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优秀传统文化在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中价值

2016-09-20 12:02边峰
党史博采·理论版 2016年9期
关键词:传统文化价值观大学生

边峰

[摘要]中国传统文化是中华民族的宝贵财富,其丰富的文化内容构成了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用之不竭的重要资源。但受时代的影响,传统文化在其发展的过程中,不可避免地会产生一定的局限性,如封建等级制度、三纲五常体系等。因而要想在大学生群体中,有效地继承和弘扬中国传统文化,就必须对传统文化重新进行评价和批判地继承,即必须在马克思主义原理的指导下,弃传统文化之糟粕,取传统文化之精华,充分发挥优秀的传统文化在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中的教育功能。因而,在马克思主义原理的指导下,将优秀的传统文化与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相融合,充分发挥和继承优秀传统文化的育人作用,越来越成为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重要内容,也是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者研究和讨论的新方向。

[关键词]传统文化;大学生;教育;价值观

一、引言

随着经济的发展,大学生在价值取向、生活方式、思维观念等方面发生了巨大的变化。这一变化对当前我国的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而言,既是机遇,又是挑战。与此同时,西方思潮的侵袭、网络文化的冲击给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带来了诸多急需解决的问题,也让吸收和借鉴优秀传统文化的精髓,进一步丰富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文化资源显得尤为迫切和必要。

在此背景下,一方面通过对中国传统文化、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涵义及中国优秀传统文化在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中的表现进行梳理,从而探讨二者融合的可行性与必然性。另一方面结合传统文化与大学生思想政治的特点,对二者融合路径的现实情况、存在问题进行了分析,以求为完善中国优秀传统文化与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融合路径提供有益建议,最终使得传统文化的精华在大学生群体中得以发扬和传承。因而,如何正确认识中国优秀传统文化,如何有效地将优秀传统文化融入到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中,仍是需要探讨和研究的重要问题。在合理吸收借鉴学术界有益研究成果的基础上,结合当今思想政治教育面临的新情况,通过对中国传统文化、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内涵的界定、二者融合的必要性和可行性的分析,积极探索二者有效融合的路径,以期为新时期中国优秀传统文化的传承和大学思想政治教育提供新的理论内容。中国优秀传统文化中的优良传统和可贵精神,是对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内容的有利补充,将二者相结合,不仅有助于中国传统文化的继承与发展。同时,也有助于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内容的丰富、育人实效性的增强。

二、研究综述

在我国,近些年,学术界不仅关注中国传统文化、思想政治教育这两个领域的探索,同时将二者相融合的研究也越来越多。

(一)传统文化方面

近些年,传统文化的研究日渐繁多,关于中国传统文化方面的著作也越来越多,其中比较有代表性的包括:张岱年、方克立主编的《中国文化概论》,曾德昌的《中国传统文化指要》,陈江风的《中国文化概论》,顾伟列的《中国文化通论》,马新等人著的《中国传统文化要论》等。论文方面,2016年2月在“中国(CNKI)学术文献总库”中,搜索“传统文化”共有942条结果,这说明我国目前对中国传统文化越来越关注。

张岱年在《中国文化概论》中,对文化、中国传统文化、学习中国文化的方法等进行了深刻的阐述,并从中国历史地理环境、中国文化根植的经济基础、中国文化依赖的社会政治结构等方面,深入勾画了中国传统文化产生及发展的历史进程。这篇著作是对中国传统文化从内涵到发展进程的细致解读,具有较高的借鉴意义。梁颂成在《中国传统文化思想精华》中,主要梳理了《周易》《论语》《中庸》《大学》等中华元典文化中有关精神文明方面的精华,并指出“传统文化中具有民本性和发展性、或者包含绝对真理的名言警句,在今天都仍然有旺盛的生命力和社会价值”。陈江风在《中国文化概论》中,对中国传统文化基本结构、基本精神、历史发展体系等方面进行了全面的梳理,同时还结合社会现实需要对当今文化体系的建设进行了深刻地剖析,为传统文化的研究提供了新的视角。各类对中国传统文化的宏观研究,系统地梳理了中国传统文化的发展历程、基本特征、思想精华等内容,虽未能全面的囊括中国传统文化的方方面面,但仍具有很强的借鉴意义。

