吉 晖
(武汉大学 国际教育学院,湖北 武汉 430072)
汉语二语习得语篇话语标记使用考察
吉晖
(武汉大学 国际教育学院,湖北 武汉 430072)
正确理解与准确使用汉语话语标记是汉语学习者语用能力不可缺少的一部分。一般情况下,外国留学生使用话语标记的频率低于母语者;汉语越熟练的学习者使用话语标记的频率越高,并且他们在话语标记的类型使用及功能使用上与母语者没有显著差异。外国留学生所身处的社会文化语境成为其最大的语用输入,他们在与目的语群体频繁的社会文化互动中习得话语标记。
语用能力;话语标记;二语习得;文化互动
引论
20世纪80年代,在语用学理论和中介语(interlanguage)研究的基础上产生了一门新兴学科——语际语用学(interlanguage pragmatics)。语际语用学“着重探讨人们在特定的语境下如何实施第二语言的语言行为和如何理解这些行为”①何自然:《什么是语际语用学》,《国外语言学》1996年第1期。。语际语用学的出现是第二语言习得研究领域的一大突破。第二语言学习者的语言能力不只表现在对句法、形态、语义、音位等要素的习得,理解与实施语言行为的语用能力同样是二语学习者交际能力的重要组成部分。
在汉语学习过程中,外国留学生的语用能力是其汉语交际能力的重要组成部分。学习者得体而有效的交际离不开对各种汉语语用知识及良好汉语语用能力的掌握。教师要取得良好的教学效果,也必须深入了解留学生汉语语用习得的特点及发展规律。在诸多的语用知识与语用能力中,对话语标记的正确理解与准确使用是外国留学生语用习得不可缺少的一部分。这是由话语标记的语用功能决定的。话语标记的本质是为进行中的话语提供语境坐标。在交际过程中,话语标记可以凸显交际者的主观态度及交流意图,对语篇连贯和互动交际非常关键。因此,理解与掌握汉语话语标记的语用功能对于保障外国留学生在现实生活中有效而准确地进行人际交流至关重要。
目前,西方语言学界关于话语标记的习得研究主要集中在三个方面:二语学习者话语标记的使用特征、话语标记习得的影响因素以及话语标记教学研究。相关的研究成果有:Trillo’s(2002)②Trillo, Jesu′s R., “The pragmatic fossilization of discourse markers in non-native speakers of English ”, Journal of Pragmatics, vol 34, 2002, p.769-784.、Hellermann,J.(2007)③Hellermann, J. & A. Vergun., “Language which is not taught: The discourse marker use of beginning adult learners of English” , Journal of Pragmatics, vol 39, 2007, p.157-179.、Hernandez,T. A.(2011)④Hernandez, T. A., “Re-examining the role of explicit instruction and input flood on the acquisition of Spanish discourse markers”,Language Teaching Research, vol 15, 2011, p.159-182.等。而国内以汉语作为第二语言的话语标记习得研究却非常少见。鉴于此,本文将从共时研究的角度出发,实证对比分析外国留学生口语与汉语母语使用者口语两类语料,探讨如下几个问题:外国留学生在口语交际中如何使用话语标记?与母语者比较,各类型话语标记在外国留学生口语中的频率特征和功能分布是怎样的?外国留学生习得各类型话语标记的途径和方法有哪些?通过对外国留学生口语语篇中话语标记使用状况的多维考察,以期对汉语作为第二语言的语用教学有所裨益。
>(一)研究对象
本文研究对象包括90名在华外国留学生和70名中国学生。90名外国留学生分别来自13个不同国家*这些国家分别是:韩国(62)、越南(10)、日本(5)、印尼(2)、哈萨克斯坦(4)、澳大利亚(1)、奥地利(1)、俄罗斯(2)、保加利亚(1)、波兰(1)、法国(1)、德国(1)、蒙古(1),括号里为人数。,汉语口语水平分布在三级、四级、五级等层级*口语水平,采用总体等级评价方法(Holistic Rating),即根据某一总体水平等级量表来对留学生的汉语口语水平作出总体评价。本文采用口语评分五级标准,1为最低,5为最高。90名受试者中,水平级别1、2级0人,水平级别3级的32人,水平级别4级44人,水平级别5级14人。,平均年龄23岁。70名中国学生均为在校大二学生,专业分布比较广泛,平均年龄19岁。
