杨朝晖
摘 要: 随着活动探究法得到广泛赞誉,传统的讲授法不断被批判,在高职院校思政课教学领域悄悄形成两股力量的对拒,一股支持活动探究法,一股支持讲授法。本文从两者平衡角度客观分析两种教学方法的关系,对如何合理运用活动探究法和讲授法提出建议和策略,为纠正在教学观上存在的认识误区提供参考依据,为真正理解教改目标扫清障碍。
关键词: 高职院校 思政课 两种教学观 博弈
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是对大学生进行思想政治教育的主要阵地,是培养德才兼备优秀人才的重要保证。但一直以高职院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效果令人担忧,教学内容枯燥、教学方法陈旧、学生缺乏兴趣等问题一直困扰不少思政课老师。采用何种类型教学方法,如何才能更有效地实现教学内容从老师到学生之间的输出和输入过程,一直是广大思政教学工作者共同关注的问题。
一、两种教学观的博弈
从众多高职院校思政课教学现实来看,关于采用何种教学方法这一问题上,存在两种相对对立的观点,一是主张活动探究法,二是主张讲授法。
支持活动探究法的一般是青年教师,他们富有激情,与学生年龄差距不大,了解学生在课堂上的猎奇心理。他们认为纯粹的讲授法是教师单方的知识输出,只会使学生的学习积极性丧失,不能实现知识在学生身上的内化,认为要通过新奇的形式把枯燥的知识内容呈现出来。他们在课堂上设计形式多样的活动,组织学生参与活动,从而提高学生的学习积极性,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采用活动探究法通常能使整个课堂气氛异常活跃,学生参与程度高,减少学生玩手机等不良现象,是学生十分喜爱的教学方法,学生对老师的评教分数往往很高。
支持讲授法的一般以中老年教师居多,他们理论功底很深厚,知识面广阔,教学经验丰富,他们反对活动探究法单纯以迎合学生猎奇心理为目的而开展课堂活动,认为思政课应主要通过典型案例教学、深入浅出的说理分析把教学内容呈现,有利于学生系统、全面、准确地掌握知识。学生的学必须以教师的教为前提和基础,学生自身的知识结构较简单,对专业理论缺乏足够的认识,知识面相对狭窄,仅凭学生对课堂活动的参与而让学生掌握教学内容,学生对知识深邃内涵的领悟是非常有限的。相反,若通过教师旁征博引,引经据典的讲解,不仅可以使学生感受知识内容带来的力量,教师在精彩的讲授过程中流露出来的自身的学识修养、情感价值观、思维方法等个人魅力因素也会进一步感染学生,甚至影响学生的人生观。因此,持讲授法的教师通常不会开展课堂活动,特别是知识渊博的名师大家,他们连提问这样的最简单的形式都不会设计在教学过程中,主要通过生动风趣而内涵丰富的知识输出,尽可能地让学生摄猎和深刻理解更广博的知识。
二、对两种教学法的基本认识
在教学理论上,活动教学法是一种在活动教学思想的指导下,旨在克服传统教学中单一的采用抽象的符号形式学习的弊端,充分调动学生的多种感官,激发学习兴趣,把感知学习与实践操作整合在一起的教学方法[1]。探究教学法是以学生的体验、参与和探究为主的教学方法,它强调在教师引导下,通过学生自主、独立地发现问题、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获得知识、技能的发展,特别是创新能力发展的教学方法[2]。由此可知,活动法与探究法密不可分,探究法通常以活动形式实现,实施活动法本身就是为了让学生学习会探究问题,本文姑且把两者融合而谈。活动探究法的特点是通过开展讨论、演讲、游戏、表演等形式的活动,充分调动学生的听觉、视觉及大脑指挥功能,培养学生的语言组织及逻辑分析能力。
讲授法就是教师用语言向学生传授知识的一种教学方法,它是教学中最基本、最常用的方法[3]。讲授法的特点是适用性强,信息量大,凸显教师的主导作用。两种教学法各有优缺点,但在实际教学中两种教学方法不可或缺,现代教学理念提倡活动探究法,批判讲授法,强调学生的主体地位,但讲授法经过长期实践的沉淀至今仍然发挥极其重要的作用,是其他方法无法代替的。究竟以探究为主还是以讲授为主,有些老师不知道如何选择,感到困惑。
活动探究法不是万能的,讲授法并不是万劫不复的。其实,活动探究法与讲授法作为教学方法的一部分,其两者并不是对立的,并非水火不容,相反,在整个教学活动中,两者是统一的,都是为了实现一定的教学目标,在实施教学过程中绝不能刻意把两者决然分开。
三、如何把握两者之间的平衡
高职高专院校是高校教育体系中门槛最低的,绝大部分学生是大专学历层次,学生高校考分数300多分就可以入学。由于生源起点低,学生的文化知识积累较少,视野狭窄,思想水平相对较低,对问题的洞察力和分析力较弱,学习上自我约束能力较差,容易受不良习惯和不良思想的影响,集中表现为无论是课堂还是课外都沉迷手机,无法自拔。针对高职院校学生的这些特点,笔者认为,任何一种教学方法都不能孤立地运用在思政课的整个教学过程中,所以,要提高高职院校思政课教学的实效性,完全可以把活动探究法和讲授法有机结合起来。
