张歧(重庆市荣昌区人民医院,重庆 402460)
中西医结合治疗小儿泄泻临床观察
张歧
(重庆市荣昌区人民医院,重庆 402460)
目的 观察中西医结合治疗小儿腹泻的临床疗效。方法 将84例腹泻患儿随机分为治疗组与对照组,各42例。对照组采用西医手段治疗,治疗组在此基础上加用自拟中药方治疗。两组疗程均为7 d。结果 治疗组总有效率为92.86%,高于对照组的78.57%(P<0.05)。治疗组腹痛、腹胀及口渴消失时间均短于对照组(P<0.05)。两组发热消失时间与大便常规恢复正常时间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中西医结合治疗小儿腹泻临床疗效更好。
小儿腹泻 中西医结合 泄泻
小儿泄泻是以大便次数增多,粪质稀薄或如水样为特征的一种小儿常见病。西医称泄泻为腹泻,本病以2岁以下的小儿最为多见,发于婴幼儿者称婴幼儿腹泻。据流行病学调查,腹泻是造成发展中国家5岁以下儿童死亡的第二大原因,仅次于急性呼吸道感染[1]。在我国每年有4~8万5岁以下小儿死于腹泻病,发病率仍然较高[2]。该病治病原因复杂,临床单纯的西医治疗有时效果并不明显,积极地运用中医手段,辨证论治小儿泄泻为临床迫切需要[3]。笔者近年来运用自拟中药方辨证治疗小儿泄泻在临床取得了非常明显的效果。现报告如下。
1.1 病例选择 所选病例临床西医诊断符合腹泻病诊断治疗指南[4],中医诊断标准符合小儿泄泻中医诊疗指南[5]。排除标准:1)不符合上述临床诊断标准者;2)伴有其他疾病者;3)对药物过敏,耐受性差;4)对本试验不知情或主动提出退出者。
1.2 临床资料 选取2014年8月至2015年12月于本院儿科收治的泄泻患儿84例。按随机数字表法将其分为治疗组与对照组,各42例。其中对照组男性22例,女性20例;平均年龄(5.06±0.55)岁;病程 1~7 d,平均(4.65±0.88)d;患病程度轻度13例,中度15例,重度14例。治疗组男性21例,女性21例;平均年龄(5.06±0.54)岁;病程1~10 d,平均(4.11±0.28)d;患病程度轻度15例,中度18例,重度9例。两组患儿临床资料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
1.3 治疗方法 对照组予以西药抗生素、乳酸菌素、蒙脱石散,其中病毒感染者加用抗病毒药物口服。具体为儿童常杆菌乳杆菌三联活菌片(内蒙古双奇药业,S19980004),1岁以下每次1片,1~5岁每次2片,每日3次;蒙脱石散[博福-益普生(天津)制药有限公司,H20000690],1岁以下每日1袋,1~2岁每日2袋。2~5岁每日3袋,均分3次服用;硫酸锌口服溶液(四川大冢制药有限公司生产,H51022837)10 mL,每日2次。治疗组在此基础上加用自拟中药止泻方,基础方:党参10 g,苍术10 g,肉豆蔻10 g,葛根10 g,鸡内金6 g,车前子10 g(包煎),陈皮10 g,山药10 g,生姜10 g,半夏10 g。加减:脾阳亏虚者加干姜10 g,制附子6 g;湿热蕴肠,肛门灼热,大便黏臭加藿香10 g,滑石10 g,黄连6 g,黄芩10 g;腹痛者加木香10 g,芍药10 g;腹胀加枳实10 g,厚朴10 g;食滞胃肠者加焦山楂10 g,焦神曲10 g;久泄伤阴者,加乌梅10 g,玉竹10 g。6岁以下儿童用量减半,3岁以下儿童再减半。每日1剂,每日2次。水煎温服。两组疗程均以7 d为1疗程,治疗至疗程结束。