(二)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方面

随着中共中央16号文件的颁布,大量有关思想政治教育的著作应运而生。如方宏建、郭春晓编著的《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学》,中共山东省委高校工委宣编的《加强和改进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文件汇编》等。这些都对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内涵、历史发展、工作理念等进行了细致的梳理。同时随着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深入,结合时代发展,一部分对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体制、内容创新的著作随之产生,如谢守成著的《国际化视野下大学思想政治教育创新发展研究》,程刚主编的《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实践和创新》等。

三、中国优秀传统文化的内涵及优秀精神

(一)传统文化内涵

对于“文化”的定义,古今中外的人们都有很多的探讨和定义。可以说,直到今天,学术界对于这一概念仍有着许多的争议。但是,无论对文化的定义有多少种,有一点是人们都会承认的,即文化的核心问题是人,文化的本质也是人。文化本身既是名词,也是动词。既是一种过程,同时也是一个具有多层次、多方面内容的统一的体系。一般说来,“传统”相对于当下而言,既有时间上的延展性,又有空间上的拓展性。所以传统文化,顾名思义,是这样的一种文化,即在时间上是人们在过去的长期的历史发展过程中形成、发展起来的,在空间上具有本民族特色的、具有稳定形态的文化。所以,传统文化是一个民族的历史记录与精神家园,也是该民族创造新文化的前提条件。在此基础上,中国传统文化是指以华夏民族为主体的多种文化在长期的社会历史发展过程中形成、发展、融合起来的具有稳定形态的中国文化。历经千年变迁,中国传统文化形成了思想上的大智,伦理上的大善,艺术上的大美,科学上的大真,其源远流长,博大精深。

中国传统文化同样也存在着局限性。例如森严的等级制度和观念;对女性“三从四德”约束理念;自给自足、安于现状的小农意识等,这些思想在某个特定的时期成为了统治阶级教化和统治人民的工具,制约了人个性的发展以及权利的平等,带有一定封建阶级色彩。因而,在弘扬和继承中国传统文化时,要带着批判的眼光,去其糟粕,取其精华,深入挖掘中国传统文化中与时代发展相符合的精神基因。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即传统文化中与马克思主义相适应、与培养当代大学生的目标相符合、与中国发展方向相契合的经过历史的沉淀而积累下来的精华部分。

(二)中国传统文化的优秀精神分析

1、崇尚天人合一,体现中国传统文化的和谐观。天人合一,是中国传统文化的重要范畴,“天”有两个层面的意思,一是自然之天,一是道德之天。人源于自然、效法自然,因而要敬畏自然、顺应自然、遵循自然规律,要“与天地合其德,与日月合其名,与四时合其序”。只有这样才能与自然共融、共生;另一方面,人性是应承天命而生的,天是人道德的终极目标,人要达到自我实现的目的,就要努力践行天道,修身养性,与他人、社会和谐共处。

“天人合一”的理念体现了人与自然、人与社会、主观与客观、感性与理性等的和谐统一关系,体现了中国传统文化中的和谐观念。

2、追求大同,体现中国传统文化的社会理想。大同是中国古代思想的重要组成部分,用来指代人类最终可达到的理想世界,描绘着人类对未来社会的美好憧憬。大同社会作为人类社会的最高阶段,主要由三个基本特征组成:一是人人都能受到全社会的关爱,尤其是对“鳏、寡、孤、独、废疾者”实行生活保障;二是人人都能安居乐业;三是货尽其用,人尽其力。也就是说人们珍惜劳动产品,但毫无自私自利之心,不会将它据为己有,也不会计较劳动中出力的多少。大同社会的三个特征体现了中国人民对于友善、富足、公天下的渴望与追求,并至近代经由不同政治思想家的改造与完善,已经成为现代中国梦的文化渊源。

