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感于学生的“有感之作”

2016-09-21 15:41谢秀琴
七彩语文·教师论坛 2016年8期
关键词:小表弟床单木马

谢秀琴

一、 “借我一双慧眼,不再雾里看花”

写作是“观察——思考——表达”的过程。只有将生活中的客观事物转化为真实的情感,才能形成生动的文字。但是,多数情况下,这些客观事物或不在眼前,或早已模糊了记忆,有的甚至从未被学生关注过,没有了这个表象,文章就成了无根之木,无源之水。因此,将多媒体引入习作课堂,通过图片、音乐、视频等方式,渲染情境气氛,再现生活场景,可以调动学生的多种感官,使之耳听目视,文由心生。例如,写《一次野炊活动》,我们可以播放视频,再现每个人的动作、表情、话语,甚至是心情;写《可爱的秋天》,我们可以播放农村丰收的果园,金灿灿的稻田,缤纷的落叶,雪白的芦苇,让学生们“闻其声、观其景、临其境”。曾有一节习作指导课《记一次××比赛》,某老师为了让学生有话可写,活动前布置了大量的观察要求:“比赛前的场景,比赛时的情况,比赛后的反应,参赛队员、裁判、啦啦队等的语言、神态、动作……”结果,活动开始后,学生为了完成老师布置的作业,而顾此失彼。不难想象,如此给学生套上层层枷锁,他们哪还有参与活动的热情和体验?同样的情形,笔者在指导一次跳绳比赛的活动习作时,借助多媒体将比赛场面再现,让学生去感受比赛的氛围,关注比赛的细节,体验人物的情感,在有序的观察指导中,唤起他们的记忆和想象。且看一位学生的习作片段:

“阳光在照耀,歌声在飞扬。操场上,正在举行一分钟跳绳比赛。整个篮球场被围得水泄不通。比赛一开始,人群就沸腾起来,加油声、喝彩声、甩绳声,各种声音交织在一起,汇成了一首跳绳进行曲。

“马上轮到我班郑凯上场了。参赛选手整齐地排成一列,裁判哨声一响,啦啦队响起了排山倒海的‘加油声。只见郑凯张开双臂,不停地挥动着双手,脚尖有节奏地轻触地面,就像蜻蜓点水,绳子的运动速度与脚配合得简直天衣无缝。再看旁边一班的选手张辉鸿也不甘示弱,‘刷刷刷,眼前只看见一条绳子飞速地甩动着,整个绳子似乎已经与他融为一体了。‘这真是个强劲的对手!我不禁替郑凯捏了一把汗。”

我们可以看出:调动学生多种感官参与活动,弥补了他们认知与实际的距离,缩短了时空,拓宽了视野,学生的眼中与笔下不再局限于自己在活动中的局部见闻。他们“跳出框框”,在多媒体的视觉冲击下,感受到了活动的热烈场面,捕捉到了比赛中的精彩镜头,有感而发,写出了真实而又鲜活的习作。

二、 “问渠哪得清如许?为有源头活水来”

人类的认识和知识是在物质运动中获得的,活动为学生提供了信息。学生参与实践活动的过程,就是他们观察、体验、积累写作素材的过程。主动性越大,他们积累就越多,感受就越深,表达也就越热烈。可是,一周六节的语文课,忙着完成课程内容都来不及,又何来活动时间?

五年级体育课,体育老师安排了跳马这一运动项目。同学们一听说要练跳马,心情不一,胆大的跃跃欲试,胆小的忐忑不安。在体育老师说完动作要领后,同学们的表现也各不相同,有一举成功沾沾自喜的,有半路放弃沮丧失望的,有看着别人羡慕不已的,也有对着木马心惊胆战的。这是一次多么真实、丰富的内心体验!一下课,我赶紧抓住这个契机,在操场上与同学们聊了起来,在“闲聊”过程中,再现了他们的“心路历程”。次日,一位同学上交的习作本里有这样的一段心理描写:

“看着横在眼前的那座跟我差不多高的木马,我的心里就像揣了块大石头,沉甸甸的。就我这个子,能跳过去吗?还好,从旁边的几位女同学叽叽咕咕的话语里,我知道担心的似乎不只是我一个。‘只要不是我一个人跳不过去就好。我自我安慰道。可好景不长,前面的几位同学如有神助,一一纵身跳过了木马,看着他们欢呼雀跃,我的心里一阵紧似一阵,怎么办?怎么办?快轮到我了,怎么办?我的手心冒汗,两腿发软,天啊,要是我能有轻功那该多好!‘下一个!来不及祷告了,不管了,冲吧!我硬着头皮,向木马发起了冲刺……‘过!什么?——过?——我过了?——我迷迷糊糊地转头一看。啊!我过了!我过了!我真的过了!我的身体一下子变得轻松起来。”