>(二)数据收集与统计
本文研究采集的是自述语篇语料。自述语篇,也称为独白语篇,即说话人在规定时间内就特定的话题进行不间断的陈述而形成的语篇,自述过程中没有交谈对象,这点区别于会话语篇。本文选用的自述话题包括两种类型:介绍性话题和论说性话题。语料收集过程采取口语考试的形式。收集外国留学生口语语料,要求每位被测学生就给定的两个话题进行三分钟的介绍或论说;收集中国学生口语语料,要求每位被测学生就给定的一个话题进行两分钟的介绍或论说。两类学生口语内容均由专业录音笔采录,录音文件转写后整理成两个文本语料库:外国留学生自述语篇口语语料库(录音时长270分钟,转写文本共41,939词次)和中国学生自述语篇口语语料库(录音时长140分钟,转写文本共29,432词次)。本文采用北京语言大学CCRL检索工具对语料库数据进行词形分析、词条检索和词频统计。
(一)外国留学生话语标记类型的外部比较
通过对语料的进一步检索、分析、筛选,两类语料库中话语标记的类型及相关频次频率的统计结果如表1所示*外国留学生口语中话语标记“嗯”、“呃”出现的频率很高(每万词235.1),经常与语音停顿并现,其功能单一,主要帮助说话者思索填词,是外国留学生口语表达欠流利的主要标志。因此,从研究目的出发,我们不将“嗯”“呃”纳入表1的统计结果。。
1. 类型
表1显示,在自述语篇中,外国留学生口语中出现的话语标记包括 “那个”、“然后”、“就是”、“所以”、“但是”、“这个”、“而且”、“那么”等类型,以指代类话语标记和承续类话语标记为主。与中国学生的统计结果比较,两者在话语标记使用类型上不存在差异。
表1 两类语料库话语标记频次频率比较(降序)*外国留学生的频次频率统计基于41,939词次文本语料,中国学生的频次频率统计基于29,432词次文本语料。频次,指话语标记在统计语料中出现的总次数。频率,本文统计的是每万词次中话语标记出现的频率。
2. 频率
在使用频率上两者差异较为显著。表1中,外国留学生话语标记出现频率最高的前三类分别是: “那个”、“然后”、“就是”;中国学生话语标记出现频率最高的前三类则是:“然后”、“就是”、“但是”。其中,话语标记“然后”、“就是”出现重合,在两类语料库中均位列频率前三。话语标记“那个”在外国留学生口语中出现频率最高,而在中国学生口语中出现频率很低。统计话语标记出现的总频率,外国留学生为120.65,中国学生为205.21。这表明,在自述语篇中汉语学习者与母语者在话语标记使用上存在一定差异,外国留学生的话语标记使用频率低于母语使用者。
(二)外国留学生话语标记类型的内部比较
汉语水平这一变量对话语标记的使用会不会带来影响?前文已说明,被测外国留学生汉语水平分布在3、4、5三个层级。从表2的统计可以看到,不同水平层级的学习者在话语标记“那个”、“然后”、“但是”使用频率上存在显著差异。
表2 不同水平外国留学生话语标记使用频率
其中,水平层级为三的学习者话语标记使用频率最低,水平层级为五的学习者使用频率最高。表2的数据说明,汉语越熟练的学习者使用话语标记的频率会越高。
除了话语标记的类型与出现频率,留学生话语标记使用的功能分布与母语者是否存在差异?为此,我们选取留学生口语中出现频率最高的三类话语标记“那个”、“然后”、“就是”作进一步分析。
(一)话语标记“那个”
“那个”在现代汉语中用作指代词,可以代替名词,指称事物、情况及原因。在共时平面下,它的指代功能弱化、迁移后又衍生出话语标记的用法。在外国留学生自述语篇中,话语标记“那个”的主要语用功能表现为延续当前话题,保持自述的连贯,具体来看包括信息详述、信息接续、信息填充等分功能。
1. 信息详述
话语标记“那个”可引入对某一话题信息的详述内容,如例(1)、(2)所示。
(1)中老年人最好的养身方法就是跑^*“^”表说话过程中的短暂停顿,文中各例句皆同。跑步,有很多的方法可以保养^保养身体,延年益寿,但是我觉得^跑步的是最好的方法,那个,中年人可以跑步速度快一点,老年人可以散散步。
(2)首先呢,身体方面,那个,呃,多喝水,有^还要尽量锻炼身体,还有规律的生活。
