什么是素养?最简单地说,素养就是一个时代一个社会所需要的知识、能力和态度的综合。核心素养是个体在社会中获得优质生活,发展健全个体,应对复杂多变的社会所需要的共同的素养,是从小时候起开始养成并指向未来的素养。比如,身心健康、学会学习、实践创新、科学精神、国家认同、国际理解、人文底蕴、审美情趣等等。每一个儿童都需要学习和发展,需要尽可能地接受更高等的教育,从小培养起核心素养,成为聪明优秀的人。
语文,是学习语言文字运用的综合性、实践性的课程。我们素来重视“学以致用”,重视的就是能够适应终身发展和社会发展所必备的语文素养。语文素养很多,什么才是学生的语文核心素养呢?最近发现的两个现象引起了我的思考。
现象一。学生从小起,就开始对大人、对同伴表达自己“想干什么”的愿望,比如“玩具”“玩耍”“玩伴”等等。这在孩子的世界里是很正常的愿望,往往在妈妈(成人)的世界里会打上许多行不通的烙印。原因在于孩子不会恰当地表达自己的愿望、和成人说理,也因为成人没有恰当的示范作用,“孩子就该听大人的”“和小孩子不需要讲道理”,导致孩子从小不会有理有据地表达,经常会通过无理取闹实现自己的愿望或者导致两败俱伤。
现象二。在很多公众场合,我们看到一些成绩好的、很会讲话的孩子,讲话时声音分贝很高,大吵大闹,甚至有语言暴力。一开口说话不能让别人感到可亲可爱,心生喜欢,想和他在一起玩。一个孩子不能在环境中有修养地、得体地表达,即使是学霸,同样会被其他伙伴所疏远,被边缘化。
那么,什么才是学生终身有益的核心素养呢?在我看来,一是听说读写等基本知识、基本技能和想象思维等心理活动与能力。在知识技能领域,学生有大量的积累,懂得语言运用的特定语境和方式,获得更宽广的言语的运用,能顺畅地表达文语和口语,交流和沟通,获得自我的幸福感。二是超越语言,养成个体的语言修养和文化品质,在人类的共同生活中形成文明的生活方式,让语言真正成为安身立命的交际工具。
语言文字的运用,包括日常生活语言文字的运用和文学艺术性的语言文字的运用。本文所谈的日常生活语言素养,是儿童必备的语文核心素养之一。
一、 小学阶段日常生活语言素养的具体内涵
日常生活语言文字的运用指学生通过学习,能在日常生活、交往、学习和工作中自如地听说读写。
现代社会,对于语言的建构与运用能力要求越来越高。在丰富的听说读写语言实践中,形成个体的言语经验,对问题说得有道理、有自己的想法,而且有逻辑、有条理地表达,说得通透是必备的。儿童从小就要学习与人交往态度大方,谈吐文雅,能根据不同场合选择合适的措辞,有理有据地表达,而不是无端大声说话,没有理由地确定结论,“愤青”而无理。具体要求是:
1. 准确恰当。日常语言的恰当与不恰当,是和特定的情境有关系的。比如口头语言,说出去的话不能改,是即时性的,从时间维度看,是一维性的,所以,表达应该准确恰当。
2. 观点鲜明。作为日常语言本身,很重要的一条,是价值的指向性,集中在观点的表达上,不要啰嗦、重复,应当直截了当,让对方听明白、读明白。
3. 表达生动。能恰当运用比喻、排比、对偶引用等修辞手法,让日常生活语言表达生动。
4. 有逻辑性。语言组织有条理性,前后连贯。
5. 机智。语言表达还指向机智,传递给别人一种智慧。比如,幽默就是一种智慧的体现。
6. 文质彬彬,表达时谈吐有修养,表达内容有文化内涵。
二、 提升儿童日常语言素养的主要策略
一是为学生提供日常生活语言经典阅读范本。腹有诗书气自华,继承先人优秀的语言,实现从书面语到口语再到书面语的转化,使得语言文字成为儿童的精神家园,让中华民族和世界人民优秀的文化经典在当下儿童的语文学习中复活。
二是改革实用性文本的教学,研究儿童日常生活语言素养的读写结合课程。实用性文本要加强日常的语言教育,重视语言的程序性知识学习,特别是语言的实践技能训练。实用文的读写结合,重要在找到不同实用文体的语言图式,比如议论的语言、讨论的语言、诗意的语言、说明的语言等等。要重视语文教育中的听说训练。口语没有经过书面语的训练,质量不高。让规范的语言从阅读中获得,在写作中运用。要加强口语交际训练,面对不同的场合、环境、对象说(写)恰当得体的话,达到形式和内容完美结合地表达。
三是建设学生语言实践的校园生活模型。聚焦于儿童的生命生长,以口语实践课程为主,解决日常教学中听说读写的严重割裂问题;解决教学中重阅读分析,轻生活语言在真实生活中的运用和口语实践荒芜等问题,使得语文学习回归生活,满足儿童日常生活与交往的需要。李吉林老师的情境教育为日常生活语言素养的培育,提供了丰富的经验。
