张娜娜
摘 要: 高中语文课堂教学是应该“满堂现代化”还是应该“一支粉笔”,作者就高中语文课堂使用现代化情况进行了分析,并对如何运用进行了思考。
关键词: 高中语文 课堂教学 现代化手段
江苏省著名特级教师黄厚江老师非常反对滥用多媒体,他曾戏谑一堂课就只知道用多媒体的教师是在练“一指禅”。但我们不能因专家一人之言就摒弃现代化的教学手段。“一指禅”不好,“一支粉笔?”就好吗?“粉尘与唾液齐飞,汗滴同嘶哑共鸣”就是理想的语文教学境界?何况黄厚江老师并不是不用多媒体,而是不可以“滥用”,要“适当”用。那么怎样“适当”,如何把握好这个“度”,笔者就对现在高中语文课堂使用多媒体的情况,以及如何运用作了思考。
一、目前课堂使用情况
1.眼花缭乱的语文课堂
笔者观摩了不少示范课,现在有的课堂在上课之初会放背景音乐,美其名曰为进入情境;有的课堂则会放动画片为活跃课堂气氛;教汪曾祺的《鉴赏家》势必要展示名人画作;教授曹禺先生的《雷雨》肯定会放一段话剧;如果说前面两课还有一定的联系的话,那么,讲柳永的《雨霖铃》展示长亭和秋蝉的图片,则似乎并没有太大意义,反而很肤浅。总之,现在的语文课堂总体感觉显得很花哨——似乎音乐、美术、影视都会涉及,光怪陆离,却唯独不现语文课堂的真我的容颜。
2.深浅不一的语文课堂
一味地使用影视媒体挤压了课堂的容量,师生互动少,没有适度的问题跟进,显得思想浅薄;久而久之,学生自然会轻视老师,轻视语文,这样的课堂很容易让学生产生浮躁、厌倦感;当然课堂上如果塞进了大量的媒体内容,容量大大地超越了学生的认知水平和理解能力,就会挫伤学生课堂参与的积极性。而且,课堂大量的PPT和媒体资源呈现,好比目前网络盛行的浏览、跳读、略读,而教学内容的平面化、娱乐化、简单化必然会助长这种“浅”的习气。相反,课堂内容保持恰当的新鲜感与挑战性,保持略高于大于学生水平的高度和容量,那么可以让学生聚精会神,思维清晰,高效地参与到课堂教学中。
二、产生原因
1.为了打发时间。放电影,花两节课放电影,效率何在,学生大多图剧情的热闹,为人物的悲欢离合发发感慨而已。即使是校本课程也不应该仅仅是播放影视剧。正如《教学需要打破常规》的作者戴夫·伯格斯所提到的学生抱怨代课老师上课只是给他们放一些视频而已,而戴夫·伯格斯说整个学期你们一直都在看视频。可是学生回答:“是的,但是您总是会暂停录像机,告诉我们一些很酷的东西,然后会告诉我们一些值得我们期待的即将发生的事,您让整节课都充满了许多小讨论。我们喜欢您和我们一起看视频,一起讨论分析当您在这儿的时候,这一切就是不一样。”之所以有截然不同的结果是因为我们用的目的不同。
2.为了贪图省事。从网上下载一个课件,或者顺着别人的思路稍作修改,这样不但可以解决一时之需,而且可以反复用。
3.为了迎合“世俗”。现在公开课如果不用多媒体进行教学,那么,这堂课有可能会被专家鉴定为不好的课堂。因此,开课时为了让自己的课显得很高大往往就要用多媒体架势助威,以致现在公开课堂上很少见到老师可以仅凭一支粉笔讲课的。
4.为了显示丰富。有的语文教师为彰显教学资源的丰富多样,往往不惜花大量时间投放背景和课文有关的影视资料,结果喧宾夺主,真正的教学内容没有时间落实。
三、现代化多媒体的优越性
与传统教学模式相比,利用影视、游戏、网络趣闻、娱乐体育等信息及其他各种吸引人们眼球的现代多媒体手段能够增加信息量,更能够吸引人们的注意力。在有限的时间内它可以一定程度强化教学效果。《论语》中“质胜文则史,文胜质则野,文质彬彬,然后君子也”。这句话用在多媒体在教学中的使用及怎样与教学内容平衡的关系上可以说是个很好的指导准则。
四、过多使用现代化教学手段的弊端
1.剥夺或弱化了学生的实践。高中语文教学最迫切需要解决的问题是关于培养学生听说读写的交际行为的技能知识,语文交际(聆听、说话、阅读、写作)活动本身应是一种实践活动,高中语文教学的重点应该是放在语文行为素养、技能的培养上,而不是对文章、作品的结构知识的灌输上,陆世仪曾说:“学问从致知得者较浅,从力行得者较深,所谓躬行心得也。”仅就现在语文课改的课堂上的“读”为例,如果一味地运用多媒体客观展示,学生失去(减少)了实践活动,语文教学的初衷与归宿就被扭曲了。
2.“肢解”或粉碎了学生思辨能力和个性发展。语文教学究竟要把工夫花在的经典名篇的平面解读上,还是花在让学生体验语文、热爱写作上。正如过去风行的烦琐讲解,教师们忙于“肢解文本”固然不可取,但后来流行的所谓的整体感悟,教师们又成为学生的听众,似乎又令人为语文课的不“实”而不安了。如果过多地呈现名家的解读,而忽视了学生的个性释放与思维的辩证性,那么是本末倒置的。笔者认为高中阶段的语文学习,无论在学习内容上还是在认知态度上,都应该以“思辨性”为主体。即便是最能体现个体情感的诗歌这一题材,一经进入教学领域,也不能仅仅停留在情感的宣泄和洋溢上。教学的价值,就在于教师能引导学生与诗歌达成“共鸣”。诗最可贵的东西,是其个体的体验与情感;诗歌教学最可贵的地方,恰恰在于引导学生达成对诗的这种理解。正如余党绪教师所提倡的在中学生中开展杂文阅读与万字时文阅读,要接近学生阅读水准的“极限”。让学生在“跳一跳,摘葡萄”的阅读实践中,不断提高知识层次、阅读素养与思维能力,培养学生的逻辑思辨力和文化思辨力,进而促进学生的个性发展。这都足以说明学生直接参与比过多使用现代化教学手段重要得多。
3.在语文教学中要有发现与创新,但必须“适合自己”,要适合语文教学的特殊性。通过教学提高学生的创新能力,过多使用现成的媒体资源或平面单调的演示文稿,都是与之相左的。
那么高中语文课堂教学到底如何使用现代化手段呢?