例(1)中,前面的分句指出跑步是最好的健身方法,“那个”后的分句则详述中老年人如何跑步健身。例(2)中,“那个”后分句详述了三个身体方面的益寿方法。深入分析,我们可以发现话语标记“那个”前后分句在逻辑上存在总分的语义关系。
2. 信息接续
话语标记“那个”还可用于接续一个尚未完成的话题,话语标记前后的分句间大多存在条件或因果的逻辑语义关系,如例(3)、例(4)所示。
(3)要是在波兰出现这个问题,那个,会^影响,嗯,综合国家的状态。
(4)有过多的压力是^不对的,因为,^嗯,人生,^有压力嘛,那个,什么事情都^做不好。
3. 信息填充
外国留学生在自述过程中,经常会遇到“找不到合适的词语表达”、“想不起要说的内容”等情况。此时,话语标记“那个”的信息填充功能可用来避免表达真空的出现,给说话人争取更多的思考、修正时间,从而保证当前话题的延续性和连贯性,如例(5)、例(6)所示。
(5)这样计划^你能够^慢慢地提高自己的思维能力、逻辑结构,不^不去,那个,不去想一些很烦恼的事情^,不总为自己的未来担忧,慢慢地计划自己的未来,完成/去完美自己的未来。
(6)每个家庭只生一个孩子,那么这样就会出现老龄化的问题,呃,但是也要办理好,那个,呃,生育的计划,不要像东方人,呃,就生太多了。
(二)话语标记“然后”
“然后”从连词语义弱化为表组织言谈的话语标记。在外国留学生自述语篇中,话语标记“然后”的语用功能主要表现为引入补充说明、引入事件的发展等。
1. 引入补充说明
在叙述或评论某一事物或对象的过程中,说话人可使用“然后”补充说明该事物对象的性质特征或相关看法,如例(7)、例(8)所示。
(7)因为^有爸爸的影响,我爸爸很喜欢大海,然后喜欢游泳。
(8)感觉到中国的小吃的多样性,我觉得^肉夹馍有很多不同地方的味道。在北方我吃到肉夹馍的时候,然后,做法也不一样,就在北方的时候,面包很厚一些,还加一个鸡蛋之类。
2. 引入事件发展
说话人在叙述事件的过程中,话语标记“然后”高度符号化、抽象化为事件的时间标志,引导事件向前发展,如例(9)所示。
(9)然后,嗯,也可以^跟那些人做朋友,然后^交流一些想法,也可以参考那些人的计划,嗯,然后^有时间可以去培训,上培训班,还有自己^可以去看书。
(三)话语标记“就是”
在外国留学生自述口语中,话语标记“就是”主要发挥其语篇功能,具体包括补充说明、信息修正、信息填充等。
1. 引入补充说明
(10)现在^现在的年轻人的压力其实挺大的,因为,^呃现在的经济状况也不太好,就是经济萧条的那种状态。
(11)我也是一个大学生,呃,我是一个特殊的大学生,就是在中国留学生活的大学生。
例(10)“就是”引入“经济萧条”来补充说明当前不太好的经济状况。例(11)“就是”引入在中国留学生活来说明自己的特殊性。
2. 信息修正
(12)嗯,我经常^就是我每天去^上游泳课。
(13)所以,呃,一定要发展就是预防^老龄化的问题。
例(12)中“就是”将“我经常”修正为“我每天”。例(13)将“发展”修正为“预防”。
3. 信息填充
话语标记“就是”也可用于信息填充,往往与其他话语标记连用,如“怎么说呢”、“这个”、“嗯”、“呃”,为说话人争取思考时间寻找恰当表达方式,如例(14)、例(15)所示。
(14)他们做很多事情都是为我们着想的。连这种小事都要父母帮忙的话,我觉得嗯^这是嗯^有点不孝顺。而且嗯^就是,怎么说呢,嗯,没有/对父母没有一点感恩的心。
(15)第二,嗯,最好大概三次运动,就是这个,呃,我们的生活会更健康。
针对母语者使用话语标记“那个”、“然后”、“就是”的情况,国内学者李咸菊(2008)*李咸菊:《北京口语常用话语标记研究》,北京语言大学博士学位论文,2008年。、郭风岚(2009)*郭风岚:《北京话话语标记“这个”、“那个”的社会语言学分析》,《中国语文》2009年第5期。、刘丽艳(2011)*刘丽艳:《汉语话语标记研究》,北京:北京语言大学出版社,2011年。、方梅(2000)*方梅:《自然口语中弱化连词的话语标记功能》,《中国语文》2000年第5期。、马国彦(2010)*马国彦:《话语标记与口头禅——以“然后”和“但是”为例》,《语言教学与研究》2010年第4期。、姚双云(2012)*姚双云:《自然口语中“就是”话语标记功能的浮现》,《世界汉语教学》2012年第1期。等已有深入的研究,我们搜集的中国学生口语语料进一步验证了诸多学者的功能分析结果。限于篇幅,我们此处不再一一展开例析。通过两者的比较,我们认为,外国留学生自述语篇中所使用的话语标记语用功能的分布是全面的;汉语熟练的留学生在话语标记的类型使用及功能使用上与母语者没有显著差异。
