胡祖才
“十三五”时期是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决胜阶段。编制和实施好“十三五”规划《纲要》,对于推动经济社会持续健康发展、确保实现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奋斗目标,具有特别重大的意义。前不久召开的十二届全国人大第四次会议,审查通过了《中华人民共和国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三个五年规划纲要》(以下简称《纲要》),明确了未来五年经济社会发展的宏伟目标、主要任务和重大举措,是全国各族人民的共同愿景。在这里,我分六个部分向大家作一简要介绍。
一、“十三五”规划《纲要》的编制过程
在党中央、国务院领导下,《纲要》编制工作从2013年中就开始紧锣密鼓地开展。整个过程历时两年多,大致可以分为三个阶段:分别是2013年中至2015年初的《基本思路》研究阶段、2015年4月至10月的《纲要框架》起草阶段、中央《建议》出台后至“两会”前的《纲要草案》形成阶段。概括起来,此次《纲要》编制过程的特点主要体现在三个方面。
一是正确指引,党中央国务院高度重视。党的十八届五中全会通过的中央《建议》,为编制《纲要》提供了依据、指明了方向。习近平总书记多次对“十三五”规划编制工作作出重要批示指示,明确要求要解放思想、开拓创新,编制出一个耳目一新、实用管用的规划,描绘好未来五年国家发展的蓝图。李克强总理多次召开会议对《纲要》编制工作进行研究部署,要求用新理念统领规划编制,科学论证目标指标,做深做实“三个重大”。国务院专门成立《纲要草案》编制工作领导小组,李克强总理亲自担任组长,张高丽副总理任副组长,国务院其他领导同志为成员。同时,成立了《纲要草案》起草小组,国家发展改革委主任徐绍史同志任组长,17个部门主要负责同志为成员。《纲要草案》形成后,中央政治局常委会议、中央政治局会议、国务院常务会议、国务院全体会议都对《纲要草案》进行了研究讨论。党中央、国务院的坚强领导和正确指引,为“十三五”规划《纲要》的顺利编制提供了根本保证。
二是科学决策,深入开展重大问题研究论证。围绕“十三五”经济社会发展的重大问题,我们向全社会公开遴选并委托了80余家机构开展研究,累计形成了200多万字的研究报告。除国内重要科研院所和智库外,联合国驻华机构、经合组织、亚洲开发银行等国际组织,阿里巴巴、复星集团等知名企业均提供了高质量的研究报告。为深化重点难点问题研究,我们组织开展了广泛而深入的调查研究,组织各地区、各部门对拟纳入规划的重大政策、重大工程、重大项目进行认真论证,全国人大和全国政协也组织专题研究并形成了系列调研报告。《纲要草案》形成过程中,多次征求各地方、各部门意见,国务院全体会后大范围征求了中央部门和各地方共148家单位意见,按照各方面意见进行了反复修改、数易其稿,这也是具有中国特色的规划编制方式。通过这些工作,进一步增强了规划编制的科学性。
三是凝聚共识,提高规划编制民主化水平。按照党中央、国务院的要求。我们十分重视开门编规划,注重社会各界的广泛参与。李克强总理亲自主持召开多场座谈会,听取社会各界人士意见,首次邀请诺贝尔经济学奖得主斯蒂格利茨等海外知名专家参加座谈会,对中国“十三五”发展提出建议。组建国家“十三五”发展规划专家委员会,聘请宏观经济、科技创新、生态环保、社会建设等领域的55位著名专家学者、企业家,为规划编制提供咨询论证。开展向全社会问计求策活动,利用微博、微信等新媒体,请社会公众为“十三五”发展出谋划策,还走进清华大学等高校请青年学生建言献策,共收到各方面意见近3万条。
可以说,《纲要》编制过程,是一个发扬民主、集思广益、科学决策的过程,是一个汇集众智、反映民意、凝聚共识的过程,有利于实现国家战略意图和人民共同意愿的统一。今年两会期间,《纲要草案》提交全国人大审查、全国政协讨论,人大代表和政协委员提出了350多条具体修改意见,经认真研究,采纳了183条建议,对《纲要草案》做了57处修改。3月16日,十二届全国人大四次会议以97.3%的赞成率,高票通过《纲要》。
二、“十三五”规划《纲要》的主要特点
“十三五”规划《纲要》全面贯彻落实中央《建议》确定的指导思想、主要目标、发展理念、重点任务、重大举措,在谋篇布局上全面体现新发展理念、突出补齐全面小康的短板。《纲要》共20篇80章,包含25个专栏和4张示意图,共8万余字,可以大致分为三大板块。第一板块是总论,包括第一篇,主要是环境分析和总体的思路方向。第二板块是战略任务,包括第二篇到第十九篇,主要是各领域发展的重点任务和重大举措。第三板块是规划实施保障。《纲要》在内容上突出体现了五个方面特点。
一是适应把握引领经济发展新常态。在世界经济周期性变化和我国经济发展阶段性变化的相互作用下,我国经济发展进入新常态。这是一个必然趋势,是当前和今后一段时期我国经济发展的一个显著特征。《纲要》作为经济发展进入新常态后的第一个五年规划,始终把适应新常态、把握新常态、引领新常态作为谋划和推动发展的大逻辑,判断形势、提出思路、确定任务都坚持遵循这个大逻辑,使其贯穿于发展的全局和全过程。
二是全面贯彻落实新发展理念。中央《建议》提出的创新、协调、绿色、开放、共享的新发展理念,是以习近平同志为总书记的新一代领导集体治国理政新思想在发展理念上的集中体现和概括,是在新常态下指导“十三五”规划编制和“十三五”发展的思想灵魂。《纲要》把创新、协调、绿色、开放、共享的新发展理念作为一个整体,统一贯彻于发展的各领域各环节,在谋篇布局、指标设置、战略任务、重要举措等各方面,都充分体现新发展理念的要求,以新的发展理念引领发展行动。
三是着力推进供给侧结构性改革。推进供给侧结构性改革,是适应我国经济发展新常态的必然要求,是贯彻落实新发展理念、破解发展中突出矛盾和问题的科学思路和对症药方。《纲要》把供给侧结构性改革作为贯彻落实新发展理念、适应把握引领经济发展新常态的发展主线,在指导思想中明确提出“以供给侧结构性改革为主线,扩大有效供给,满足有效需求”,并单独设立发展主线一章阐述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的主要内涵,在各领域发展中都注重体现推进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的要求。
