吕月明 王家丽
(安徽大学,安徽 合肥 230601)
人民网“求真”栏目特色解读
吕月明王家丽
(安徽大学,安徽合肥230601)
人民网“求真”栏目是具有影响力的辟谣类新闻栏目之一。本文主要从内容与形式两方面研究其特色,分析其不足与改进措施。在内容方面,“求真”栏目具有安全健康类谣言最多、社会意见类谣言次之、新奇议题和社会救助类谣言较少的选题分布特色;在形式方面,“求真”栏目运用公开、专家解析、法治、实践的方式进行辟谣,以新闻为主体,多种策划内容形式并存,快速、持续、深入地进行新闻报道,其发布时间自由、发布频率波动大,并具有广泛的新闻获取渠道和互联网所赋予的巨大的传播空间和强大的传播助力。本文分析了“求真”栏目存在的不足,并提出了相应的弥补措施。
人民网;“求真”;栏目;辟谣
谣言是利用各种渠道传播的对公众感兴趣的事物、事件或问题的未经证实的阐述或诠释。[1]随着互联网的应用与新媒体的诞生,普通民众被极大地赋予了传播的权利,信息传播纷繁复杂、鱼目混珠,这就为网络谣言的滋生提供了肥沃的土壤。新闻媒体有着做好信息把关工作、探求事实真相的义务。
人民网“求真”栏目以“扶正抑偏,探求事实真相”为宗旨。作为中央重点新闻网站中发布频率最高、影响力最大的原创辟谣类新闻栏目,[2]“求真”栏目具有典型性。
在学者候欣洁、王灿发的论文《框架视域下“涉谣报道”“证伪”研究——以人民网“求真”栏目为例》中将“求真”栏目所涉及的内容分为了四大类十二个方面。参考这篇论文,我们对“求真”栏目辟谣样本的选题进行编码和归类,也分为四大类:一是社会意见类谣言;二是安全健康类谣言;三是新奇议题类谣言;四是社会救助类谣言。[3]
下文将对其网页呈现的从2014年4月到2015年3月30日的430篇新闻稿件的选题进行文本统计与分析。
(一)“求真”栏目的选题原则
“三贴近”,坚持群众路线。“求真”栏目的选题遵循“贴近实际、贴近生活、贴近群众”原则,[4]意味着辟谣报道符合受众的需求、关切受众的利益、吸引受众的注意。例如,《网传“史上最牛驾照”系旧闻因工作人员疏忽所致》,交规关系到受众的日常生活,而“最牛”又能起到吸引受众眼球、满足受众好奇心的作用,而看后受众也能从中获得答案,了解驾照的发放与管理,使辟谣报道切实维护受众的利益。“求真”栏目的选题走群众路线,第一时间为网友报道事实真相。
协调矛盾,洞察社会意见。“求真”栏目作为党和国家的喉舌,应自觉承担起沟通官方舆论场和民间舆论场的桥梁。例如,《黄石药监局49万采购150套制服被疑官方发补充公告详解》为管理与执行辟谣,能够维护官方正面形象。由此可见,“求真”对社会意见的洞察起到了社会“维稳器”甚至官民间“和事佬”的作用。然而这并不能说“求真”是纯粹的宣传工具,是庇护政府与公共事业单位的武器,如《四川“轻松警察哥”8天有5天棋摊观战被行政记过》,一旦负面谣言被验证为实,“求真”积极跟踪报道对相关人员及部门的处理与惩治,做人民的“眼睛”,监督公共事务。
维护稳定,聚焦安全健康。安全健康是涉及人民群众切身利益的重要领域,散布此话题的谣言容易造成社会动荡。例如,继2011年3月11日日本发生大地震之后,我国突现谣“盐”,说由于地震导致日本核泄漏威胁到了中国食盐,并且说食盐可以防辐射,我国掀起了抢“盐”热潮,给人们的生活和国家经济发展造成了巨大危害。可见,为保证国家稳定,防止社会动乱,安全健康理应受到极大的关注。
悲天悯人,关注弱势群体。“求真”应关注弱势群体,一方面是因为这个群体本身容易招致谣言,一些关于学生和孩子的谣言广泛传播是因为其本身弱小;一些关于老人、农民或环卫工人、残疾人或病人的谣言的广泛传播是由社会阶层矛盾、社会保障制度问题以及道德恐慌造成的;一些关于女性的谣言则大部分与性别歧视和“性”的吸睛作用有关。另一方面则是因为从道义上讲,媒体应有悲天悯人的情怀,对有关弱势群体的谣言进行积极深入的调查与报道,给予关注。
(二)“求真”栏目的选题分布
图1 “求真”栏目的选题分布
由图1可见,“求真”栏目关于安全健康类谣言的选题居多,占样本总数的56.3%,其次是社会意见类谣言选题,占样本总数的33.40%,再次是新奇议题类谣言选题,占样本总数的10.0%;社会救助类谣言选题最少,仅占样本总数的0.3%。通过统计选题分布数据,我们可以作出以下分析。