四是运用信息技术提升表达能力。教会学生掌握现代工具学习语文,提升日常语言素养;具备收集和处理信息的能力,能运用多种阅读方法、掌握常用的思维方式和常见的语言表达方式自主学习;善于把自己的思维结果用规范的语言进行加工和表述,并通过多样的现代化工具交流与沟通,从而形成日常的阅读习惯、言语习惯,尤其是在真实的语言环境中、在虚拟的网络环境中如何运用语言、提升批判思维能力等。
五是在综合化的项目实践中,提升语言素养。日常语言素养的提升,不仅只在语文课堂上发生,而是在每一门课程中发生。儿童要在数学课上表达数理,在科学课上表达物理,在品德课上表达道理等等。每一门课程都必须有说“理”的过程。说得越通透,对于所学内容的理解就越清晰。在“说”的过程中,学会思考、反思,发现问题,解决问题。让学生明白,我们通过阅读、动手操作、辩论、比较、对话、探究等途径,将一些抽象的内容通过自己的语言清晰地表达出来,是学习的目标。如此,在不经意间,听说读写的训练也在各门课程悄然发生。
六是提升教师自身的语言修养。我们要培养学生对祖国母语的热爱,教师自己首先要对母语怀抱一种最高意义上的虔诚和敬畏,在生活中杜绝独断、暴力、油滑、恶劣、粗俗、江湖气的语言。要让儿童腹有诗书,教师自己的语言首先需要书卷之气、文雅之气、高贵之气。教师要有广泛的阅读视野,拥有大量的文本,才能选择合适的阅读经典文本建设课程;我们注重日常语言的逻辑性、条理性,才能防止学生语言教育的“先天缺失”。
三、 建设适合儿童发展的日常语言素养课程
儿童的日常语言素养的提升,是以儿童的生命健康成长为价值取向的。建设提升儿童语言核心素养的课程,从日常生活的语言运用角度入手,将语文置身于更宽广的语言运用的背景下,让儿童的日常语言健康成长是培养学生核心素养的必须。
1. 课程即生活。我们要提供儿童语言发展好的语文学习文化生态,必须和儿童、和儿童的生活、和未来相联系。建设良好的课堂文化生活,改变学生的学习方式,改知识性语文变全素养语文的教学方式;改读写性语文为感官语用的学习方式;改封闭的课堂模式为开放的课堂模式,提供真实的问题情境和满足个性化学习的教学方案,建设综合性的主题情境课程,让学生有更多的语言实践,每一个学生每天都有表达想法的机会,尤其是口语实践机会,以解决日常生活中的问题为项目和导向,不仅教学生知识,更要教学生思考的方法,将学生的研究性学习和语言培养结合起来。
2. 课程即环境。学生每天生活的环境以教室为主。教室可以成为提升儿童语言素养的良好的环境。笔者在美国考察教育期间,发现小学教室里布置得琳琅满目,其中就有教会学生如何思考的过程和方法写成的语句从天花板上挂下来,也有教学生如何科学合理表达的句式。老师们不仅注重教室的实体环境,在下发给学生的学习材料上也有帮助学生学习规范表达的句式范例,提供给学生一些学术用语,在每一堂课上,帮助学生学习用一些学术用语做总结。这些课堂环境的构建,给了我们许多启迪。
在倡导学生自主合作学习时,注重伙伴间的多项互动和表达。不仅组织小组内几个学生的对话、演讲、倾听和转述,还可以组织组与组之间成员的对话、演讲、倾听和转述,不断轮流转换倾听者和讲述者,让每一个学生都说话、都表达,这样的学习方式创造了一个又一个语言实践的最佳环境。
3. 课程即机会。课程机会在于学校是否提供了可供选择的语文课程,这需要广度上的拓展,需要课程的整合,注重跨学科的融合。可以改造校园生活,让课程提供更多机会,比如,把生活、社会的各种现象引入课程,提供真实生活中面临的价值观选择的两难情境,让学生通过语言来表达自己的意见。像“男孩子该让着女孩子吗?”“老人摔倒该不该扶?”“校园里可以撕名牌吗?”这些主题,把实际问题作为一个项目,通过“每周一讲”“每周一辩”等演讲会、辩论会,学会有条理地说、有逻辑地辩。这时候的学习不仅仅是面向学科,更是面向真实的生活、复杂的社会;不仅仅是语言能力提升,更是学生综合素养的培养,实现语言、思维、精神、价值观的同步发展。让语言修炼成为立德树人的途径,提升人格素养,生长言语力量。
儿童日常生活语言素养的培育,让儿童体会语言是一个人的修养,是人的“存在家园”,从中发现语言的“责任”和“使命”,提升核心素养,过一种有文化的生活。
(祝禧,江苏省特级教师,江苏省人民教育家培养对象,江苏省小语会学术委员,海门市东洲小学校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