四是紧紧扭住全面小康的明显短板。到2020年全面建成小康社会,是我们党做出的庄严承诺,必须在补齐全面小康的短板上下功夫。农村贫困人口脱贫是一个突出短板,在社会事业发展、生态环境保护、民生保障等方面也存在着一些明显的短板。《纲要》坚持问题导向和目标导向,将补齐这些短板作为“十三五”发展的重点,在目标指引、政策设计、资源配置、工程项目等方面都给予充分体现。
五是做深做实“三个重大”。《纲要》把“三个重大”作为将目标任务落到实处的重要抓手,着力在做深做实上下功夫,提出了一批重大政策、重大工程、重大项目。重大政策更加注重使市场在资源配置中起决定性作用和更好发挥政府作用,加强市场机制和政府作用的互补配合。重大工程、重大项目更加注重强化科技创新、结构升级、基础设施、生态环保、民生改善“五大支撑”,《纲要》在专栏中提出了160多项重大工程项目。
概括起来说,“十三五”规划《纲要》是一个适应把握引领新常态、贯彻落实新发展理念、推进供给侧结构性改革、补齐全面小康短板、做深做实“三个重大”的五年规划。这是“十三五”规划《纲要》最突出的特点。
三、“十三五”时期的发展环境
“十二五”时期是我国发展很不平凡的五年。面对错综复杂的国际环境和艰巨繁重的国内改革发展稳定任务,党团结带领全国各族人民,奋力开创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事业新局面。我国发展又站在了一个崭新的历史起点上,未来发展既面临难得的历史机遇,也面临诸多严峻的挑战。
(一)“十二五”时期的重大成就
“十二五”规划《纲要》的目标任务顺利完成。24个主要指标中,除研究与试验发展经费支出占GDP比重略有差距外,其余23个指标均已完成,12个约束性指标全部如期实现。这是过去几个五年规划中实现最好的。“十二五”的成就主要可以概括为以下几个方面。
一是经济总量迈上新台阶。“十二五”时期,我国经济年均增长7.8%,高于年均7%的预期目标,增速位列世界主要经济体前列。GDP总量从2010年的40.9万亿元增至2015年的67.7万亿元;按现行汇率折算,从约6万亿美元增至10.5万亿美元,成为继美国之后全球第二个GDP超过10万亿美元的国家。2015年,中国经济总量占全球的比重提高到15%,对全球经济增长的贡献率超过25%。
二是经济结构出现标志性变化。突出表现在三个方面:其一,在需求结构方面,消费超投资,消费对经济增长的基础性作用进一步增强,2015年最终消费支出贡献率达到66.4%,成为拉动经济增长的主要动力;其二,在产业结构方面,三产超二产,服务业发展实现“三大突破”,2011年成为吸纳就业最多的产业、2012年成为第一大产业、2015年占GDP比重超过50%,达到50.5%;其三,在城乡结构方面,城市人口超农村人口,常住人口城镇化率由2010年的49.95%提高到2015年的56.1%。
三是科技实力明显增强。2015年全社会研究与试验发展经费支出达1.42万亿元,居世界第二位,占GDP的2.1%。每万人口发明专利拥有量达到6.3件,成为仅次于美国和日本的世界第三大专利拥有国。科技进步贡献率从2010年的50.9%提升到2015年的55.3%。一批重大科技成果达到世界先进水平。载人航天、探月工程、载人深潜、超级计算、北斗导航、大飞机等战略高技术领域取得重大突破。新一代移动通信、电动汽车、生物技术、高端医疗设备、无人机等重大创新成果加速应用。大众创业万众创新深入推进,仅2015年一年就新增市场主体1479.8万户,基于互联网的新经济形态蓬勃发展。
四是生态文明建设取得新进展。生态文明理念深入人心。主体功能区制度逐步健全,《全国海洋主体功能区规划》颁布实施,陆海统筹的主体功能区制度逐步健全,相关配套政策陆续出台。资源节约取得重大成效,“十二五”时期,单位GDP能耗和二氧化碳排放分别降低18.2%和20%,单位工业增加值用水量降低35%。非化石能源占一次能源消费比重提高到12%。污染物减排效果显著,化学需氧量、氨氮、二氧化硫、氮氧化物排放总量累计分别下降12.9%、13%、18%、18.6%,超额完成“十二五”规划目标。生态保护修复扎实推进,重要自然生态系统和重点生态功能区保护不断强化。森林面积达到2.1亿公顷,森林覆盖率比2010年提高1.3个百分点,达到21.66%。
五是人民生活水平和质量进一步提高。人民群众得到更多实惠。居民收入快速提高,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农村居民人均纯收入年均分别实际增长7.7%和9.6%。收入差距持续缩小,基尼系数由2010年的0.481下降到0.462,城乡居民收入倍差由3.38倍缩小到2.73倍。城镇新增就业持续增加,五年累计新增就业6431万人。贫困人口大幅减少,五年贫困人口减少1亿人以上,年均脱贫2198万人,为世界减贫事业做出了重大贡献。公共服务体系基本建立、覆盖面持续扩大,9个领域44类80项基本公共服务项目全面落实。教育水平加快提高,2015年学前教育毛入学率达到75%,九年义务教育巩固率达到93%,高中阶段毛入学率达到87%,高等教育毛入学率达到40%。全民健康状况明显改善,人均预期寿命提高到76.34岁。基本医疗保险参保人数达到13.3亿人,参保率稳定在95%以上,城乡居民医保财政补助标准提高到380元。文化建设步伐加快,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加快健全,文化产业和体育产业快速发展。
六是改革开放全面深化。经济体制继续完善,行政管理体制改革取得重要进展,各部门行政审批事项全部公开,非行政许可审批事项全面取消,提前完成取消和下放三分之一以上行政审批事项的任务。商事制度改革不断深化,实施“先照后证”、“三证合一”、“一照一码”登记制度,新设立企业“井喷”式增长。价格改革大步推进,中央政府定价项目减少80%。财税金融改革稳步实施,中央对地方转移支付制度进一步完善,营业税改征增值税试点范围稳步扩大。利率市场化改革基本完成,取消存款利率浮动上限,推出存款保险制度,建立人民币跨境支付系统,民营银行设立进入常态化审批阶段。国有企业、农村、投融资、生态文明等领域改革有序推进,全面深化改革成效正在显现。
