塘夯实,还得用熟石灰拌黄泥,和好踩糯,糊好麻塘壁,使其保持在长期使用中不漏水,并在大坑的一角挖出一个洞,以便今后在洗竹麻时好放麻塘水.不过,现在得先把它堵上.然后,在麻塘底层铺上一层广灰(未渗水而成块状的熟石灰),把准备好的竹麻挨挤平展地摆放在这层广灰上,直到全塘第一层竹麻摆满为止.第一层竹麻摆好了,工匠们用力将其踩实踏平,又在上面放上一层广灰,接着才可铺第二层竹麻……,这样,转而复始,一层广灰一层竹麻地往上堆,直至填至麻塘口的合适位置(图1).竹麻不能高于麻塘,因麻塘中的麻塘水要将竹麻全部浸泡住才行,若有竹麻露出水面,就不可能泡烂,不能成为造纸原料.另外,这麻与石灰是有比例的,每百斤竹麻用石灰大致在25斤至35斤之间,视竹麻的老嫩而定,老的多放石灰,嫩的则可少放一些.
图1 下放在麻塘里的竹麻
2.1.3泡竹麻.竹麻下好了,工匠师傅就可将清澈的山泉水或河水放入麻塘中.沾沙带泥的浑浊水是不行的,会增加下一道工序——洗麻的工作量,并影响到竹麻的质量.水一入塘,全塘沸腾,整个麻塘成了一个高温的煮麻池,那是因为广灰一接触到清水,就立即分化瓦解,发生化学反应并释放出大量热能.水一直放到超过竹麻的摆放平面,将其全面淹没在石灰水中,让麻塘中的竹麻在高温中淋漓尽致地浸泡(图2).泡竹麻分两种情况:一种是赶在农历七月十三日之前造纸,另一种是开春造纸.由于时间长短不一,使用竹麻的细嫩度不一样,泡竹麻的时间也不一样.后一种情况使用的是成长竹麻,因此竹麻在麻塘水(即石灰水)中要泡两至三个月后,才基本被煮熟和浸透.
2.1.4洗竹麻.浸泡“蒸煮”熟后,接下来的工作就是洗竹麻.他们用钉耙将泡在石灰水里面的竹麻一捆捆地抖动洗干净.若竹麻竹槽中有石灰浆,他们得用手将其洗掉.待捆捆竹麻被洗净搬上麻塘坎上后,就要洗麻塘了.工匠们一边放水、一边用木棒捞浆,麻塘中的石灰水及石灰浆也要放干净.
图2 在石灰水中泡竹麻
2.1.5渣竹麻.洗完竹麻捞上坎,洗净麻塘后,次日还得把竹麻放回麻塘(图3).具体做法是,先在麻塘底部放上好几根大木栋子(当地人叫枕子.其数量多少以能支撑全塘竹麻不接触到麻塘底及余浆来决定),以防竹麻接触塘底.枕子放好后,工匠们又把昨日洗上麻塘坎的竹麻整整齐齐地一层一层地放回麻塘,挤压得越严越好.然后放水浸泡.最后,在放好的竹麻上盖上厚厚的一层稻草,让全塘竹麻在适宜的温度下发酵腐烂.这一道路工序叫作渣(第三声,读zhǎ)麻.
竹麻在麻塘中要渣了3个月以上,才能成为可用的造纸原料.访问得知,从砍竹麻、下竹麻到渣竹麻,共需要半年,最重要的是要求开春后洗竹麻——竹麻是金黄色的,色质很好,这样造出来的纸颜色也才纯色.而嫩竹麻造出来的纸色质相对要差些.
图3 渣竹麻
2.1.6 辗竹麻.把渣好的竹麻进行清洗,洗净后就可以辗竹麻即粉碎竹麻了.这里的男女一般在五更时就得起床,男人到麻塘取麻挑到碾房,并将竹麻平铺在碾盘上,然后妇女们牵来牛并把牛套在碾轮的接力杆上,就吱呀吱呀地让牛绕着碾盘走,碾起麻来,妇女们还得跟着牛绕圈子,手里拿着长刀在后边翻麻,哪个地方无麻得用刀扯来垫上,哪个地方麻厚了还得用刀捡薄.这样,天一放亮,男人们把工具拿来了,妇女们的竹麻也碾好了,男工匠就可以开始下槽了.
