褚晓云(江苏师范大学外国语学院)
大学生学校归属感现状的调查与分析
褚晓云
(江苏师范大学外国语学院)
学校是大学生最重要的成长环境,积极的学校归属感是学生健康成长的基础。以江苏某高校为例,通过问卷调查,分析该校学生学校归属感的现状,对如何增强大学生的学校归属感进行探讨并提出了具体建议,为学校的发展提供有价值的参考信息。
大学生;学校归属感;心理需求
1943年,美国著名心理学家马斯洛提出了“需要层次理论”,其中归属与爱的需要是理论中重要的心理需求。大学是人生成长中的一个重要阶段,学生在这里开始接触社会、步入社会,直到走向社会。大学生的学校归属感现状的研究具有重要意义:一方面,这一研究有利于校方的管理,学生的归属感强,产生问题行为的可能性就会降低,这将便于学校各项工作的开展。另一方面,对于大学生自身而言,归属感也是自我价值实现的前提和基础。
学校归属感到目前为止仍没有统一的定义,研究者从不同的角度对其进行了概念界定:包克冰和徐琴美指出,学校归属感是学生在思想、感情和心理上对学校的认同和投入,在此基础上,学生自觉承担作为学校一员的责任和义务,促进学校的发展。杜好强认为学生对自己身份的认同、对学校生活的情感体验和态度知觉均属于学校归属感。陈红认为,学校归属感是学生对学校各个方面的认同,产生于学校这一客观环境。学者的界定虽有不同,但大都缘于学生与学校的归属关系,侧重于心理认同和投入。
1.研究对象与方法
本次调查主要采用文献分析法和问卷调查法。在参考大量相关文献的基础上,设计了自编的大学生学校归属感问卷。调查对象主要是江苏某高校的学生,采用分层和随机相结合的方式发放问卷收集所需要的数据。问卷共24题,随机排列,匿名施测。采用5点积分法,3分为理论中值,小于3分为不同意状态,反之为同意状态。数据处理采用Excel 2003和SPSS19.0软件。
2.问卷设计
(1)问卷的设计与编制
问卷分为三大部分:第一部分是学生的基本情况,包括性别、是否为独生子女、是否为班级干部、专业、年级等;第二部分是学生的情感态度,由于研究具有一定的抽象性,为了便于调查,划分为五个维度,即综合设置、师资教学、学习环境、人际关系和情感认同。其中,综合设置(3题),反映学生对学校的管理水平和方法是否认同;师资教学(3题),描述学生对教师的水平、教学方式和态度的认同情况;学校环境(4题),从学生对学校的硬件设施、校园环境、学习氛围、宿舍及食堂条件四方面的满意程度考察学校归属感的强弱程度;人际关系(3题),验证人际关系与学校归属感的关系;情感认同(4题),反映学生对学校感情的深厚程度、依恋程度和认可程度。第三部分是一道开放式问题:学校应如何加强学生的学校归属感。
(2)问卷的发放与回收
本次调查采用随机方式,共发出问卷200份,回收196份,回收率为98%;有效问卷192份,回收率为96%。其中,男生89人,女生103人;独生子女126人,非独生子女66人;学生干部84人,非学生干部108人;文科90人,理科83人,艺体19人;大一48人,大二46人,大三52人,大四46人。
1.大学生学校归属感的总体描述性统计分析
结果显示:本次调查中,学生在学校归属感上总平均分M=3.269,5个因子的平均值均大于3分,表明该校学生的学校归属感整体上比较强。调查显示,在是否是独生子女、专业、年级三方面,学校归属感的差异不显著。而在性别、是否是学生干部两方面存在显著差异:女生高于男生;学生干部高于非干部学生。
2.性别与归属感的关系
结果显示:本次调查中,男女生在师资教学、学校环境、情感认同这三个维度上存在差异,在综合设置和人际关系两个维度上不存在差异。(见表1)
表1 不同性别在各维度上的独立样本T检验结果(α=0.05)