对外开放不断深入,成为全球第一大货物贸易大国和主要对外投资大国,国际影响力显著提升。2015年我国货物进出口总额达到24.6万亿元,占全球贸易份额超过13%。实际利用外资1263亿美元,非金融类对外直接投资1180亿美元,成为世界第三大对外投资大国。设立上海、广东、天津、福建自贸试验区。亚洲基础设施投资银行正式成立,丝路基金投入运营。人民币加入国际货币基金组织特别提款权货币篮子。中澳、中韩等一批自贸协议成功签署。“一带一路”建设成效显现,国际产能合作步伐加快,高铁、核电等中国装备走出去取得突破性进展。
经过“十二五”时期的发展,我国经济实力、科技实力、国防实力、国际影响力又上了一个大台阶,为“十三五” 发展奠定了坚实基础。
尤为重要的是,党的十八大以来,以习近平同志为总书记的党中央毫不动摇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勇于实践、善于创新,深化对共产党执政规律、社会主义建设规律、人类社会发展规律的认识,形成一系列治国理政新理念新思想新战略,为在新的历史条件下深化改革开放、加快推进社会主义现代化提供了科学理论指导和行动指南。这对于实现“两个一百年”奋斗目标具有重大而深远的意义。
(二)“十三五”时期的国内外环境
准确把握国内外环境,是科学编制规划的重要基础。“十三五”时期的“时”和“势”总体上对我国有利。
从国际环境看,和平与发展的时代主题没有变,世界多极化、经济全球化、文化多样化、社会信息化深入发展,我国发展具有相对稳定的外部环境。但国际金融危机深层次影响在相当长时期依然存在,大国崛起过程中的战略博弈更加凸显,外部环境不稳定不确定因素明显增多。
从国内环境看,“十三五”时期,我国经济发展的显著特征就是进入新常态,呈现出“四个转向”的主要特点:一是增长速度从高速转向中高速;二是发展方式从规模速度型转向质量效率型;三是经济结构调整从增量扩能为主转向调整存量、做优增量并举;四是发展动力从主要依靠资源和低成本劳动力等要素投入转向创新驱动。这是我国经济发展到今天必然会出现的状态,是中国经济向形态更高级、分工更优化、结构更合理的阶段演进的必经过程。
改革开放以来,我国经济保持了30多年的高速增长。随着总量不断扩大,速度面临换档、结构面临调整、动力面临转换,这些都是符合经济发展规律的。在经济总量超过10万亿美元后,即便是中高速的增长,每年的增量也是相当可观的,相当于一个中等国家的年经济总量。保持中高速增长也不是一件容易的事情。我们所要做的,就是加快调整经济结构,加快培育新的增长动力,通过转变经济发展方式实现更可持续、更高质量的发展。新常态下,尽管国内环境发生了深刻变化,但我国经济长期向好的基本面没有改变。
四、“十三五”发展的指导思想、发展理念和主要目标
在深入把握国内外环境、认真分析机遇挑战的基础上,《纲要》系统阐述了“十三五”时期经济社会发展的指导思想、基本原则、发展理念和主要目标。
(一)指导思想和基本原则
在这方面,《纲要》与中央《建议》保持高度一致。重点可以从三个方面理解:
一是必须坚持发展第一要务。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离不开经济持续健康发展的支撑。我国经济总量已位居世界第二,但人均GDP仅相当于全球平均水平的70%、美国的七分之一、欧盟的五分之一,排在全球第80位左右,还有较大数量的贫困人口。即使到2020年实现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目标,我国人均GDP大体也仅相当于世界平均水平的90%左右。发展是硬道理,解决发展中存在的矛盾和问题,归根结底还是要靠发展。
二是必须实现更高质量、更有效率、更加公平、更可持续的发展。这是发展的新形势新变化新特征提出的新要求。我国经济发展正在经历深刻变化,传统发展模式质量效益不高的矛盾日益凸显。根据国际经验,能够成功跨越“中等收入陷阱”的国家和地区都是通过积极调整发展战略、推进经济转型升级实现的。“十三五”时期,迫切需要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更加注重速度、质量、效益相统一,让每一个百分点的GDP包含更多科技含量、就业容量和生态质量。
三是必须统筹“两个一百年”奋斗目标。“十三五”时期的发展,一方面要确保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另一方面要为建国一百年时实现现代化奠定坚实基础。不能再延续以往的粗放型发展方式,否则将会带来新的矛盾和问题。要考虑更长远时期的发展需求,加快形成引领经济发展新常态的体制机制和发展方式,增强经济社会发展的持久动力。
同时,要坚持六大基本原则,坚持人民主体地位,坚持科学发展,坚持深化改革,坚持依法治国,坚持统筹国内国际两个大局,坚持党的领导。这些都是推动“十三五”发展必须牢牢把握并始终遵循的方针和指引。
(二)发展理念
《纲要》全面贯彻落实新发展理念,重点体现为“五个着力”。一是着力实施创新驱动发展战略,通过创新培育发展新动力,塑造更多发挥先发优势的引领型发展。二是着力增强发展的整体性协调性,推动区域协同发展、城乡协调发展、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协调发展、经济建设和国防建设融合发展。三是着力推进人与自然和谐共生,推动形成绿色发展方式和生活方式,协同推进人民富裕、国家强盛、中国美丽。四是着力形成对外开放新体制,发展更高层次的开放型经济,提高对外开放质量和水平。五是着力践行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根据我国的国情和条件多办一些改善民生的实事,让人民群众有更多获得感。