2.1.7下槽.下槽是最讲技术的一道工序之一,在贵洞、贵根、界牌,就有许多师傅即使用帘子抄纸造得好纸,却不能下槽,其主要原因是其技术要求较高.首先,妇女将碾好的细麻放入纸槽内水中,男工匠立即用木板耙将其拱散.竹麻拱散后,还得用一根长约三尺的打纸竹棍竖立水中,双手牢牢握住,在水中用力作极速的划鸡蛋运动,意在将槽中竹麻充分打细、拌匀.竹棍在水中用力划动时,外重内轻,要掌握好弧线,过直或过弯都会使水激起浪花,弄得纸浆四射.这弧线掌握得好,不仅走棍稳健,还能使满槽麻浆翻滚旋流,均匀散裂,竹棍在水中会声震如牛吼,节奏明快.搅拌好了后,工匠还得用两根长约二尺余的竹筷在浆中划捞,把麻中过长且不适宜造纸的麻筋捞出来,捞出后,还得将槽中之水放掉(因纸槽中有竹度将放水孔过滤,纸浆不会因放水而流出),让其中的泥尘及浑浊物除去,不能有小米子或小块状浆物.这样反复多次,就可得到一槽浆洁水清的造纸浆了.
原始的纸料粉碎方法虽然原始,但由于其筋丝未被破坏,造出的纸比现代粉碎机粉碎的纸成品要好得多,原因在于原始粉碎的机械——碾盘,纯人力、牛力配合,不是纸料的硬竹麻筋不易被碾断,最后被打捞洗净而导致的.
2.2古法抄纸造纸流程
古法造纸,纸料仅仅是基本原料,真正要出产品的还在于其繁杂的造纸工艺.这些地方抄古纸的工序主要包括掺萱、抄纸、脱水、揭纸、风干及成品整理等几道工序.
2.2.1掺萱.有了纸浆,就得视浆掺萱了.在古纸工艺中的萱,是一种常绿树,当地人叫萱(玄)叶树,有的人叫“神仙树”,无此树叶时,也可用野棉花(当地人又叫蝴蝶花)或杨桃梗(猕猴桃梗)锤烂代替.方法是:将萱叶捣烂洗净,用水煮熟捏烂后(也可将野棉花或杨桃梗其中一种植物洗净锤烂)装入用洁净白布缝成的萱口袋(约六寸宽,一尺长的口袋)内,缝好口后放入纸槽纸浆水中,泡水将其中荁汁挤入浆内.掺萱后制成的纸浆如图4所示.
2.2.2抄纸.完成掺萱工序的纸浆就可以抄纸了,图5.首先,得再用竹棍将纸槽中的纸浆打均匀,并在纸槽中离水二至三寸处横竖各平放一根竹棍,成十字架,以便存放抄纸帘架,将竹帘放入帘架上就可开工了.抄纸师傅左右手分别提着帘把手,将帘架端成外高内低,让内端轻轻入水二至三寸许,朝内提出端平,并逐渐向外微倾,让纸浆水从内向外端荡出,使纸浆在帘子上均匀铺开.接着,提架向右移动,以左手端四个手指端着帘架挡头迅速入水,经斜平方式掠过水浆,以弥补第一帘未均的纸浆,一张纸才算初抄完成.抄上帘的纸必须立即端出帘架,迅速转身翻卷竹帘,让纸在竹帘翻卷过程中与身后的搁板上的小竹垫粘连,脱离竹帘.然后回复到抄纸位置,进行第二张纸的操作.一般的工匠一天可以抄出二十刀(每刀一百张)纸,高手则可抄至三十刀.
