马会芳
(宝鸡文理学院 思想政治理论教学科研部,陕西 宝鸡 721016)
高校教师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路径选择
马会芳
(宝鸡文理学院 思想政治理论教学科研部,陕西 宝鸡 721016)
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是实现“中国梦”的精神动力和价值支撑。高校教师肩负着立德树人、为实现“中国梦”培养德才兼备的后备人才的重任。在高校教师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过程中,只有高度重视并客观分析面临的诸多问题,从加强组织领导、建立健全相关规章制度、改进宣教手段、净化校园文化环境以及提升教师的人文素养等方面入手,才能探索到高校教师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有效路径。
高校教师;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践行;路径
“人类社会发展的历史表明,对一个民族、一个国家来说,最持久、最深层的力量是全社会共同认可的核心价值观。核心价值观,承载着一个民族、一个国家的精神追求,体现着一个社会评判是非曲直的价值标准。”[1]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是社会主义意识形态本质要求的体现,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理论和制度的价值表达,是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梦的精神动力和价值支撑。因此,在全社会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有利于形成价值共识,凝聚社会力量,为实现中国梦提供精神动力,指明正确方向。高校教师肩负着立德树人的重任,其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活动的效果直接影响着能否为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培养德才兼备的后备力量。因此,对高校教师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问题必须高度重视,要客观分析其面临的问题,积极探寻有效的解决对策。
(一)是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的需要
“建设富强民主文明和谐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实现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是鸦片战争以来中国人民最伟大的梦想,是中华民族的最高利益和根本利益。”[1]要实现这个伟大梦想,需要包括高校教师在内的全体人民共同奋斗。全体人民的共同奋斗必须依赖于共同的精神纽带和价值共识,才能凝聚人心、形成强大的精神动力,这个共同的精神纽带和价值共识就是社会的核心价值观。因此,“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是推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事业、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中国梦的战略任务。”[2]但是,当今世界范围内各种思想文化和价值观相互交流交锋交融和激烈斗争,国内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条件下的思想文化和价值选择趋向多元化的形势,“核心价值观的形成和普及却不是任其发展而得,它需要一定的群体作为研究者、垂范者,肩负起传道与解惑的历史责任。”[3]60以立德树人为己任的高校教师基于自身的社会职责,无疑肩负着这样的历史责任。因此,在实现中华民族复兴的中国梦的进程中,高校教师在培养德才兼备的高素质和创新型人才中的作用不容忽视。
(二)是全社会形成价值共识的需要
高校是大学生走向社会的桥梁,高校教师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活动具有辐射和引领作用。他们把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渗透进教书育人、科学研究、社会服务以及文化传承创新工作中,引导大学生增知修身,成长为全面发展的实现民族复兴伟大梦想的中坚力量,这些大学生进入社会后就会产生辐射效应,带动更大的社会群体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进而推动全社会范围内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培育和践行工作[3]61。在全社会范围内加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培育和践行工作,有利于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引领社会思潮、凝聚社会共识,能够充分体现社会主义先进文化的前进方向,对于巩固马克思主义在意识形态领域的指导地位、巩固全党全国人民团结奋斗的共同思想基础,对于引领社会全面进步,集聚力量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中国梦具有重大意义[2]。
(三)是大学生全面健康发展的需要
马克思主义认为,人的本质是全面的完整的,“人以一种全面的方式,也就是说,作为一个完整的人,占有自己的全面的本质。”[4]这决定了教育的目的是培养人格健全、和谐发展的个体,教师不仅肩负着“成才”教育,更肩负着“成人”教育。在“科技理性至上”所引发的重科技轻人文、重物质轻精神以及全球化、市场化带来的重个体轻集体、重利益轻道德的环境下,高校教师在日常的教育教学活动中把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渗透进教材、引进课堂、送进学生头脑,可以使大学生在努力学习专业基础和学科前沿知识以掌握过硬的专业技能的同时,能够有效抵制各种错误思潮和腐朽观念的侵蚀,坚定马克思主义和社会主义的政治立场,培养社会责任感和使命意识,引导大学生树立正确的人生观、世界观和价值观,提高大学生的道德水平和素养,使当代大学生成长为德才兼备、全面发展的高素质创新型人才。
党的十八大以来,高校教师积极响应党的号召,努力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使大学生的思想道德素质有所提高,精神面貌有所改观。但是,由于高校教师在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过程中面临诸多问题,使得高校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践行的效果与党中央的要求相距甚远。
