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080例脑卒中高危人群危险因素筛查结果的分析

2016-09-18 03:04秦文利北京军区总医院京西医院北京100043
中国医药指南 2016年22期
关键词:半胱氨酸颈动脉斑块

秦文利(北京军区总医院京西医院,北京 100043)

1080例脑卒中高危人群危险因素筛查结果的分析

秦文利
(北京军区总医院京西医院,北京 100043)

目的 了解脑卒中高危人群危险因素的分布情况,为进一步制定防治脑卒中的干预措施提供依据,以期降低脑卒中的发病率。方法 通过整群抽样对4916例进行脑卒中高危人群筛查,并对高危人群相关危险因素进行分析。结果 共筛查出1080例脑卒中高危患者,占筛查对象的21.96%。肥胖(70.6%)、体育锻炼缺乏(61.9%)和高血压(54%)为前三位危险因素,其他危险因素还包括高同型半胱氨酸(49.2%)、颈动脉斑块(42.1%)、超敏CRP(41%)、吸烟(35.5%)、脑卒中家族史(18.5%)、颈动脉狭窄(18%)。吸烟、体育锻炼缺乏、高血压、肥胖、同型半胱氨酸水平、颈动脉斑块在性别上又具有统计学差异(P<0.05)。结论 本研究中危险因素检出率较高,且具有性别差异,应根据不同的危险因素和不同性别制定个体化的干预措施。

脑卒中;高危人群;危险因素

[Key words]Stroke; High-risk group; Risk factors

由卫生部启动的“脑卒中筛查与防治工程”是我国一项重大的国民干预工程,由于生活环境、生活习惯、饮食结构的改变和人口老龄化的出现等因素,我国脑卒中的发病和病死率均高于世界水平[1]且逐年上升[2]。脑卒中虽然起病急,但发病前脑血管的改变是一个长期而隐匿的过程,患者在发病时已经出现了不可逆转的脑血管病变,此时治疗只能延缓病情,很难恢复脑血管的正常结构及生理功能。因此,进行早期筛查脑卒中高危人群,建立健康管理档案并对此类人群采取相应的干预措施,是预防脑血管病变和脑卒中发生的有效手段。本院作为“卫生部脑卒中筛查与防治基地医院”,通过随机抽取我院4916

例进行脑卒中高危人群的筛查,并对筛查出的脑卒中高危人群进行危险因素的统计分析,为进一步制定防治脑卒中的干预措施提供依据。

1 对象与方法

1.1研究对象:采用整群抽样的方法随机选取2001年~2014年于本院就诊的40周岁以上(包括40周岁)的患者进行调查。

1.2研究方法

1.2.1本研究的筛查流程:①由专业训练的调查人员通过面对面的讲解,并协助调查对象填写问卷内容。参考《脑卒中高危人群筛查和干预试点项目管理办法(试行)》的内容自行设计调查问卷,内容包括:一般资料、既往病史(有无脑卒中病或脑卒中家族史、有无短暂性脑缺血发作病史、心房颤动或瓣膜性心脏病病史、高血压、血脂异常、糖尿病)、生活习惯(有无吸烟、每周的体育锻炼情况)。②收集整理筛查结果,对脑卒中高危人群进行评估:既往有脑卒中或短暂性脑缺血发作病史;以下筛选因素≥3项:a.有心房颤动或瓣膜性心脏病;b.脑卒中家族史;c.上肢血压≥140/90 mm Hg,或正在服用降压药;d.血脂异常或未知;e.肥胖或重度肥胖(BMI指数≥26 kg/m2);f.糖尿病;g.吸烟;h.低于体育锻炼的标准:每周应锻炼3次以上、每次持续锻炼≥30 min、并坚持时间超过1年,从事农业体力劳动可认为有体育活动。如果有1~2个危险因素且有慢病史时为中危人群,当仅有1~2个危险因素时为低危人群。

1.2.2对脑卒中高危人群进行相关检查。体格检查:测量上肢血压、身高、体质量(并计算BMI指数),进行心脏听诊;实验室检查:检测血糖、血脂、同型半胱氨酸和超敏CRP;超声检查:颈动脉超声检查。

1.2.3诊断标准:①高血压:符合2004年中国高血压指南诊断标准并排除继发性高血压患者。②肥胖:根据BMI指数确定,超重(24~26.9),肥胖(27~19.9),重度肥胖(≥30)。③血脂异常:根据《中国成人血脂异常防治指南(2007年)》进行诊断:TC(总胆固醇)≥6.22 mmol/L,LDL-C(低密度脂蛋白胆固醇)≥4.14 mmol/L,HDL-C(高密度脂蛋白胆固醇)<1.04 mmol/L,TG(三酰甘油)≥2.26 mmol/L,以上有一项即可。④糖尿病:根据WHO糖尿病专家委员会提出的诊断标准(1999):糖尿病症状加空腹血糖≥7.0 mmol/L(126 mg/dL),任意时间≥11.1 mmol/L(200 mg/dL),口服75 g葡萄糖耐量试验(OGTT)2 h ≥11.1 mmol/L,需重复确认一次。⑤同型半胱氨酸:≥10 μmol/L。⑥超敏CRP的检测:正常值为0~8 mg/L。⑦颈动脉超声检查:使用彩色多普勒全自动超声显像仪,观察双侧颈总动脉、颈内动脉、颈外动脉主干及分支和椎动脉,观察内膜的厚度、有无斑块或狭窄,颈动脉的内径缩小程度≤50%即为有狭窄,小于70%大于50%为中度狭窄,大于70%小于99%为重度狭窄;颈动脉内膜中层厚度>1.5 mm为斑块[3]。

