段小明(四川省渠县人民医院,四川 达州 635200)
腮腺淋巴瘤的CT及MRI诊断分析
段小明
(四川省渠县人民医院,四川 达州 635200)
目的 观察及分析腮腺淋巴瘤的MRI和CT诊断特点。方法 回顾性分析我院2014年5月至2015年5月在我院就诊的32例腮腺淋巴瘤患者的临床病例资料,并对患者MRI和CT特征及病理学上的变化情况进行分析。结果 32例患者中有40侧发病,共有病灶48个,病灶周围边界清晰46个;25例行CT检查显示患者共35个病灶,增强CT扫描检查上升平均值为(29.6±15.2)Hu,7例患者行MRI检查共13个病灶。结论 对年龄超过50岁的腮腺淋巴瘤患者行CT和MRI影像学检查时,若发现患者腮腺浅叶的后下限处病灶边界清晰且平整,内部密度信号呈现出不均匀,同时存在清晰的强化现象以及病灶多发性患者,在临床诊断时可首先考虑为腮腺淋巴瘤。
腮腺淋巴瘤;CT;MRI;诊断分析
腺淋巴瘤其发病率较高,在腺肿瘤中其发病率在第二位。近几年来调查研究发现其发病率呈现出增加的趋势,其中又以广东患者患病率最高[1]。本文选取我院2014年5月至2015年5月在我院就诊的32例腮腺淋巴瘤患者作为实验对象,并探讨CT和MRI在腮腺淋巴瘤方面的诊断特征。报道如下。
1.1临床资料:选取我院2014年5月至2015年5月在我院就诊的32例腮腺淋巴瘤患者作为实验对象,所有患者均被确诊为腮腺淋巴瘤。其中女性患者10例,男性患者22例,年龄范围30~80岁,平均年龄为(60.5 ±5.3)岁,年龄超过50岁患者25例,病程时长为3个月~7年,平均病程时长为(2.4±0.2)年。
1.2方法:32例患者中25例患者行CT平扫及增强扫描,CT扫描机为GE公司生产的Lightspeed16层螺旋CT,扫描参数为电压120 kV,电流80~160 mAs,层厚以及间距为5 mm,对比剂选用碘海醇,剂量为每千克体质量给予1.0 mL,同时使用高压注射器经肘静脉静脉推注,注射流速为28 mL/s,注射完成18~24 s后进行扫描,其中4例患者静脉注射120 s后进行CT延迟扫描;8例患者行MRI平扫以及增强扫描,MRI主要为GE1.5T超导MR扫描仪及Hitachi0.3T永磁,层厚为5~6 mm,采用横断面SETWI,快速自旋回波后行横断面、矢状面和冠状面SETWI;为了清晰显示腮腺淋巴瘤的发病部位,人为将其划为前后上下四个象限。
1.3评标指标:腮腺浅叶病灶及深病灶诊断,以手术记录为判别标准,增强型CT对腮腺淋巴瘤的扫描强化程度分级标准参考表1。在阅片上经3名具有丰富影像学经验的放射科医师共同完成。
表1 CT扫描强化程度分级标准
病灶数目:32例患者中有40侧发病,共有病灶48个;部位:单侧多发患者4例,单侧单发患者21例,双侧多发患者7例;病灶部位分布包括浅叶30个、跨叶10个、深叶3个;病灶中心位于后象限21个;病灶直径范围为0.5~4.9 cm,平均直径为(2.0±1.1)cm;病灶周围边界清晰46个,不清晰病灶1个;病灶形态包括类似圆形5个,呈现椭圆形36个,哑铃行2个,分叶征显著4个。CT影像学特征包括25例患者中单侧多发患者4例,双侧多发患者5例,25例行CT检查显示患者共35个病灶,增强CT扫描检查上升平均值为(29.6±15.2)Hu;7例患者行MRI检查共13个病灶,1例患者为单侧多发,3例患者为多发,13个病灶中最大直径>1 cm的有8个,最大直径<1 cm的有3个。
