尹 洧 周小凡 李文洁
涉氨企业的风险评估与应急预案
尹 洧 周小凡 李文洁*
本文就涉氨企业的风险评估报告提出编制要点,在风险评估的基础上通过对有关案例的分析,提出应急预案中应该注意的问题,并指出在紧急情况下针对氨气泄漏的预防与控制措施。
氨气;涉氨企业;环境风险评估;应急预案
涉氨企业系指氨气或液氨生产、使用、储存、销售的生产经营单位,由于氨的毒性、挥发性和爆炸性,事故发生率较高。涉氨企业因使用不当、设备老化等原因造成氨泄漏事件,并由此引发环境事件,会影响社会稳定,引起社会广泛关注[1]。
氨气(液氨),分子式NH3,分子量17,常温下为无色,具有刺激性的气体,熔点-77.7℃,沸点-33.5℃,爆炸极限为15.7%~27.4%,与空气混合能形成爆炸性混合物。遇明火、高热能引起燃烧爆炸。与氟、氯等接触会发生剧烈的化学反应。若遇高热,容器内压增大,有开裂和爆炸的危险。1体积水在通常状态下可以溶解500~600个体积的氨,饱和的氨水浓度可达30%,氨水呈碱性,易分解放出氨气,温度越高,分解速度越快,可形成爆炸性气氛。若遇高热,容器内压增大,有开裂和爆炸的危险。氨遇油类或可燃物存在时,能增强燃烧危险性。LD50350mg/kg(大鼠经口),LC501390mg/m3(大鼠吸入4h)。接触液氨可引起严重灼伤。水溶液对皮肤、粘膜和眼睛有腐蚀性,轻度出现流泪、咽痛、咳嗽或水肿;中毒症状加剧,呼吸困难;重度可发生中毒性肺水肿、剧烈咳嗽、咳出大量粉红色沫痰、昏迷、休克;高浓度氨可引起反射性呼吸停止。全国有氨生产厂家500多家,液氨用作冷冻机的冷媒,氨还用于制造氮肥、硝酸、铵盐,广泛应用于化工、轻工、化肥、制药、合成纤维、塑料、染料等。
近10年来涉氨的污染事件统计,见表1。
从液氨的理化性质可以看出,由于液氨的沸点为-33.5℃,一旦泄漏在常温常压条件下,将立即气化,氨气比空气轻,还会吸附空气中的水蒸气。 氨气的短时间接触容许浓度(PC-STEL)为30mg/m3[3],但是其嗅阈值很低,为0.6mg/m3,公众反映敏感,易引起社会不稳定。所以液氨泄漏引发的突发环境事件的污染物首先是气态污染物。
由于液氨气化后的氨气溶于水,在应急救援时为了防止气态污染物扩散,常常采用雾状水(水或稀酸水)喷淋的方法,易产生次生的水污染,氨的水溶液呈碱性。如果喷淋水或者消防退水没有得到妥善处置,就有可能会污染土壤或者地表水。
表1 近10年来涉氨的污染事件[2]
在编写涉氨企业突发环境事件风险评估时,除了应该按照《企业突发环境事件风险评估指南(试行)》[4]的要求外,重点需要关注以下几个方面。
(1)在《企业突发环境事件风险评估指南(试行)》附录B中,氨的临界量为7.5t[4],液氨钢瓶通常标注为50kg、200kg、500kg等。在一般化工企业中液氨作为原辅料使用,可以依据包装容器的标注的重量来计算Q值。但是如果液氨在制冷系统中作为制冷剂使用,就另当别论了。因为制冷系统中氨只是液态和气态的转换,氨不仅仅存在于储氨罐中,制冷系统中管线换热器中都有氨的存在,应当计算整个制冷系统中氨的总量。一般可以在制冷系统的说明书中查到,或者第一次充装液氨的数量作为计算Q值的依据。
(2)在评估企业生产工艺与环境风险控制水平(M)时,对生产工艺要考虑到反应条件,如涉及高温(反应温度≧300℃)、高压(压力容器设计压力≧10.0MPa)、易燃、易爆的,要加分,对于涉及到合成氨工艺、胺基化工艺也要加分。再综合Q值、M值、E值(环境风险受体)确定环境风险等级。
(3)涉氨企业不论是否确定为一般风险、较大风险、重大风险的等级,都应该进行源强分析,考虑在最不利气象条件下,计算泄漏时的影响范围[5]。首先计算浓度分布,然后按GBZ 2.1-2007《工作场所有害因素职业接触限值》[2]规定的短时间接触容许浓度,给出该浓度分布范围,绘出等值线图。
