徐刚(浙江省宁波外事学校)
任务型教学法在促成学生高效学习上的作用
徐刚
(浙江省宁波外事学校)
任务型教学法是教育部制定的中学英语课程标准所推荐和提倡的外语教学法,在我国非语言类课程的教学中运用较少。将结合高中数学课程教学实践,分析任务型教学法的特点和任务设计的原则,探讨任务型教学法的几个核心问题,研究任务型教学法在促成学生数学高效学习方面的作用,设计任务型教学案例,并进行理论与实践的再结合。
任务型教学;任务;高效学习
任务型教学法,最早是由美国教育家杜威(John Dewey,1859—1952)提出,他以实用主义作为教育理论基础提出的“学生中心,从做中学”的教学模式,主张教育的中心应从“教师中心”转到“学生中心”,教学应引导学生在各种活动中学习。
在我国,目前将任务型教学法应用在英语教学中的很多,运用在其他课程的相对少些;研究任务型教学法的具体应用的比较多,而研究任务型教学法与促成高效学习之间联系的相对少些。任务型教学法在非语言类课程的教学中并未受到语言类课程一样的重视,本文将结合高中数学课程教学实践,分析任务型教学法的特点和任务设计的原则,探讨任务型教学法的几个核心问题,研究任务型教学法在促成学生高效学习方面的作用,设计任务型教学案例,并进行理论与实践的再结合。
与初中数学相比,随着知识层次的提高,高中数学对概念的描述由较强的直观性变得抽象严谨,不仅注重计算,还注重定理的推导和证明,更多的是强调数学思想的培养和逻辑思维能力的锻炼,要求综合性和知识点的前后衔接,注重举一反三,触类旁通。要求学生跳出固定思维模式,在数学学习活动中多观察、多思考、多归纳,而不是一味地死搬硬套。
相当一部分教师在教学过程中没有将重点放在引导和启发学生主动探究知识,往往以自我为中心,以教为出发点,停留于对基础数学知识的传授和大量配套题目的解答上。过于强调学生对概念、公式的死记硬背,对教学知识相关的实际背景涉及不多或者几乎没有。对于公式和概念的讲解,只是以一种理论推导的形式传授给学生,照本宣科,缺乏变通,甚至直接给出结论,并不关注课堂中学生的实际学习状况,之后便直接通过例题讲解要求学生会利用,并且在随堂习题中出现了一些脱离基础的技巧性解法,过于依赖解题,以提升学生数学水平的途径,过于注重对题目解法的记忆而忽视了学生数学学习的心理特点、智力特点和思维特点。上完一节课,学生往往知其然而不知其所以然,容易思维僵化,无法把前后学习的知识联系起来,不会用整体的思维去考虑问题,长此以往,学生并不能很好地掌握知识,学习效率不高,对数学学习的兴趣也随之下降。
任务型教学法的核心是对“任务”的理解和设计,“任务”(task)与传统的“练习”(exercise)或通常意义上的“活动”(activity)有着本质的区别,任务具有目的性、开放性、互动性,这些是一般的“练习”和“活动”所不具备或不全具备的。任务的六大构成要素是:目标、内容、程序、输入材料、教师和学习者的角色、情景。六个基本要素反映了任务的本质,任务本身只是一种方法、一种手段、一种形式,它本身不是内容,不是目的,但通过它可以对学生的自主学习和高效学习起到积极的促进作用。
(一)明确的目标能带来极高的达成度
教学目标是指教学活动实施的方向和预期达成的结果,是一切教学活动的出发点和最终归宿。一堂课只有制定明确的目标(有具体清晰的目标陈述),才能让我们老师清晰地知道要教什么,怎么教,让学生知道学什么,应该达到何种程度,也才能明确地测定目标的达成度。
学校教育是一种有目的、有意识的教育活动,它反映了社会对未来人才培养在知识、技能、能力、意识、态度、价值观、情感等方面的要求。因此,数学课程的总目标下六条具体目标体现了知识与技能;过程与方法,在过程中形成能力和意识;情感、态度、价值观等方面的内容。任务型教学法始终应当把个人的发展与社会发展的需要联系在一起,这就从教育的本质上明确了数学教育的目标,揭示了数学教育的本质。而为了实现这个目标在具体的年级、模块、章节中分步骤具体实施小目标,只要目标明确了,教学的方向就不会偏离。
