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文化治理功能及其实现路径

2016-09-20 13:53温海霞
理论导刊 2016年9期
关键词:文化软实力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

温海霞

摘要: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作为一种精神层面的文化,生成于人民群众广泛的生活实践和社会活动中,是各阶层群体利益诉求的“最大公约数”,具有很强的凝聚力、感召力、整合力和影响力,是进行文化治理的灵魂指引和价值力量。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这些特性使其具有对个体价值观的塑造、对社会价值体系的建构和对国家文化软实力的提升三重功能。因此,要在全社会大力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为文化治理奠定深厚的价值基础和实践指向,并将其融入社会治理全过程和文化产品创造中,大力推动文化产业和文化事业的发展,满足人民群众的精神文化需求,共筑全民参与的文化治理体系。

关键词: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文化治理功能;文化软实力;价值基础

中图分类号:D61文献标志码:A文章编号:1002-7408(2016)09-0072-05

十八届三中全会提出全面深化改革的目标是实现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文化治理作为国家治理现代化的重要组成部分,旨在通过建构一种普遍的价值认同体系,促成人们的思想共识,从而自觉自愿参与到社会秩序的维护与社会体制机制的建构过程,达到以人为最终价值目标的善治。任何社会治理都遵循一定的思想、价值和道德取向,以一定的价值观为准则,源于最深层次的文化意蕴,内含一定的价值理念。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作为一种高势位价值观,“具有更大的势能和位能,表现出更强的凝聚力、辐射力、渗透力、影响力和征服力。”[1]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这种品性使得它能够最大限度地整合社会多元化思潮,合理分配社会紧缺资源,协调不同利益主体间关系,统领社会发展方向,作为社会体制机制建构的顶层设计指导思想和社会统治模式的宏观架构指导理论,兼顾工具理性和价值理性,达到文化治理的善治目标,促进国家富强、民族振兴和人民幸福的统一。

一、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文化治理功能的生成机理

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何以具有社会文化治理的功能属性,这不仅与其本身所蕴含的强大理论势能和价值力量具有密切关系,而且源于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产生的广泛文化生活和实践。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本质上是一种先进文化,是回应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实践的时代课题凝聚而成,具有价值统摄、精神激励、民心凝聚的强大力量,在当今世界范围内多元社会思潮交锋交融的大背景下,只有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能够整合多元文化,引领社会文化思潮,奠定社会文化价值领域的一元主导地位,这是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具有文化治理功能的现实诉求。

1实践生成: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源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实践。社会存在决定社会意识,意识在任何时候都是被意识到了的存在,从根源上讲,任何时代的思想和价值观都来自特定时代的生活和实践。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是当代的思想文化和价值主题,源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的生动实践,是对当今社会发展面临的“新态势、新特点、新课题”作出的理论回应。文化是人的存在方式,人在丰富的实践活动中不断进行着文化识别和认同,塑造着自身打上了时代烙印的“文化人”。之所以说文化人具有时代性和阶级性,是因为文化的产生首先也是源于具体社会的历史的物质实践活动,而“历史不过是追求着自己目的的人的活动而已”,[2]从更深层的意义上讲,人们所进行的对象化活动是一种超越谋求基本生存的文化价值实践活动。在这种专属人的意义活动中,进行着人类自身精神世界的构造,抽象出了文化的价值意蕴,而这种价值必然反映了人类追求某种目的的诉求和愿景。这种在追求着某种预期目的的实践过程中发展出来的思想、经验、价值又指引每一代人进行着历史的创造活动,赋予这种价值观以特定社会的文化或价值领域的治理功能。

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一方面来源于人民的生活实践和社会的建设实践,凝结了全国各族人民共同的价值诉求和理想愿望,形成一种具有统领性质的文化力量,这种从实践中产生的文化意识一定程度上又促进了社会主义建设实践中价值领域的治理,这是它具有文化治理功能的根源性依据。因为这种来源于人民实践的文化反映了以人民为中心的价值导向,必然能够最大限度调动社会各阶层的积极性,激发全社会各方力量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作为各自领域治理的规范和准则,遵循共同的价值取向促成社会治理的真善美统一。另一方面,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源于思想价值领域的角逐斗争实践,马克思曾说:“批判的武器当然不能代替武器的批判,物质力量只能用物质力量来摧毁,但是理论一经掌握群众,也会变成物质力量。”[3]作为一种批判的理论武器,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只要能够真正为社会大众内化于心、外化于行,就能够成为进行意识形态领域斗争的强大精神力量,这是其具有文化治理功能的重要依据。从这个角度讲,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功能就是通过建构符合中国特色的特定价值来抵制西方的价值渗透和文化侵蚀,维护我国的文化安全,增强我国文化软实力建设,这就必然要从宏观设计到微观建设,使文化领域的反斗争工作成为一项社会系统工程并纳入文化治理的过程中。