图5 抄纸
2.2.3榨纸抄纸以两尺高为一墩,还得榨干才能扛回家.这时,工匠就得在纸墩上面小心地盖上一块盖板,并在上面放上几块枕子,用一根长约八尺的榨纸杠,一头就套在横木的下端,将盖板上的枕木压住,使榨纸杠成为一根杠杆,慢慢压下盖板,挤出纸墩中的水分.这又是一个技术活,纸杠压重了,水流会加快,纸墩就会被压断,那样可就前功尽弃了.纸杠用力不均,就会将纸墩压歪,纸一歪,纸就不可能榨干,纸虽然没有压断,可水分重了无法揭开分离.所以此活的技术要点有三:一是纸杠要放正,杠杆必须平衡;二是用力适度,不可求速而随意加力;三是适时加枕,保持纸墩不歪.待纸稍干后,榨纸杠一头会低下来,为了保持平衡,必须再在杠杆下的盖板上添加枕子,重复压榨.这样直至杠杆压不下了,方才用粗绳把榨纸杆一头的杠杆套上,绳子的另一头就套在能转动的圆轴粗桩上,然后用撬棍插入十字眼中转动圆轴,使绳子卷在圆轴上,套在榨纸杠上一端就越卷越短,牵动榨纸杠往下压,这就是使用了物理学中的杠杆原理,让纸在高压下逐渐干透.当然,为了好揭开分离,其纸墩榨干的程度是有要求的.当纸墩干到适合程度,工匠一般会休息一下,让纸在稳压下适应一下.休息过后,还得松压并取纸回家.这放榨也得掌握力度和快慢,粗绳放快了,纸墩实然暴胀,会让众多的纸张自然剥离,会损坏纸张,放慢了又误工误时.工匠们一般只得耐着性子,像欣赏自己的艺术品一样,按要求慢慢地放松粗绳,直至取下绳子,接着取下盖板上的枕子,再取下盖板,剥开纸的虚边,一件珍贵的艺术品——古纸,就展现在工匠师傅的眼前了.这一工序叫作榨纸.
2.2.4揭纸.榨好的纸必须扛回家中分开纸张,即揭纸(图6).纸墩四周得用锋利的菜刀把纸筋毛刮得干干净净,方能摆在小桌上,坐下来静心开揭.这造出来的纸是头有尾的,头部较厚一些,尾部则较薄.揭纸是从纸头开始的,将纸墩放在前面的桌子上,头左尾右摆着.将纸头挨人一角用手抡高一点,就用右手拇指甲轻刮纸角,剥出一张纸角后,用食指帮着拇指捏住纸角并慢慢揭起,这时的左手应立即出动,用其食指及中指小心地探入揭开的纸缝,逐渐扩大分离面.若纸结构较紧而分离中出现难揭现象,还得用口吹帮助才行.当一张纸揭到近一边时,让其头朝尾平折摆铺在纸墩尾端,再揭第二张,第二张又平折摆铺在第一张之上,不过要比第一张缩回半分左右.以后每一张都缩回一样距离,直到揭足十张(十张为一贴,十贴为一刀,这是古纸的计数单位)才全揭开存放或另折叠.
图6 揭纸
能手一个钟头可揭四刀(四百张)左右,一般的只能揭上二至三刀.因为男人造纸一天,身子骨几乎垮了,这揭纸一活在这里一般是妇女晚上来完成的,男人只是能帮就帮点罢了.这就有了“有女莫嫁矮子洞,一天到晚不得空”的说法.
2.2.5风干与整理.揭好纸,还得风干.这古纸有一个质量问题,同样的纸,太阳晒干和风干成色不同.在曝光下曝晒,不仅有可能被风吹得七零八落不整齐,整理时折叠也会增加困难,且颜色白中带黑,质量不佳.若是阴干,则不会出现打皱,其颜色也会金黄或者黄中带白,成色极佳.这阴干有两种方法:一种是直接平铺在洁净的板面上,让其自然风干;另一种是用竹竿悬挂着,置于通风处,让其风干.
风干的古纸还要经过最后一道工序——整理成刀.即将色泽相似及质量相近的纸收在一起,十贴叠成一刀,并横着折叠成三折,折口在内,两刀互叠在一起,直至十刀捆成一捆.每捆十刀捆好后,一捆一捆地立在干燥的木板或楼板上,以免受潮.因纸吸水性强,故存放一定要环境通风干燥方可.经过这“九九八十一难”工序,古纸终于成为成品了.
2.3古法造纸的设备
贵洞、贵根、界牌等地具有天然的自然资源竹林,造纸原料丰富.但是,有了原料和技术,还得有与之相配的设备才能成功.在古法造纸这一行业中,因全是手工制作,其造纸工具可以说均是精湛的工艺品.贵洞古法造纸设备主要有竹帘、帘架、纸槽、碾房、碾子、榨纸工具以及一些绳索等.