(二)贴近学生实际的内容能激发学习兴趣
任务型教学法中的学习是一个“在用中学、在学中用、为用而学”的过程,只有当学生明确地接触到与实际生活联系紧密的内容,他们才会有更强的学习动机,才会有更浓厚的学习兴趣。
数学来源于现实生活,数学的发展应归结为生活的需要。中学数学的绝大部分内容是人类社会在长期实践中经过千锤百炼的数学精华和基础,其中的数学概念、方法与思想的起源和发展都是很自然的、合理的、贴近生活的。任务型教学法在整个任务设计的过程中应当始终注重贴近生活实际,教师在教学中要有意识地揭示数学概念、数学方法的形成以及与其他概念的联系,揭示数学概念、数学方法形成的合理性。通过学生完成任务的过程,体验从生活中抽象出数学问题,从熟悉的社会实际问题(如环境问题、垃圾处理问题、旅游问题等)中创设生动活泼的探究知识的情境,从而充分调动学生学习数学知识的主动性、积极性。
(三)合理有序的程序带来快节奏、高效率的学习
程序指学习者在履行某一任务过程中所涉及的操作方法和步骤,在一定程度上表现为“怎样做”,它包括任务序列中某一任务所处的位置、先后次序、时间分配等。任务型教学法强调教学程序必须坚持连贯性的原则,保证任务与任务之间的严密性,以及任务在课堂上的实施步骤和程序的合理性,即怎样使设计的任务在实施过程中达到教学上和逻辑上的连贯与流畅。
任务型教学要通过一组或一系列的任务来完成或达到教学目标。在任务型教学中,一堂课的若干任务或一个任务的若干子任务应是相互关联、具有统一的教学目的或目标指向,同时在内容上相互衔接,课堂上的任务应呈“任务链”或“任务系列”的形式,每一任务都以前面的任务为基础或出发点,后面的任务亦属于前面的任务,这样,每一课或每一教学单元的任务系列构成一列教学阶梯,使学习者能一步一步达到预期的教学目的。设置合理有序的任务程序,保持适度的课程节奏,能自始至终牵动学生的注意力,使课程教学跌宕起伏、张弛有度,从而轻松愉快地实现教学目标,完成教学任务。
(四)良好的师生互动带来情感价值目标的达成
任务型教学中,并非都要明确教师和学生在任务履行中的角色,但任务都会反映教师和学生的角色特点。教师既可以是任务的参与者,也可以是任务的监控者和指导者。在任务设计中,设计者也可考虑为教师和学生进行明确的角色定位,促进任务更顺利有效地进行。这样的方式能带动师生间的互动与情感交流,同时也能让生生在共同完成任务的过程中实现合作与交流,三方互动的模式让所有的学习者都可以互取互给、三方交流,从而使互动的个体在情感价值观方面产生变化、实现发展。
数学学习的“任务”是指有目标的解题思想或是为了达到某一具体目标而进行实践活动的过程。在课堂中,教师围绕特定的解题目的和实际环境,设计出可操作性强,任务化的教学活动,让学生用数学完成各项综合性的运算,从而培养学生使用数学的能力和数学学习兴趣,在学习过程中感受到成功,获得情感体验和调整学习策略,形成积极的学习态度,提高学习效率。下面以“基本不等式”的一节探究课为例来窥探任务型教学法在数学教学中的实际应用。
1.教学任务分析
本节课是高一数学新课程必修5“基本不等式”一节的教学设计。学生已经了解了基本不等式的来源,理解基本不等式的证明过程,学会了基本不等式的简单应用。本节课是在此基础上设计的一节探究课,通过学生继续探究基本不等式的来源、成立条件、推广形式、几何背景和代数背景的过程,建构学生完整系统的知识体系。基本不等式应用上,通过“一题多变”和“一题多解”的形式,让学生体会数列知识、三角函数知识与基本不等式的密切联系。本节课的两大任务是:
(1)通过探究基本不等式的方法,让学生体会高中阶段学习一个数学公式(或数学定理)的一般步骤和方法,为下一阶段学习数学公式(或定理)进行学法指导的渗透;在探究几何背景和代数背景的过程中渗透数形结合思想。