儒家大同思想包含了这样的原则,即个体的存在必须以整体为前提,在整体利益最优化的情况下,个体利益就能得到充分的满足与实现,即通过协调个体与整体的利益,最终可以达到每个人都能发挥自己最大能力的自由境界。“天下为公,选贤与能,讲信修睦”就是坚持以整体利益为主导,在求同存异、相互谦让又尊重每个人的基础上,不断协调与整合个体之间的利益,最终达到个体与整体的高度一致,使每一个个体都能发挥自己的作用,得到最大的自由、平等与福利。

3、自强不息、厚德载物,体现中国传统文化的精神动力。中华民族在五千年的劳动实践中,逐渐孕育出了自强不息、宽厚包容、艰苦朴素、奋发图强等高尚的品质,这些品质既是中华民族深入血液的精神命脉,同时也是中国优秀传统文化得以延绵千年而不衰的精神动力。这种精神品质可由《易经》中的两句话来体现。“天行健,君子以自强不息”。在中国传统文化中,“天”既是自然之天,代表着自然界,是“自然之所谓也”、“万物之总名也”;同时它也是“道德之天”、“义理之天”,是善、性的根源,是人类至高无上的道德准则,正如《中庸》曾说的那样“天命之谓性,率性之谓道”。基于此,天是永恒不变的,无论经历何种电光火石,盛衰起伏,“天道”都始终保持刚劲稳健、生生不息,“天不变其常”。由此,君子也应效仿天,在面对各种艰难困苦时,都能自我砥砺、奋发图强、坚毅刚强,不被困难所左右。

四、中国优秀传统文化在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中价值实现的途径

(一)坚持马克思主义在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过程中的思想引领

马克思主义是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的统一,是在深刻总结历史运动规律的基础上形成的完整的科学思想体系,解释了世界发展的普遍规律,具有世界性。它在于中国发展的客观实际相结合后,更具有了鲜明的时代特色和民族特色,是先进的世界观和方法论,是社会主义意识形态根本的指导思想。

马克思主义的先进性和科学性,决定了中国传统文化必须在马克思主义理论的指导下进行自身的扬弃,只有这样才能牢牢把握社会主义文化的前进方向。当今社会仍存在“儒化中国”、反马克思主义等思潮,这些思潮都是背离时代发展需求的,在弘扬传统文化时要认真区分。同时,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更应该坚持马克思主义的引导,用科学的理论来武装学生的头脑,抵制各种错误、腐朽思想的影响。

由此,在将优秀传统文化融入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过程中,必须要坚持马克思主义的一元指导,将传统文化放到马克思主义的科学理论中进行选择、积累和扬弃,去其糟粕,取其精华,从而将提取出与时代精神相符合的价值观,应用到大学生的思想政治教育中,避免“全盘西化”或“濡化中国”等错误思潮的影响。在真正使得大学生弘扬和继承老祖宗的优秀精神的同时,又能够用马克思主义的基本观点、理论分析问题,解决问题,明辨是非,正确认识社会思想意识中的主流,看清错综复杂社会现象中的本质,抵御西方思想的渗透。

(二)强化高校大学生的心理价值认同机制

优秀传统文化与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融合绝非一朝一夕的事,要想使大学生能够完整准确地掌握中华民族精神的内在本质和丰富内容,必须先从价值认同上入手,价值认同机制的建立能保证中国优秀传统文化的持久魅力。

价值观的形成是一个潜移默化的过程,要想建立价值认同机制需要多方力量共同努力、协调发展,对传统文化的价值认同包括两个层次,一方面是高校以及教师的认同;另一方面是大学生的认同。

高校是大学生价值观形成的重要外在环境,只有高校重视中国优秀传统文化的教育,才能给大学生学习、接受并传承中国优秀传统文化营造一个良好的氛围。同时,高校对中国优秀传统文化教育的价值认同将在一定程度上促进高校教师对其的价值认同,从而更好地将中国优秀传统文化融入到教学实践中。除了高校的价值取向引导作用外,高校教师自身对中国优秀传统文化的价值认同也至关重要,只有发自内心的高度认同,才能巧妙地将其融入到思想政治教育中。当然,更需要充分考虑大学生的接受性,要从大学生认知、信念、情感、意志等环节寻求对策,使大学生不仅在理论上接受中国优秀传统文化教育,还能将其融入学习生活中,真正做到入脑、入心。