1.3数据分析:使用SPSS 17.0统计软件进行数据处理,计数资料以[n(%)]表示,两组间的比较采用χ2检验,多组间采用秩和检验。计量资料以均数±标准差(±s)表示,两组间比较采用t检验,多组间比较采用单因素方差分析。以P<0.05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 结 果

2.1筛查结果:本次研究共筛查4916例,其中男性2421例,占49.2%;女性2495例,占50.8%。年龄:40~49岁1148例,占23.4%,50~59岁1522例,占31.0%,60~69岁1491例,占30.2%,70岁以上755例,占15.4%。文化程度:高中以下文化程度为2347例,占47.7%,高中以上文化程度为2569例,占52.3%。婚姻状况:未婚258例,占5.2%,已婚4188例,占85.2%,离婚或丧偶470例,占9.6%。本次筛查共筛查出1080例脑卒中高危者,占筛查对象的21.96%,中危者446例,占9.1%,低危者2033例,占41.4%,见表1。

表1 筛查对象一般资料分析

2.2脑卒中高危人群的危险因素分布及比较:脑卒中高危人群中,除肥胖(70.6%)、体育锻炼缺乏(61.9%)和高血压(54%)为前三位危险因素外,其他常见的危险因素包括高同型半胱氨酸水平(49.2%)、颈动脉斑块(42.1%)、超敏CRP(41%)、吸烟(35.5%)、脑卒中家族史(18.5%)、颈动脉狭窄(18%)。既往患有脑卒中的患者为118例,占10.9%;既往有短暂性脑缺血发作的患者为97例,占9.0%。仅有3种危险因素的为309例,占28.6%,4~6种危险因素的为420例,占38.9%,6种以上危险因素的为136例,占12.6%。吸烟、体育锻炼缺乏、高血压、肥胖、同型半胱氨酸水平、颈动脉斑块在性别上有差异(P<0.05),见表2。

表2 脑卒中高危人群的危险因素分布及比较[n(%)]

3 讨 论

脑卒中为常见的中枢神经系统疾病,我国每年新发的脑卒中患者超过150万,约3/4的脑卒中患者致残。本次筛查中,脑卒中高危人群占筛查对象的21.96%,开展脑卒中高危人群的筛查、健康档案的建立和干预防治工作的实施迫在眉睫。

本次筛查结果显示脑卒中高危人群中排名前三位为肥胖、体育锻炼缺乏和高血压三种危险因素。超重或肥胖能使心脑血管的患病风险增加[4],而且与一些常见的疾病,如高血压、高血脂、高血糖等代谢性疾病相互影响,增加脑卒中发生的风险。有研究发现,高血压患者的血压随着体质量的减少而降低,因此控制体质量是脑卒中一级预防的首要问题[5]。高血压与脑卒中发生的危险呈正相关的关系且是脑卒中发生的独立危险因素,对高血压的患者进行血压的监控,能降低脑卒中的发生率。此外缺乏体育锻炼在脑卒中高危人群中同样占有很高的比例,体育锻炼的减少与脑卒中的发生存在间接的相关,居民体育锻炼时间减少导致肥胖发生,从而诱发或加重一些疾病,如糖尿病、高血压和胆固醇水平升高,而这些疾病往往是脑卒中的危险因素。

有研究认为高同型半胱氨酸血症是脑卒中发生的独立危险因素[6],目前认为其主要的致病机制包括促血栓的形成、损伤内皮细胞、影响营养代谢和免疫反应等[7]。Napoli等发现炎性反应的标志物超敏CRP与脑卒中的发生和进展密切相关[8],超敏CRP标志着血管内炎性反应的程度,而炎症的程度加重时可引起易损斑块的破裂或脱落[9],阻塞血管引起脑卒中。以往对脑卒中高危人群的筛查中,往往忽略同型半胱氨酸和超敏CRP,本次筛查通过检测该两项指标,发现高于正常值的同型半胱氨酸水平的患者在高危人群中的比例达到49.2%,超敏CRP 达41%,提示筛查此两项指标的重要临床意义。孟磊等[10]也发现,同型半胱氨酸的水平每增加5 μmol/L,脑卒中的风险增加了将近2倍。此外,本研究结果同样显示颈动脉狭窄和颈动脉斑块的患者也占有相当比例。众多研究指出,虽然脑血管病与脑动脉硬化等脑血管本身的病变相关,但是脑卒中的患者中有一部分是由于颈部血管内的斑块脱落阻塞血管引起,颈动脉也是脑部供血的关键途径,对颈动脉的狭窄程度和斑块的监测同样不可忽视。