(三)发展主线
《纲要》把供给侧结构性改革作为贯彻落实新发展理念、适应把握引领新常态的发展主线。其核心内涵是从提高供给质量出发,用改革的办法推进结构调整,激发市场活力,优化要素配置,扩大有效供给,提高供给结构对需求变化的适应性和灵活性,更好满足广大人民日益增长、不断升级和个性化的物质文化和生态环境需要。
供给侧结构性改革既注重供给又关注需求,是在适度扩大总需求的同时,着力推进供给侧结构性改革,更加注重供需结构的匹配性;供给侧结构性改革不是要去干预市场行为,而是要通过实施市场化导向的改革,完善公平竞争、优胜劣汰的市场环境和机制,矫正要素配置的扭曲,实现供给效率的提高。推进供给侧结构性改革,要实施宏观政策要稳、产业政策要准、微观政策要活、改革政策要实、社会政策要托底的“五大政策支柱”,完成好去产能、去库存、去杠杆、降成本、补短板的“三去一降一补”五大重点任务。
(四)主要目标
按照中央《建议》明确的全面建成小康社会新的目标要求,《纲要》明确了经济保持中高速增长、创新驱动发展成效显著、发展协调性明显增强、人民生活水平和质量普遍提高、国民素质和社会文明程度显著提高、生态环境质量总体改善、各方面制度更加成熟更加定型等七个方面的主要目标。同时,设置了经济发展、创新驱动、民生福祉、资源环境等4大类25个主要指标,包括12个预期性指标和13个约束性指标,高度凝炼地明确了未来五年的发展方向。主要考虑是紧紧围绕全面小康目标要求,反映新常态的新特征,全面体现新发展理念,重点突出补齐短板。在目标设计中特别注重强化四个导向:
一是强化提高质量的导向。《纲要》在提出GDP增速目标的同时,注重设置反映经济发展效率提高、结构优化的指标。提出GDP年均增长6.5%以上的预期性指标,既是为了确保实现到2020年实现GDP比2010年翻一番的要求,也处在国内外研究机构普遍认为的6%—7%潜在增长率区间之内,综合考虑了就业、结构调整、环境改善等方面的需要。新设置全员劳动生产率指标,目标是从2015年的人均8.7万元提高到2020年的人均12万元以上。新设置户籍人口城镇化率指标,主要是为了突出以人的城镇化为核心、破除城市内部二元结构的要求,到2020年户籍人口城镇化率将提高到45%,五年提高5.1个百分点。
二是强化创新驱动的导向。《纲要》首次将创新驱动作为一个大类,并增加了这类指标的分量。设置科技进步贡献率指标,主要是为了衡量创新驱动发展的成效。2015年科技贡献率是55.3%,2020年目标是60%。设置互联网普及率指标,主要是考虑到互联网已经成为支撑信息经济发展和创新创业的重要条件。设了两个二级指标,分别是固定宽带家庭普及率和移动宽带用户普及率两个指标,到2020年要分别达到70%和85%,差不多比现在要提高30个百分点左右。
三是强化保障民生的导向。《纲要》特别注重补齐民生短板,加强民生保障。提出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年均增长6.5%以上,既体现了居民收入增长和经济增长同步的要求,也可以确保实现到2020年居民人均收入比2010年翻一番。新设置农村贫困人口脱贫指标,着眼于补齐贫困人口脱贫这个全面小康最突出的短板,提出要使现行标准下的5575万农村贫困人口实现脱贫。新设置基本养老保险参保率指标,按照基本实现法定人员全覆盖的要求,将基本养老保险参保率提高到90%,比2015年提高8个百分点。新设置城镇棚户区住房改造指标,基本完成城镇棚户区和危房改造任务,改造城镇棚户区住房2000万套。
四是强化改善环境的导向。《纲要》除了继续提出单位GDP能源消耗、二氧化碳排放降低和主要污染物排放总量减少等减排类指标外,还针对群众反映比较强烈的雾霾和水污染等问题,新设置了直接反映环境质量改善的指标。提出地级及以上城市空气质量优良天数比率达到80%以上、细颗粒物(PM2.5)未达标地级及以上城市浓度累计下降18%,反映空气质量改善;提出地表水达到或好于Ⅲ类水体比例高于70%、劣Ⅴ类水体比例低于5%,反映地表水质量改善。
通过这样的指标设置,希望将各方面注意力和关注点引导到提高发展质量和效益、让人民群众有更多获得感上来。
五、“十三五”发展的重点任务和重大举措
《纲要》围绕主要目标,提出了一系列重大政策、重大任务和重要举措。考虑到《纲要》涵盖经济社会发展方方面面,内容十分丰富,下面我主要介绍其中一些重点问题。
(一)实施创新驱动发展战略
一是强化科技创新引领作用。就引领发展而言,战略前沿领域的科技创新至关重要。《纲要》从国家发展的战略需求出发,在已有的16个国家重大科技专项基础上,又在航空发动机及燃气轮机、深海空间站、量子通信与计算机等领域部署一批新的重大科技项目;在种业自主创新、煤炭清洁高效利用、智能电网等领域部署一批新的重大科技工程,为提高国家综合竞争力、保障国家安全提供强有力支撑。与此同时,还围绕提高创新基础能力、优化创新组织体系、打造区域创新高地等,提出了建设一批国家科学中心、国家技术创新中心、企业技术中心,布局一批高水平国家实验室,实施国家技术创新工程,集中支持事关发展全局的基础研究和共性关键技术,建设北京、上海具有全球影响力的科技创新中心等重大任务和举措。
二是推动大众创业万众创新。“十三五”时期,要把大众创业万众创新融入发展各领域各环节,鼓励各类主体开发新技术、新产品、新业态、新模式,打造发展新引擎。主要举措包括建设创业创新公共服务平台,全面推进众创、众包、众扶、众筹,也就是“四众”。现在大众创业万众创新在全国蓬勃发展,这必将成为我国经济发展新动力的重要来源。
三是构建激励创新的体制机制。为了破除束缚创新和成果转化的制度障碍,需要进一步深化科技管理体制改革,完善科技成果转化和收益分配机制,构建普惠性创新支持政策体系,这样才能充分激发创新活力。要特别注重强化企业的创新主体地位和主导作用。目前,我国企业研发投入占全社会研发投入的比重接近80%,企业作为创新主体的作用越来越明显,一批企业的创新能力已经达到国际领先水平。要创造良好环境,多培育一些创新能力强的企业,为推动创新驱动发展提供有力支撑。