选题分布与各类谣言发生的概率相关。“求真”栏目作为一个辟谣栏目,选题只能追随谣言的影子,产生了什么谣言在一定程度上决定其选题。安全健康类谣言由于贴近人们的生活,易受到人们注意并产生爆炸式传播,所以谣言发生概率较大,相应的此类选题就较多。
选题分布与各项选题原则的紧迫性与重要性相关。在选题原则中,维护稳定对于国计民生最为紧迫,相应的安全健康类谣言选题数量较多;协调矛盾是保证政通令行、谋求社会发展的必由之路,所以社会意见类选题数量次之;而遵循“三贴近”原则和走群众路线还有悲天悯人,都是在社会稳定、协调矛盾的基础上的进一步发展,不具有紧迫性,所以有关新奇议题和社会救助类谣言选题的数量较少。
(一)“求真”栏目辟谣方式特色
“求真”栏目辟谣方式大概有四种,其具体情况如图2:
图2 “求真”栏目各种辟谣方式所占比例
信息发布,谣言止于公开。奥尔波特·波斯特曼曾在《谣言心理学》中提出了R=IXA的谣言公式,后克拉斯补充为I=IXA/C(R为Rumour,即“谣传”,I为Important,即“重要”,A为Ambiguous,即“模糊”,C为Criticize,即“批判力”)。可见对于同一事件,“I”即“重要”是个定量,“A”即“模糊”与“C”即“批判力”为影响“谣言”的因素。降低模糊性,增强批判力,信息公开是最基本的也是最重要的方式。“求真”栏目中运用警方和官方澄清或证实的公开方式居多,占所有辟谣新闻报道的71.4%。
很明显,大众传播本身就具有公开性,而以下三种方式谈的是公开过程中运用的具体方式。
专家解析,谣言止于智者。“求真”栏目中,以专家解析的方式来辟谣在样本数据中占14.7%,多为知识类谣言采用此种辟谣方法。例如,《男人会得乳腺癌吗?医生回应有一定几率》《近视眼戴眼镜会使眼球变凸?专家解惑:并非如此》。专家往往代表了某一领域内的权威,其言论具有较强的指导意义。采用专家解析的方式来辟谣,容易博得受众的信任,增强真实性。谣言止于智者,本来是说素养高的受众有抵御谣言的能力。媒体报道专家解析,实则是赋予智者以显著性,让更多的受众借智者之智来免疫谣言。
绳之以法,谣言止于法治。在所采集的样本稿件中,有13%的新闻稿件将报道重点放在了将造谣者绳之以法上,如《郑州警察在小树林被群殴?散布谣言者被拘留10日》。公式R=IXA/C中的C,即“批判力”。将报道谣言传播者绳之以法的事实相对于单纯性告知事实是一种具有更强批判力的做法。对将造谣者绳之以法的事实进行报道,可以使谣言不攻自破。但谣言止于法治只是一种事后追惩制度,不能从源头上杜绝谣言的产生。
媒体实验,谣言止于实践。“实践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用介绍媒体实验来辟谣的方法在“求真”栏目中占3.8%。和专家解析的方法一样,媒体实验法往往用于科学知识类谣言。这种方法需要耗费大量的人力、物力、财力,不适于文字报道类辟谣栏目,但却适用于可以将实验过程记录下来的电视类辟谣栏目。[5]所以“求真”栏目多对央视《是真的吗》所做的求真实验进行文字报道,而自身只做少量的实验。
(二)“求真”栏目不同策划内容的形式特色
“求真”栏目中新闻与多种形式的策划内容活动形式并存,如原创策划内容形式——“求真周刊”“求真图解”“求真排行榜”“假新闻盘点”,还有刊登各大媒体有关辟谣的策划内容形式——“媒体视点”“评论观察”“求真微博”。
(三)“求真”栏目发布时间与频率特色
聚焦热点,迅速作出反应。2014年9月23日下午,一位博友突然在微博中发出“成都最帅交警”身患白血病却打算放弃治疗的消息,一时间在网上热传。9月24日晚成都市公安局与当事人澄清实为机场协警身份,9月25日上午9时人民网“求真”栏目首先作出反应,发布《“成都最帅交警秦思瀚”实为机场协警患白血病网民送祝福》,网易、凤凰等众多媒体纷纷转载。
追踪动态,持续深入跟进。2014年8月25日上午,网传东莞莞城数名环卫工人遭钢管殴打,“求真”栏目于当日下午15:27发布《东莞数名环卫工遭钢管殴打警方立案调查》,次日中午11:36再次跟进发布《“东莞数名环卫工遭钢管殴打”续:警方已抓获7名嫌疑人》,第三日下午3点“求真”栏目再次更新事件动态,发布《“东莞环卫工遭钢管殴打”续:系蓄意打击报复8人被刑拘》。
在新闻稿件中,所采集的为期一年的样本稿件共430篇,平均每天发布新闻1.2篇,有着较高的发布频率。但其发布频率不稳定,在2014年4月~2015年3月30日的52周中,每周的发布篇幅差异较大,从0篇到23篇不等。发布6~10篇的周数最多,共20周,发布0~5篇的有14周,11~15篇有13周,16~20篇有3周,21~25篇有2周,2月16日~3月1日半个月的时间里没有发布任何新闻,出现时间缺口。
