莫蓉蓉
刚入学一年级的新生,在两个月的拼音学习后,接触课文,能根据拼音识字,读通读顺课文,但对于文中某些词语的理解不足,运用也不够。如苏教版一上《家》《小河与青草》课文中,出现“树林”“一眼能望到底” “长满了”等词语、短句,这些看似简单的概念,其实对于“不严谨”的新生来说,它们并不简单。结合学生的年龄特点,我采用图片、实物,带领学生细心观察辨一辨,努力尝试说一说,促使学生积极思考,在遣词造句上更准确达意,让一年级语文课更严谨、扎实,但又不失趣味性。
【镜头一】辨一辨,分得清
师:告别了白云,我们来到了谁的家?
生:我们来到了小鸟的家。
师:小鸟们在哪里自由自在地飞行呢?
生:在树林里。
师:这是树林吗?(出示下图)
生:只有一棵树,不算树林。
师:(出示下图)那多加几棵树,就算“树林”了。(师假装点点头,这时,学生意见出现了分歧)
生:这是“树林”。
生:这不是“树林”,因为这些树的叶子有点枯了。
生:这不是树林,这儿树太少了。
师:那我们再来看这幅图。(出示下图)
(学生一致同意这就是树林)
师:所以,对照前面这两幅图,谁能说说树林究竟是怎样的?
生:树林里要有很多树。
师:像这样成片生长的许多树木,称为“树林”。但要注意,并不是树叶枯了、落了,就不能称为树林。
【镜头二】瞧一瞧,记得牢
师:从小草的话中,我们知道小河的水怎么样?
生:清、真清。
师:是一般的清,还是特别清?
生:特别清,一眼能望到底。
师:“一眼能看到底”就是说能看得见——
生:能看见水里的小鱼、小虾。
生:能看见水底的鹅卵石。
师:老师这儿有一杯水,请一位小朋友上来看一看,老师的这杯水能不能称得上“一眼能望到底”?(请一位同学上来看实物)告诉大家,你看到了什么?
生:我看到了小鱼在吐泡泡,水底有五彩的小石子,还有长长的海草。
师:老师杯子里的水怎么样?
生:一眼能看到底!
师:同学们都想瞧瞧吗?
生:想!(生上台看)
师:像这样一眼能看到底的水,我们就称——
生:清澈见底!
师:我们一起学学小草的语气,夸夸清清的小河?
生:(齐读)你的水真清啊,一眼能看到底。
【镜头三】说一说,会运用
师:谁来为我们念一下课文第1自然段?
生:弯弯的小河边,长满了青青的小草。
师:老师给配了一幅图,大家满意吗?(出示下图)
生:不满意。
师:为什么?
生:课文中说“长满了”,这儿没有长满。
师:那这样呢?(师添上几棵草)
生:嗯,可以了。(满意地点点头)
师:请同学们再读一读课文。(这时有同学恍然大悟,立刻举手)
生:不可以,它只有一边长满了,另一边没有长满。
师:那你觉得应该是怎样的呢?
生:小河的两边都长了很多小草,才算长满。(出示书上图)
师:其他同学同意他的看法吗?
生:同意!
师:你们想象中“满”的画面是这样吗?(生:满意地点头)
师:像这样长着很多花草,就可以叫做“长满”。
师:像这样装了很多呢?(出示左一图)
生:(齐答)装满。
师:像这样插了很多呢?(出示中二图)
生:(齐答)插满。
师:像这样摆了很多呢?(出示右三图)
生:(齐答)摆满。
师:你能读出小草的“多”吗?(指名读)
生:弯弯的小河边,长满了青青的小草。(重音突出了“长满”)
这是语文教学中三个案例,始终围绕着语文课堂的趣味性进行。所谓“趣味性教学”,就是用新的充满趣味性的教学手段和技术,来营造有趣、引人入胜的课堂氛围,使学生在学习中感到乐趣,产生兴趣,从而自主、积极学习。由此可见,教师是课堂氛围的营造者,促使学生成为课堂的主人。
1. 巧用图片,激发兴趣。兴趣是最好的老师。从学生认知心理学的角度来看,入学新生具有好动、好奇、好问的特点,适时地、有针对性地出示色彩丰富的图片,给学生视觉上的舒缓冲击,不但能使每一位学生的注意力高度集中,而且能调动他们积极性,增强他们参与意识,活跃课堂气氛,激发他们学习的兴趣。最重要的是,在欣赏与发掘中,体会词与词、句与句之间的细微差别,并与脑海中的图片关联记忆,加深了印象。
2. 妙用图片,提高效率。课堂教学一节课40分钟,时间无法改变,我们要妙用图片,达到我们想要的教学效果。比如《识字4》中,“天牛”与“蟋蟀”是学生最分不清的两种昆虫,必须出示图片,让学生观察与分辨,节省下来的时间,可以用来品读词串、识字写字,达到优化课堂教学,提高教学效率。
3. 慎用图片,启迪思维。低年级语文课堂上恰当地运用图片辅助教学,可以更好地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提高课堂效率。但也要注意,手段服务于内容,过于依赖图片,就会使课堂变得如同欣赏画画般失去“语文味”。在一下《小池塘》一课教学中,“池塘边的芦苇长起来了,像长长的睫毛。”我首先出示了芦苇图片,让学生认识了什么是芦苇,接着出示一张眼睛部位的图片,让学生区分睫毛与眉毛,最后图片对比,发现“芦苇”与“睫毛”长得很像,所以作者用了这样贴切的比喻句。课后,在与听课老师交流中,我知道了因为我的不慎重用图,致使学生失去了一次想象的机会,将“语文课”变味为“生物课”。我应该先出示睫毛的图片,让学生细心观察睫毛是长什么样的,那芦苇应该是什么样的呢?学生会说:细细的、长长的、长得很密……这时,我再出示芦苇图片,效果就更佳,学生打开了想象的翅膀。作为低年级语文教师不能过分地依赖图片,而要认真备课,使图片在课堂教学中起到画龙点睛的作用。
(作者单位:南京市力学小学海德北岸分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