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析党在革命时期密切联系群众的思想与实践

2016-09-20 00:03元建基谭群英
党史博采·理论版 2016年9期
关键词:联系群众路线毛泽东

元建基++谭群英

[摘要]密切联系群众是中国共产党最大的政治优势,脱离群众是革命和建设成败的最大危险。历史考察党在革命时期密切联系群众的内在驱动力、理论实践和作用,探析密切联系群众的动力机制,对于当前加强和改善党的领导,实现中国梦,具有重要的理论和现实意义。

[关键词]密切;联系;群众路线;毛泽东

习近平总书记指出:“密切党群、干群关系,保持同人民群众的血肉联系,始终是我们党立于不败之地的根基。一个政党,一个政权,其前途和命运最终取决于人心向背”。密切联系群众是中国共产党的三大作风之一,也是中国共产党的最大的政治优势。

一、密切联系群众的理论依据

中国共产党密切联系群众的思想是建立在马克思主义哲学基础上的,是马克思主义普遍原理和中国国情相结合的产物。马克思主义最基本的观点之一就是人民群众是社会历史的主体,是历史的创造者。在社会历史发展中,人民群众是社会历史实践的主体,在创造历史中起着决定作用,人民群众是社会物质财富、社会精神财富的创造者、社会变革的决定力量。党的群众路线和密切联系群众的要求正是对这一思想的创造践行。

马克思主义群众史观内在包含着先进政党同人民群众密切联系的必然性。人民群众和无产阶级政党在社会意识形态中互为主体性关系模式,在历史发展进程中辩证统一不可分割。工人阶级政党只有同人民群众保持密切的联系,取得人民群众的拥护,才是不可战胜的。马克思恩格思指出“在实践方面,共产党人是各国工人政党中最坚决的、始终起推动作用的部分”。[1]列宁认为生机勃勃的创造性的社会主义是人民群众自己创造的,只有相信人民的人,投入到人民的创造力源泉中去的人,才能获得胜利。

毛泽东继承了唯物史观的基本立场,将群众史观发展为群众路线的思想和密切联系群众的理念行动。毛泽东努力解答并彰显了人民历史创造的主体地位和作用,并将这种思想体现在政治、经济、文化等各个领域。毛泽东指出“代表先进阶级的正确思想,一旦被群众掌握,就会变成改造社会、改造世界的物质力量”。[2]毛泽东认为无产阶级政党和人民群众在革命建设中互为主体,无产阶级政党作为先进意识的教育者、领导者,被称为“人民教师”,但认知和实践能力有限;人民群众是意识的滞后者和受教育者,但拥有理论实践的批判和检验能力;只有通过先进政党的教育、正确领导才能唤起人民的真正主体力量,只有和群众的共同实践才能创造和改变世界。

二、党在民主革命时期密切联系群众的典范——群众路线的创立和发展

回顾党的革命历程,党最大的政治优势是密切联系群众,走群众路线。民主革命实践证明:人民群众是党的根基、血脉、力量之源,密切联系群众是党的优良传统,依靠群众是党的政治优势,善于做群众工作是党的必胜法宝。群众路线在革命时期的创立发展,也正是党密切联系群众理论思想的发展和实践。

1、密切联系群众理论的奠基

群众路线是毛泽东思想的活的灵魂之一,是毛泽东为代表的中国共产党在大革命失败后,在井冈山艰苦斗争实践中初步形成的。中国共产党建党后,就明确提出,党的任务是为中国广大人民的利益而奋斗,进行革命活动要发动群众,依靠群众。党在1922年7月的《组织章程决议案》里就指出“党的一切运动都必须深入到广大的群众里面去”,但是党对群众的理解还比较狭隘,局限于对广大工人和知识分子精英的认识,缺乏对广大农民力量的认识和对农民的团结。

2、密切联系群众路线理论的初步形成

大革命的爆发,党与广大工农的深入革命合作,促使毛泽东等革命者重视农民在革命中的地位和作用。毛泽东在《中国社会各阶级的分析》、《湖南农民运动考察报告》中表达了民主革命中放手发动农民、建立农民政权和武装革命,密切联系工农群众搞革命的思想。1929年12月,在《古田会议决议》中,毛泽东首次明确使用了“群众路线”的概念,指出党的一切工作,在党的讨论和决议之后,要经过群众路线去执行,即先党内后党外的群众工作方法,标志党密切联系群众路线的初步形成。

3、密切联系群众路线理论的完善

毛泽东在1934年1月瑞金的第二次全国工农兵代表大会上发表《关心群众生活,注意工作方法》的讲话,指出:“要得到群众的拥护要群众拿出他们的全力放到战线上去吗?那末,就得和群众在一起,就得去发动群众的积极性,就得关心群众的痛痒,就得真心实意地为群众谋利益。”并强调要注意“解决群众的穿衣问题,吃饭问题,住房问题,柴米油盐问题,疾病卫生问题,婚姻问题”。还说:“假如我们对这些问题注意了,解决了,满足了群众的需要,我们就真正成了群众生活的组织者,群众就会真正围绕在我们周围,热烈地拥护我们。”[3]在《反对本本主义》中认识到了正确的策略在群众中产生,正确的政策是从群众中来到群众中去,强调党要用政策、策略去动员组织、教育群众,用说服教育、实际具体的方法而非官僚主义、命令主义的方法。