2价值生成: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本质奠定了文化治理的价值基础。任何社会治理虽然表象上都是一种体制机制的架构和组合,但都遵循一定的政治、价值、思想和文化理念,内含一定的价值取向,呈现特定时代和阶级的价值导向,这是治理的核心和灵魂。文化治理是社会治理的重要组成部分,必然需要一种价值理念的引领,保证其社会主义的发展方向。作为一种思想领域的社会自治,文化治理是一种直指人心的思想观念和价值理念的整合、认同、内化和外显的过程,其中蕴含的价值观始终起着价值中轴的作用,决定着文化治理的整体宏观布局和具体体制设计,“核心价值观在一定社会的文化中是起中轴作用的,是决定文化性质和方向的最深层次要素,是一个国家的重要稳定器。”[4]一个社会的团结稳定需要借重文化这种具有强烈渗透性、穿透力和持久性的柔性力量,而文化的这种柔性力根源于其所内含的一系列思想价值观念和道德规范体系。正是因为一个社会的核心价值观最充分地表达了全体人民的价值诉求,反映了特定时期社会的价值追求和目标,才使得价值观能够成为文化的核心和灵魂,从而能够引领文化治理的方向,并保证文化治理的人民合法性。

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作为当前我国主流意识形态的本质体现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先进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是当代中国的主流文化,是反映全国各族人民和整个中华民族理想追求的科学价值观,引领着我国文化和价值领域的改革发展。有学者指出:“在社会善治推进过程中,价值体系具有极为重要的意义。它是社会善治必有的价值引领,是社会治理必涉的特殊领域,也是实现社会善治的有效力量。”[5]社会主义社会的文化治理本质上是一种善治,“善既是个人的行为符合社会的需要,同时善又是处理个人需要与社会需要的关系的准则。”[6]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个人层面的价值准则为正确处理个人与社会的关系提供了鲜明的价值标杆与行为规范,同时善还体现广大人民群众的意志和利益,坚持以人民为导向的价值指向,遵循人的思想形成发展规律,以一种具有人文关怀的柔性约束力,致力于满足人的精神文化需求,实现人的全面发展。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作为当代人民的理想追求和价值遵循,在当今思想文化角逐日趋激烈和西方意识形态加剧渗透的时代背景下,扮演着“兴国之魂”的精神支撑作用,是巩固全国人民团结奋斗的共同思想基础,对于巩固马克思主义意识形态的指导地位,增强我国文化软实力具有重要意义。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这种固邦利民、崇善求美的人文价值和追求真理、改造世界的科学价值共同构成了其作为“兴国之魂”的强大理论势能,这种本质属性使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能够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建设领域发挥价值引领和方向指引作用。

3现实生成: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统领下的文化治理是应对当今社会文化发展多元化趋势的必然要求。任何一个社会的协调有序发展,不仅需要社会制度作保障,更需要基于共同理解认同本民族“文化身份”基础上的社会责任、价值理念上的契合与一致。共同的文化认知是形成价值共识的基础,文化自觉则是将这种感性的认知转化为理性思维认同,并内化为自身文化价值体系的关键。对本民族文化的强烈认同和自信是抵制各种多元文化思潮的侵蚀,鲜明地树立马克思主义旗帜的利剑。在当代,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要求相契合,与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和人类先进文明成果相承接,在全社会大力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将其渗透融入到经济、政治、社会治理发展各领域,对于应对当今世界范围内各种思想文化交锋交融的新态势、改革开放和市场经济条件下思想价值多元化的新特点,巩固马克思主义在意识形态领域的主导地位,巩固全党全国人民团结奋斗的共同思想基础,具有重大的历史和现实意义。

