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而平等:己所不欲,勿施于“人”

2016-09-18 06:31郝志舟
中国青年 2016年15期
关键词:爱护动物弱小德国人

文-郝志舟



生而平等:己所不欲,勿施于“人”

文-郝志舟

尊重每一个有生命的物体,保护弱小的生存权,己所不欲勿施于“人”,这已经成为21世纪人类文明的共识。

二十多年前,老邬第一次到德国留学的时候,被德国房东对动物的态度“惊呆”了,“对待宠物就像对待亲人一样,那叫一个亲!他们还送小狗去上学,教育小狗就像教育小孩似的!”

在德国,多数被收养的小狗都会被送去上狗学校的幼犬课程,像学前教育一样,教小狗如何与其他狗相处,以及与自己的主人互动和学会良好的礼貌。让老邬更惊奇的是,宠物对于德国人来说,是一个非常重要的家庭成员,“他们甚至会在圣诞节的时候给狗狗送礼物!”

虽然在今天的中国,人与宠物的亲密关系已经不再是什么新鲜事,但是回忆起当时在德国的见闻,老邬仍然对德国人与宠物之间的关系赞不绝口。爱护动物,平等对待生命,是德国给老邬留下的最深刻的印象。而这一切,与德国人的生命教育和动物保护密不可分。

没有比战争更令人的伤痛难忘,对于德国人来说尤其如此。一言不合就开打,20世纪的两次世界大战都与德国有关,这让德国人背上了沉重的十字架,也使得战后德国的政界、学界等社会阶层认真反思过往的历史,咱德意志到底怎么了?为啥走上“反人类”的道路?这种反思促成了德国人在教育上的高度重视:要避免重蹈覆辙,对于“生命”的尊重和教育必不可少。

德国人的“生命教育”有两个重要内容,“朴素道德”教育和“善良教育”。

“朴素道德”的理念来自德国著名的教育哲学家、教育人类学创始人博尔诺夫(Otto FriedrichBollnow),在他看来,一个人“遵守法纪、恪尽职守、扶危济困、诚信然诺、尊重生命和自然等,就是‘朴素道德’”。

而“善良教育”则认为,生命个体及其面对的其他生命都是上天所赐,“生命”面前人人平等。所以,“应该爱人和一切物类,把其他人当作自己的兄弟姐妹,把非人的其他生命也视为自己的同类,把每个生命个体以及生存其间的人文、自然环境视为一个生命共同体……反对暴力、同情弱者、宽容待人、爱护动物、保护环境。”

哲学家康德说,“人必须以仁心对待动物,因为对动物残忍的人,对人也会变得残忍。”在纳粹统治期间,德国人曾将尼采关于“道德是对弱者的保护”的论述反面化,“我能打过你,我就要打败你;我能打败你,我就要打死你”,其结果就是纳粹分子对犹太人进行的种族灭绝。战后,德国社会改弦易辙,将同情和帮助弱者视为社会文明和个体信仰的根本表现。从对整个欧洲举起屠刀到爱心溢满人与动物,现在的德国人已经把“善待生命,同情和帮助弱小者”当作教育的一项重要内容,“强者固然值得敬仰,但更应该同情和帮助弱小者,因为那更能体现一个人美好的心灵。”

尊重生命、保护弱小,从这一点上来讲,也就不难理解德国人对于动物保护的高度重视。2002年5月17日,德国下议院以多数票通过修宪案,在宪法中明文保护动物权。这项法案内容十分简单,就只是对宪法20A条款稍做修改,在“人”字的后面加上了“和动物”几个字,这是第一次将动物放在与人一样平等的位置上,并且以宪法的形式确定下来,这使德国成为欧盟国家中第一个把动物保护列入宪法的国家,在人与其他生命体的关系史上意义非凡。