首先要审时。把握好时机,相时而用。
比如上面提及的教学四幕话剧《雷雨》(节选),不一定要放话剧的全剧,但在分析人物形象时,可以播放周朴园的台词“你是谁?”“谁指使你来的?“”三十年的工夫你还是找到这儿来了”等经典台词,让学生认识周朴园的真面目。同样是《雷雨》中的台词:“你是萍,——凭,——凭什么打我的儿子?”“我是你的——你打的这个人的妈。”要让话剧里的“鲁侍萍”说出来才有情感的厚度与力度。
其次要适度,恰如其分地使用。所谓适度是指不夸张,不渲染,客观呈现,顾及学生的承受能力。笔者认为如果使用PPT,那么每张PPT的字不应太多,字体要大并要加粗,底版不应太花哨,如果需要投放大段的文字,就可以以word文档的形式展示。比如我们在讲老舍先生的《想北平》时,就可以在文章讲授的过程中将北京的传统文化加进去,让学生找一找老北京的方言和这些方言背后传递出的北京人的性格特点,还可以结合《四十年代北平教授一家的生活影像》的视频比较《想北平》一文中所描绘的北京人所生活的环境。在讲《长亭送别》时,我们可以将中国传统戏剧文化,如戏剧角色的分类、剧本写作的基本格式、演员程式化表现的特点等内容利用多媒体加进去,让学生了解中国的传统戏剧文化。这样有助于教学内容的有效拓展。
灵活机变是指由课型及时间等制约而应急型使用现代化教学手段。例如新授课时间安排很充裕时不妨灵活插入相关内容。譬如苏教版的《唐诗宋词选读》很多篇目都比较短小,教学时可以在课前有了充分准备的情况下,灵活机动地插入相关的作品,进行比较阅读,以加深学生对文本的理解。在复习——巩固知识点和完善知识体系时,可以多些集中使用现代化多媒体。
高中语文学习专题很明确,但内容繁多,知识点庞杂、琐碎,对学生的记忆力和知识梳理整合能力要求较高。目前,相当一部分学生不会对所学知识系统整理,很多知识点散乱地存储在学生的短时记忆中,教师必须不定时地反复讲解,对于一些能力较差的学生还需要逐个辅导。虽然教师一遍遍不厌其烦地讲解,但学生的学习效果可能仍不甚理想。比如文言文词类活用这个知识点,教师可以制作名词活用作动词、名词活用作状语、动词的活用、形容词的活用、使动用法、意动用法等课件或微课;根据学生翻译不得要领的情况,可以制作文言文翻译之直译和意译等课件及微课。
课外(课前课后学校以外)可以指导学生建立班级群、班级空间,利用QQ群、百度云实现资源共享。
语文教学的外延极其丰富,教师可在课前将一些与本课相关的资料或视频上传到班级QQ群或百度云中,可以让学生在任何时间、任何地点,并可以反复看。这样更便于学生的自主学习,更利于学生的理解吸收,这样很大程度上就将自主学习落到了实处,学生之间也可以交流学习经验,分享学习成果。现代化教学手段,使课堂教学在知识构建上呈现出时空延伸的交互性、开放性特点,将学习反馈的及时化与过程评价的简单化有效结合起来。
现代化教学手段的运用给教师带来了便捷和愉悦,更需要教师的“沉浸力”。如果我们上课时仅仅是在播放幻灯片,那么,这堂课谁来上都是无所谓的。但如果我们全身心地沉浸在教学中,学生就能感觉到,即使在课堂上我们也在和其他老师做着相同的事情,比如说用课件帮助完成课堂教学工作,但是,一个全身心沉浸在课堂上的教师有一种特殊的热情,这种热情能够在课堂上产生强大的力量,引起学生的共鸣。诚然,正如罗伯特·亨利所说的“去做所有能够让你竭尽心力的事吧”,将心神和才智渗透进教学课件制作和与学生的互动中,将爱揉入教与学的合作里,“严肃冷漠的”黑板及电脑多媒体设备也会绽放美丽的芳华。
高科技教学手段在现代语文课堂上的运用是一个大的趋势,我们应该使其真正地为我所用,能够做到用心策划其每个教学环节,高效地完成课堂教学。
参考文献:
[1]戴夫·伯格斯.教学需要打破常规.中国青年出版社2015.5.
[2]杨启亮.与语文教学研究相关的几个问题.高中语文教与学,2015年第4期.
[3]余党绪.我的阅读教学改进之道:思辨性阅读.高中语文教与学,2015年第1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