当今世界文化多元化的角逐和斗争实质是以美国为首的西方发达国家利用其经济政治优势在全球推行文化霸权主义和文化殖民政策,是文化软实力的国际竞争。约瑟夫·奈指出:“软实力是一种能力,它能通过吸引力而非威逼或利诱达到目的。这种吸引来自一国的文化、政治价值观和外交政策。当在别人的眼里我们的政策合法、正当时,软实力就获得了提升。”[7]而一国的核心价值观是软实力的灵魂和精髓,在当今社会主义的中国,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是主流意识形态的本质体现,无论文化体制的改革、政治价值观的塑造或外交政策的制定都必须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理念为导向,打造具有中国特色和民族优势的文化软实力,在国家内部形成强大的民族凝聚力、向心力,强化社会成员对本民族国家的身份认同;在外部对其他民族国家产生吸引力、认同感,从而扩大国家的影响力、竞争力和综合实力,使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在当今社会多元文化的激烈角逐中勇立潮头。另外,文化治理能力除了文化软实力的提升,还应致力于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为指引,促进文化体制机制的建设,规章制度的完善,推动以市场为导向的文化产业和以社会为导向的文化事业的发展,共同应对来自发达国家的文化产品的挤兑和竞争,在社会多元文化的背景下赢得文化主导权。

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文化治理功能的三重维度

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作为当代中国的主流文化,潜在地渗透于人们的日常生活和社会生产各领域,潜移默化地影响着国家认同体系的构建。总体来说,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文化治理功能体现在三个层面:对个体价值观的塑造引导、对社会价值体系的建构和对国家文化软实力的提升,以保障公民个人、社会组织和国家政府在文化治理中分别承担自己的角色与责任。

1个体价值观的塑造引导。现代的文化治理是一种全民参与的治理,更多地体现为公民自主自觉的一种文化意识并进行文化传播、文化创造,从而形成一种与现代化相契合的价值共识的思想心理发展过程,引领其参与社会治理的共同行动。有学者指出,“如果一个国家的国民不经历这样一种心理上和人格上向现代性的转变,就不能成功地使一个落后的国家跨入自身拥有持续发展能力的现代化国家的行列。”[8]也就是说一个国家从根本上由传统型向现代型的全面转变,关键在于其国民思想心理上的现代化,以此为基础推动各方面的现代化。一方面,社会是由人和人的历史活动构成的,人是社会和社会实践的主体,“社会,即联合起来的单个人。”[9]个人是组成社会的细胞,文化治理甚至社会治理从根本上来说是由社会单个人的联合行动完成的,因此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对文化治理的价值引导功能也首先体现在对其主体——社会个体价值观的塑造引导上。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从三个层面为个人价值观的形成发展树立了新时代鲜明的价值标杆,从而促使人自身的文化素质和修养不断现代化,为文化治理提供可靠的人才资源。因此,文化首先在个体人格和价值观塑造上起到重要作用,进而演绎到全体国民精神的培育上,为文化治理提供智力支持和精神动力。另一方面,思想是行为的先导,只有实现思想观念、价值理念上的根本转变,才能推动经济、政治和社会等其他方面的转变。“一个群体的观念、价值、信仰深刻影响并共同促进使人们以某种方式行事。”[10]即个人的行动受其价值观的支配,只有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为导向培育人们的价值观,才能形成与社会同发展、与时代同进步的价值基础,凝聚成广泛的思想共识,以此为指导推动对客观世界的改造,以个人力量推及社会群体力量参与到文化治理中。