腺淋巴瘤是一种较为常见的生长较慢的良性肿瘤,多数腺淋巴瘤患者的发病位置主要在腮腺,同时其他部位也会有出现。腮腺淋巴瘤其发病率较高,在腺肿瘤中其发病率在第二位,而在腮腺肿瘤中腮腺多形性腺瘤的发病率最高[2]。腮腺淋巴瘤是在临床上较难治愈,该病的发病病程时长相对较长,有的患者病程时长超过10年。本文研究的腮腺淋巴瘤患者其发病病程时长普遍在3个月~7年,大部分患者的发病病程时长在10个月以上。大部分腮腺淋巴瘤患者都是偶然在其耳垂下发现肿物,才去医院进行诊治。患者病灶多为单侧单发型,而双侧多发及单侧多发患者相对较少。腮腺淋巴瘤患者中以男性较多,女性发病率较少。患者患病年龄一般在45~70岁,30岁以下患病患者较少。
腺淋巴瘤患者在CT及MRI影像学图片上可见其肿瘤周围边界较清晰及平整(良性肿瘤的基本特征),同时发现其病灶形状多数为椭圆形或近圆形、以及哑铃型和分叶型,病灶部位大小改变情况较大,最大直径超过2 cm时,病灶内部反射显示出现的密度信号表现为不均匀型状态[3]。在32例患者中仅1例患者肿瘤周围边界不清晰,病理检查结果显示由并发感染所引起。手术中1例患者病灶有粘连现象,难以分离,术后疗效较差,分析手术前的影像学资料,发现病灶部位在深叶,靠近下颔后静脉,并且发现具有下颔后静脉移位现象,因此在影像学图像上若显示有该症状,需重点关注患者面神经有无受累情况。
腮腺淋巴瘤在影像学诊断和检查中具有多种重要特征,对诊断该类疾病具有积极的指导作用[4]。首先,腮腺淋巴瘤在临床上常见为多发性,本文研究的32例患者中多发性的有12例,这样的比例较高;根据手术记录描述的具有多个病灶的病例,并回顾性分析其影像学资料,发现这些患者依旧存在有未发现的病灶,这表明在对腮腺淋巴瘤进行影像学诊断和检查时可发现较大的病灶,然而较易漏诊较小病灶;同时,该类患者手术治疗后复发率较高,这可能与影像学诊断及检查中出现漏诊有关,这提示放射科医师在诊断和检查该类疾病时应信心、仔细、认真,减少对较小病灶的漏诊。其次,腮腺淋巴瘤患者的病灶多处于腮腺后下限;研究发现,腮腺淋巴瘤一般因腮腺内的淋巴结发生病变而引起,由于腮腺淋巴结多处于浅叶后下方,所以腮腺淋巴瘤患者的病变部位多位于此处。另外,腮腺淋巴瘤患者病灶内的血流供应充足,CT增强扫描结果发现CT平均值增加了(29.6± 13.2)Hu;病理组织切片检查发现腮腺淋巴瘤患者病灶内血管相对较多;彩色超声波检查也显示病灶内的血流供应呈现出增加的现象。因此对50岁以上的男性患者,若其腮腺的后下方存在单一或多发性病变,影像学检查结果显示病变周边边界平整、清晰,同时病灶内部的密度信号发射不均匀,病灶血流供应充足,以及具有中等强度以上的强化现象时,临床医师应首先考虑该类患者为腮腺淋巴瘤患者[5]。
总之,对年龄超过50岁的腮腺淋巴瘤患者行CT和MRI影像学检查时,若发现患者腮腺浅叶的后下限处病灶边界清晰且平整,内部密度信号呈现出不均匀,同时存在清晰的强化现象以及病灶多发性患者,在临床诊断时可首先考虑为腮腺淋巴瘤。
[1] 张镇滔,郑晓林,张旭升,等.腮腺腺淋巴瘤的CT、MRI表现特征[J].放射学实践,2014,29(5):529-532.
[2] 刘建平,朱伟丹,周利民,等.腮腺腺淋巴瘤的CT诊断[J].医学影像学杂志,2011,21(4):628-629.
[3] 樊峻强.腮腺腺淋巴瘤的CT及MRI诊断分析[J].中国医药指南,2012,10(36):121-122.
[4] 刘连生,李恒国,吕江,等.腮腺淋巴瘤的CT表现[J].实用放射学杂志,2011,27(7):1005-1007.
[5] 薛晶,邹新农,崔兴宇.腮腺腺淋巴瘤的多排螺旋CT表现特点[J].实用医学杂志,2012,28(8):1307-1309.
R445.2;R445.3
B
1671-8194(2016)22-0096-0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