四是实施人才优先发展战略。人才是支撑发展的第一资源,也是支撑创新最微观的主体。必须要强化人才队伍的支撑。《纲要》提出要实施人才优先发展战略,实施一批重大人才计划和人才工程,着力发现、培养、集聚战略科学家、科技领军人才、企业家人才和高技能人才队伍,完善业绩和贡献导向的人才评价标准,加快推进人才发展体制和政策创新,保障人才以知识、技能、管理等创新要素参与利益分配等重大任务和举措。
五是拓展发展动力新空间。强调坚持需求引领、供给创新,提高供给体系质量和效率,增强发展新动能,提出了促进消费升级、扩大有效投资、培育出口新优势等任务和举措。消费是最终需求。从各国的经验看,到工业化中后期,消费将逐步成为经济增长的最重要的动力源。随着收入水平的持续提高,我国将迎来消费快速增长、结构加快升级和消费对经济增长拉动作用明显提升的重要机遇期,服务消费、信息消费、绿色消费、时尚消费、品质消费、农村消费,都有巨大发展空间。在绿色消费领域,2015年新能源汽车销售比上年增长了3.4倍。在服务消费领域,国内旅游人数比上年增长了10%;电影票房总收入为440.7亿元,比上年增长了48.7%。在消费需求引领下,投资需求的空间也很大,会带动大量的产业发展、科技创新、基础设施建设和公共服务等投资需求。
(二)构建发展新体制
体制创新对推动创新发展具有关键作用。《纲要》把体制创新一篇的位置大大提前。主要阐述发挥经济体制改革牵引作用、坚持和完善基本经济制度、建立现代产权制度、健全现代市场体系、深化行政管理体制改革、加快财税和金融体制改革、创新和完善宏观调控,在重点领域和关键环节改革上取得突破性进展,形成有利于引领经济发展新常态的体制机制。这里重点介绍四方面内容:
一是建立现代产权制度。产权制度是现代市场经济有效运行的基础性制度,《纲要》提出要健全归属清晰、权责明确、保护严格、流转顺畅的现代产权制度,并从企业产权、农村集体产权、不动产登记、自然资源资产产权、知识产权等方面,提出了健全产权登记、交易、流转和保护的改革方向和举措,目的是更好建立基于产权的激励机制。
二是深化行政管理体制改革。这是激发市场主体活力和社会创造力的关键一招,必须持续推进简政放权、放管结合、优化服务向纵深发展。党的十八大以来,我们协同推进“放管服”改革,取得了积极成效。以国家发展改革委为例,我们取消下放了57项行政审批事项,减少审批事项超过50%。经过连续2次修订政府核准的投资项目目录,中央层面核准项目累计减少76%。新修订的中央定价目录和地方定价目录,政府定价项目分别减少80%和55%左右。与此同时,围绕放管结合、优化服务,初步建成了“2张清单4个平台”,就是行政审批事项目录清单、权力责任清单,投资项目在线审批监管平台、全国信用信息共享平台、公共资源交易平台和12358价格监管平台,构建起纵横联动的协同监管体系。“十三五”时期,将着眼政府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这个目标,加快政府职能转变。一方面,继续取消或下放行政审批事项,建立健全权力清单、责任清单、负面清单管理模式,深化行政审批制度改革,最大限度缩减政府审批范围。另一方面,加强事中事后监管,创新监管机制和监管方式,制定科学有效的市场监管规则、流程和标准,提高政府监管效能。同时,全面推进政务公开,加快推进行政审批标准化建设,提供公开透明、高效便捷、公平可及的政务服务和公共服务。
三是加快财税、金融体制改革。这两项改革是结构性改革的重要内容,也是“十三五”经济体制改革的重头戏。在财税体制改革方面,围绕解决中央地方事权和支出责任划分、完善地方税体系、增强地方发展能力、减轻企业负担等关键问题,深化财税体制改革,形成有利于转变经济发展方式的现代财税制度。《纲要》提出了全面完成营改增、完善消费税、开征环境保护税等改革任务。针对“十三五”时期财政收支矛盾日益突出的问题,提出了完善财政可持续发展机制的任务,这也是在五年规划中首次提出。在金融体制改革方面,强调金融要坚持服务实体经济的导向,提出了完善金融机构和市场体系,促进资本市场健康发展,健全货币政策机制的改革措施。重视系统性金融风险的防范,提出深化金融监管体制改革,实现金融风险监管全覆盖。比如,围绕金融更好服务创新创业,提出了发展天使投资、创业投资,规范发展股权众筹融资,利用创业板等股权市场和债券市场,扩大融资渠道等措施;还提出了创新金融产品、建立担保基金和市场化的风险补偿机制等举措。
四是创新和完善宏观调控。这可以说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一个突出特点。要增强政策协调性,强化规划战略导向作用,完善以财政政策、货币政策为主,产业政策、区域政策、投资政策、消费政策、价格政策协调配合的政策体系。改进调控方式和丰富政策工具,在区间调控的基础上加强定向调控、相机调控,采取精准调控措施。完善政策制定和决策机制,加强经济监测预测预警,加强预期管理,强化重大问题研究和政策储备,建立健全重大调控政策统筹协调机制,有效形成调控合力。
(三)推进农业现代化
虽然农业增加值比重已下降到9%,但农业的基础性地位没有改变,13亿人的吃饭问题必须高度重视。因此,《纲要》将农业现代化单独成篇,总体思路是把保障粮食安全作为首要任务,以构建现代农业经营体系为抓手,以现代科技装备为支撑,以农业支持保护体系为保障,加快转变农业发展方式,提高农业质量效益和竞争力,走产出高效、产品安全、资源节约、环境友好的农业现代化道路。
一是增强农产品安全保障能力。首先,实施藏粮于地、藏粮于技战略,坚持最严格的耕地保护制度,守住18亿亩耕地红线,确保建成高标准农田8亿亩、力争10亿亩。其次,要加快调整农业生产结构,推进粮经饲统筹、农林牧渔结合、种养加一体发展,推进农村一二三产业融合发展,让农民更多分享农业产业链增值收益。第三,加强农产品质量安全监管,健全从农田到餐桌的全过程监管体系,确保农产品质量安全可靠。更重要的是,面对一些地方地力严重透支、水土流失、地下水严重超采、土壤退化、面源污染加重等突出问题,开展化肥农药使用量零增长行动和耕地质量保护提升行动,探索实行耕地轮作休耕制度试点,促进农业资源的保护和可持续利用。