经统计分析,不同性别的高危人群危险因素分布有所不同。在男性高危人群中吸烟、体育锻炼缺乏、高血压、肥胖、同型半胱氨酸水平、颈动脉斑块显著高于女性人群(P<0.05),提示在筛查高危人群、评估危险因素和进行干预时还应据患者的性别进行个体化的干预治疗。脑卒中高危人群中合并4~6种危险因素的患者占38.9%,6种以上危险因素的患者占12.6%,比例相对较大,这部分高危人群发生脑卒中的风险更高。综上,通过本次筛查,发现我国脑卒中高危人群局势不容乐观,控制脑卒中高危人群危险因素的系统干预应尽早实施。

[1] 王陇德.脑卒中筛查与干预:一项重大的国民保健工程[J].中国实用内科杂志,2010,30(11):965-967.

[2] 曾宏亮,石胜良.青年缺血性脑卒中病因及相关危险因素的分析研究[J].实用心脑肺血管病杂志,2012,20(6):964.

[3] 佘瑞芳,唐丽敏,欧永昌.500例脑卒中高危人群临床资料分析[J].中华全科医学,2012,10(10):1593-1594.

[4] 王桂清,黄久仪,曹奕丰,等.超重与肥胖对脑血液动力学的影响及其与脑卒中的关系[J].中华预防医学杂志,2003,37(1):66.

[5] 黄久仪,王桂清,郭吉平,等.上海市某社区>40岁人群超重与肥胖及其脑卒中危险因素暴露水平的分析[J].中华预防医学杂志,2008,29(11):1057-1060.

[6] 刘杏瑜,梁卫权,王良.脑卒中患者血浆同型半胱氨酸含量测定的意义[J].中华全科医学,2010,8(7):879-88.

[7] Sacco RI,Adams R,A lbers G,et al.Guidelines for prevention of stroke in patients w ith ischem ic stroke or transient ischem ic attack:a statement for heahheare professionals from the America nHeartAssociati0n[J].Circulation,2006,113(10):409-449.

[8] Di Napoli M,Schwaninger M,Cappelli R.Evaluation of C-reactive protein measurement for assessing therisk and prognosisin ischemic stroke: a statement for health care professionals from the CRP Pooling Project members[J].Stroke,2005,36(6):1316-1329.

[9] A lvarez GB,Ruiz C,Chacon P,et al.High-sensitivityC-reactive protein in high gradecarotidstenosis: risk marker for unstable carotidplaque[J].J VascSurg,2003,38(5):1018-1024.

[10] 孟磊.同型半胱氨酸及高敏C反应蛋白与脑梗死的相关性研究[J].医药论坛杂志,2011,32(10):53-54.

Risk Factors Screening for Population at High Risk of Stroke:Clinical Analysis of 1080 Cases

QIN Wen-li
(Jingxi Hospital of Beijing Military General Hospital, Beijing 100043, China)

Objective To investigate the distribution of high-risk population of stroke and provide the basis of control measures. Methods 4916 participants were randomly selected for screening, and analyze the high-risk groups of related risk factors. Results 1080 cases at high-risk of stroke were involved in this survey and account for 21.96% of all participants. In addition to obesity (70.6%), lack of physical exercise (61.9%) and hypertension (54%) as the top three risk factors, other common risk factors include high homocysteine (49.2%), carotid plaques(42.1%), allergic CRP (41%), smoking (35.5%), family history of stroke (18.5%), carotid stenosis (18%). Smoking, lack of physical exercise, hypertension, obesity, homocysteine levels, carotid artery plaque are statistically differences in gender (P<0.05). Conclusion Risk factors detection rate is higher in this study, and have sex differences, we should according to the different risk factors and different gender setting individualized interventions.

R743.33

B

1671-8194(2016)22-0019-03

猜你喜欢
半胱氨酸颈动脉斑块
MTHFR C677T基因多态性与颈动脉狭窄及其侧支循环形成的关系
颈动脉的斑块逆转看“软硬”
一篇文章了解颈动脉斑块
microRNA-146a与冠心病患者斑块稳定性的相关性
血清高同型半胱氨酸在多发性骨髓瘤治疗及预后中的临床意义
4类人别轻易按摩颈椎
有颈动脉斑块未必要吃降脂药
缺血性脑卒中与血清同型半胱氨酸的关系
S-异戊烯基-L-半胱氨酸对辐射诱导小鼠DNA损伤的保护作用
祛脂定斑汤联合辛伐他汀治疗颈动脉粥样硬化痰瘀互结型30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