(4)由于液氨泄漏主要的环境风险是氨气对周边公众的影响,因此调查周边影响范围内的人口数量是非常重要的工作,要确定联系方式和联系人,尤其需要注意环境敏感目标,如医院、学校、养老院、居民住宅等。
(5)涉氨企业应有的基本风险应急物资和防控设施主要包括有:风向标(用于明确无关人员疏散方向)、气体泄漏报警装置、紧急喷淋装置(用于吸收泄漏的气体)、围堰、事故池(和围堰相通,用于收集喷淋水)、洗眼器、警戒线、建筑物排风装置等。
无论是预防还是应急处置突发环境事件,建立动态管理机制尤为重要。从表1可以看出,涉氨的突发环境事件多源于危险化学品储存设备的多年失修,或随着环境变化导致氨的泄漏。从管理角度来看,都表现为对危险化学品缺乏动态管理。为了有效预防和处置涉氨污染事件,在安全生产监督管理部门加强对企业安全生产的监督基础上,环保部门辅以涉氨风险源普查和环境安全风险评估工作,同时强化环境安全风险管理。
5.1 液氨企业的操作注意事项
严加密闭,提供充分的局部排风和全面通风。操作人员必须经过专门培训,液氨的储、运和使用人员必须持证上岗。严格遵守操作规程。建议操作人员佩戴过滤式防毒面具,半面罩;戴化学安全防护眼镜,穿防静电工作服,戴橡胶手套。远离火种、热源,作业场所严禁吸烟。使用防爆型的通风系统和设备。防止气体泄漏到工作场所空气中。避免与氧化剂、酸类、卤素接触。搬运时轻装轻卸,防止钢瓶及附件破损。配备相应品种和数量的消防器材及泄漏应急处理设备。工程控制:严加密闭,提供充分的局部排风和全面通风。提供安全淋浴和洗眼设备。呼吸系统防护:空气中浓度超标时,建议佩戴过滤式防毒面具,半面罩。紧急事态抢救或撤离时,必须佩戴空气呼吸器。眼睛防护:戴化学安全防护眼镜。身体防护:穿防静电工作服。手防护:戴橡胶手套。其他防护:工作现场禁止吸烟、进食和饮水。工作完毕淋浴更衣。保持良好的卫生习惯。
5.2 液氨储罐的要求
液氨储罐的基础、防火堤及有关的码头、管架、管墩等,均应采用非燃烧材料,其耐火极限不应低于3h;液氨储罐的承重支柱耐火极限不应低于1.5h;液氨储存场所应设氨气体检测报警仪或可燃气体监测报警仪;液氨罐区内,不应布置无关的管道。
液氨储罐的防火间距应符合以下要求:
(1)卧罐之间的防火间距一般为1.0倍卧罐直径,且不宜大于1.5m。
(2)球罐之间的防火间距,有事故排放至火炬或吸收处理装置时,不应小于0.5倍球罐的直径;无事故排放至火炬的措施时,不应小于1.0倍球罐的直径。
(3)同一罐组内球罐与卧罐的防火间距,应采用较大值。
(4)两排卧罐的间距,不应小于3m。
(5)相邻罐组储罐间的距离,不应小于16m。
液氨储罐区应设置防火堤。防火堤应在满足耐燃烧性、密封性和抗震要求的前提下,综合考虑安全、占地、投资、地形、地质及气象等条件,还应考虑到罐组容量及所处位置的重要性、周围环境特点及发生事故的危害程度、施工及生产管理、维修工作量及施工、材料来源等因素,因地制宜,合理设置,使其达到坚固耐久、经济合理的效果。
5.3 液氨的装卸
铁路和汽车的液氨装卸设施,应符合下列规定:
(1)液氨装卸站的进、出口,应分开设置;当进、出口合用时,站内应设回车场。
(2)采用液氨泵充装时,其液氨装卸车鹤位与充装泵的距离,不应小于8m。
(3)在距装卸车鹤位10m以外的装卸液氨管道上,除设置便于操作的紧急切断阀外,应设置远程切断装置。
(4)液氨装卸车,应采用液下装卸方式。
(5)液氨的铁路装卸栈台,每隔60m左右,应设安全梯。
(6)液氨的铁路装卸栈台宜单独设置;当不同时作业时,也可与可燃液体装卸共台设置。
(7)液氨汽车装卸车鹤位之间的距离,不应小于4m。
(8)液氨的汽车装卸车场,应采用现浇混凝土地面。
5.4 储存