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对个体价值观的塑造引导主要体现在健康人格的培育和理想信念的确立等方面。首先,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通过传导科学的价值观,塑造一种相对稳定的人格品质,正如有学者指出的:“文化通过特定的价值指引,为人们提供理解自身和社会的参照系,使人们在心灵深处形成一种稳定的、恒久的对某种价值标准的认可。”[11]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作为一种先进的价值理念,从人的心灵出发,通过心灵的滋养、精神的提升和心智的开发来调节和优化人们的价值观念、行为方式,规范人们的基本信念和原则,引导人们形成优良道德品质,督促人们追求高雅的文化品位和健康科学的生活方式,提升文化修养,形成现代文化治理的整体性存在主体。正如美国社会学家英格尔斯所言:“一个国家,只有当它的人民是现代人,它的国民从心理和行为上都转变为现代的人格,它的现代政治、经济和文化管理中的工作人员都获得了某种与现代化发展相适应的现代性,这样的国家才可真正称之为现代化的国家。”也就是说,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塑造了现代性的人格,从而推动文化治理的现代化发展。其次,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能够激励个体树立坚定的理想信念,补充精神上的“钙”,增强个体参与文化治理的精神动力和思想源泉。一方面,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通过对个体进行国家层面和社会层面的价值目标和价值理想的传输,鼓励其将个人发展与国家民族的发展相结合,顺应“五大发展理念”和“四个全面”战略布局的要求,为实现“两个一百年”目标树立坚定的理想信念;另一方面,有了坚定的理想信念的指引,就会使个体在威逼利诱面前有了锋利的精神武器、在多重选择面前有了明确的指航标,从而在纷繁复杂的社会文化环境中培育共同体意识,凝聚价值共识,为文化治理提供必要的价值基础。

2社会价值体系的建构。社会文化治理首先基于一定核心价值观的支撑,社会核心价值体系的构建是实现文化治理的价值基础。任何一个国家都有自身的核心价值文化,任何一个时代都有特定的主流价值文化,它是人民的精神家园,更是民族繁荣发展的主心骨。当今市场化、全球化、信息化竞相发展的开放竞争环境,导致了人们思想文化上的多元和价值信仰上的动摇,甚至对自我道德角色认同、民族文化身份认同产生迷茫,离散了民族的凝聚力。“核心文化价值观的文化认同之所以重要,不仅因为构成了人们组织经济活动和成长土壤,关键是因为价值观影响着人类的进步方式与进程。”[12]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作为当代主流意识形态的本质体现,源于中华民族最深层的文化基因和广大人民群众最生动的社会实践,能够最大程度契合普遍的社会心理,凝聚人们的思想共识,促进普遍的价值认同,引领多元社会思潮,保证马克思主义在价值领域上的一元主导地位,构筑一种全民认同的社会价值体系。

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对社会价值体系的建构主要体现在对多元文化思潮的整合、社会利益冲突的整合等方面。首先,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能够整合多元文化思潮,引领主流文化发展。现阶段随着全球化、信息化和市场化的深入发展,出现新的局面:社会转型打破了利益藩篱固化的局面,原有的庞大利益阶层系统分化;市场经济的竞相发展,滋生了享乐主义、自由主义等价值观念和经济人、工具理性、科技至上的庸俗价值观;全球化和信息化的发展使西方的意识形态及腐朽的思想文化不断侵入等。这些都带来了多元文化的相互交融交锋,碰撞冲突,这些多元的社会思潮冲击着主流的意识形态,在价值领域上造成了一种混乱状态,混淆了文化治理的价值遵循。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以其巨大的感召力、向心力和影响力不断与其展开斗争,塑造着人民科学理性的价值观,保证马克思主义意识形态的一元主导地位。正如麦圭根指出的:“文化能够整合中产阶级、贵族和普通民众,带来国家团结,政府必须要依靠文化来规训现代国民。文化、自我、国家三者共同形成现代性,使人们服从于理性的权威。”[13]其次,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能够整合社会利益和冲突,促进社会协调和谐发展。现代社会分工精细的发展导致了社会分化,市场化的发展提升了人的主体性,这就使得个体性增强,而与他人的共在性、合群性、合作性逐渐消解,导致了不同利益诉求群体间的矛盾和冲突。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从人们普遍的社会生活实践凝练而成,能够整合处于不同社会地位、有着不同社会角色的个人分散、多样的思想观念,在多元和多样之间保持合理张力,在多变性和波动性中寻求平衡,形成个体对民族共同体的认同感和归属感,从而促进社会和谐有序发展。