二是提高农业生产效益。规模过小是我国农业现代化的最大制约,也是提高农业劳动生产率和农民收入的瓶颈。要发展适度规模经营,着力培育种养大户、家庭农场、农民合作社、农业企业等新型经营主体,提高农业机械化和信息化水平,构建现代农业经营体系,加快推进农业现代化,提高农业生产综合效益。目前,我国农产品受到国际市场的冲击,国内粮价普遍高于国际粮价,主要原因就是分散、小规模的经营导致的生产成本偏高。所以,发展现代农业必须要向适度规模经营方向转变。
(四)优化现代产业体系
总体思路是围绕结构深度调整、振兴实体经济,培育壮大新兴产业,改造提升传统产业,加快发展现代服务业,构建创新能力强、品质服务优、协作紧密、环境友好的现代产业新体系,增强持续发展动能。
一是实施制造强国战略。制造业是实体经济的根基,也是体现国际竞争力的重要载体。我国已经具备相对完备的工业体系,有220种工业品产量居世界第一位,是制造大国,但还不是制造强国。要深入实施《中国制造2025》,以提高制造业创新能力和基础能力为重点,推进信息技术与制造技术深度融合,促进制造业朝高端、智能、绿色、服务方向发展。《纲要》提出了实施工业强基工程和制造业重大技术改造升级工程、建设一批新型工业化产业示范基地、开展改善消费品供给专项行动、设立国家工业设计研究院等重大任务和举措,并在高端装备创新发展方面明确提出航空航天装备、海洋工程装备及高技术船舶等八大领域的创新发展重大工程。
二是支持战略性新兴产业发展。这是培育竞争新优势、拓展产业发展空间、抢占未来制高点的关键。“十三五”时期,要加快发展战略性新兴产业,重点实施新一代信息技术产业创新、生物产业倍增、空间信息智能感知、储能与分布式能源、高端材料、新能源汽车等六大战略性新兴产业发展行动,使战略性新兴产业增加值占国内生产总值比重达到15%。
三是加快推动服务业优质高效发展。我国服务业增加值比重与同等发展水平的国家相比还差近10个百分点,与发达国家平均70%以上的比重相比还差20个百分点,服务业发展的空间巨大。“十三五”时期,将开展加快发展现代服务业行动,扩大服务业有序开放,推动生产性服务业向专业化和价值链高端延伸、生活性服务业向精细和高品质转变,服务业增加值比重达到56%,提高5.5个百分点。
四是拓展网络经济空间。信息技术的发展和广泛运用蕴藏着巨大发展空间,是产业现代化的重要技术支撑。《纲要》首次将网络经济单独成篇,牢牢把握信息技术变革机遇,构建泛在高效的信息网络,发展现代互联网产业体系,实施国家大数据战略,强化信息安全保障,推动信息技术与经济社会发展深度融合,加快推动信息经济发展壮大。《纲要》提出要重点实施宽带中国、物联网应用推广、云计算创新发展、“互联网+”行动、大数据应用、国家政务信息化、电子商务、网络安全保障等八大信息化重大工程。第一,要以泛在高效的信息网络作为支撑,推进宽带网络提速降费,加快建设新一代高速光纤网络和无线宽带网“两张网”,城镇地区实现光网覆盖,4G实现乡镇及人口密集的行政村全面深度覆盖,启动5G商用。第二,要开展“互联网+”创业创新、协同制造、智慧能源、普惠金融、益民服务等行动,不断拓展“互联网+”的融合领域。第三,要建设统一开放的大数据应用平台,加快政府数据开放共享,推动政府治理、公共服务、产业发展、技术研发等领域大数据创新应用。
(五)构筑现代基础设施网络
现代基础设施网络是国家现代化的重要物质基础,对优化空间格局、缩小城乡区域差距、引导城市群发展、改善人居环境具有重要作用。《纲要》围绕更好发挥支撑引领经济社会发展作用,提出加快完善交通、能源、水利等现代基础设施网络的任务和举措。
一是完善现代综合交通运输体系。加快构建网络化布局、智能化管理、一体化服务、绿色化发展的综合交通运输体系。加快完善高速铁路网,使高速铁路营业里程达到3万公里,覆盖80%以上的大城市;加快推进由7条首都放射线、11条北南纵线、18条东西横线,以及地区环线、并行线、联络线等组成的国家高速公路网建设,新建改建高速公路通车里程约3万公里;打造国际枢纽机场,强化区域性枢纽机场功能,新增民用运输机场50个以上;建设现代高效的城际和城市交通,重点打造城市群1—2小时交通圈,以及中心城市1小时通勤圈,新增城市轨道交通运营里程约3000公里。
二是建设现代能源体系。建设清洁低碳、安全高效的现代能源体系,保障国家能源安全。围绕推动能源结构优化升级,加快发展清洁能源,开工建设水电6000万千瓦;有序建设“三北”、沿海风电和光伏项目;安全建设自主核电工程,核电运行装机容量达到5800万千瓦,在建达到3000万千瓦以上,使非化石能源消费占一次能源消费比重达到15%。加快构建多能互补、外通内畅、安全可靠的现代能源储运网络,积极发展智慧能源系统,全面提升能源保障水平。实施高效智能电力系统、煤炭清洁高效利用、可再生能源、核电、非常规油气、能源输送通道、能源储备设施、能源关键技术装备等八大能源发展重大工程。
三是强化水安全保障。我国水资源空间分布不均,与土地资源、经济布局、人口分布不相匹配,600多个城市中有400多个缺水、100多个严重缺水,工程性缺水和水质性缺水问题突出,水安全形势不容乐观。《纲要》围绕优化水资源配置格局,重点实施大型灌区、引调水、重点水源和江河湖泊治理等水资源安全保障工程,努力提升水安全保障能力。
(六)推进新型城镇化
城镇化是现代化的必由之路,也是最大的发展潜力所在,是从供需双侧推进结构性改革的黄金结合点。《纲要》首次将城镇化单独成篇,就是为了突出新型城镇化在未来发展中的重要战略地位。要坚持以人的城镇化为核心、以城市群为主体形态、以城市综合承载能力为支撑、以体制机制创新为保障,加快新型城镇化步伐。促进新型城镇化与新农村建设协调发展,推进城乡发展一体化。
一是加快农业转移人口市民化。这是新型城镇化的首要任务。深化户籍制度改革,促进有能力在城镇稳定就业和生活的农业转移人口举家进城落户,解决1亿人在城镇落户问题;实施居住证制度,使这一制度覆盖全部未落户城镇常住人口,保障居住证持有人在居住地享有国家规定的基本公共服务。
二是优化城市群布局和形态。这是优化人口空间分布、拓展城镇化发展空间的重要举措。优化提升东部地区城市群,培育发展中西部地区城市群,重点发展壮大东北地区、中原地区、长江中游、成渝地区等城市群,形成更多的增长极,引导约1亿人在中西部地区就近城镇化。加快发展中小城市,以特大镇为基础培育一批新生中小城市,因地制宜发展一批特色小镇。