不少研究证明,第二语言语用能力是可以通过课堂教学获得的*刘润清:《语用习得的认知特性和影响因素述评》,《外语教学与研究》2005年第3期。。与此同时,学习者的语用输入与其所处的社会文化背景息息相关。结合教学语境考察与相关理论的分析,我们认为外国留学生习得话语标记离不开课堂语境和社会文化语境的影响,而社会文化语境中的互动是其语用能力习得的主要途径。
(一)课堂教学
在课堂教学语境下,学习者的语言输入主要来自教材和教师。因此,我们考察了汉语课本和教师课堂语言两项内容。
1. 汉语课本
我们抽样选取了两套口语教材:《中级汉语口语》*刘德联:《中级汉语口语》,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1996年。和《高级汉语口语》*刘元满:《高级汉语口语》,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1999年。,对教材中出现的话语标记类型及频次进行了统计,结果如表3所示。
表3 口语教材话语标记统计
从表3的统计来看,口语教材中出现的话语标记以“人称代词+V”类话语标记(如“我看”、“我说”、“你看”、“你说”、“你想”等)以及叹词类话语标记(如“哎”)为主。在实际口语中大量出现的弱化连词类话语标记(如“然后”、“所以”、“但是”、“就是”等)及指代类话语标记(如“这个”、“那个”)等没有出现。
这两本教材具有一定的代表性,当前汉语教材使用话语标记的特征大体可以归纳为两点:一是教材使用的话语标记的类型和功能是不完整的;二是话语标记并未作为专门的语言教学项目出现。现有教材中出现的话语标记仅仅被用于保障课文语篇的自然与连贯,其语用功能并没有作为语言学习要点出现在课文注释及相关练习中,这与Hellermann(2007)*Hellermann, J. & A. Vergun., “Language which is not taught: The discourse marker use of beginning adult learners of English”, Journal of Pragmatics, vol 39, 2007, p.157-179.谈到的英语教材情况相同。
因此,部分话语标记类型在教材中的少量出现会给学习者带来隐性的语用输入,提升他们对话语标记的感性认知,为以后的语用习得奠定基础。但我们也要看到,教材中出现的话语标记不足以成为留学生话语标记习得的主要途径。
2. 教师课堂语言
对于外语学习者来说,教师课堂语言也是其语言知识的重要来源。而值得注意的是,教师课堂语言往往是一种经过修正的语言,即教师面向学习者所说的言语与面向本族语者所说的言语是不同的。为了保证交流的顺利,教师往往会根据学习者的语言水平调整自己的话语。教师课堂语言呈递进式的特点,它的复杂程度随着学习者语言水平的提高而不断增加。面向中高级水平的汉语学习者,汉语教师所使用的课堂语言不再是保姆语言(caretaker speech),它的复杂程度逐渐向真实的本族语者接近。那么,此时教师课堂语言会出现一定的话语标记,而这也就成为外国留学生习得该语用能力的又一来源。为了解教师课堂语言的真实情况,我们分析了三位汉语教师面向中级班授课的课堂录像*每位教师均为一课时(45分钟),共统计三课时。授课对象为成人大学生。课型为综合课(一课时)、口语课(两课时)。三位教师分别用Xu、Zhang、Tao表示,均教学经验丰富,能较好地运用课堂语言。,并对其课堂语言中所使用的话语标记类型及频次进行了统计,结果如表4所示。
表4 教师课堂语言话语标记类型
从表4的统计来看,教师课堂语言中话语标记的类型及频次不多。但是,与汉语教材中的话语标记类型比较,两者又呈现出一种互补,如弱化连词类话语标记的出现等。因此,我们亦可推断,汉语教师课堂语言对于留学生习得话语标记也带来了潜移默化的影响。
(二)社会文化语境
如前所述,无论是汉语课本还是教师课堂语言,外国留学生在汉语课堂教学语境下获得的是有限的语用输入,尚不足以发展成由目的语系统元语用意识支配话语的能力。那么,外国留学生习得话语标记的主要途径和动因究竟是什么?