(2)通过基本不等式在求最值问题中的应用,让学生体会数学各模块知识之间存在的密切联系。通过“一题多变”,让学生认识数学问题设置的方法;通过“一题多解”,渗透发散性思维的培养。
2.任务设计
任务任务设计意图前面我们学习了基本不等式的内容,了解了基本不等式的证明过程和简单的应用,今天我们再深一步和基本不等式来个“亲密接触”——请看探究任务1。开门见山的教学引入,直接点出本节课的学习内容。【任务1】基本不等式的内涵与外延1.从何而来?(a-b)2≥0⇒0≤⇒2ab≤⇒≤由上式用 、 替换 、 得到,⇒ ≤ (问:当且仅 当 时取等号?)2.有何限定?成立的条件是3.能否推广?(1)若a>0,b<0,不等式能否成立?(2)若a<0,b<0,呢?此时有怎样的不等式成立?推导过程,因为a<0,b<0,所以 >0, >0,由此可得到基本不等式 ≤,即 ≤ 。≤a+b 2基本不等式 ab■该任务的设计让学生经历认识公式的第一阶段:了解公式的来源,分析公式成立的限定条件,进而对公式进行推广延伸。任务反馈:从形式上看,当a,b满足和为定值时,积有最 值(当且仅当时取等号);当a,b满足积为定值时,和有最 值(当且仅当 时取等号)。从形式上揭示基本不等式的内涵,引导学生对探究结果进行总结与简单的应用。学生自主或合作进行探究,教师进行个别指导。教师投影展示学生的探究结果,暴露学生在探究过程中存在的一些问题。对探究过程中的难点(基本不等式的推广形式)指导学生如何重点突破。师生活动学生反思探究过程和结果,初步体验认识一个公式(定理)内涵的方法。
(续表)
在本次基本不等式的探究课中,共设置了两大类四个任务,从任务一探究基本不等式的内涵和外延到任务二借助圆了解基本不等式的几何背景和代数背景,让学生探究问题的过程中既复习了数学知识,对其中出现的难点进行突破,又培养了他们数形结合的数学思想;而任务三师生合作对基本不等式应用的总结和任务四利用例题及变式引导学生用基本不等式求最值,培养了学生的发散性思维,提高了他们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前后的任务链接合理,完成的形式各不相同,学生对知识的接受也更趋系统和全面。因此,在任务型教学实践中,针对任务的设计,力图体现以下几点:
1.任务内容的设计必须具有可操作性,任务应该以学生的兴趣和经验为出发点,尊重学生思维的发展规律,内容和方式应贴近学生的生活。
2.设计的任务要互动性强、形式多样,既可以包含学生自主探究、小组合作,也可以采用师生问答、课堂练习的形式,有助于学生相互之间的交流与合作,调动学生的参与热情,提高他们的积极性。
3.教师所设计的任务不应仅限于课堂教学,也可以延伸到课堂之外。
4.设计的任务要有利于学生学习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发展逻辑思维能力,提高数学的应用意识和运用能力。
5.教师要构建阶梯形任务链。教师所设计的任务应由简到繁、由易到难、前后贯通、层层深入,由数个既与主题相关又能让学生学习教材内容的微型任务构成“任务链”,保证课堂的整体性和流畅性。
总之,在实施任务型教学法的过程中,要以学生为中心设计教学活动,使学生的学习有明确的目标,通过引导学生调整学习方式,能在教师设计的各种“任务”中,不断获得知识或得出结论,从而调动学生数学学习的积极性,提高学习的效率,获得数学运用的能力。
[1]贾志高.有关任务型教学法的几个核心问题的探讨[J].课程·教材·教法,2005(1).
[2]严嘉.变“坐中学”到“做中学”[J].楚雄师范学院院报,2009(5).
·编辑薄跃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