结合调查数据分析,本论文认为,男女生的学校归属感存在差异的原因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第一,男女生在学业方面往往呈现出女生比男生更加重视,因而投入更多的精力,对学校教学资源的利用率更高;第二,由于学校的性质(师范学校),女生人数远高于男生,这一客观条件限制了男生的交友范围;第三,相对于女生的情感细腻、心思缜密、乖巧听话,男生的叛逆性使其违反校规的程度要强一些,因此在情感认同这一维度上男女生存在差异。
3.学生干部与归属感的关系
结果显示:本次调查中,学生干部与非学生干部的学校归属感除学校环境一维度外,其余都存在显著性差异。(见表2)
表2 是否是学生干部在各维度上的独立样本T检验(α=0.05)
结合调查数据分析,本论文认为,是否是学生干部与归属感之间存在差异的原因主要是:第一,学生干部需要主动关注、了解学校的最新信息及时向大家反馈,这使得他们与老师和同学能够频繁接触;第二,学生干部是各项活动的组织者,他们付出了大量的时间和精力参与策划,因此对学校有很深厚的感情。第三,在为大家服务的同时,学生干部能够获得老师和同学的认同、肯定,实现自身价值,对于学生干部而言,也是一种锻炼和提升自己的有效途径。
针对上述分析,结合问卷开放式问题调查中大家提出的建议,本论文认为学校归属感的建设具体可以从以下六个方面努力:
1.优化学校资源配置,营造良好的学习氛围
缺乏归属感也是一种缺乏关怀的心理表现。建议学校开设心理健康课,不管是否是心理学专业的学生,都应该接受必要的学习;同时,加大对我校心理咨询处的宣传,克服学生的羞怯心理,充分发挥学校资源应有的作用,给予学生正确的教育与帮助。此外,在保证学习效率的前提下,适当减轻学生的课业负担,多设置一些实践课,锻炼学生的能力,使学生真正地掌握专业知识。
2.举办形式多样的活动,丰富大学校园生活
校园活动需要成员之间的大量合作,因而对学生的归属感具有很大影响。当成员在活动中表现出色时,易产生团队自豪感;而不佳的表现也会促使成员相互鼓励,归属感也会进一步增强。因此,学校社团、学生会、班集体都应充分发挥自身作用,组织丰富、多样的文体活动,营造良好的校园文化环境;鼓励学生积极参与其中,形成主人翁意识。
3.调整成绩评价标准,完善学生评价体系
学习成绩是当代高校对大学生整体评价的主要标准,评价标准的单一化对学生的身心健康产生了不良影响。尽管学习是学生的首要任务,但从客观现实来讲,当前的社会大环境更需要综合能力强的人才。许多学生虽然成绩不是特别优异,但是其他方面的才能比较突出,这样的特长生也应当得到肯定,并给予其展示才华的平台,增强其自信心,进而提高其学校归属感。
4.改善宿舍基础设施,改进宿舍管理制度
宿舍是学生生活、学习最主要的场所之一,方便健全的基础设施可以让学生在最短的时间内适应大学生活。但是很多宿舍的基础设备早已陈旧或损坏,甚至严重影响到日常使用,给生活带来了极大的不便。学校应当为学生考虑,从学生的实际需要出发,改善宿舍环境,为学生提供一个舒适的生活环境,提高学生对学校的认可程度。
5.加强学生指导工作,给予学生心理关怀
现阶段,校园里的学生大多是“九零”后,其呈现出的复杂多样的心理特征需要给予更多关注。教师,特别是班主任和辅导员应深入学生群体,了解其心理状况和思想动态,共同讨论并解决学生的困惑,培养积极健康的心态,增强其归属感。对性格腼腆或是较为孤僻的学生,应给予更多的心理关怀。较为严重的,要及时向心理老师反馈,进行正确的引导,将可能出现的伤害降到最低。
[1]包克冰,徐琴美.学校归属感与学生发展的探索研究[J].心理学探新,2006(2).
[2]李靖环.高校学生学校归属感形成的影响因素及对策[J].重庆科技学院学报,2007.
[3]曹光法,姚本先.大学生学校归属感的问卷编制及研究[C].第十二届全国心理学学术大会论文摘要集[A],2009.
[4]杜好强.大学生学校归属感及其影响因索研究[D].西南大学,2010.
[5]陈红.高职院校学生学校归属感与主观幸福感的关系研究[D].重庆师范大学,2011.
·编辑李建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