字里行间没有“为赋新词强说愁”的被动局面,有的是独特的情感体验,鲜活的心理素描。这就是课堂延伸,这就是学科整合给我们开启的“源头活水”。当然,要做好这点,语文老师要越出“学科本位思想”,及时了解其他学科的教学内容、教学进度。诸如,科学课要做实验,可以让学生一步步写出实验步骤,引导学生用表示承接的词语来叙述实验过程;综合实践活动课上,学生收集了大量的关于水的资料,并在课堂上进行了汇报和交流,可以趁热打铁,写一篇关于水的自述;音乐课、美术课、班队课、品德与社会等课程中的实践活动,都可以给学生提供原汁原味的习作素材。同学们有事可叙、有情可抒、有理可讲,又何愁“无米下炊”,表达不出真实的、深厚的情思来呢?

三、 “汝果欲学诗,功夫在诗外”

陆游在《示儿》一诗中有这样的一句话:“汝果欲学诗,功夫在诗外。”学诗与习作道理是相通的。要写好一篇习作,要重视写作之前的诸多工作,如,观察、积累、体验等,这样才能“厚积薄发”。要做到这一点,就得一改过去“当堂作文”或“今天写,明天交”的模式,给予学生写作的时间和空间,重视写作材料的准备过程。如,习作《我的××》,要求写一个熟悉的人。笔者尝试提出“一周交稿”的习作要求,给学生充分思考和准备的时空,让同学们去采访、去观察、去积淀,使同学们眼中的他(她),变成心中的他(她)。一周后,同学们的习作让我大吃一惊,许多同学洋洋洒洒就是一千多字,哪怕平常害怕写作的同学,这次也轻轻松松地写出四五百个字。而且,习作不再“千人一面,众口一词”。单从题目上看就让人耳目一新:《妈妈减肥记》《爸爸是个手机迷》《好吃懒做的哥哥》《说一不二的大家长》《奶奶也疯狂》……且看一则习作片段:

“周六早上,舅舅带着小表弟来我家。刚进门,调皮的表弟就一骨碌滚到了奶奶床上。这下可惹了‘大祸,本来安闲地看电视的奶奶一下子跳了起来,忙不迭地拉住小表弟的裤腿,嘴里高声嚷着:‘哎哟,我的小祖宗,这么干净的床单被你弄脏了,快下去!快下去!一边拎起那张床单抖了又抖,拍了又拍。我在一旁看得分明,那床单其实一点也没脏,只不过皱了点。事情还没完,舅舅带着小表弟走了以后,奶奶就忙开了,她利索地把床单卷了起来,丢进了洗衣槽,又搓又洗,差点没把一块新肥皂用完。爸爸知道了这件事,又好气,又好笑:‘妈,您至于吗?这床单您才洗了几天,整天这样折腾,您不累呀?‘小孩子一天到晚在外面跑来跑去,得有多少细菌,没洗还能躺下去?囡囡,以后外面回来,记得换衣服、洗手。‘哦——真是城门失火,殃及池鱼,我低低地应了一句。”

小作者一反常态,没有选择“唠叨”“节俭”“勤劳”这些大多数人的“共同选项”,而选择了“奶奶的洁癖”。这位同学告诉我,她一开始准备写的也是“奶奶的勤劳”,因为这个闭着眼睛就能写得出来。可在采访过程中,许多人谈起她的奶奶,最多的却是在说奶奶的洁癖。有了这层认识,接下来的几天里,她都特别留意奶奶的一举一动。果不其然,奶奶洗根黄瓜要洗上四五遍,奶奶的房间绝对一尘不染,奶奶拖地、洗马桶一定要使用消毒水……特别是小表弟的来访,让她印象更是深刻,所以,就有了上面的这个片段。

培养学生良好的习作素养,应在“有感”上下功夫,使学生认识到只有“有感而为”“有感而作”,才能“胸中有文思”“笔下有文字”;只有直抒胸臆、表达真情实感,才能写出活生生的、独一无二的习作来。

(作者单位:福建省柘荣县第一小学)

猜你喜欢
小表弟床单木马
多久换一次床单最好?
小木马
哎呀,别升啦
骑木马
小表弟
淘气的小表弟
小木马
旋转木马
醒来就想吃的床单
9点9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