(一)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组织领导不力
强有力的组织领导是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组织保障和坚强后盾。但是,高校组织领导的不得力影响和制约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活动的培育和践行。
第一,认识不清。高校领导对为什么要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什么是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以及如何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这些问题上认识不到位,导致对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践行活动重视不够。
第二,执行不力。高校领导在安排部署工作时不能把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培育和践行与学校日常工作有机结合起来,使之流于形式、走过场,不能使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真正“进教材、进课堂、进学生头脑”,影响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践行的实效性。
第三,体制机制不完善。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践行工作缺乏相应的组织保障、领导体制、管理体制、监督奖励体制、激励体制和物质保障,导致职责不明、分工不清,制约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践行。
(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制度不健全
“没有制度的支撑,任何作为观念形态的核心价值观都会成为空话。积极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需要制度建设的融入贯穿。”[5]3只有加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培育和践行的制度化建设,才能确保高校教师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践行工作正常稳定运行。当前,高校在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培育和践行的制度建设方面存在着较大缺陷。
第一,在高校的组织领导制度、运行管理制度、考评监督制度、奖惩激励制度、后勤保障等规章制度的完善建设中没有能够很好地融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内容,使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践行缺乏相应的制度依据和保障。
第二,高校的相关规章制度不能充分体现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要求,导致制度之间不系统、不配套、不协调,难以保障和约束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践行工作。
第三,有些高校在执行相关规章制度时不能严格依照制度办事,违反制度后不追究,导致规章制度形同虚设[6]31。这些缺陷使高校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培育和践行具有很大的随意性、不稳定性,致使其实效性大打折扣。
(三)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宣传教育手段和方法单调
对任何理论而言,认同是践行的前提和基础。当前高校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宣传教育手段的单调性影响了大学生的价值认同,制约了教师践行的实效性。
第一,宣教手段和方法落后。对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宣教仅局限于课堂宣讲理论,课后写体会做报告,校园张贴宣传标语,社团组织演讲征文活动等形式,不能有效的借助于现代化的传播手段或学生喜闻乐见的文艺作品及文化活动宣传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
第二,师生互动不足,缺乏交流。教师不能积极回应学生感兴趣的现实热点问题,不能与学生开展问题讨论,不能有效的解决学生在生活和学习中遇到的问题,难以缩短师生的情感距离,影响了大学生对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认同。
第三,宣教平台搭建不合理。校内教育平台不能充分利用,重视了学生社团组织的政治宣传活动而没有将其融入到大学生的日常生活中,不能发挥学生自我教育的功能。校外平台尚未开发,不能把大学生的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与校外的社会实践活动有机结合起来,不能把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渗透进学生真实的社会感受和实践经验中[7],不能真正达到知行合一,也就不可能内化为大学生的精神追求,外化为大学生的自觉行动。
(四)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校园文化环境不容乐观
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既需要宣传教育,更需要环境熏陶,因为良好的环境是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有利条件。当前,我国社会各种意识形态和价值观斗争交流融合的现象进入大学校园,活跃了大学校园文化,也将各种错误思潮和价值观引入了大学校园,消解着高校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培育和践行的实效性。
第一,现代社会流行的新自由主义、民族虚无主义、无政府主义等非马克思主义思潮和意识形态,以及过度夸大和扭曲社会问题的言论进入大学校园,使大学生出现了对马克思主义意识形态和社会主义的偏离倾向,直接影响着大学生的政治立场和政治觉悟。
第二,西方国家宣扬的人权观、民主观、价值观以及当前我国社会流行的拜金主义、自由主义、个人主义等消极价值观进入大学校园,侵蚀着大学生对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坚定信仰,导致大学生价值取向扭曲,功利思想严重,诚信观念淡薄,诚信行为缺失。