Schumann(1978)提出了“文化适应模式”理论*Schumann, J., The acculturation model for second language acquisition, In R. Gingras (Ed.), Second Language Acquisition and Foreign Language Teaching. Arlington, VA: Center for Applied Linguistics, 1978, p.27-50.。Kasper & Schmidt(1996)研究发现,在目的语环境中学习外语比在非目的语环境中学习外语更利于语用能力的提高,语用习得与社会文化背景知识密切相关*Kasper, G. & R. Schmidt., “Developmental issues in interlanguage pragmatics”, Studies in Second Language Acquisition, vol 18, 1996, p.149-169.。这些理论与发现是我们探寻话语标记习得途径及动因的主要依据。
首先,身处汉语文化语境的学习者实现了“社会距离”(social distance)的缩小。社会距离指的是第二语言学习者群体与目的语群体之间的距离。两个群体之间的社会距离越近,接触越多,越有利于二语习得*王建勤:《第二语言习得研究》,北京:商务印书馆,2010年,第155页。。在汉语文化语境下,外国留学生与中国人共同享用社会设施、共同学习工作,近距离的文化语言互动为语言习得创造了良好条件。外国留学生接触的是最真实无修饰的语言。在真实口语中,话语标记使用的类型、功能及频率都是其它语篇所无法比拟的。丁言仁(2004)提出频率假设(Frequency Hypothesis),认为学习者将会潜意识地习得高频率的语言现象*丁言仁:《第二语言习得研究与英语学习》,上海:上海外语教育出版社,2004年,第124页。。外国留学生话语标记使用能力便是在这种高频语境下实现了从量到质的转变。
其次,是心理距离(psychological distance)的缩小。心理距离指的是学习者个体与目的语群体在心理情感上的距离。从国外来到中国的学生,往往更容易理解中国的文化和社会现象、消除曾有的误解与隔阂。在了解了目的语国家文化之后,学习者能以开放的态度消除语言疆界,并倾向于形成融合型动机,希望自身尽快融入目的语群体,并成为其中一员。这样的学习者有强烈的语言学习愿望和动力,他们会刻意地模仿复制目的语群体的语用模式,并能在较短时间内形成较好的语用理解与使用能力。
据此,我们认为,外国留学生话语标记使用能力的提升最终获益于他们所身处的汉语文化语境。
随着话语标记类型的增多与功能的复杂化,留学生在使用话语标记的过程中会不可避免地出现一些偏误。在留学生口语语料库中,我们观察到的偏误现象主要有两类:一是话语标记功能的误用;二是话语标记的过频使用。
(一)话语标记功能的误用
(16)我是^非常喜欢安静的地方的人。所以我常常想过我住在一个山上,就是1住在一个木头/用木头做的房子,然后里面有很多书,就是2看看。
例(16)中,说话人描述了自己理想的居住地,主要内容是住在山上,一间木房子,里面有很多书,能随时翻阅。在叙述过程中,说话人使用了三个话语标记:“就是1”、“然后”、“就是2”。很显然,话语标记“就是1”、“就是2”的使用是不恰当的。“住在山上”、“一间木房子”、“里面有很多书”、“能随时翻阅”,这些都是对理想居住地的连续性地描述,具有事件的时间顺序性,我们应该用表“引入事件发展”功能的“然后”来代替。该句子的正确表述应为:
我是^非常喜欢安静的地方的人。所以我常常想过我住在一个山上,然后住在一个木头/用木头做的房子,然后里面有很多书,然后(有时间能随时)看看。
“就是”和“然后”都有补充说明的功能,说话人将两者的使用语境混而为一,从而出现了功能的误用。
(二)话语标记的过频使用
(17)解决这个问题的方法就是,开始更看重年轻人,然后让他们做一些呃很有^很有责任感的工作,然后让他们开公司,然后让他们自己变成一个老板,然后让他们做^做国家各种各样的^任务。
例(17)自述语段不长,话语标记“然后”出现了四次,使用频率超过了一般的母语使用者,我们把它看做是话语标记的过频使用。这一现象一般出现在学习动机较强的熟练语言学习者身上。Takahashi(1996)解释了这一现象,熟练的语言学习者会努力模仿母语者的语用模式以寻求认同并融入当地社会,他们会采用语言的“安全策略”,即语言结构越复杂越安全,因而出现了过度使用话语标记的现象*Takahashi, S., “Pragmatic transferability”, SS-LA, vol 18, 1996, p.189-223.。
在前文中,我们统计分析了外国留学生自述语篇中话语标记的类型、频率及功能分布,同时也探讨了外国留学生习得话语标记的途径和动因。本文的主要观点可总结归纳为以下几点:
