何治军 宁敏曼(重庆市第五人民医院,重庆 400000)
中西药联合治疗急性胰腺炎(湿热证)临床观察
何治军 宁敏曼△
(重庆市第五人民医院,重庆 400000)
目的 观察中西药联合治疗急性胰腺炎(湿热证)的临床疗效。方法 选择未采用手术治疗的急性胰腺炎患者64例,随机分为治疗组与对照组,各32例。两组均予以常规西医治疗,治疗组加用中成药痰热清注射液静脉滴注。结果 经治疗后,治疗组治疗总有效率为87.48%,高于对照组的74.59%(P<0.05),经治疗后,两组患者血清白介素-10(IL-10)水平均升高,治疗组较对照组升高水平明显(P<0.05)。结论 常规治疗联合痰热清注射液在治疗急性胰腺炎中效果优于单纯西药治疗,并可能通过提高血清IL-10水平,起到抗炎症反应和提高免疫耐受作用以达到治疗急性胰腺炎的目的。
急性胰腺炎 痰热清注射液 临床疗效
急性胰腺炎(AP)是一种急腹症,主要表现为急性上腹痛、恶心、呕吐、发热和血胰酶增高等,为多种病因所导致胰酶在胰腺内被激活进一步引起胰腺组织自身消化、水肿、出血甚至坏死的炎症反应[1-2]。本病病变程度轻重不等,轻者以胰腺水肿为主,少数重者的胰腺出现出血坏死,并继发感染、腹膜炎和休克等多种并发症,病死率高,称为重症急性胰腺炎[3]。对于急性胰腺炎治疗主要以对症治疗为主,痰热清注射液有着良好的清热解毒、消肿散瘀止痛功能,临床上有着多种用途[4-8]。白介素-10(IL-10)有着抗炎症反应和提高免疫耐受的作用。本研究观察常规西医治疗配合痰热清注射液对急性胰腺炎(湿热证)的临床疗效,并通过观察对血清IL-10的影响,探讨药物可能的作用机理。现报告如下。
1.1 病例选择 急性胰腺炎的诊断符合第7版《外科学》关于本病的诊断标准:腹痛,恶心,呕吐,腹胀,腹膜刺激征,血尿淀粉酶明显增高。B超、CT显示胰腺肿大,质不均或胰外有浸润。
1.2 临床资料 选择2013年6月至2014年12月于本院就诊的急性胰腺炎患者64例。病例均符合诊断标准,但未达到手术的适应症,故采用药物保守治疗。按就诊顺序随机分为治疗组和对照组。治疗组32例,其中男性23例,女性9例;年龄17~39岁,平均(28.72± 3.64)岁,发病时间3~48 h,平均(6.37±1.31)h,急性水肿型胰腺炎24例,出血坏死型8例,对照组32例,其中男性22例,女性10例,年龄16-42岁,平均(27.53± 4.49)岁;发病时间2~72 h,平均(7.16±1.67)h;急性水肿型25例,出血坏死型7例。两组患者年龄、性别、病程、病情等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
1.3 治疗方法 两组均给予常规对症治疗,包括:禁食禁水,胃肠减压,吸氧、纠正水/电解质平衡,抗炎,止痛等药物,生长抑素抑制胰酶分泌;动态观察血尿淀粉酶水平。治疗组加用痰热清注射液(上海凯宝药业有限公司生产)30 mL加注于5%葡萄糖注射液250 mL中,静脉滴注,每日1次,连用7 d。两组疗程均为7 d。
1.4 观察指标 观察治疗后两组患者临床症状缓解情况;观察治疗后两组患者腹胀、腹痛缓解时间及血尿淀粉酶恢复正常时间;观察治疗前后两组患者血清IL-10水平。
1.5 疗效标准 根据《中医临床病证诊断疗效标准》[9]制定。治愈:症状消失,无异常体征,血尿淀粉酶及血常规恢复正常,B超或CT检查胰腺正常。显效:症状消失,但腹腔内验证感染未完全恢复,血尿淀粉酶正常,假性囊肿未完全消失。未愈:未达到上述指标。
1.6 统计学处理 应用SPSS18.0统计软件处理。计量资料以(±s)表示,治疗前后数据采用t检验,组间差异采用方差分析。P<0.05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1 两组临床疗效比较 见表1。结果示治疗组总有效率高于对照组(P<0.05)。
表1 两组临床疗效比较(n)
2.2 两组患者腹胀、腹痛缓解时间及血尿淀粉酶恢复正常时间比较 见表2。结果示治疗组临床症状及血尿淀粉酶恢复正常时间早于对照组(P<0.05)。
表2 两组临床症状及血尿淀粉酶恢复正常时间比较(d,±s)
表2 两组临床症状及血尿淀粉酶恢复正常时间比较(d,±s)
组别 血淀粉酶恢复尿淀粉酶恢复治疗组 4.52±1.63△6.73±2.47△对照组 6.34±2.18 8.61±3.59 n 32 32腹痛缓解 腹胀缓解3.64±0.92△5.37±2.42△5.72±1.27 7.38±2.38
2.3 两组患者治疗前后血清IL-10水平比较 见表3。结果示两组患者血清IL-10水平均升高,治疗组较对照组升高水平明显(P<0.05)。
表3 两组患者治疗前后血清IL-10水平比较(ng/mL,±s)
表3 两组患者治疗前后血清IL-10水平比较(ng/mL,±s)
与本组治疗前比较,*P<0.05;与对照组治疗后比较,△P<0.05。
组别 n 治疗前 治疗后治疗组 32 7.94±2.06 11.59±3.08*△对照组 32 7.26±3.28 9.13±2.94*