2.3.1竹帘.造竹帘,工匠首先得用篾刀把水竹破成近百根均匀而又细若发丝的竹条,然后就得用结实的细牛筋线将其如同织布一样织好.并且用均匀且有韧性的上等棕丝来将竹条固定其密度,还得把竹帘的四周用细密的棕丝将其缠牢.师傅还得根据所造纸规格的大小,再用棕丝将纸规格四周的框边竹条细致穿缠,使其变粗,从而在造纸过程中起着断纸边的作用.纸帘边线缠好后,最关键的一道工序就是工匠们要把纯天然的木质漆调和到一定黏稠度,经十余次浸涂(不能用刷子简单地刷上,那样会造成漆的厚薄不均,造纸时滤水程度有差异,无法使用),方能成功.
2.3.2帘架.帘架是用四根坚硬的木条加工成四方框架,在其长边上打上两个眼,装上提架桩,并在其中一根桩上固定好一个能左右旋转的帘把手,在另一根桩上安上一个木钩,以便抄纸时帘把手旋转到此钩住.两端提住帘架,使铺在帘架上的帘子能在水中平稳提浆,平衡滤水.为了使这帘架能长期在水中浸泡而不坏,通常也是要上过几道桐油,光滑油亮而过水不沾方可.
2.3.3纸槽.纸槽是用四块厚薄均匀的青石板围成,其坑深三尺、长约七至八尺、宽约五尺,底部还得留一个小孔放水.在坑底放上一张粗竹篾编成的大篾过滤垫(必须大于坑底,将坑侧的放水孔盖住才行).
2.3.4碾房与碾子.碾房,在这里实际是一小房内,安上一个大石碾设备就成了.房子好立,这碾子可就大费周折了.首先,请石匠打一个直径约六尺的巨石圆形碾盘,并在碾盘碾麻一面凿出间约三至五寸,深至少达两寸的槽,圆心处平摆在碾房正中,中间要凿出一个边长不少于五寸的正方形孔,安装供固定石碾轮围着旋转的轴心桩.然后,再打上一个直径约三尺、厚度两尺以上的巨石碾轮,并在轮股弧面凿出与碾盘面上相对应的碾齿,将其放在碾盘上,并在碾轮圆心处凿一个边长约为四至五寸的正方形孔,插上一根方形轴心,以旋转设置将此轴心固定在碾盘的轴心桩上,使其碾轮能平稳地绕着碾盘轴心桩旋转方可.另外,还得在碾轮直立的两平面上各安装上径约六至七寸的固定拉力杆,一般碾轮是以反时针旋转,前面一方的固定拉力杆大约长于碾轮直径的一尺余即可,另一面的一根却要七尺余长.这长的一根是接力杆,短的一根是固定杆两根将碾轮平行夹住(但与轮面至少距离三至五寸,以便碾轮转动),两同碾盘外约有三尺(碾盘直径六尺,半径就是三尺)两根在圆心一头用一横木固定在碾轮的中心轴上,外部一头用另一根横木穿牢,这拉力杆与固定杆相较,七尺长的接力杆因除去固定在其圆心上的部分长度一尺左右,仍伸出来三尺供牛或人推或拉石碾绕着碾盘轴心旋转工作.
2.3.5榨纸工具.有了造纸的帘子、帘架、纸槽、碾房,还得有将纸榨干的工具.这就是贵洞造纸房的“高人”与“矮子”.造这个高人与矮子,还得用直径大过脸盆的六尺木桩两根和三尺长的木桩两根,在两根木桩下端横穿一根约三尺长的横木固定,并在中上端打上大圆孔横穿一根同样盆粗并能在圆孔中转动的大木圆轴(圆轴中端要钉一粗桩,并在靠里边的一头呈十字洞开四个眼子,用于榨纸时用撬棍撬动圆轴,摆在一头,就叫矮子.另一头,两根长的木桩上下两端各用一根横木牢固连接,就成了高人.高人与矮子之间再用四根粗木连着,放在纸槽外边离槽约两尺处,便于造纸的人转身存放所造纸张.有了这些工具,造纸还得再做一块结实的垫板和一块榨纸用的盖板,加上几根作垫桩用枕子,还有竹篾掺和麻丝扭成的卷曲压榨加力绳,最后还得做一根长约八尺的粗粗的榨纸杠和一根一端略弯的撬棍.