1.4 观察指标 观察两组治疗后临床疗效。观察两组临床症状如腹痛、腹胀、发热、口渴及大便常规恢复正常时间比较。
1.5 疗效标准 根据文献[4-5]制定疗效标准。痊愈:大便次数、性状及症状、体征完全恢复正常。显效:大便次数明显减少至治疗前的1/3或以下,性状好转,症状、体征明显改善。有效:大便次数减少至治疗前1/2以下,性状好转,症状、体征有所改善。无效:大便次数、性状及症状、体征无改善,甚至加重。总有效率=(痊愈+显效+有效)/总例数×100%。
1.6 统计学处理 应用SPSS17.0统计分析软件。计量资料以(±s)表示,并对数据采用t检验。P<0.05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1 两组临床疗效比较 见表1。结果示治疗组总有效率高于对照组(P<0.05)。
2.2 两组临床症状恢复正常时间比较 见表2。结果示治疗组腹痛、腹胀及口渴消失时间均短于对照组(P<0.05)。在发热消失时间与大便常规恢复正常时间两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
表1 两组临床疗效比较(n)
表2 两组临床症状及大便常规恢复正常时间比较(d,±s)
表2 两组临床症状及大便常规恢复正常时间比较(d,±s)
组别 n 发热消失时间口渴消失时间大便常规恢复正常时间治疗组 42 4.02±1.00 3.03±1.02△3.02±0.36对照组 42 4.32±0.58 4.23±2.03 4.03±0.65腹痛消失时间 腹胀消失时间2.01±0.59△2.06±1.02△3.01±0.66 5.13±0.41
3 讨 论
泄泻是以大便次数增多,粪质稀薄或如水样为特征的一种小儿常见病[6]。本病一年四季均可发生,夏秋季节为常发时间段[7]。本病2岁以下发病率高,是我国婴幼儿最常见的疾病之一[8]。本病轻者治疗得到可迅速恢复,预后良好。重者泄泻过度,易致气阴两伤,甚至阴竭阳脱,久泄迁延不愈,则易转为慢惊风等其他疾病。西医学称本病为小儿腹泻,分为感染性腹泻和非感染性腹泻[9]。感染性腹泻多由病毒、细菌等引起。非感染性腹泻常有饮食不当,胃肠功能紊乱等引起[10]。针对小儿泄泻,现代医学的治疗原则为调整饮食、合理用药、预防肠道菌群失调以及防止并发症[11]。中医学关于泄泻的记载历史悠久。早在《内经》已有飧泄、濡泄等记载,宋以后著作多称泄泻[12]。《幼科金针·泄泻》曰“泄者,如水之泄也,势犹纷绪……为病不一,总名泄泻”。中医认为小儿泄泻病因主要有内因和外因之分[13]。外因主要责之于感受风寒暑湿等邪气。内因责之于伤于乳食或脏腑虚弱。其病位在脾胃,如《素问·痹论》曰“饮食自倍,肠胃乃伤”,《幼幼集成·泄泻证治》“夫泄泻之本,无不由脾胃。盖脾胃为水谷之海……乃致合污下降,而泄泻作矣”。本病总的病机为脾胃受损,升降失司。临床治疗原则以运脾化湿为基本法则。实证以祛邪为主,具体可分清肠化湿、祛风散寒、消食导滞。虚证以扶正为主,分健脾益气、温补脾肾,必要时护阴回阳。
从本次试验结果来看,治疗组总有效率明显高于对照组,说明中西医结合治疗小儿泄泻疗效优于单纯的西医手段治疗。从两组治疗后临床症状如腹痛、腹胀、发热、口渴及大便常规恢复正常时间比较来看,治疗组腹痛、腹胀及口渴消失时间均短于对照组,在发热消失时间与大便常规恢复正常时间两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结果说明中西医结合治疗小儿泄泻,不但效果优良,对于快速改善泄泻其他伴有症状,减轻患儿痛苦也有积极的治疗意义。