AP在急性反应期,由于多种消化酶原被激活,各种消化酶的共同作用造成胰腺实质自我消化,细胞损伤和坏死又促进了消化酶释出,形成恶性循环[10]。胰腺组织在自我消化的过程中会释放出一系列的炎性介质,如氧自由基。血小板活化因子、前列腺素、白三烯等这些炎性介质和序贯活性物质还会导致胰腺的血液循环障碍,并通过血液循环和淋巴管途径,输送到全身,引起机体的应激反映,表现出超强的全身炎症反应综合征,进而造成全身多器官的功能障碍及衰竭[11]。急性期手术可能加重对于机体的损伤及炎症反应[10],因此治疗重点在于纠正血流动力学改变,抗炎、纠正酸碱及体液失衡。中医学认为胰属于脾,与胃相表里,有津管与胆、肠相同。胰腺炎的原因在于:过食生冷,油腻肥甘,醇酒厚味,而致脾胃损伤;或情志不舒,肝气瘀滞,加之胆胰石积、蛔虫窜扰、阻滞津管,而使得肝胆排泄不畅,横逆而犯脾胃;或因热邪、热毒、湿热等多邪侵袭,而至中下焦脏腑功能混乱,脾胃升降失调,最终引发胰腺炎(脾心痛)[12],在本病中,由于其主症是腹痛,故其疾病病机为“腑气不通”,“六腑以通为用”,故治疗应以通腑泄热、清热解毒、消积导滞为大法。
本研究在常规治疗的基础上加用了具有泻火解毒、清热燥湿作用的痰热清注射液取得了良好的临床疗效,治疗组的总有效率高于对照组,且治疗组的临床症状缓解时间及血、尿淀粉酶恢复正常时间均短于对照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在痰热清注射液组方中,黄芩性苦寒,泻火解毒,清热燥湿为君药。熊胆粉、山羊角性苦寒善入肝经功于清热解毒,金银花连翘二药既可清热解毒又善于消肿散结,散瘀止痛。全方相配,清热燥湿可解中焦之湿热,消肿散结,散瘀止痛有可除气血湿热之邪互结,有效缓解症状[13]。就现代药理分析可知,痰热清注射液具有良好的抗炎作用,对多种炎症因子有明显的抑制作用,可减轻组织损伤,调节细胞因子失衡,维护机体内环境的稳定,减少并发症的发生,改善预后。同时,痰热清注射液具有利胆排石作用,可以增加胆汁的排泌,可显著降低胆囊炎、胆石症所致的胰管内压增高[14]。故痰热清注射液在急性胰腺炎的非手术治疗中发挥了积极而重要的作用。
IL-10又称细胞合成抑制因子,其基本的作用是抑制由Th1细胞产生的白介素-2(IL-2)、白介素-3 (IL-3)、干扰素γ、肿瘤坏死因子-α(TNF-α);抑制NK细胞活性,干扰NK细胞和巨噬细胞产生细胞因子;刺激B细胞的分化增生,从而起到抗炎症反应和提高免疫耐受作用[15]。胰腺炎急性期会释放出一系列的炎性介质,表现出超强的全身炎症反应综合征,血清IL-10水平降低。本研究表明,痰热清注射液能有效地提高血清IL-10水平,以起到抗炎症反应和提高免疫耐受作用,从而达到治疗急性胰腺炎的目的。
[1] 陆再英,钟南山.内科学[M].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2008:327-329.
[2] 韩智.中西医结合治疗老年急性胰腺炎的实验研究[J].哈尔滨医药,2007,25(4):217-218.
[3] 李建生.中药对于肠道细菌异位作用的研究进展[J].中国中西医结合急救杂志,2009,6(11):285-286.
[4] 孙慰军.中西医结合治疗急性胰腺炎[J].吉林医学,2014,(19):4251-4252.
[5] 王永红.痰热清联合氨溴索雾化吸入对COPD合并呼吸衰竭机械通气的影响[J].临床肺科杂志,2012,17(4):736-737.
[6] 范亚霞,孙雪惠,齐顺荣,等.痰热清对机械通气COPD患者动脉血气指标的影响[J].河北联合大学学报:医学版,2012,14(1):54-55.
[7] 熊炜,桂晓龑,林建辉,等.痰热清联合氨溴索雾化吸入对COPD合并呼吸衰竭机械通气的影响[J].中国医药指南,2011,9(35):736-737.
[8] 王道良,蔡正哲,黄宜谋,等.氨溴索与痰热清在慢性阻塞性肺疾病并呼吸衰竭患者机械通气中的应用[J].河北医药,2011,40(14):2108-2109.
[9] 王净,龙俊杰.中医临床症证诊断疗效标准[M].长沙:湖南科学技术出版社,1993:364-367.
[10]曹金光,罗建平.急性胰腺炎47例临床分析[J].实用临床医学,2014,15(9):26-27.
[11]牛彤,李桂玲,谷明明,等.急性胰腺炎的中西医诊疗近况[J].当代医学,2014,21(4):157-158.
[12] 郭晓钟.重视急性胰腺炎的病因诊断 [J].中国实用内科杂志,2014,34(9):836-838..
[13] 王琴,潘静.痰热清注射液的药理作用和临床临床应用[J].华北国防医药,2010,2(1):43-44.
[14]张志华,郑光,郭洪涛.痰热清注射液临床应用文献分析[J].中成药,2014,37(1):52-55.
[15]周琳,周光炎,路丽明,等.IL-10的双向免疫调节作用[J].细胞与分子免疫学杂志,2012,28(10):1100-1102,1106.
R576 文献标志码:B
1004-745X(2016)08-1614-03
10.3969/j.issn.1004-745X.2016.08.053
(电子邮箱:cslphy@sina.com)
2015-08-2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