首先,一般情况下,汉语学习者使用话语标记的频率低于母语者。在自述语篇中,话语标记主要发挥其语篇组织功能,保证说话人语流的连贯与自然。二语学习者在自述过程中,首先考虑的是语法规范性和词语的准确性,语篇的衔接与连贯往往放置在后,甚至忽略。因此,从本质上说,学习者与母语者之间语言水平的差距直接影响了话语标记的使用频率。Hellermann(2007)*Hellermann, J. & A. Vergun., “Language which is not taught: The discourse marker use of beginning adult learners of English” , Journal of Pragmatics, vol 39, 2007, p.157-179.、Buysse(2012)*Buysse, L., “So as a multifunctional discourse marker in native and learner speech ”, Journal of Pragmatics, vol 44, 2012, p.1764-1782.、Dalili(2013)*Dalili, M. V. & H. V. Dastjerdi., “A contrastive corpus-based analysis of the frequency of discourse markers in NE and NNE media discourse: Implications for a ‘universal discourse competence’”, Corpus Linguistics and Linguistic Theory, vol 9, 2013, p.39-69.的相关研究均佐证了这一观点。
第二,汉语越熟练的学习者使用话语标记的频率越高。这一规律的形成动因与前一点是一致的,即学习者语言水平的高低与话语标记的使用频率是成正比的。学习者习得话语标记往往会经历一个从有意识的语码转换到无意识的语码转换的过程。相比初学者,对目的语熟练的学习者往往也学会了用目的语进行思考和表达,语码转换自然平顺,语言效率也因此大大高于初学者。
第三,外国留学生话语标记习得的主要途径是社会文化互动。作为复杂的语用现象,话语标记被排除在了常规的汉语教材与课堂教学之外。外国留学生所身处的社会文化语境成为最大的语用输入,他们在与目的语群体频繁的社会文化互动中习得话语标记。基于话语标记在人际交流互动中的重要作用,汉语教师应该结合学生的语言程度以及话语标记习得程度的分析,适时地在课堂教学中引入话语标记的教学。教师选择合适的课堂教学方法则成为话语标记能力培养的关键。
当前,汉语二语习得语篇话语标记研究依然是一片尚待开垦的领域,有很多问题亟待回答,如:历时视角下外国留学生各类型话语标记的习得顺序;不同文化背景外国留学生习得话语标记的差异等等。这些问题的解答对于深入了解外国留学生语用能力发展及相关语际语用学研究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责任编辑:袁宇)
A Survey of the Use of Chinese Discourse Markers in Foreigners’ Second Language Acquisition Texts
JI Hui
(SchoolofInternationalEducation,WuhanUniversity,Wuhan430072,China)
A correct understanding and accurate use of discourse markers is an indispensable part of foreign students’ pragmatic acquisition. Statistics show that, under normal circumstances, the frequency of Chinese learners using discourse markers is lower than that of native speakers,while learners more skilled in Chinese use discourse markers more frequently. There aren’t significant differences between foreign students and native speakers in terms of utilizing the type and functions of discourse makers. The current social and cultural context becomes the biggest pragmatic input for foreign students, for they tend to learn discourse markers in their frequent social and cultural interactions with the target language groups.
pragmatic competence; discourse markers; second language acquisition; cultural interaction
2016-04-20
吉晖(1977-),男,湖南安化人,武汉大学国际教育学院讲师,博士,主要从事话语分析,新媒体与汉语传播研究。
H03
A
1674-5310(2016)-08-0114-0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