刘燕飞(中国人民解放军第一五二中心医院,河南 平顶山 467000)
心血管内科介入治疗的护理研究
刘燕飞
(中国人民解放军第一五二中心医院,河南 平顶山 467000)
目的 研究在心血管内科介入治疗的同时开展护理干预的效果。方法 从2013年1月至2015年5月来我院心血管内科开展介入治疗的患者中选出96例。在进行治疗的同时对其中一组患者采用常规护理干预,作为对比组;对另外一组患者则采用优质化护理干预,作为研究组。分别评测两组患者治疗前后焦虑和抑郁评分,同时记录两组患者对护理工作的满意度和并发症率。结果 研究组患者对护理工作总满意度为95.83%(46/48),明显高于对比组72.92%(35/48);研究组患者并发症率为6.25%(3/48),明显低于对比组20.83%(10/48)。两组数据存在较大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采用优质化护理干预能够有效提升心血管内科介入治疗患者的满意度,降低并发症的发生,并且改善其焦虑和抑郁心理,提升患者整体健康程度。
心血管内科;介入治疗;护理干预;临床疗效
血管病患者具有病程长、发病快、进程快、病死率高等特点,部分病情严重患者只有采取介入治疗才能得到确切的疗效,但很多患者对介入治疗不够了解,导致治疗依从性较低,影响治疗效果。本文即是研究心血管内科计入治疗的护理干预效果,具体如下。
1.1一般资料:本次研究对象是从2013年1月至2015年5月选出的96例心血管疾病患者,将其分为两个小组。对比组中男性31例,女性17例,患者年龄43~76岁,平均年龄为(55.07±5.82)岁,患者的病程从1~9年,平均病程为(3.07±0.28)年。研究组中男性32例,女性16例,患者年龄45~75岁,平均年龄为(55.26±5.71)岁,患者的病程从1~10年,平均病程为(3.18±0.37)年。两组患者一般资料没有较大差异,具有可比性(P>0.05)。
1.2方法
1.2.1常规护理干预:常规护理干预就是指在介入治疗过程中对患者的血压、脉搏、心率、呼吸频率等生命体征进行监测,并按时提醒患者用药,叮嘱其严格遵照医嘱用药,在输液过程中对输液速度进行调节,同时定时检查各仪器是否能够正常工作[1]。
1.2.2优质化护理干预。①介入前护理:在介入治疗开展前,护理人员应与患者进行充分的沟通,了解患者的病情程度和对介入治疗的了解程度,并根据患者的实际情况将其分为了解、较了解和不了解三大类,按照每个类型患者的特点对其进行具有针对性的宣教工作,使患者及其家属能够充分了解介入治疗的作用和方法,消除其疑虑心理,提高治疗依从性。其次是对患者开展介入治疗前的指导工作,例如虽然介入式治疗不强制要求患者禁止饮水,但也不能饮用过多,目的在于降低患者体内脏器的负荷;饮食方案中要提供容易消化、营养含量高的食物,对于牛奶、脂肪含量过高等食物不宜食用,避免出现便秘等并发症。同时还需要指导患者进行床上排便、排尿练习,以免治疗时难以适应;开展下肢静脉栓塞预防练习和缓解咳嗽练习等[2]。②介入后护理:在介入治疗结束后要对其生命体征进行重新测量,并将测量结果与治疗前进行对比,如发现异常波动,应立即通知主治医师进行处理。其次是需要开展心理干预,向患者及家属介绍治疗后可能发生的各类不良反应,并告知其缓解措施。同时对药物的不良反应进行解释,避免患者出现不良情绪,在治疗过程中对要将患者疾病发展情况及时告知,使其了解恢复状态,帮助患者建立治疗的信心。第三,在治疗后要为患者进行补水护理,食物种类要选择盐分含量低、脂肪含量低、口味清淡、营养丰富的,例如蔬菜、水果等,采用少食多餐,降低胃肠道的负荷,缓解对比剂对人体的影响[3]。第四,与患者家属进行沟通,了解患者的日常生活习惯,并为其制定出院指导方案,对药物的使用剂量、时间和方法要严格规定,并定时电话随访,同时要求患者家属强制戒除患者的不良生活习惯,例如晚睡晚起、吸烟、酗酒、好食辛辣油腻食物等,并督促患者积极开展体育锻炼,保持良好的心理状态,但也要避免过度情绪化的刺激[4]。
1.3满意度调查:患者对护理的满意度通过问卷调查,问卷内容包括对护理工作满意度、护理技能满意度、环境满意度、护理态度满意度4项。满分为100分,其中85分到100分为满意、60分到84分为较满意、59分以下为不满意。
1.4统计学处理:本次研究采用的是SPSS18.0统计学软件对数据进行处理,采用[n(%)]来表示计数数据,并利用χ2对数据进行检验,采用(±s)来表示计量数据,并利用 对数据进行检验,以P<0.05代表数据具有统计学意义。
从表1~3当中可以看出,研究组患者满意度高于对比组,并发症率则低于对比组,两组治疗后焦虑和抑郁评分均下降,但研究组的下降趋势优于对比组。两组数据存在较大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
表1 两组患者对护理工作满意度对比表[n(%)]
表2 两组患者并发症率对比表[n(%)]
表3 治疗前后两组患者焦虑和抑郁评分变化对比表(±s)
表3 治疗前后两组患者焦虑和抑郁评分变化对比表(±s)
组别 焦虑评分 抑郁评分治疗前 治疗后 治疗前 治疗后研究组 67.21±12.36 31.82±4.83 68.71±12.63 35.72±4.61对比组 66.09±12.07 56.82±4.21 69.17±12.86 52.72±3.68
介入治疗是一种微创、见效较快、恢复较快、患者耐受度较高的新型治疗方法,在心血管内科疾病治疗当中被广泛应用。但由于大部分患者对这种疗法的认知程度较低,因此在治疗前很容易出现紧张、焦虑或恐惧等心理,给治疗的进行增加了阻碍。护理干预工作主要是调节患者治疗依从性,提升治疗效果的环节,因此在心血管内科介入治疗中必须采用合理的干预才能够有效提升整体治疗效果。优质化护理是在“以患者为中心”的理论上提出的,其通过对患者的了解,根据实际情况制定护理方案,为每位患者提供围治疗期全程护理,并在出院前基于出院后指导,讲解介入治疗的方法和意义,消除患者焦虑和抑郁心理,使其能够进一步提升依从性,改善护患关系[5]。
[1] 张漫红.心血管内科采用介入治疗的护理分析[J].实用心脑肺血管病杂志,2012,20(5):1008-1009.
[2] 李蕊.优质护理服务在心血管介入治疗中的应用[J].中西医结合心血管病杂志,2014,2(6):148-149.
[3] 柯云华,张利.心血管介入治疗术前的心理及心理护理[J].中国社区医师,2011,13(31):288-289.
[4] 吕秀娟.浅谈老年心血管疾病患者的心理护理[J].河北中医,2011,7(33):123-124.
[5] 高淑兰,刘威,潘颖丽.临床路径对心血管介入治疗患者住院时间、费用及护理满意度影响的Meta分析[J].中国医学工程,2013,21(8):133-134.
R473.5
B
1671-8194(2016)23-0245-0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