孟母三迁遗址考

2016-09-18 02:22
中国民族博览 2016年8期
关键词:子思孟母三迁孟母

夏 璐

(山东邹城博物馆,山东 邹城 273500)

孟母三迁遗址考

夏璐

(山东邹城博物馆,山东邹城273500)

东周周烈王四年(公元前372年),农历四月初二这一天,邹国北部的凫村,一户孟姓人家,迎来了新的小生命。父亲孟孙激,祖上曾为鲁国贵族,虽然家道中落,仍是“诗礼传家”的文雅之士。母亲仉氏,向来以“贤德”著称。这对沉浸在喜悦中的年轻夫妇,和所有的父母一样,对刚出世的孩子寄予了厚望。但他们未必能想到,这小小的婴孩,成人后发下宏愿,以先师孔子为毕生榜样,在群雄争霸的战国中期,劝说时君施行仁政、王道,为百姓力争“不饥不寒,养生丧死无憾”的生存环境。他就是孟轲,中国儒学史上的“亚圣”。

孟母三迁;遗址

后世的史料,这样来描述孟子的出生地——凫村。“居民稠密,山川环抱之区”“池方数亩,冬夏不涸,池傍相传为孟母故宅,盖三迁之一也”。孟轲的童年,在青山秀水间度过。无边的绿色,成群的鸭鹅,大自然以她特有的方式,给小孟轲带来了快乐。后孟子客居齐国时,面对着植被缺失的牛山,曾发出这样的感叹:“牛山之木尝美矣,以其郊于大国也,斧斤伐之,可以为美乎?是其日夜之所息,雨露之所润,非无萌蘖之生焉,牛羊又从而牧之,是以若彼濯濯也。人见其濯濯也,以为未尝有材焉,此岂山之性也哉?”(牛山的树木曾经非常茂盛,它生长在都城的郊外,如果老用斧子去砍伐,还能够茂盛吗?当然,它日日夜夜在生长,被雨水露珠滋润着,并不是没有新芽嫩叶长出来。但紧接着又放羊牧牛,所以变成那样光秃秃的了。人们看着那光秃秃的样子,便以为这山不曾有过大树,这难道是山的本性吗?)孟子以“牛山濯濯”比喻人性本善,认为人生来本性纯良,有“恶”的表现,是因为放任自己为善的本能流失,没有把它好好地发扬光大。只要坚守恻隐之心、羞恶之心、恭敬之心、是非之心,人性就可以得到提升。漂泊在外的游子,此刻一定甚为怀念家乡凫村的绿色。

由于父亲早逝,孟轲从小和母亲相依为命。他们的住所靠近墓地,孟轲天性聪颖,又比较顽皮,经常和小伙伴们学做丧葬的事情。这样的环境过分嘈杂,无法令孩子学到有益的东西。孟母思虑再三,毅然决定迁居,把新家选在了庙户营村。

根据孟子七十代孙孟广均在《庙户营添设祭田碑记》中的记载,庙户营“在城西六里,旧有圣母邾国端范宣献夫人神祠,谓是三迁曾经之地”。这处神祠创建于清康熙五十二年(公元1713年),由居住在这里的自大宗府分支为城西户的孟氏后裔集资兴建,并有专置的祭田以供伏腊之祭。神祠虽几经倾圮,仍保存有三间正殿。殿前回廊下东西两侧的墙上,镶有《创建亚圣祠碑记》《庙户营添设祭田碑记》两通碑刻。祠堂内的《孟母三迁祠》石碑,1983年被运入孟庙保存。适应了新环境的孟轲,很快又和乡邻家的孩子打成一片。当时的庙户营村是一处集市,商贾云集。孟轲的邻居是屠户,模仿能力极强的孟轲,率领着小伙伴们,演习杀猪宰羊的过程,玩的不亦乐乎。孟母却陷入了深深的焦虑之中。她看到集市上聚集着各色人等,久而久之,极易沾染上不良的市井习气。而且孟轲一天天长大,如果总是沉迷在嬉戏玩耍中,势必难以成为对社稷有用的人才。为了给孩子营造一个良好的学习环境,孟母又一次决定迁居。

周显王五年,孟母把家迁到了子思书院附近。子思是孔子的孙子,名叫孔伋,曾受业于曾子,后在邾国讲学。《圣门十六子书》有记载:“子思从曾子学业,诚明道德,有心传焉,乃述其师之意,穷性命之原,极天人之奥,作《中庸》书,以昭来世。”子思去世后,他的学生继承老师衣钵,传道授业,惠及乡里。书院里传出的琅琅读书声,深深吸引了孟轲。而演习周礼,“嬉戏乃设俎豆,揖让进退”,也成了孟轲最喜欢做的游戏。孟母既欣慰,又高兴。认为终于给孩子找到了适合学习的好居所。