(三)改进高校课程教学,转变对大学生的教育方式

课堂教学是大学校园开展思想政治教育最重要的途径,思想政治教育者通过对教育对象进行知识体系的灌输,从而有效的帮助大学生形成统一、规范的思想道德理念。因而,要想实现二者的有效融合,必须要完善教学内容,改善教育方式。

利用形势与政策等思想政治教育课堂,开设与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相关的课程专题,如可以开设以构建诚信社会、中国传统文化节日探析、爱国主义民族精神培育等为主题的课程,帮助学生在了解传统文化的历史渊源和发展脉络的同时能够结合现实生活,践行传统文化的思想精华和道德精髓。同时,在课程设置上,要科学设计教育内容,重点突出中国优秀传统文化的核心内容,针对当代大学生的思想特点提高思想政治课程的针对性和时效性。例如,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者在进行课程内容引入时,可以从当下与传统文化有关的时事热点事件出发,来引发学生们的思考,比如针对老人摔倒扶不扶的伦理问题、考试作弊的诚信问题、中国传统春节年味缺失等问题促进学生思考讨论。从这些学生关注的、了解的点出发,更容易吸引学生的关注,从而增强这些课程对大学生的吸引力和感染力。

(四)创造绿色高校网络教育环境

当今互联网充斥着各种良莠不齐的网络信息,大学生由于思想认识尚不成熟,尤其是一些刚进入校园的低年级同学,很难对其加以分辨,结果导致思想态度发生偏差。因此,高校教育工作者应承担起净化网络环境,打造绿色校园的义务与职责。通过组织开展有关互联网信息传播的热点讨论,引导大学生相互交流彼此意见与看法。在批判与自我批判中认识到网络环境的纷繁复杂,培养其辨识互联网信息的意识与能力,提升其文化自省、选择和判断能力。

中国传统文化历经几千年的沧桑巨变,留下的不仅仅是历史的尘埃,还有思想上的大智,伦理上的大善,艺术上的大美,科学上的大真,这是中华民族几千年的智慧结晶,更是华夏子孙的宝贵财富,它深深地扎根在每一代炎黄子孙的心中,影响着一代又一代人的思想和行为,最终塑造了勤劳、勇敢、智慧的中华民族形象,形成了世代相传、生生不息的民族精神之魂。这正是中华传统文化能够历经千年而不败的原因,也是当下仍要不断继承和弘扬中华民族精神的重要理由。中国优秀传统文化融入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既是历史的必然,也是时代的需要。通过分析研究看到当前我国教育中存在的问题和不足,同样也看到新的曙光:党和国家领导人对传统文化的高度重视、各高校在融入传统文化过程中的有效实践,都让中华传统文化在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中熠熠生辉,相信“中国梦”的实现就在前方。

[参考文献]

[1]陈守聪,王喜珍.中国传统文化的价值与现代德育构建.光明日报出版社,2013年版.

[2]陈志军,蒲杰明,左益等.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融入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全过程研究.光明日报出版社,2015年版.

[3]顾友仁.中国传统文化与思想政治教育的创新.安徽大学出版社,2015年版.

[4]苏振芳.思想道德教育比较研究.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14年版.

[5]苏振芳.当代国外思想政治教育比较.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14年版.

[6]邓秋柏.中国传统文化与思想政治教育.首都师范大学出版社,2013年版.

[7]习文.教育呼唤“厚德载物”的情怀[J].教育实践与研究,2014(14).

[8]方海茹,赵忠祥.马克思主义与中国文化精神——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文化解释[J].西北师大学报(社会科学版),2014(2).

猜你喜欢
传统文化价值观大学生
带父求学的大学生
大学生之歌
浅析日本“世袭政治”产生的原因及其影响
大学生国学教育中相关概念辨析
价值观就在你我的身边
让大学生梦想成真
他把孤儿院办成大学生摇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