第三,一些所谓流行文化如电脑游戏文化、网络文化、追星文化、哈韩哈日文化、选秀文化、嘻哈文化、愤青文化等亚文化的盛行,使越来越多的大学师生疏离主流文化,导致他们责任感缺失、道德滑坡、诚信观念缺乏、功利心加重,远离自身的社会责任感和使命感。
(五)高校教师的人文素养有待提高
“身正为师,德高为范”,教师的品行对学生具有直接影响,而教师的品行又取决于其人文素养的高低。当前,高校教师人文素养的欠缺成为制约高校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践行工作的关键。
第一,高校教师的政治理论水平比较欠缺。由于高校教师(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者除外)对思想政治学习不重视,即使学习也囫囵吞枣、一知半解、断章取义,使他们对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性质及其在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中的主导地位和重大意义缺乏认知认同,表现在实践中就是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自觉性、积极性、主动性不强。
第二,高校教师的价值判断力和道德责任感有所滑坡。一部分高校教师受当前意识形态领域流行的非主流思潮以及消极错误世界观的影响和误导,容易对社会思潮和价值观做出错误判断,影响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践行的实效性[6]31。
第三,高校教师的认识有偏差。受当前就业形势和经济现象的影响,一部分高校教师功利化意识比较强,认为大学生的专业知识技能才是安身立命之本,思想道德素养和价值观的养成可有可无。这种思想直接影响高校教师在教书育人工作中重视知识技能的传授忽视道德的养成,忽略了教育“育人为本、德育为先”的宗旨和“立德树人”的根本任务,其现实表现就是忽略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宣传教育。
(六)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践行与大学生现实的精神需求有差距
马克思说过:“人们奋斗所争取的一切,都同他们的利益有关。”[8]“思想一旦离开利益,就一定会使自己出丑。”[9]这些说明高校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培育和践行只有从大学生的现实需求出发,贴近大学生的生活、符合大学生实际,才能转化为大学生的日常自觉行为和生活实践,才能落实于个人品德、社会公德、职业道德和家庭美德中[10]。当前高校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培育和践行工作的开展,使大学生的价值观总体呈现出积极向上的态势,但与大学生现实的精神需求还有差距。
第一,不能及时地解答大学生关注的重大社会问题。面对当今社会的一些热点、焦点问题,教师不能做出合理的解释和分析,也不能合理有效地解答一些困扰大学生的重大理论问题。
第二,不能及时解决大学生自身的精神困惑。面对大学生既渴望物质财富,又感叹道德滑坡、世风日下;既渴望做诚实守信、脚踏实地的老实人,又力图向随势应变的精明人发展的两难选择,高校教师不能及时有效地引导。面对大学生中个人主义、享乐主义思想盛行,国家利益、集体利益弱化,社会责任感淡化,以及大学生在就业、学习、生活等方面思想困惑和情感危机,高校教师不能及时教育和引导。由于无法满足大学生的精神需求,也就无法缩短高校教师与大学生之间的心理距离,很难达到预期的教育效果。
从当前高校教师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面临的问题来看,其制约因素是多方面的。因此,要提高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实效性,就必须多种措施同时实施互相促进。
(一)加强组织领导,强化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践行的组织保障
党中央高度重视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组织领导建设,要求“各级党委和政府要充分认识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重要性,把这项任务摆上重要位置,把握方向,制定政策,营造环境,切实负起政治责任和领导责任。”[2]为此,高校必须加强组织领导建设,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培育和践行提供强有力的组织保障。
第一,以党委为核心的组织领导要认真学习领会党的十八大精神,学习《关于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意见》,明确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指导思想、基本原则及其重要性,为积极有效地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奠定思想认识基础。
第二,把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践行工作融入到日常的教学教育、科研和服务工作中,使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培育和践行工作与日常工作融为一体、相互促进。
第三,建立健全组织领导体制和工作机制。校级党委、党政部门作为领导核心,担负起把握方向、制定政策制度、营造环境、统筹协调、组织实施、督促落实等责任;党政各部门要共同参与、齐抓共管、加强沟通、协调配合;各基层组织是政治核心、战斗堡垒,要把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培育和践行工作落实到基层;党员干部是先锋模范,要担负起以身作则、率先垂范,以人格魅力感染群众、引领风尚的责任[6]35。
(二)建立健全相关制度,强化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践行的制度保障
强化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践行的制度保障,其“核心是推进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建设的制度化,以制度化的刚性确保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建设和核心价值观培育工作的常态进行、稳定开展、落到实处”[5]3,而这需要高校建立健全相关的规章制度。
第一,把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理念融入到高校的制度建设中。把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理念和要求融入到高校的组织领导制度、运行管理制度、考评监督制度、奖惩激励制度、后勤保障等规章制度中,实现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之“魂”与高校规章制度之“体”的有机结合,使具有“软性”特点的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践行工作有“硬性”制度的遵循和保障[5]4。