三是建设和谐宜居城市。这是提高城镇居民生活质量的内在要求。围绕改善城市人居环境,加快绿色城市、智慧城市、创新城市和人文城市建设,加强轨道交通、市政管网等城市基础设施建设,加快推进约1亿人居住的棚户区和城中村改造。
四是建设美丽宜居乡村。目前我国有6亿人生活在农村,即使未来城镇化率达到70%,还会有4亿多人在农村,必须不断提高农村发展水平。要健全城乡发展一体化体制机制,促进公共资源在城乡间均衡配置,形成城乡共同发展新格局。发展特色县域经济,辐射带动乡村发展。加强农村基础设施和公共服务设施建设,全面改善农村生产生活条件。《纲要》提出一批重大工程,包括:开展新一轮农网改造升级,使农网供电可靠率达到99.8%;推进新型农村社区集中供水,使农村自来水普及率达到80%;实施农村生活垃圾治理专项行动,实现90%的行政村生活垃圾得到治理等,建设田园牧歌、秀山丽水、和谐幸福的美丽宜居乡村。
(七)推动区域协调发展
发挥“四大板块”和三大战略的叠加效应,塑造区域协调发展新格局。重点是深入实施区域发展总体战略,推动京津冀协同发展,推进长江经济带发展,扶持特殊类型地区发展,拓展蓝色经济空间。
一是深入实施西部开发、东北振兴、中部崛起和东部率先的区域发展总体战略。近来,大家比较关注东北地区的发展问题。2015年,辽宁、吉林、黑龙江三省地区生产总值增速分别为3%、6.5%和5.7%,均低于全国6.9%的平均水平。《纲要》围绕增强东北地区发展动力,提出了加快市场取向的体制机制改革、积极推动结构调整、加大支持力度等重大举措,努力推动形成新一轮东北振兴的势头。
二是推动京津冀协同发展和推进长江经济带发展。这是“十三五”时期区域发展新的战略重点。推动京津冀地区协同发展,主要是围绕有序疏解北京非首都功能,在交通一体化、生态环保、产业对接三个领域率先突破。推进长江经济带发展,坚持生态优先、绿色发展的战略定位,提出了建设沿江绿色生态廊道、构建高质量综合立体交通走廊、优化沿江城镇和产业布局等方面的任务和举措。
三是扶持特殊类型地区发展。这是补齐区域发展短板、缩小区域差距的必然要求。要加大支持力度,实施革命老区振兴发展、民族地区奔小康、沿边地区开发开放、资源枯竭地区转型、产业衰退地区振兴发展、生态严重退化地区转型发展等行动,推动这些地区经济加快发展,提高人民生活水平。
(八)加快改善生态环境
以提高环境质量为核心,以解决生态环境领域突出问题为重点,加快建设主体功能区,推进资源节约集约利用,加大环境综合治理力度,加强生态保护修复,积极应对全球气候变化,健全生态安全保障机制,发展绿色环保产业,协同推进人民富裕、国家富强、中国美丽。
一是加快建设主体功能区。改善生态环境,首先要从源头上少做或不做损害自然的事。要强化主体功能区作为国土空间开发保护基础制度的作用,加快完善配套政策体系,建立空间治理体系,以主体功能区规划为基础统筹各类空间性规划,推进“多规合一”,推动各地区依据主体功能定位错位发展、可持续发展。
二是推进资源节约集约利用。我国人均石油储量仅为世界平均水平的8%,水资源仅为25%,耕地仅为40%,即使国内相对丰富的煤炭资源也只有86%。要大幅提高能源资源开发利用效率,实施能源、水资源、建设用地等总量和强度双控行动,实施全民节能节水行动、建设用地节约集约利用、循环发展引领等重大工程,使能源消费总量控制在50亿吨标准煤以内,用水总量控制在6700亿立方米以内,新增建设用地规模控制在3256万亩以内。
三是加强环境综合治理力度。我国大面积雾霾现象十分严重,水资源短缺和地表水污染并存,一些地区耕地污染严重。要大幅减少污染物排放总量,大力推进污染物达标排放和总量减排,深入实施大气、水、土壤等污染防治行动计划,努力实现环境质量的总体改善。实施工业污染源全面达标排放、大气环境治理、水环境治理、土壤环境治理、危险废物污染防治、核与辐射安全保障能力提升等六大环保重点工程。
四是加强生态保护修复。我国生态环境受损问题突出。要坚持保护优先、自然恢复为主,重点推进国家生态安全屏障保护修复、国土绿化行动、国土综合整治、天然林资源保护、新一轮退耕退牧还林还草、防沙治沙和水土流失综合治理、湿地保护与修复、濒危野生动植物抢救性保护等八大生态重点工程,全面提升各类自然生态系统稳定性和生态服务功能。
(九)构建全方位开放新格局
开放是国家繁荣发展的必由之路,要培育国际竞争新优势、开创对外开放新局面。主要包括完善对外开放战略布局,健全对外开放新体制,推进“一带一路”建设,积极参与全球治理和承担国际责任义务,协同推进战略互信、投资经贸合作、人文交流,努力形成与世界经济深度融合的互利合作格局。
一是推进“一带一路”建设。这是新时期推进全方位对外开放的总抓手和新引擎。“一带一路”战略从愿景转化为行动,受到了沿线国家的广泛响应,30多个国家与我国签署了共建“一带一路”合作协议,在基础设施、金融、人文等领域已取得了实质性进展。“十三五”时期,将围绕政策沟通、设施联通、贸易畅通、资金融通、民心相通,健全“一带一路”双边和多边合作机制,着力推进标志性项目建设,全力打造“六廊六路多国多港”主骨架,扎实推进“一带一路”建设。
二是推进国际产能和装备制造合作。我国已与17个国家开展了机制化的双边产能合作,与法国、韩国等发达经济体建立了第三方合作机制,高铁、核电等项目已取得突破。“十三五”时期,将以企业为主体,实行市场化运作,以钢铁、有色、建材、铁路、电力等行业为重点,推进装备、技术、标准、服务走出去。
三是积极参与全球经济治理。我国不仅是第一货物贸易大国,也是世界主要的对外投资国。目前,已经有3万家企业遍布在世界各地,有几百万中国人工作生活在全球各个角落。中国海外资产已经达到数万亿美元,在全球的利益分布更加广泛。《纲要》提出要提高我国在全球经济治理中的制度性话语权、维护多边贸易主渠道地位、强化区域和双边自由贸易体制建设、推动完善国际经济治理体系等方面的任务和举措。同时,还首次提出积极承担国际责任和义务的内容。
四是深化内地和港澳、大陆和台湾地区合作发展。《纲要》第十二篇围绕支持香港澳门长期繁荣稳定发展、推进两岸关系和平发展和祖国统一进程,提出了支持港澳提升竞争力、深化内地与港澳合作,促进两岸经济融合发展、加强两岸人文社会交流等方面的重点任务和举措。