《三穗县志》载:“清代和民国期间,民间曾用木刻版印刷族谱和印刷神像、历书、描红格、信笺、十行纸、《百家姓》、《三字经》等出售”[16]369.调查发现,民间手工造的土纸主要用于书写山林、田土买卖和租佃的契约、记载纠纷调解和审判案情的情节、记账簿和书写家谱,用于作纸钱焚烧、书写灵位功德载体和制作仪式器物等民间宗教活动,以及日常生活用纸包括包装、书写绘画、草稿等.
3.1清水江文书的书写载体
清水江文书又称“锦屏文书”,是贵州省清水江中下游流域少数民族地区的珍贵民族民间文献遗产,主要是明代、清代、民国及新中国成立后的产物.其种类及内容极为丰富,以山林和田土买卖和租佃契约为主,还包括纠纷调解、分家文书、判决、官府文告、委札以及碑文和成册的账簿、稿本、家谱等.2006年贵州省成立清水江文书抢救保护领导工作小组,随着搜集、研究的深入,发现文书的地域不断扩大,先是在锦屏县内,后来又在黎平、天柱、剑河、三穗5个县都发现大量的清水江文书,再后来在台江、黄平、凯里、麻江等地也发现了数量显著的类似契约文书.[17]目前,清水江文书的抢救,主要由各县档案馆承担.黔东南苗族侗族自治州的锦屏、天柱、三穗、黎平、剑河、岑巩、台江7县档案馆收藏进馆保护的清水江文书达8万件[18].“清水江文书”充实了我国契约研究的文化宝库,具有民族学、历史学、法学等多学科研究的珍贵价值,与“敦煌文书”、“徽州文书”具有同等研究价值.
清水江文书自1964年由贵州本土学者杨有赓最早发现于锦屏并开展研究以来,历时已近半个世纪.在有关学者和政府部门的不懈努力下,已经取得一定的成果,但研究范围领域还很局限.当前专家学者对清水江文书的研究,主要考虑文字记录反映的信息,更多想保护的是信息的完整性.事实上,“清水江文书”的载体——土纸也一定是一个研究方向.不同年代的土纸本身就蕴含丰富的信息,包括生物元素、生活水平、当时造纸技术等.如果这样来看一份元代的“清水江文书”,那可以算是“古董”.
调查得知,三穗的古法造的土纸以前曾用来书写家谱、买卖与租赁的契约,也还用来记录纠纷案情等.这就是说,这些土纸成为部分“清水江文书”的载体.可以说这是三穗手工造纸对“清水江文书”的一个很大贡献.事实上,用三穗土纸来书写契约、案情、家谱等也是不无道理,主要理由:1)土纸早存在于现发现的文书.元代时在三穗就已经有造纸,当时造纸主要可能就用于民间宗教活动、书写文书等,否则造纸生意无法生存;2)交通闭塞.当时运输主要靠水路即清水江,陆地交通可以说非常闭塞.那么居住在江边的居民可以使用从外面运来的纸,但偏僻交通闭塞的农村村民就很难买到这些外来纸;3)当地人的宗教信仰.调查得知,现在当地人过七月半(农历七月十三日是当地的“鬼节”)一定要烧土纸(至少有一部分是土纸),他们认为这对祖先、神灵才够尊重,许下的心愿的才灵验.或许如同纸钱一样,有真钞和假钞.那么想一想,在新中国成立前,在清代甚至明代时期,当地人民信仰宗教的程度就可想而知,他们会不用土纸来书写家谱、记载神判的各种纠纷,他们会不用土纸来书写祈祷祖先神灵保佑和神灵在看的契约文书?如此种种,可以断定至少有一部分“清水江文书”是用这些手工造纸来书写的.