第二,高校制度建设要充分体现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要求。要按照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要求完善和健全高校的各项规章制度,使这些制度能够充分体现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基本要求,相互联系、相互支持、相互协调,以保障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践行工作的顺利进行。
第三,强化规章制度的执行力度,要真正做到按照制度办事,奖惩分明,违反制度必须追求当事人责任,以保障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践行工作的顺利实施。
(三)改进宣传教育的手段方法,增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价值认同
改进宣传教育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手段方法是增强高校师生价值认同的有效手段,其具体的方法措施可以从以下几方面去努力:
第一,改进宣传教育的方式手段。在坚持传统的课堂讲授、报刊杂志、广播电视、以及开会作报告等方式的基础上,充分利用微信、微博、网络等新媒体,运用大众化语言,以生动活泼的形式进行理论宣传、主题宣传、典型宣传、热点引导、言论评论和舆论监督,积极引导和整合非主流意识形态和价值观,以弘扬主旋律,传播正能量,不断壮大健康向上的主流思想舆论,引导高校师生形成对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思想认同,为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奠定认识基础[2]。
第二,增强师生之间的交流互动。师生之间可以采用面对面直接讨论谈话的方式,或者利用微信、微博、相关网站,就当前的社会热点焦点问题、国内外形势、一些重大理论问题和社会发展中的新现象新问题展开讨论,对大学生的思想困惑、情感危机以及价值观偏差问题进行关怀、疏导和引导,并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宣传教育渗透进讨论对话过程中,在解决大学生的思想困惑,提高大学生的政治觉悟和道德素养的同时,缩短师生之间的心理距离,增强大学生对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认同。
第三,积极拓展宣传教育平台。在校内,要充分利用高校的学生社团组织宣传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并把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宣传融入到大学生日常的社团活动中。在校外,把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教育渗透进大学生的校外实践实习中,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内容去要求学生、评价学生,同时让大学生利用自己的实践经验和感受去体悟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
(四)净化校园文化环境,营造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践行的良好文化环境
加强校园文化建设、净化校园文化环境,为教师学习掌握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营造良好文化氛围,才能真正使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扎根于教师之心,落实于教师之行。
第一,用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理念举办校园文化活动来消除各种错误思潮和价值观的消极影响,以创造良好的文化氛围[11]。高校可以开展丰富多彩、健康向上、格调高雅、内容丰富、形式多样的社团活动、主题活动、社会实践以及纪念日活动、文艺汇演等具有时代特征、符合大学生特点的活动,抵制各种错误思潮和消极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治理各种不利于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不良风气、行为和现象,消除不利于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环境影响。
第二,把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融入到高校的自然景观和人文景观的建设中。利用承载人文精神的校园规划、校舍建设、景观设计、校园绿化以及校训、校徽、校歌、书画等,凸显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精神内涵。
第三,畅通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践行的渠道。把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理念渗透到高校的规章制度建设中,落实到学校的日常活动中,实行依法治校、民主决策、共同管理、搭建师生平等交流的平台。
(五)提升高校教师的人文素养,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践行提供素质支撑
由于“高校教师是学生人文素养提升的楷模,教师的思想、道德、品质和人格等方面均给大学生带来潜移默化的持久影响”[12],所以高校教师“要时刻铭记教书育人的使命,甘当人梯,甘当铺路石,以人格魅力引导学生心灵,以学术造诣开启学生的智慧之门”[1]。教师要以人格魅力引导和影响大学生,必须做到以下两点:
第一,提升教师的政治理论水平和人文知识的积累。高校教师可借助于学校组织的政治理论学习班、报告会、研讨会、网络培训以及各种自学方式,全面了解当前我国面临的国际国内形势、党的方针政策、我国经济社会领域的新变化新问题以及实现民族复兴梦的目标任务,深入理解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深刻内涵和党中央对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要求。同时,高校教师要认真学习历史、哲学、美学等人文知识,在了解中国的昨天、今天,展望中国的明天中真正把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转化为自身的精神追求,为把培育和践行工作落到实处奠定认识基础。