(十)着力保障和改善民生
这是发展的根本目的,也是全面小康的最突出体现。《纲要》第十三篇、十四篇、十五篇分别围绕脱贫攻坚、教育健康、民生保障等关乎民生福祉的重点领域,按照人人参与、人人尽力、人人享有的要求,提出了一系列重大任务和举措,努力补齐民生保障的短板,实现全体人民共同迈入全面小康社会。
一是全力实施脱贫攻坚。2015年末全国还有5575万农村贫困人口,让他们全部脱贫是必须完成的硬任务。《纲要》将脱贫攻坚独立成篇。提出推进精准扶贫、精准脱贫,通过产业扶持,实现3000万以上贫困人口脱贫;通过劳务输出,实现1000万人转移就业脱贫;通过易地搬迁,解决1000万人的脱贫。对其余完全或部分丧失劳动能力的贫困人口,将通过实行社保政策兜底实现脱贫。《纲要》提出特色产业扶贫、交通扶贫、教育扶贫、金融扶贫等八大脱贫攻坚重点工程。
二是推进教育现代化。继续坚持教育优先发展,在提高教育质量、促进教育公平上下更大功夫,使义务教育巩固率提高到95%,学前三年毛入园率提高到85%,高中阶段教育毛入学率达到90%以上,推进职业教育产教融合,推进世界一流大学和一流学科建设,使劳动年龄人口平均受教育年限提高到10.8年。逐步分类推进中等职业教育免除学杂费,率先从建档立卡的家庭经济困难学生实施普通高中免除学杂费,保障平等受教育权利。实施义务教育学校标准化、普惠性幼儿园建设、教师队伍建设等九大教育现代化重大工程。
三是推进健康中国建设。“十三五”时期,要通过实施全面深化医药卫生体制改革、健全全民医疗保障体系、加强重大疾病防治和基本公共卫生服务、完善医疗服务体系、保障食品药品安全等方面的任务和举措,实现人人享有基本医疗卫生服务,提高人民健康水平,使人均预期寿命提高1岁。《纲要》提出实施健康中国行动计划,包括疾病防治和基本公共卫生服务、妇幼健康保障、出生缺陷防治、基层医疗卫生服务能力提升、中医药传承与创新、智慧医疗、全民健身、食药安全等八个方面的重大工程项目。
四是增加公共服务供给。《纲要》首次明确了基本公共服务项目清单,包括公共教育、劳动就业、社会保险等八个方面100余项具体内容,为政府履行公共服务职责提供了依据。
五是实施就业优先战略。实施更加积极的就业政策,开展劳动者素质提升、高校毕业生就业促进和创业引领、农民工职业技能培训、特殊就业人群职业培训、公共就业创业服务体系建设等五大促进就业行动计划,努力实现比较充分和高质量就业。
六是缩小收入差距。继续坚持“两同步”,规范初次分配,加大再分配调节力度,调整优化国民收入分配格局,努力缩小全社会收入差距。
七是改革完善社会保障制度。社会保障制度是社会安全网,要努力把这张网织密织牢。以制度更加公平更可持续为目标,实施全民参保计划,完善筹资机制,稳步提高统筹层次,基本实现全覆盖。健全社会救助体系,支持社会福利和慈善事业发展,加大对特困人员、残疾人的保障力度。
八是积极应对人口老龄化。2015年,我国60岁以上老年人口达到2.22亿,占总人口的比重已经超过16%。《纲要》首次将应对老龄化独立成章。提出开展应对人口老龄化行动,加强应对人口老龄化的顶层设计,落实好全面两孩政策,建立多层次养老服务体系,支持面向失能老年人的老年养护院、社区日间照料中心等设施建设,实施养老护理人员培训计划,推进老年宜居环境建设,加强老年人权益保护。
九是保障妇女未成年人和残疾人基本权益。保护弱势群体是社会文明程度的重要体现。《纲要》首次提出社会关爱行动计划,明确关爱儿童健康发展、青少年发展、扶残助残、敬老养老等四大关爱行动,加强对妇女、儿童、青少年、残疾人等群体的权益保护,保障其公平参与并更多分享发展成果。
(十一)加强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全面小康社会,不仅体现在物质生活方面,还要有丰富的精神文化生活
一是提升国民文明素质。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为引领,加强思想道德建设和社会诚信建设,推进哲学社会科学创新,传承发展优秀传统文化,弘扬中华传统美德和时代新风,倡导科学精神和人文精神,全面提高国民素质和社会文明程度。
二是丰富文化产品和服务。推进文化事业和文化产业双轮驱动,主要包括繁荣发展社会主义文艺,构建现代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加快发展现代文化产业,建设现代传媒体系,加强网络文化建设,深化文化体制改革,实施重大文化工程和文化名家工程,为全体人民提供昂扬向上、多姿多彩、怡养情怀的精神食粮。
三是提高文化开放水平。通过拓展文化交流与合作空间,加强国际传播能力建设,创新对外传播、文化交流、文化贸易方式,在交流互鉴中展示中华文化独特魅力。此外,《纲要》还提出公民道德建设、文化精品创作、公共文化设施建设、传统文化和自然遗产保护传承、全民阅读等八大文化重大工程。
六、规划实施保障
《纲要》第二十篇是强化规划实施保障。强调发挥党的领导核心作用,为规划实施提供坚强保证。调动各级干部干事创业的积极性、主动性、创造性,加强规划协调管理,完善规划实施机制,强化财力保障,充分调动全社会积极性,形成规划实施合力。加强对规划实施的监测评估,密切关注形势变化和风险演化,做好应对困难复杂局面准备,确保规划顺利实施和各项目标任务的全面完成。
实现“十三五”时期发展目标,前景光明,任务繁重。要更加紧密地团结在以习近平同志为总书记的党中央周围,高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旗帜,坚定不移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解放思想、实事求是,与时俱进、改革创新,万众一心、艰苦奋斗,共同夺取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决胜阶段的伟大胜利!
(本文由中央党校报告选提供,有删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