3.2民间宗教活动和日常生活用纸
2014年7月20日在三穗县贵洞村调查时,造纸师傅杨通耀先生告诉我们,古法造纸有两个“农忙”季节,一是5月中旬到七月半(农历七月十三日).因为每年农历七月十三日是当地的“鬼节”,必须烧土纸,表示对祖先、神灵的敬仰.所以这两个月非常忙碌.也正因为这个习俗,土纸价格比机子制造的同类纸的价格高出3倍,每刀卖16~17元(一刀100张);二是开春后一段时间.为了出色质更好的纸,必须使用成长竹,并且长时间泡、渣竹麻.第二季“农忙”造出来的纸,不仅色质、吸水性好,而且柔软适中、富有弹性,因此人们除了用来做包装垫料纸、用于卫生纸方面外,还用于毛笔书写、誊抄文字等,存放时间再长也不会变质.
4.1与云南少数民族手工竹麻造纸的比较
在中国很多地方都发现有使用竹子来造纸,特别是在云南少数民族地区相对集中,并在收集、整理与研究方面做得比较好.有研究发现,在云南的少数民族如哈尼族、瑶族、彝族等都有使用竹子造纸.这些民族的古法造纸工艺流程[4]53-57如下:哈尼族村寨主要是砍竹——浸泡——蒸煮——打竹——洗涤——二次蒸煮——二次洗——发酵——二次舂捣——抄纸——压榨——晒纸;瑶族村寨包括砍竹——沤竹——二次沤竹——舂碓——搅拌——抄纸——压榨——修边——揭纸——晒纸.
彝族村寨主要包括砍竹——加石灰浸泡——晒干——二次浸泡——碾料——加药(仙人掌汁)——搅拌——捞纸——压水——揭纸——炕干.
贵州三穗泥山一带古法造纸(主要是侗族)流程为:砍竹麻——下竹麻——泡竹麻——洗竹麻——渣竹麻——辗竹麻——下槽——掺萱(添加滑药)——抄纸——脱水——揭纸——风干.
相比较发现,各地造纸的工艺流程基本相同,但也存在差异.共同之处是都经历砍竹、破竹、浸泡、浆灰、清洗、打浆、搅拌、抄纸、压榨、晾纸、分纸等环节.存在最大的差异主要是:1)云南哈尼族的造纸方法中有多级蒸煮工序,也就是说使用熟料发酵法.而云南彝族和瑶族与贵州的侗族,他们使用的是生料发酵法;2)云南哈尼族和瑶族不添加滑药,而云南彝族与贵州侗族需要添加滑药.
4.2生料与熟料发酵制纸浆分析
中国古代造纸术的最大成就之一,是对价廉而丰富的植物纤维原料的利用.汉代造纸所用的原料多是麻类(麻头)、破布、树皮.晋代以后,造纸术传到南方,藤皮、稻草、麦秸、楮皮、桑皮等被大量地利用起来.明、清以后,造纸原料集中为竹子、稻草和树皮等.除了选好原料之外,中国造纸术还总结了就地取材、适时砍伐、 多次处理、精心加工等许多处理原料的经验.例如,当竹纸获得大量发展之后,竹纸制造逐渐形成了一整套从竹的栽培到收集的方法,根据老嫩、干湿、良莠等彼此分开的原则,使之做到物尽其用.中国造纸术中的生产工艺,诸如发酵制浆和分级蒸煮、日光漂白、高浓打浆、流漉法捞纸等,直到17世纪前,一直处于世界造纸技术的前列.[19]
从上述的分析中发现,发酵制浆是古法造纸流程中至关重要的环节.在前面的比较中发现,不管云南还是贵州,他们造纸都经过发酵来制浆,但也有很大差别.云南哈尼族的造纸方法中用多级蒸煮工序(即使用熟料发酵法),而云南彝族和瑶族与贵州的侗族,他们使用的是添加石灰或草木灰进行长时间的浸泡工序(即生料发酵法).生料发酵法,即将麻头放入塘水里浸泡,经过自然发酵,除去水溶性果胶等物质,制成麻缕.由于采用这种办法难以得到较高质量的纸浆,于是向沤料中加进一些石灰,借以强化化学作用,促进纤维离解.后来又改为加热蒸煮,用提高温度的方法来改善制浆效果.再后又利用草木灰(其中含有较多的碳酸钠)与石灰水的混合液来处理原料,更多地除去原料中的杂质.为了进一步提高纸浆质量,以便抄出好纸,又改成先用上述混合液多次蒸煮,然后再把所得的半熟料加以堆集发酵(半熟料发酵).至此,制浆方法就逐步地发展成为沤料、石灰处理、碱性蒸煮、半熟料发酵等多级(段)处理.发酵制浆的生产成本低,对纤维损伤轻.多次(分级)蒸煮则可以得到优质的纸浆.