1.把活动探究法与讲授法互相融合,达到优势互补的效果。
其实,探究教学过程本身就离不开讲授,探究活动前,老师必然对有关的基础知识作基本介绍,探究活动结束后老师也必然作评点,这本身就已经把两者融合了,所以,更应关注的是如何优化两者的结合点。
与基础教育相比,高校思政课教学内容上升到一个更高的理论层次,对大学生的要求不能停留在对几个知识点的识记及理解层面,还必须要求大学生学会运用所学的理论分析复杂的社会问题,所以,对大学生的能力培养是多方面的。若采用单纯的活动探究教学,气氛热烈、别开生面的活动过后,学生对课堂的认识只停留在活动本身,但其理论知识没有得到任何提升,课堂活动的开展失去了意义。同样,对于理论知识相对缺乏的高职学生而言,尤其讲到较抽象的内容,如果采用单纯的讲授法教学,那么即使上课老师学高八斗,由于学生自身的理论认知水平有限,使其对老师的理论讲解存在理解障碍,从而失去求知的欲望,进而认为思政课“枯燥”、“空洞说理”。所以,必须将两者相互融合,才能相得益彰。如果说探究过程是培养学生非知识能力的话,那么,讲授过程就是增加学生的知识容量,完善学生的知识结构。无论采用何种活动形式,在活动结束后,老师必须对活动作精辟的点评,在总结归纳学生表现的基础上进行高屋建瓴的理论升华、延伸,借助某些案例、数据、图像等辅助手段进行讲述、讲解、讲读、讲演,把学生引领到另一个理论高度和视野广度。经过活动过程,学生有了感性认识,再经过教师的深入说理分析,对教材内容便上升到理性认识。这就是两者结合点的优化,经过两者有机结合,两种教学方法优势互补,克服单一方法带来的弊端,既可以满足学生追求新奇技巧的需要,又可以顺利实现教学目标中的三个维度。课堂活动的设置为理论讲授铺奠基础,理论讲授是课堂活动的升华,两者相辅相成。
2.以教学目标为引领,保证不同教学方法的高效性。
教学目标是指通过教学活动的实施达到的预期结果或标准,教学目标是一切教学活动的出发点和最终归宿点,一堂课的教学目标是该堂课的灵魂。课堂上,不管采用何种教学模式,运用何种教学方法,都必须紧紧围绕教学目标进行,教学目标应成为课堂上所有教学活动的方向标和总指挥。把活动探究法和讲授法整合,无论是活动环节还是在讲授环节,都要为共同的教学目标服务。在教学目标的引领下,课堂活动的设置切忌随意、盲目、从众、形式,不要为追求表面活跃花俏而令课堂活动失去内涵。活动探究法在基础教育阶段使用率非常高,才艺展示、小品表演、演讲、讨论,甚至相声、唱歌跳舞等五花八门的活动形式都被广泛运用,但高校的教学内容和学生特点都与中小学阶段有很大差别,不能把中小学那套活动照搬到大学课堂上,必须注重活动开展的实质意义。如果脱离教学目标,即活动本身也会远离教学内容,就陷入为活动而活动局面。例如小组合作活动能否保证人人参与,个个生趣,抛出的活动任务是否聚焦教学要点,能否培养学生的能力,从而实现教学目标,等等。讲授环节同样要以教学目标为归宿,体现重难点,讲授环节的案例、数据等论据材料是否有代表性,描述的逻辑思维是否严密,知识是否有深度拓展,教师的语言是否生动精辟,等等。所以,探究应该是有价值的探究,讲授应是有含金量的讲授,只要紧密结合教学目标,两种教学方法的运用就能提高课堂教学的高效性。
3.因材施教,灵活运用,防止机械化。
活动探究法和讲授法在课堂上的运用是灵活变化的,绝不可机械化。教师必须根据每章节教学目标和教学内容,选择最能符合目标和内容特点的方法,切不可机械照套。如对于一些较抽象的较重点的内容,可以精心设计恰当的活动,把抽象内容具体化,学生容易理解,同时学生通过参与活动,能产生思想的碰撞,形成思想的火花,但对于一些本来就简单具体的内容,没有必要让学生再花时间和精力探究讨论,完全可以通过讲授法达到效果。如《基础》课中讲到“树立科学的人生观”这一内容时,可设计以“人是否可以主宰自己的人生”为题进行正反方的辩论活动,处于大一阶段的学生,对人生问题有很多思考,通过积极参与辩论,大学生能够充分认识正确人生观的重要性。相反,在讲到法律部分时,提出“某某案例中的某某是否违法?为什么?”等问题,不需要将案例以表演、演讲、小组讨论等任何形式呈现,只需通过展示文字或视频材料,然后进行简单提问就行了。总之,不要认为每一节课必探究,这节课才有亮点,也不要认为一节课下来全是讲授,这节课就黯然无色,教学目标和教学内容特点决定教学方法的运用,防止陷入程式化。
教学方法无所谓优劣,适合就是最好的,活动探究法和讲授法各有特色,只要运用得当,两种方法就能放射光芒,绽放异彩。
参考文献:
[1]彭小明.活动教学法初探[J].当代教育论坛,2006(13):51-54.
[2]刘冬梅,王卉,杨智琼.将“探究教学法”引入高师健美操教学的实验研究[J].北京体育大学学报,2009(11):81-83.
[3]祝刚.新课程背景下对讲授法的再认识[J].基础教育,2010(10):40-4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