孟轲入学后,跟随老师系统地学习“六艺”(礼、乐、射、御、书、数)。最初觉得新鲜有趣,可日子久了,渐渐觉得枯燥,便产生了厌学的情绪。有一天他放学回到家,正在织布的母亲问他:“学到什么程度了?”孟轲漫不经心地答到:“跟以前差不多。”孟母听后一言不发,拿起刀来,割断了织布机上全部的经线。孟轲惊呆了,愣了半晌,喃喃地问母亲,为什么要这样做。孟母说:“你荒废学业,就像我断机一样,损失都是难以挽回的。求学和织布都要依靠点点滴滴的积累。持之以恒的努力,才能迎来最终的成功。”孟轲很受触动,从此发奋读书。这一年,孟轲十五岁。一代大儒,从此踏上求学之路。时光荏苒,朝代更迭。记录了孟子年少足迹的断机堂,由于战乱、自然倾塌等原因,渐渐地只保有一些遗迹。

元代元贞元年(公元1295年),邹县尹司居敬,在孟子故宅遗址上建屋四楹,取名“渊源”, 内设子思、孟子像,将孟子故宅与子思讲堂合为一处。至元三年(公元1337年),部使者杨国贤重修孟母断机堂。至正四年(公元1344年),邹县耆儒马亨、李元彬、李俨等人,同孟子第五十二代孙孟惟让,请任城工匠黄国器塑了孟母像,冠服拟一品命妇,祀于断机堂。

此后明清两代,朝廷重臣、地方官员、孟氏后裔,均对断机堂、子思书院的修葺做出了贡献。遗憾的是,这处历经元、明、清三朝,延续了六百余年的历史遗址,相继毁于战火。最后被毁的子思书院,是时任国民政府邹县县长的刘昭庚以有碍城防为由,率部于1945年10月拆除的。只剩下如今保存在孟庙中的《孟母断机处》《子思子作中庸处》两通碑刻,日日立于苍穹之下,向我们展示着先人遗风。

关于毁前的状况,1933年,日本人马场春吉在他所著《孔子圣迹志· 附颜、孟其它邹鲁遗迹》中是这样记载的:三迁祠位于邹县县城南关外。出南城门崇教门,有一小沙河叫因利渠,渠上有座因利桥,桥前道路两侧立有两通石碑:“子思子作中庸处”及“孟母断机处”。靠城墙有一条向东去的小路,跨过这条路有“三迁故址” 牌坊。由牌坊沿因利渠向东就是三迁祠。临近因利渠的地方,有石栏护围的“亚圣孟子洗砚处”石碑,三迁祠与石碑相隔一条路。祠南面,门三间,额匾上书“三迁祠”。在门南东侧的壁上嵌有“孟母断机处”五字刻石。北面东侧有“孟母三迁祠、断机堂碑记”。门内正殿三间,额匾上写有“断机堂”三字。堂内中央神龛中奉安“邾国端范宣献夫人之神主”。东侧龛中配祀亚圣孟子之神位。堂前东南有一丈左右见方的台子,上设“曝书亭”,传说是孟子曝书处。在曝书台下南侧为曝书碑亭,北侧为“重修曝书台碑”及“重修断机堂记”等碑刻。

子思祠:祠南面,门三间,题额“述圣庙”三字。门外西侧立有 “子思子作中庸处”六字石刻,东侧西面立“重摹邹县述圣子思子庙记”碑。进门后院中央建有碑亭,亭内立乾隆“述圣子思子赞”碑。亭后正殿为述圣殿,挂有雍正御赐“性天述祖”牌匾,内设修道堂、慎独斋、中庸精舍、子思书院及讲堂二十余间建筑。

从明代晋冀宁监司潘榛撰写的《景贤堂记》中,我们更能想见当时的胜景。“余出廓门东顾,则见其道,有柳荫斯干,与子思、孟母两祠俨然列而为三。登堂,则爽垲轩豁、巨丽可观。退以慎独名室、顿觉心旷神怡,而尘虑顿洗。登曝书台上,则山势东来,排闼送青,极目远眺,隐隐隆隆、峄峰出焉。下临因利河,环抱如带、风水成文、清澈可人。南则烟火相接、千家井市、松柏郁苍,孟子之祠巍然在望。背则重城百雉、如列屏然。俄而万色入冥,弦歌杂诵读之声,时断时续、不绝于耳”……

古往今来,不知多少儒生,入仕之前,为官之后,来此探访过亚圣遗迹。他们用手中之笔,遥祭先贤,发自肺腑地写下对一代贤母——孟母仉氏的崇敬。让我们记住这位两千多年前的睿智女性,记住那些穿越时空,遥遥传来的声音……“敦师说礼同严父,讲仁型义毓大贤。”“三迁辛苦傍书堂,谁信慈帏有义方?一断机丝接圣绪,丈夫空自说刚肠。”“子之圣即母之圣,妻之圣即夫之圣。不有三迁之教,孰开浩然之圣?人生教子,志在青紫;夫人教子,志在孔子。古今以来,一人而已”……古今以来,一人而已!

K878

A

猜你喜欢
子思孟母三迁孟母
致中和
How to Improve the Understanding and Interpretation of the Confucian Classics
孟母三迁
孟母断机
不应,隐几而卧
新孟母三
孟母断机子虚
孟母三迁
孟母教子
子思学派新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