发酵制浆的造纸技术也是一个现代博弈问题.生料发酵技术有它的优点,但也存在缺点.优点主要是不需要柴火,节约成本,从而保护自然环境.例如,云南九渡彝族村、麻栗坡县上普浪、坪子、新发寨等瑶族村寨和贵州三穗县泥山一带侗族村寨造纸,由于没有用柴火进行蒸煮的过程,树木节省了,资源得到了保护,所以当地资源保护得很好,寨子附近树木也较茂密.对保护自然环境有极为重要的意义.主要缺点是造纸需要的时间比较长,难形成批量生产,获得利益相对减少.
然而,熟料或半熟料发酵制浆法,不仅减少发酵时间,而且还可以得到优质的纸浆,能造出更多的优质土纸.优质的纸用途广泛,吸引更多的商家批量订购,同时可以开发旅游,这给当地人民带来更大的利益(尽管是当前利益).例如,云南建水县的渣腊村公所的普古乍、绿竹地和小者茶等哈尼族村寨,以及贵州丹寨石桥村,他们使用的是熟料和半熟料发酵技术,长期使用大量柴火蒸煮纸料,因此村寨周围树木很少,破坏了自然资源.
4.3添加滑药的功能探讨
传统古法造纸,添加滑药是一道重要工序,并且显得神秘.如前面介绍说, “将棉絮纸浆放入抄纸用的四方水缸,按一定的比例兑水和添加滑药(把银杉根或猕猴桃藤、野棉花根、糯叶等碓烂沥水),搅拌均匀”,然后方可抄纸.那么添加滑药有何用呢?
1)使料浆悬浮并均匀地溶解于水中.有一些研究者认为,加纸药是用野生的苣根汁作为纸药加入纸料中,使料浆悬浮并均匀地溶于水中[20].又有一些研究者认为,加药是把纸料在池中洗涤后,放入装有水的槽中,并检出杂质.为了使纸料悬浮及便于黏合,加入仙人掌汁作为纸药[4]54.
2)利于分离纸张.2014年7月20日,课题组研究团队到三穗县贵洞村进行调查时,造纸师傅杨通耀同样告诉我们:“添加纸药是为便于剥离纸张”.并且,他不赞同“添加纸药是为了使料浆悬浮并均匀地溶解”的观点.
3)兼有上述两个功能的观点.2014年7月25—29日,笔者在第十一届中国少数民族科技史学术研讨会暨第四届传统工艺论坛上作题为“贵州少数民族古法造纸工艺考查——主要考察丹寨石桥村、三穗贵洞村造纸”报告,讲到“添加纸药目的是利于把榨干的纸分离,便于晒纸”时,即便与文献上记载的观点“使料浆悬浮并均匀地溶解于水中”完全相悖,但却没有人对这一问题产生怀疑.2014年8月10日,笔者打电话给我国传统造纸研究专家北京科技大学博士生导师李晓岑教授,请教该问题,并把文献观点与造纸师傅观点的矛盾指出来.最后,李晓岑教授认为添加纸药应该兼有两个功能,即能使料浆悬浮并均匀地溶解于水中,同时也便于剥离纸张.
或许,添加纸药的作用还需对植物自身的物理结构以及它与纸料参合后的变化等来做进一步的考证.
致谢:拙稿曾在2014年“第十一届中国少数民族科技史学术研讨会暨第四届传统工艺论坛”会上宣读,会上与会后皆有幸得到诸多师友尤其是北京科技大学中国古造纸法专家李晓岑教授、中国社会科学院方晓阳教授、苏州古代天文计时仪器研究所陈凯歌教授等的耐心指正,受益良多,谨至诚致谢意.
[1]朱霞,李晓岑.白族的手工造纸[J].云南社会科学,1998(6).