3国家文化软实力的提升。国家文化软实力是指一国文化对内的凝聚力、统摄力和对外的吸引力、影响力、同化力等的综合,是当今国际竞争和综合实力的重要组成部分。提升文化软实力,建设社会主义文化强国是文化治理的应有之义,文化软实力是文化治理的坚强后盾,它对文化治理的运行逻辑就是:通过其核心内核——价值观,对本民族的社会成员产生一种内驱力、吸引力、向心力、凝聚力,使其增强对本民族文化价值观的深度认同,从而自觉将这种共同的价值遵循贯穿到日常生活和社会管理的全过程,形成价值领域的统领地位。正如约瑟夫·奈指出:“如果领袖代表着他人愿意追从的价值观,领导起来就省事多了。”[14]6这就说明文化软实力的价值中轴在文化治理过程中的关键作用,而软实力的统治则“使用的是不同的手段(既非武力,亦非金钱)来促进合作,即由共同的价值观产生的吸引力,及为这些价值观做贡献的正义感和责任心”[14]7来实现。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作为一种强大的精神力量,通过凝聚人心提升国家的文化软实力来实现文化治理的功能。

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增强国家文化软实力主要体现在对民族精神的培育和民族文化的认同上。首先,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源于中国优秀传统文化,承载了中华民族最深层的文化基因,彰显出鲜明的民族特色。所倡导的价值理念体现出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讲仁爱、重民本,守诚信、崇正义,尚和合、求大同的时代价值,三个层面的内容分别代表了“天下兴亡,匹夫有责”的家国情怀教育、“仁爱共济,利己达人”的社会关爱教育和“正心笃志、崇德弘毅”的人格修养教育。因此,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培育能够使广大民众重温中华民族的优良传统美德,在新时期实现民族精神的创造性转化和创新性发展,培育爱国情感,增强时代责任,不断传承和弘扬以爱国主义为核心的中华民族伟大精神。其次,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在多元的世界文化浪潮中传承和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增强人们对民族文化的强烈认知和深度认同。一方面,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承载着中华民族的历史积淀、民族精神、理想追求等共同体意识,激发人们奋斗的精神动力、培育乐观向上的进取精神、培养社会理性、坚定理想信念、增强对民族精神的自豪感与自信心,从而在学习实践的过程中强化理性认知,高度认同所传承的中华文化;另一方面,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与传统相承接,与现代相契合,能够在世界范围内各种文化大发展、大争融的时代背景下,有效整合社会价值意识,保持作为主流意识形态本质体现的支配地位,以高势能的真理力量使人们高度认同,增强中华民族文化的魅力,从而提升国家文化软实力。

三、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文化治理功能的实现路径

文化本身具有治理的功能,人类创造和生产出来的文化又对人的行为进行规范和指引,达到社会善治的目的。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作为文化治理的价值引领,要实现文化治理的功能,首先需要在全社会大力培育和践行,促进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大众化、时代化和国际化;其次,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通过将隐性的价值理念渗透融入到其他社会治理中,以柔性的力量统领社会治理;最后,大力发展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为主导的文化产业和文化事业,满足人们的文化需求。

1在全社会大力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推动其大众化、时代化、国际化。文化治理的功效来自于其内部蕴含的核心价值观,一个国家的文化治理能力,关键在于核心价值观的高度吸引力、认同力和感召力。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只有成为人们普遍的价值追求和精神信仰,才能真正成为全民文化治理的价值遵循和指引。2015年4月,中央宣传部、中央文明办印发《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行动方案》,强调:“紧密联系群众生产生活实际,结合各行各业特点,广泛进行宣传教育,广泛进行探索实践,在贯穿结合融入上下功夫,在落细落小落实上下功夫,在坚持不懈、久久为功上下功夫,广泛深入开展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主题实践活动,努力在全社会形成共同的价值追求。”[15]大力推动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大众化、时代化和国际化,是提升其影响力、感召力和同化力,奠定文化治理价值观基础的必然要求。