储存于阴凉、通风的库房。远离火种、热源。库温不宜超过30℃。应与氧化剂、酸类、卤素、食用化学品分开存放,切忌混储。采用防爆型照明、通风设施。禁止使用易产生火花的机械设备和工具。储区应备有泄漏应急处理设备。
5.5 运输
铁路运输时限使用耐压液化气企业自备罐车装运,装运前需报有关部门批准。采用钢瓶运输时必须戴好钢瓶上的安全帽。钢瓶一般平放,并应将瓶口朝同一方向,不可交叉,高度不得超过车辆的防护栏板,并用三角木垫卡牢,防止滚动。运输时运输车辆应配备相应品种和数量的消防器材。装运该物品的车辆排气管必须配备阻火装置,禁止使用易产生火花的机械设备和工具装卸。严禁与氧化剂、酸类、卤素、食用化学品等混装混运。夏季应早晚运输,防止日光曝晒。中途停留时应远离火种、热源。公路运输时要按规定路线行驶,禁止在居民区和人口稠密区停留。
5.6 泄漏处理
在卸氨过程中一旦发生液氨泄漏,当泄漏的氨浓度较大时(大于50ppm或40mg/m3),停止卸氨,停运卸料压缩机,切断压缩机电源,关闭相关阀门,消防喷淋系统自动进行喷淋。有关人员撤离到安全区域,立即向值长报告。当泄漏的氨浓度降低后(用测氨仪测量小于上述浓度),抢险人员佩戴好正压式空气呼吸器,穿戴好防护服、胶鞋、防护眼镜后才能进入事故现场进行漏点处理。当发生泄漏的氨着火时,要使用雾状水、消防水、干粉、二氧化碳或砂土作为灭火剂。处置时应尽可能先切断泄漏源;若不能立即切断泄漏源,则不允许熄灭正在燃烧的气体;同时可手动用应急水淋浇漏氨部位,通过喷水冷却容器、稀释氨气。应急处置结束后,应用消防水对泄漏区域进行冲洗,冲洗水应流入事故池,经废水泵打入中和池;漏气容器要妥善处理,修复、检验后才能再投入使用。
发生液氨泄漏时,企业要及时启动应急预案,采取紧急措施,可以避免或者最大程度减少液氨的泄漏,减少对周边环境的影响,避免周边公众受到伤害。应急预案在以下几个方面需要特别明确:
(1)涉氨企业应该切实按照《企业突发环境事件风险评估指南(试行)》[4]和DB 41/866-2013《液氨使用与储存安全技术规范》[6]规定的技术要求,制定好应急预案。
(2)应急救援组织中现场抢险人员应该明确到具体人员,应该是以现场工作人员为主,熟悉工艺流程,液氨的基本理化性质,熟悉现场环境及设备,熟练使用个人防护器材(正压呼吸器等)。
(3)应急救援组织中应该有专门的机构明确及时通知周边公众疏散,发生事故时经现场指挥同意,及时通知周边公众向正确的方向疏散。
(4)应急预案中应考虑到特殊情况下的应急应对措施,如突然停电、自然灾害(地震、洪水)等。
(5)由于氨气泄漏事故的后果比较严重,企业的应急预案要与地方环保部门、周边单位(包括环境敏感点)应急预案进行衔接与联动。
[1] 赵明. 涉氨单位环境安全问题解析[J].安全,2016,37(4):1-3
[2] 环保部环境应急指挥领导小组办公室.突发环境事件典型案例选编[M].北京:中国环境出版社,2011
[3] 中华人民共和国卫生部.GBZ 2.1-2007 工作场所有害因素职业接触限值 第1部分:化学有害因素[S].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2007
[4] 环境保护部.关于印发《企业突发环境事件风险评估指南(试行)》的通知,(环办[2014]34号).2014
[5] 国家环境保护总局.HJ/T 169-2004 建设项目环境风险评价技术导则[S].2004
[6] 河南省质量技术监督局.DB 41/866-2013 液氨使用与储存安全技术规范[S].2014
尹洧:高级工程师,原北京市化学工业研究院总工;周小凡:高级工程师,原北京市环境保护局副总工,应急工作办公室主任;李文洁:高级工程师,原北京市安全生产监督管理局危险化学品处处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