4、抗战时期党的密切联系群众思想和实践进一步发展成熟

延安整风运动中,毛泽东对群众路线的理解更为深刻,概括为成熟的理论教育党的干部,如1943年《关于领导方法的若干问题》中就系统阐述了群众路线的工作方法,即从群众中来,到群众中去。在抗战的艰难岁月中,党在艰苦卓绝的斗争中,牢记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宗旨,密切联系更广泛的群众,践行并发展党的群众路线。党的七大从党的性质、宗旨的角度,全面阐述了群众路线的基本含义,形成了一切为了群众,一切相信群众,一切依靠群众,从群众中来,到群众中去的群众路线。标志群众路线的成熟。

总之,正是党在民主革命时期,密切联系群众,践行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宗旨,践行群众路线,党领导的革命力量才不断发展壮大,最终取得了民主主义革命的胜利。历史说明,党所取得的一切成就,都是与密切联系群众分不开的。党的历史就是一部坚持群众路线的历史。

三、密切联系群众的动力机制和思考

毛泽东对中国民主革命斗争经验概括,创造性地提出群众路线的基本思想,将群众路线作为党领导革命的根本工作路线和方法,有其特有的社会背景和动力机制,正是这种机制将党的宗旨、使命、先进性和广泛又分散的革命力量有效整合,汇聚了史无前例的革命洪流,推翻了三座大山,建立人民当家做主的新政权,开辟了中国历史的新纪元。

1、残酷的阶级斗争构造了党密切联系群众的外在驱动力

党在革命中应运而生,残酷的革命斗争使党有强烈的革命思维模式,用群众运动的方式贯彻党的群众路线,迅速动员和高效组织革命力量,对反动力量进行坚决和彻底的斗争。近代中国在西方侵略奴役下沦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将中国原有的封建地主同农民阶级的矛盾变为中华民族同帝国主义,封建主义与人民大众的矛盾。中国社会的裂变使得内外反动势力相互勾结,鱼肉百姓,镇压革命,使得中国的民主革命变得异常艰难。大革命的失败和反革命的反扑,客观强烈要求党必须总结反思、寻求新的革命道路和力量。正是大革命的洗礼和失败血的教训,党的群众路线和新的革命道路在艰苦的土地革命斗争中形成发展。正如毛泽东所说,中国社会是一个两头小中间大的社会,谁能争取多数人的信任支持,谁就能取得最后胜利,党领导的无产阶级革命就是在敌强我弱的残酷斗争环境下,团结工农和各革命阶级,走群众路线取得的。

2、党的理想信念及宗旨是革命时期密切联系群众的内在驱动力

马克思恩格思讲到“在无产者不同的民族的斗争中,共产党人强调和坚持整个无产阶级共同的不分民族的利益;另一方面,在无产阶级和资产阶级的斗争所经历的各个发展阶段上,共产党人始终代表整个运动的利益。”表明了共产党人的先进性和人民群众利益的一体性。中国共产党是工人阶级的先锋队,同时也是中国人民和中华民族的先锋队,密切联系群众,一切为了群众,谋求群众利益,这是党的性质和宗旨的要求和体现,更是党的价值追求,因而密切联系群众,走群众路线,在革命实践中解答为了谁、依靠谁、怎样做的问题,是中国共产党的历史使命和任务。

3、党的建设是密切联系群众的制度保障力

中国共产党成立之初就用制度和章程明确了党的宗旨、性质和目标,就为党走群众路线,密切联系群众提供了最强大的制度保障。如党的思想建设,以无产阶级思想克服和改造各种非无产阶级思想,坚定理想信念,坚守共产党人精神追求,确保党的制度建设的方向,和为人民服务的宗旨。如红军的三湾改编,将党支部建到连队,实现党对军队的绝对领导,保障了军队是革命的军队、人民的军队;农村根据地农村政权建设中用制度对农民利益的维护和保障,激发了农民阶级革命的积极性;党的延安整风运动,开展批评与自我批评,纠正了党在过去十年的错误思想,用毛泽东的实事求是思想作为党的指导思想,密切联系群众,走农村包围城市的武装革命道路实现革命的胜利。

历史考察党在革命时期密切联系群众的驱动力、理论实践和作用,探析密切联系群众的动力机制,对于当前加强和改善党的领导,实现中国梦,具有重要的理论和现实意义。在社会主义建设新的历史时期,党面临执政考验、改革开放考验等八大严峻考验。能否经受住这些考验、战胜这些危险,最根本的就是看党与人民群众的联系是远了还是近了,必须创造性的开展群众工作,急人民之急,想人民之想,以改革创新精神推进党的建设新的伟大工程,必须全面提高党的建设科学化水平,加强党的执政能力建设、先进性和纯洁性建设。

[注释]

[1][4]马克思,恩格斯.共产党宣言[M].人民出版社,1999:40.

[2]毛泽东文集(第8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9:320.

[3]毛泽东选集(第1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9:320.

猜你喜欢
联系群众路线毛泽东
抗美援朝,毛泽东立国之战
1949,毛泽东点将
浅谈平面图与立体图的思维培养
吴自立“闹事”与毛泽东复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