首先,要根据不同群体的思想心理特点分层施教,坚持先进性与广泛性的统一,通过教育引导、舆论宣传、文化熏陶、实践养成和制度保障促进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大众化。文化治理旨在找寻一种社会合力和思想共识,使治理主体从被动的遵从到主动的随从,由外在的规范变为内在的认知,通过这种具有广泛社会基础的支流聚合成一股强大的洪流,共同促进社会价值领域的变革。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要根据不同行业和不同群体特征进行区别对待:例如在学生群体中主要通过课堂教师讲授、校园文化熏陶等方式使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入耳入脑入心;在企事业单位职工群体中,主要通过定期召开学习活动、开展一系列精神文化活动等来使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深入人心;在军队机关军人群体中,主要通过集中学习讲话读本、军事训练和纪律规范等方式彰显核心价值观理念等,通过各行各业群体喜闻乐见的方式使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深入到每个人的心中,成为其自身价值观体系的一部分。其次,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理念要求要紧随时代变化,反映容含新要求、新观点,始终保持思想指引的前沿性,不断促进时代化。文化治理需以当下的国情为基点,其所遵循的价值观要符合我国社会主义发展规律和现阶段党的执政规律,是对当代发展态势的全面反观,要结合“五大发展理念”创新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内容,全面贯彻“四个全面”战略发展目标,致力于“两个一百年”的宏伟目标。最后,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要实施“走出去”战略,不断扩大其影响力和竞争力,以强化文化治理的外在力量,创造优良国际环境。在世界文化交融交锋的国际背景下,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传播要占领舆论制高点,以网络新媒体为载体扩大国际影响力,在传播中国声音、阐释中国特色和讲好中国故事上下功夫,在抵制西方意识形态渗透的过程中占领主动权、打好主动战,为一元主导的文化引领扫除障碍。

2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培育和践行融入到社会治理全过程。文化是人类的存在方式和习惯,规约着整个社会的发展走向。文化治理并不局限于文化领域的统治和管理,实质上包括经济、政治、文化、生态、社会等方面的治理都依存于特定时代和地域的文化价值取向,任何体制机制的建构都内在地受到一定思想观念的制约和导向。因此,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要进行文化治理,必须将其渗透融入到经济、政治、制度、生态领域的每一个角落,在各项工作展开的过程中遵循隐性价值观理念的指引。《关于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意见》中强调,把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落实到经济发展实践和社会治理中,[16]这样才能将价值观渗透到社会的每一个部分,发挥其价值引领的统摄作用。

首先,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融入到经济业务工作中,为经济发展提供正确方向和精神动力,这也是文化治理在经济领域的充分体现。一方面,“三个倡导”规定了我国经济发展是为国家富强、民族振兴和人民幸福服务的,为实现“两个一百年”目标和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经济发展必须始终不渝地坚持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理论和制度,保持社会主义性质的正确方向;另一方面,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培育了全面发展的人才资源,激发了人的斗志和精神,而人是生产活动中最活跃的因素,所以为经济发展提供了精神动力。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理念要求渗透到经济体制的改革、经济法规的变更中,注重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相统一,促进市场经济和道德建设的良性互动,充分发挥价值观在经济治理中的引领作用。其次,基于我国的社会主义政治思想与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精神内核是相通的,在政治治理的过程中要充分彰显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理念要求。统治阶级利用其思想统治社会是政治治理的永恒规律,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作为当代社会主流意识形态的本质体现,本身就是广大人民进行政治治理的思想遵循。再次,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理念融入到制度设计中,在“化为制”上下功夫。制度是价值观发挥作用的有力保障,一方面,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理念渗入到新生制度的制定中,使制度体现价值观,从而制度运行的过程也就成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推广的过程,使各项活动都“依制而行”,即依照价值观的指引进行;另一方面,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转化入制,成为人们日常行动必须遵循的规章制度,运用这种强制的方式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纳入到社会治理全过程。最后,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融入到生态治理全过程,在生态治理领域注重生态责任的树立、生态文明的建设,倡导人与自然和谐统一,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为指引建设社会主义生态文明国家。

3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融入文化产品,大力发展文化产业和文化事业。文化产品是推广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重要载体,以文化产品为主要形态的文化产业和文化事业是以文化价值观为核心的经济形式,它通过生产广大民众所喜闻乐见的文化产品,满足人们多样化的精神文化需求,形成市场核心竞争力。在消费的同时传播了文化价值观念,达到春风化雨、润物无声的效果,更有效地将所蕴含的价值理念渗透到社会每个细胞,达到文化软治理的功效。恰如布迪厄所指出的那样,“利用‘需求而不是反复灌输规范的方式进行统治,是一个划时代的标志。通过劝说和诱惑,由消费手段来创造身份认同的幻觉(或误认),由此来消除既有的被支配(劳动)阶级的集体性和团结性。”[17]大力发展具有市场竞争力的文化产业和中国特色的文化事业,不仅能够抵制西方以文化产品输出为主的、掩人耳目的意识形态渗透,而且可以构筑民族团结凝聚的桥梁和纽带,增强民族文化身份认同,构建文化治理的价值共识体系。