[2]李晓岑.云南少数民族的造纸与印刷技术[J].中国科技史料,1997(1).
[3]邓文通.瑶族传统科技中的造纸术[J].广西民族学院学报:自然科学版,2001(5): 126-128.
[4]朱霞,李晓岑.云南少数民族造纸技术的调查和研究[J].民族研究,1999(1):49- 62.
[5]韦丹芳.广西壮、汉、瑶族民间造纸技术的调查研究[J].广西民族学院学报:自然科学版,2004(8):24-27.
[6]韦丹芳.传统工艺的传承困境及对策——以广西贡川纱纸工艺为例[J].广西民族学院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7(7):33- 38.
[7]颜俊儒.近代中国传统造纸业的嬗变——以四川省夹江县为例[D].成都:四川大学,2005.
[8]李晓岑.四川德格县和西藏尼木县藏族手工造纸调查[J].中国科技史杂志,2007(2):155-164.
[9]索朗仁青,齐美多吉.浅析传统藏纸生产工艺及开发前景[J].西藏大学学报,1996 (3):22-25.
[10]张建世.德格藏纸传统制作工艺调查[J].西藏研究,2005(2).
[11]陈虹利,韦丹芳.西南民族地区手工造纸研究综述[J].广西民族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2010(4):21-27.
[12]吴正光.贵州的造纸文化[J].当代贵州,2005(21):53.
[13]刘秀莺.古老造纸作坊 生态旅游胜地:贵阳香纸沟度假村[J].当代贵州,1999(7):46.
[14]吴平.中国造纸“活化石”——丹寨石桥村古法作坊造纸[J].凯里学院学报,2008(3):封三.
[15]范生姣.非物质文化遗产向非物质经济产业转变的路径研究——以贵州石桥古法造纸为例[J].凯里学院学报,2012(1):50-53.
[16] 三穗县志编纂委员会.三穗县志[M].北京:民族出版社,1994.
[17] 龙泽江.清水江文书研究的背景、意义和价值[J].原生态民族文化学刊,2012(3):23-27.
[18] 程泽时.清水江文书国内外研究现状述评[J].原生态民族文化学刊,2012(3):28-31.
[19]造纸技术史[EB/OL].(2010-11-26)[2014-08-14].http://www.360doc.cn/article/803452_72513534.html.
[20]李晓岑.纳西族的手工造纸[J].云南社会科学,2003(3):71-74.
[责任编辑黄祖宾]
[责任校对黄招扬]
Investigation and Analysis of Minority Ancient Paper-making Technology in Guizhou: investigated the base of Guidong,Mifeng,Guigen,Jiepai,etc. paper-making with bamboo in Sansui
ZHANG He-ping1,2YANG Chang-lin3, ZHU Can-mei4
(1.EditorialDepartmentofJournal,KailiUniversity,Kaili556011;2.SouthwestUniversity,Chongqing400715; 3.CenterElementarySchoolinBaGongTown,SanSUI556500; 4.The15thMiddleSchoolinKaili,Kaili556011;China)
In the paper we investigated the base of Guidong, Mifeng, Guigen, Jiepai,etc. in Guizhou, and found ancient paper-making technology included making paper material and producing paper. Making paper material included cutting bamboo, bamboo in pool, bamboo in limewater, washing, bamboo in water, crushing, putting into sink. Producing paper technology included adding sliding medicine, spooning up, pressing, uncovering and drying. We found paper-mading in Sansui is mainly used for writing Qingshui river documents, the folk religious activities and daily life paper, etc. The paper analyzed China's minorities paper-making process with bamboo hemp, and differences of the paper-making process. In addition, raw material and cooked material also was discussed in this paper pulp method, as well as the role of adding paper medicine in paper-making technology.
Minority in Guizhou; Sansui; ancient paper-making; Qingshui river documents; slide medicine; raw material and cooked material made from paper pulp
2016-03-27.
贵州省2013年优秀创新团队“少数民族科技史研究团队”(黔教合人才团队字[2013]27);贵州省2013年教学内容和课程体系改革重点项目.
张和平(1974-),贵州从江人,西南大学博士研究生,副教授,凯里学院贵州原生态民族文化研究中心研究员.
TS75
A
1673-8462(2016)02-0044-0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