林晓鸿
在探究教学影响因素的时候,需要应用系统的方法研究教学,我们可以借助科学的工艺流程,厘清语文教学整个过程,提高教学流程控制力。值得语文教学借鉴的是“纺织”,纺织的发展离不开传承,从纺织工具原理到纺织工艺流程无不是这样。
一、 解读文本如“纺”
“纺”的前奏是“擀”(是指轧棉去籽)和“弹”(是指有开松除杂之效的弹棉)。语文教学选用文本要去粗取精,留下语文本体知识,以及必需的、适量的非本体知识,正似“擀”的工艺流程。解读文本有时根据教学需要重组文本,活用文本,则如“弹”。解读文本就是把握文本特点,理清条理、文本结构,根据教学目标选择语文知识,训练语文能力,提高学生语文素养。文本与教学要求一般不会重合,因为文本并非为教材撰写,作者与编者的意图也不尽相同,因此,教师必须根据课程目标、课时要求,结合学情,选择关键内容,确定重难点,必要时重组教材,以利于实施教学。“纺”的过程也就是解读文本的过程。“纺”需要工具,解读需要方法,方法熟练了,即成为阅读的“工具”。“纺”与读的类似之处是提纲挈领,一顺百顺。当然,教师就像熟练的挡车工,而学生如学徒,阅读指导开始,要让学生“看得见,摸得着”,教师由浅入深,从易到难,使学生容易模仿练习。所以,第一学段的文本结构简单,条理清晰;第二、三学段每组课文的第一篇作为教学的示范,文本条理也比较明了清楚。比如人教版四下第二课《桂林山水》(第一课是古诗),学生阅读积极深入,与清晰的文理不无关系,师生共同“纺”出语文知识、能力并不难。
“纺”的目的是找出语文本体知识,作为“织”的材料;如果“纺”出的是语文非本体知识,那么,课堂教学“织”出的,最好也只能是“皇帝的新衣”。
二、 教学组织如“织”
阅读教学是学生、教师、教科书编者、文本之间对话的过程,就似四者一起编织的过程,编织字、词、句、篇章,编织听、说、读写。“织”的水平即教师的教学水平,高水平的教学是具有三维空间的立体教学,各种教学因素有序交织、发展。
制定教学目标依据《语文课程标准》,语文学习应注重听说读写的相互联系,
的联系,注重知识与能力、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的整体发展。知识与能力、情感态度与价值观是终极目标,过程与方法是实践实现的途径。从阅读教学过程看,阅读最基本的教学方法是“字不离词,词不离句,句不离段,段不离篇”。字词句段篇教学是无法截然分开的,它们是交织在一起的,但是必须分清主次,有条不紊,就似经纬交“织”一样。指导学生阅读文本,即“织”语文知识的过程。运用教学方法“织”语文本体知识。语文教学方法能够成为模式的不多,有模式而不模式化(僵化)的更少。在低年级课堂教学比较容易运用教学模式,且不模式化,最常见的是游戏教学模式,学生在整堂课里能够保持学习热情和兴趣,可以运用在不同层次的班级。例如“开火车”学字词,其游戏的核心精神——参与一直保持住。更具教学价值的是,它适用于语文本体知识教学,排斥语文非本体知识教学,因此肯定“教有法”的意义,即“织”有法。当然,能够促进学生学习语言文字的实践活动,都是好的语文教学方法,例如简单适用的默读、朗读,激发兴趣的对读、分角色朗读等。语文教学要特别强调让学生经历语言内容和语言形式相统一的学习过程。语文教学须“织”好语言内容与形式,如果分割成内容与形式两张皮,教学就会显得枯燥无味,学生学习难以为继。阅读教学,必须重视语文知识、语文方法和语文技能的交织。当然“织”是有方向的,有中心的,有广度和深度的。教学内容切入文本的精华、精髓所在,并聚集在关键词句等核心点上;教学的各个环节围绕、指向教学内容的核心点,并在课堂教学上一一落实。
三、 “纺织”语文,提高教学实效
“纺织”语文,就是要留住语文教学的根本,即知识与能力,以此为基础的教学改革、教学创新才有可能更高、更快。在小学语文教学中,第三学段的文本已经更多地体现出文学品质,给教学创新,教学艺术展示,提供了更大的空间,当然也容易导致教师误入歧途,偏离语文的根本。所以,要特别注意以语文“知识”“能力”为“经纬”,“纺织”出个人特色的语文教学,提高教学艺术,提高教学有效性。小学五六年级语文教材文本多选用文学作品,或节选部分内容,艺术手法并非简单重复,需要一双慧眼、一双巧手、一个智慧,巧妙“纺织”教学。
例如,人教版五下《刷子李》选自《俗世奇人》,是著名作家冯骥才创作的一篇小说,适合成年人消遣性阅读欣赏。但是作为教材文本,必须以语文知识学习和语文能力训练为主,故事情节是为完成教学目标服务的。所以,把它作为课文安排五年级的学生阅读,非得教师良好的“纺织”功夫。首先得“纺”出语文本体知识,即此文本区别彼文本的独特表达方法:一是以徒弟的视角观察,二是“一波三折”的小说写法。读写结合是读与写知识与能力的“织”,学习语文,其实就是“纺织”文本、生活,生成创意,形成学生喜欢的多彩语文。教师要致力于“纺织”的技能,引导学生理解、运用,从学会到会学。一位教师教学《刷子李》一课时,结合故事内容解决完生字新词之后,引导学生以“奇”字组词——奇怪、神奇、奇妙、奇人、奇特、奇迹,奇装、奇规。学生反应迅速,组词一个接一个,每个词语都和故事内容有联系,每说出一个词语,都能带出一个细节。经过师生讨论,选择“奇人”为关键词,第一步从文本找出相关语句来说明。“纺”知识的过程非常顺畅,这是常规教学过程之一。第二步品读直接描写的细节,师生提炼出以“家”为关键词的词语:“音乐家,裁剪家,舞蹈家、艺术家”,和“奇”“奇人”呼应,水到渠成,已经初步“织”出语文知识与能力。刷子李人“奇”,文本也奇,多了一个看似只看不做的多余人曹小三。教师引导学生换成他的视角来审视刷子李,整体阅读、一波三折也逐渐“织”出来了,刷子李的形象从文字展现在学生眼前,又融入一波三折的小说方法之中,那么这一艺术形象的塑造方法与人物就自然建构在学生读写能力当中。
语文追求高效的课堂教学教师解读文本必须到位,要“纺”出语文本体知识能力。知识与能力是明显的两条线,但是必须提炼是该文本独具的、是该文本教学需要的。过程与方法是运用、实践的过程,是“织”知识与能力的过程。情感态度价值观是“织”的自然结果,并非语文教学刻意所求的。因此,语文教学只要有序“纺织”知识与能力,就能上出语文的特色、语文的味道、语文的精彩。
(作者单位:福建漳平市双洋中心学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