首先,作为文化治理的文化产业,要满足人们日益增长的精神文化消费需求的多样性,克服和消除单一的以意识形态为唯一价值导向的文化发展模式。[18]文化产业是以市场为导向的,换言之是与人民大众的需求相契合的,以发挥物质文化价值的方式提升了文化的竞争力,保障了人民基本的文化权利。主流的意识形态固然重要,它以多样的表达形式和丰富的题材为群众所接受,满足其精神文化需求,构建了人的意义世界,但价值观对人们的吸引力和认同力不仅仅来源于内在精神生活质量的提高,还在于外在物质生活的满足上,马克思曾说过:“思想一旦离开利益,就会使自己出丑。”[19]因此,文化产业作为社会价值观生产和传播的机器,文化产品在融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着力提升精神内涵,打造中国品牌的同时,还要进一步构建具有市场竞争力的物质文化系统。一方面,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影响着文化产业发展的价值导向;另一方面,由此而生成和形成的文化价值观又熔铸于社会大众的文化消费和自我价值建构中。两者的有机结合构成了文化产业发展和国家文化治理能力建构之间的规定性,而正是在这个意义上,发展文化产业就具有文化治理的属性,从而使得发展文化产业在国家治理能力建构与提升的层面上成为重要的国家文化治理。其次,文化事业是以社会效益为发展导向的,要通过创作符合社会主流价值的文化作品,为人民大众提供相对均等的公共文化服务体系,构建现代传播体系,传播主流意识形态,扩大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辐射力和影响力,促进人们对社会主流价值观的深刻认知和强烈认同。文化事业是由政府主导的,因此在国家的宏观调控下发展公益性文化事业不仅是传承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和传播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主导性力量,而且是调节东西部地区、城乡之间文化差距的平衡器,有助于全国各族人民凝聚共识,形成民族文化统一体,共同致力于社会主义文化治理。

参考文献:

[1]陈秉公.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高势位培育和践行的规律性[J].思想理论教育,2014,(2).

[2]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2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57∶118.

[3]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1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5∶9.

[4]中共中央宣传部.习近平总书记系列重要讲话读本[M].北京:学习出版社,2016∶189.

[5]沈壮海.构筑社会治理创新的价值基础——当代中国的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建设[J].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研究,2016,(1).

[6]张岱年.文化与价值[M].北京:新华出版社,2004∶52.

[7]Joseph S.Nye. Soft Power:The Means to Success in World Politics[M].New York:Public Affairs, 2004∶25.

[8]殷陆君.人的现代化——心理·思想·态度·行为[M].成都:四川人民出版社,1985∶7.

[9]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46卷)(下册)[M].北京:人民出版社,1980∶20.

[10][英]戴维·英格利斯.文化与日常生活[M].周书亚,译.北京:中央编译出版社,2010∶12.

[11]谢新松.文化的社会治理功能研究[D].云南大学,2013∶82.

[12][美]斯特斯·林赛.文化,心理模式和国家繁荣[M]//塞缪尔·亨廷顿,劳伦斯·哈里森.文化的重要作用:价值观如何影响人类进步.程克雄,译.北京:新华出版社,2010∶343.

[13]McGuigan, Jim. Culture and the Public Sphere[M].London: Lout ledge,1996∶55.

[14][美]约瑟夫·奈.软力量——世界政坛成功之道[M].北京:东方出版社,2005.

[15]中央宣传部,中央文明办.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行动方案[R].2015-04-17.

[16]中共中央办公厅.关于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意见[N].人民日报,2013-12-24.

[17][英]约翰·斯道雷.文化理论与大众文化导论[M].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10∶98.

[18]胡惠林.国家文化治理——发展文化产业的新维度[J].学术月刊,2012,(5).

[19]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2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72∶103.

【责任编辑:张晓妍】

猜你喜欢
文化软实力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
国产电影文化软实力的现状及提升策略
文化软实力提升对策探析
人文城市应成为新型城镇化的发展目标
文化软实力发展与我国意识形态安全
IP影视剧开发中的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构建
高中政治教学中对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有机融入
文化软实力视角下的标识语翻译规范化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