佘树丽 陈锡珍
教学《北大荒的秋天》时,如何落实写景类课文的教学重点、突破难点,如何区别于本单元其他篇目的写景类课文,在共性中体现个性,避免千课一面,这需要教者匠心独运。
一、 关注课文标题巧着陆,打开一幅“趣景”
《北大荒的秋天》一文,地名“北大荒”和描述内容,形成了巨大的反差。因此,禇老师敏锐地洞察学生的学习需要,上课伊始便出示“荒”的古文字,请学生猜猜,这是什么字以及它本来的意思。学生兴趣盎然,一眼就看出是“荒”字,并从古文字的象形部件中,想到了洪水,想到了逃亡,想到了荒草遍地。“荒”的造字本意:洪水过后没有人烟,田地里长满荒草,就变得信手拈来,举重若轻。在这里,你分不清究竟是教师的智慧,还是学生的智慧。简单的组词练习后,教者出示地图,并介绍“北大荒”的地理位置,又让学生猜猜那里原来的样子,学生的注意力被牢牢地抓住了。随后补充的民谣:“北大荒,北大荒,又是兔子又是狼,光长野草不打粮。”更是激起了学生通过阅读了解“如今的北大荒”的兴趣。
这一教学环节,教师巧用了“说文解字”“地图”等工具,帮助学生理解生字“荒”的意思,同时一石二鸟,激起了学生的游戏乐趣和阅读期待,他们争先恐后地猜想,课堂伊始,就打开了一幅语文学习的“趣景”。
二、 观照文本整体准着陆,打开一幅“全景”
教学中年级写景类文章时,很多教师往往会把教学的着陆点放在“品咂精彩语段”上,这本无可厚非,但是教学中往往容易忽略对文本的整体把握,造成“只见树木,不见森林”的现象。
在初读课文环节,学生自由朗读课文后,自主选用课文中的句子来介绍北大荒的秋天:有的选择介绍北大荒的天空,有的选择介绍北大荒的小河,有的选择介绍北大荒的原野,有的选择介绍北大荒遍地的宝物。唯独没有学生选择课文的总起段和结尾的总结句,这充分暴露了三年级学生的阅读特点,容易被局部的精彩所打动,忽视课文的“全貌”。
禇老师没有放任学生的阅读,而是借助媒体演示,引领学生打开阅读的“全景”。首先是总起,点明“九月,从第一片树叶落地开始,北大荒的秋天也就来了”;接着,从天空、小河、原野三个方面描写了北大荒迷人的秋景(幻灯片上红色醒目的“大括号”起到了强化突出的作用);然后,课文介绍了北大荒的秋天宝物遍地,一派喜人的丰收景象;最后,作者情不自禁地赞美:“啊,北大荒的秋天真美呀!”这种完整的扫描式阅读,很好地抓住了文章的主干,起到了“提领而顿,百毛皆顺”的效果。
三、 关注学习过程稳着陆,打开一幅“美景”
语言的习得是小学语文课堂教学的主要任务之一,而且这个任务必须在学生主动的学习过程中去逐步完成。教学中,禇老师遵循三年级小学生的心理特征,重视学习方法的指导,采用多种手段开展教学,使学生真真切切地在语言的习得过程中走了一个来回。例如领略“小河的美景”部分,教者这样处理——
师:请说说你们的发现。
生:我们圈画了“清澈见底”,从这个词语中,我们知道了河水很清;我们还圈画了“如同一条透明的蓝绸子”“明镜一样的水面”,这两个比喻句让我们觉得小河很美。
师:这里的“漾”字是什么意思?可以大胆地猜一猜。
生:我猜是荡漾的意思。
生:我猜是流动的意思。
师:同学们猜得对不对呢?让我们来查查字典。
(学生翻字典)
师:“漾”字在第几页?
生:577页。
师:有几个义项?
生:两个。
师:在阅读中,如果遇到不认识的字,可以请字典来帮忙。字典中往往有多个义项,这就需要根据上下文来确定字词的意思。你们把这两个义项放到句子里去试一试,应该选择哪个义项?
生:① 水面微微动荡。
在这个环节的教学中,教者仍然放手让学生自主学习,充分“言说”,学生间的相互补充,推动着学习向前发展。教者耐心倾听,在需要“咬文嚼字”的时候,在学生有分歧的时候,就放慢了节奏,稳稳着陆,引导学生反复品味,流连“美景”,领悟写景类课文“言之有物”的特点。“漾”字的教学很扎实,不仅给出时间让学生在课堂翻字典,还引导学生借助字典工具和联系上下文语境理解字词的意思,通过实际的操作,强化学生的学习行为。学生不仅习得语言,更习得方法,还收获了良好的语文学习习惯,可谓一举多得。
四、 关注语言形式实着陆,打开一幅“妙景”
在“品读课文,领略天空、小河的美丽秋色”环节,教者引导学生自读、圈画、合作、交流,感受到了“一碧如洗的天空,映衬着五彩斑斓的流云,五彩斑斓的流云,点缀着一碧如洗的天空”,这种让人心醉的美。更为可贵的是禇老师引着儿童揣摩和领悟“大多数人”不揣不知的“秘密”——语言“形式”。
生:我们还圈画了“五彩斑斓的锦缎”,通过“五彩斑斓”这个词语,我们体会到颜色很多很美,而且“锦缎”也是很美的。
师:景物美,作者的语言也很美。他不仅用上了很多表示颜色的词语,还注意了表达的形式。你注意了吗?
生:注意了,这是一个比喻句。
师:把什么比作什么呢?
生:把流云比作了五彩斑斓的锦缎。
师:还是怎样的锦缎呢?
生:是美丽的仙女在空中抖动着五彩斑斓的锦缎。
师:你们做做“抖动”这个动作。(学生纷纷用双手抖动)
师:此刻,你又体会出什么呢?
生:我体会出天空的流云多了一份动态的美。
学生通过细细咀嚼和动作体验,恍然大悟:不仅比得像,而且比得美,比得妙,不仅有色彩美,还有动态美。
在这篇写景课文中,作者的表达方式灵活多样,采用了大量的比喻、拟人。教学中,教者不是面面俱到,而是重点引导学生发现“比喻”这种语言表达形式,打开比喻的“妙景”,领悟作者的言之有味,并顺势引导学生联系自己的体验,以言表意,将文本语言还原成生动的言说,促进学生对“发现美、表现美”价值观的提升,实现“言”与“意”的和谐共生。
(作者单位:南通市实验小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