(四)“求真”栏目信息获取与传播渠道特色
“求真”以互联网为新闻来源。做个不太贴切的比喻,如果把网络环境比作一片大海,把谣言比作患有瘟疫的鱼,“求真”所做的就是打捞病鱼。为其看病或治病,再将鱼放回到大海中,以此净化大海。网络是谣言最为密集也是最为突出的领域,互联网的检索功能也有利于谣言的收集与整理。
互联网赋予“求真”栏目以巨大的传播优势。与受众的互动行为也可为其传播助力,“求真”栏目在人民网、新浪网等多家网站开设认证账号,并充分利用人民新闻客户端、微信公共账号等新媒体平台,这不仅有利于互动,还对其传播起着重大作用。此外,受众的分享渠道同样也是其传播扩散渠道,当受众通过人民微博、新浪微博、QQ空间、开心网、人人网、微信等133种渠道将信息分享出去的时候,“求真”栏目的辟谣新闻得到了跨平台、多领域的广泛传播。
阅读不便,查找信息困难。互联网给媒体带来信息的海量性优势的同时,也带来了获取自己需要的具体信息的难题。并且当今社会人们习惯于“快餐式”阅读,不愿意从海量的信息中去一条一条地翻找。“求真”栏目将近一年的新闻放在一起,受众只能在海量的信息中翻找自己需要的信息,这样往往浪费了受众的精力和时间。
频率不稳,存在时间缺口。上文在介绍“求真”栏目内容呈现形式时就已提及,其新闻发布时间较为自由,发布频率整体波动较大,每周的新闻发布量从0至23篇不等,在2月16日~3月1日半个月的时间内没有发布任何新闻,出现时间缺口。自由的新闻发布时间、较大波动的发布频率、报道时间缺口的存在都不利于受众养成跟踪阅读的习惯。
(一)归类检索,因人而异推送
新闻内容分类。不同的受众有着不同的信息需求、不同的信息偏好。偏爱明星新闻的受众可以从“娱乐”分类里找到所有有关明星的辟谣新闻,而不是在海量的新闻堆积中盲目寻找。
关键字检索。检索功能是互联网为了克服其海量的信息特点而诞生的一大基础功能,在“求真”栏目中却没有得到应用。“求真”栏目所显示的全部原创新闻有370条,当受众在产生具体信息需求时,有“踏破铁鞋无觅处”之感。关键词检索使得受众在查找具体新闻时“得来全不费工夫”。
个性化推送。一些网络新闻媒体,会出现相关链接“猜你喜欢”,根据用户的阅览习惯分析用户需求与偏好,为用户量身推送个性化内容。在“求真”栏目中,当受众阅览一条新闻之后,下面也会出现一些叫做“延伸阅读”的新闻链接,但却仅仅是一些具有关联性的新闻,甚至有时连关联性也很弱,因此有待分析受众信息需求和偏好以达到个性化推送。
(二)软硬兼施,弥补时间缺口
出现半个月的报道空白的原因,很有可能就是某段时间内热点谣言较少甚至没有。“求真”栏目中有很大一部分辟谣新闻是关于“科学知识”的,这一类新闻可能是硬性的,也可能是软性的。而当遇到谣言较少,可能出现报道空白时,就可以尽可能用这种软性辟谣信息来填补,不仅可以报道有关科学知识的辟谣新闻,也可以报道有关文化、历史等类的辟谣新闻。做到软硬兼施,方能稳定报道频率,弥补时间缺口,有利于养成受众的跟踪阅读习惯。
[1]孙祥飞.新闻传播学考研热点专题80讲[M].北京:人民日报出版社,2013:128-130.
[2]http://news.xinhuanet.com/zgjx/2014-06/17/c_133414027.htm [DB/OL].中国记协网,2014-09-30.
[3]候欣洁,王灿发.框架视域下“涉谣报道”“证伪”研究——以人民网“求真”栏目为例[J].新闻传播与研究,2013 (6):102-103.
[4]http://kb.dsqq.cn/html/2014-09/18/content_361838.htm[DB/OL].现代快报多媒体(数字版),2014-09-18.
[5]熊朝莹.电视求真节目:科学实验求证传言[J].青年记者,2015(02):43.
G206
A
1674-8883(2016)15-0064-02
吕月明(1993—),女,黑龙江鹤岗人,安徽大学2015级新闻与传播硕士,研究方向:媒介文化,媒介批评。王家丽(1991—),女,安徽蚌埠人,安徽大学2015级新闻与传播硕士,研究方向:媒介文化,媒介批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