本次试验笔者采用自拟中药方剂治疗本病,基础方包括党参、苍术、肉豆蔻、葛根、鸡内金、车前子、陈皮、山药、生姜、法半夏。方中党参、苍术健脾运湿;肉豆蔻、陈皮健脾理气,温中化湿;葛根升阳止泻,兼以解表;车前子清热利湿,同时取利小便实大便之意;鸡内金化食导滞;生姜温胃利水,法半夏配苍术燥湿;山药配党参补气健脾,兼以养阴;全方共奏健脾运湿、清热利湿、化食导滞、理气养阴之功,在此方的基础上可随证加减,因此本次试验取得了明显的临床疗效。现代研究证明,苍术煎剂能明显调整胃肠功能运动,对番泻叶煎剂所制“脾虚泄泻”模型大鼠的小肠推进运动亢进有明显的对抗作用[14]。肉豆蔻具有良好的抗菌作用,肉豆蔻中甲基异丁香酚对金黄色葡萄球菌、肺炎双球菌、枯草杆菌和坚忍链球菌等均有较强的抑菌作用[15]。车前子对胃肠道功能有调节作用。车前草叶中分离出来的车前果胶对大鼠实验性胃溃疡有很好疗效;使大鼠胃排空时间延长。对狗的胃液分泌有兴奋作用,能使离体兔肠收缩幅度减少,张力下降,对氯化钡及组胺引起的肠痉挛有明显的解痉作用。
综上所述,中西医结合治疗小儿腹泻疗效优良,优于单纯西医治疗。
[1] 白杨,郭义,王红.捏脊治疗小儿腹泻的文献研究[J].河南中医,2012,32(10):1402-1404.
[2] 范淑贤,白自跃.浅谈小儿泄泻的辨证与治疗[J].河北中医,2002,24(8):580.
[3] 姚敏华.辨证治疗婴幼儿泄泻36例[J].新中医,2003,35 (4):58.
[4] 叶礼燕,陈凤钦.腹泻病诊断治疗指南[J].实用儿科临床杂志,2009,24(19):1538-1540.
[5] 韩新民,汪受传,虞舜,等.小儿泄泻中医诊疗指南[J].中医儿科杂志,2008,4(4):1-3.
[6] 崔霞,王素梅.运脾化湿法治疗小儿泄泻临床运用体会[J].中国中西医结合儿科学,2011,3(4):304-305.
[7] 陈虹年,刘利.自拟四味温里散穴位贴敷治疗小儿泄泻临床应用心得[J].中国中医急症,2014,23(10):1947.
[8] 王洪霞.中医辨治小儿泄泻临床探讨[J].Chinese Journal of Modern Drug Application,2010,4(7):152.
[9] 吴玲玲,钞建峰,刘小凡.小儿泄泻的中医研究进展[J].中医儿科杂志,2010,6(5):54-57.
[10]何炜星.散寒止泻汤治疗小儿泄泻(风寒泻)的临床观察[D].长沙:湖南中医药大学,2014.
[11]王恩乐,师彬.中医药治疗小儿泄泻研究述评[J].中医学报,2012,28(6):770-771.
[12]周学军,吴兰.中西医结合治疗小儿泄泻临床实践小结[J].医学信息,2013(21):24-26.
[13]张美丽.健脾渗湿法治疗小儿泄泻临床观察[J].内蒙古中医药,2011,30(23):68.
[14]赵子剑,肖胜男,赵永新,等.苍术药理作用的文献再评价[J].中国医院药学杂志,2011,31(7):607-609.
[15]王洪侠.肉豆蔻药理作用的研究进展[J].中国现代药物应用,2011,5(1):222-223.
R256.34 文献标志码:B
1004-745X(2016)08-1608-02
10.3969/j.issn.1004-745X.2016.08.050
2016-03-0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