第二,提升教师的职业道德水平。高校可通过教师职业道德培训来提升教师的师德修养、敬业精神和职业习惯,通过完善教师职业道德规范来约束教师的言行,并把师德表现作为教师考核、聘任和评价的首要内容,通过完善师德师风建设长效机制,引导教师自觉增强教书育人的荣誉感和责任感,学为人师、行为世范,做学生健康成长的指导者和领路人[2]。
(六)立足于大学生的现实要求,把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落实到实践中
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不是漂浮在天上,也不是在思辨的云雾中,其深刻根源存在于社会主义的经济实践中,存在于社会主义鲜活的实践及其内在的逻辑中,存在于广大人民群众的根本利益及其价值诉求的表达中。”[13]因此,高校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践行活动只有立足于大学生的现实要求,落实到社会实践中,才会显示其现实的影响力。
第一,科学合理地解答社会问题。高校教师要找准科学理论与社会现实的结合点,以大学生喜闻乐见的形式,把教师想说的和大学生想听的结合起来,把理论的深刻分析与情感的逐渐渗透结合起来,有针对性地解答大学生关心的社会热点和焦点问题。
第二,解决大学生的现实困难。指导大学生做好职业规划、人生设计,帮助大学生做好就业准备;了解大学生的生活状况并及时帮助他们解决生活困难;关心大学生的学业情况,帮助他们找到正确的学习方法和思路,解决大学生的学习困难。
第三,把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落实到社会实践中。要鼓励大学生参加专业技能实践和社会实践,在实践中认识社会、服务社会,使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真正内化于心,外化于行;组织开展各种形式的志愿服务活动以培养大学生的服务意识和奉献精神;利用重大纪念日的纪念活动以提升大学生的爱国主义情怀和责任意识;利用民族传统节日开展优秀传统文化的普及教育活动。只有落实到实践中,才能使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真正被广大人民群众所认同、所信服、所接受,并逐渐转化为人民群众自觉的内在信念、成为人民群众行为的理性指南,从而保持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旺盛生机与活力。”[14]
总之,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践行不是一帆风顺的,它需要高校教师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理念和要求不断解决面临的新问题、新现象。在解决问题的实践中不断深化对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认识,使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真正内化于心,外化于行,并言传身教,立德树人。
[1]习近平.青年要自觉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在北京大学师生座谈会上的讲话[N].人民日报,2014-05-05(2).
[2]中共中央办公厅.中共中央办公厅印发《关于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意见》 [N].人民日报,2013-12-24(1).
[3]段永清.高校教师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研究[J].学校党建与思想教育,2013(7).
[4]马克思,恩格斯.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42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63:128-129.
[5]王俊涛.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着力点论析[J].长春师范学院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2013(2).
[6]黄建辉.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制约因素·现实路径[J].中共云南省委党校学报,2014(4).
[7]王峰.大学生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策略谫论[J].学校党建与思想教育,2014(9):77.
[8]马克思,恩格斯.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1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56:82.
[9]马克思,恩格斯.马克思恩格斯文集:第1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2009:11.
[10]邓斌,杨艳.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融入国民教育全过程探究[J].学校党建与思想教育,2014(2):58.
[11]井阳军.构建当代大学生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路径探索[J].前沿,2014(12):12-16.
[12]王石径.试析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引领下的大学生人文素养培育[J].学校党建与思想教育,2014(10):84.
[13]袁银传,韩玲.凝练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基本根据[J].马克思主义研究,2013(1):80.
[14]朱哲,薛焱.价值自觉、价值自信与价值实践——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三个维度[J].思想教育研究,2014(5):27.
【责任编校龙霞】
G641
A
1674-0092(2016)04-0109-06
10.16858/j.issn.1674-0092.2016.04.023
2016-03-20
2015年陕西省教育厅专项科研项目“‘中国梦’视阈下大学生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培育的困境与对策研究”(15JK1034)
马会芳,女,陕西陇县人,宝鸡文理学院思想政治理论教学科研部讲师,硕士,主要从事马克思主义中国化、党的建设与思想政治教育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