哲学家海德格尔说过:“人不是自然和大地的主宰者,只是它们的维护者,人应该和动物、植物平等相处。”没错,大家都是有生命的,你是高等智慧生物,能力越大,责任也越大,可不能随便要人家的命啊。爱护动物,对动物来讲可能只是意味着一个更友好的生存环境,但对人类来讲,则意味着从保护动物的层面进而上升到对生命整体的尊重,热爱生命、敬畏生命,这是一种崇高的精神品质。

在这一点上,英国人做出了很好的表率。

早在19世纪初,欧洲就有一些学者提出:动物和人一样有感情,有痛苦,只是它们无法用人类的语言表达出来。据说尼采有一天在大街上看到马夫在鞭打马,打得很惨,他就跑上去抱着那匹马说:“我受苦受难的兄弟啊!”路人听了大笑,说这人八成是个疯子。实际上,“从生命价值的角度来说,马同样是大自然产生的生命,被人虐待、摧残,当然值得同情。”

英国人领悟到了这个“梗”,最先把同情的眼光投向动物,并在法律实践中试图解决这个道德议题。

1809年,一位英国勋爵在国会提出提案,要求禁止虐待马、猪、牛、羊等动物。这项提案虽然在上院获得通过,但在下院被否决了。因为很多人认为,动物“不过是牲畜,是傻瓜,是劳作或娱乐的工具”,以法律形式给它们以尊严和生存的保障?大哥你开玩笑呢吧。

但没过多久,世界上第一个反虐待动物的法案还是在英国诞生了。1822年,被称为“人道的迪克”的理查德·马丁提出“反对虐待以及不恰当地对待牛的行为”的法案在英国国会获得通过。

这个法案影响巨大,席卷全球。法国于1850年通过了反虐待动物法律。随后,爱尔兰、德国、奥地利、比利时和荷兰等欧洲国家也相继出台了反虐待动物的法案。1866年,美国驻俄公使伯格回到纽约,开始呼吁反对虐待动物。在他的努力下,美国迅速成立了“禁止虐待动物协会”,并通过了“反虐待动物法案”。这部法案被认为超越了英国的反虐待动物法令,因为它禁止虐待所有的动物,包括野生动物和家养动物。现在,世界上已有100多个国家制定了《禁止虐待动物法》,动物的生命价值已逐渐被法律所承认。

实际上,现在的美国以及西方有一个强大的思考和讨论动物伦理的哲学、伦理学知识分子的群体,他们不仅设立了专门研究动物保护和伦理的机构,还在很多大学中开设“动物伦理”相关的课程,比如科罗拉多州州立大学的“动物权利:理论与实践”、佛罗里达艾克德学院“伦理与动物福利”、南缅因州大学“虐待动物”等。

通过多年来不断的对生命价值和动物保护以及伦理的教育,尊重生命、爱护动物的理念深入人心。现如今,如果你去大街上拦住什么人问他,人类能随便虐待动物和杀戮动物么,恐怕绝大多数人都会冲你翻白眼,这种问题你也问得出口?这事在他们眼里,就好比不能虐待孩子一样,“对一个无法为自己辩护的存在,人类不应该虐待或折磨他们”。

也因此,西方国家还将动物保护的法律条例细化,不仅禁止随便殴打、伤害动物,而且对看管动物的人还有具体的责任要求。如果看管动物的人玩忽职守,是会受到法律制裁的。比如,纽约州的法律就明文规定,任何要养动物的人,必须为动物提供住所、足够的空气、水和食物;任何把动物用汽车或火车从一个地方搬到另外一个地方的人,必须每五个小时让动物出来休息、吃饭、喝水;随便抛弃动物,都会受到罚款或其他形式的制裁;如果动物身体不好,迫使其工作是犯罪……

尊重每一个有生命的物体,保护弱小的生存权,己所不欲勿施于“人”,这已经成为21世纪人类文明的共识。当我们用平等的眼光去看待所有的生命,对它们给予应有的尊重和爱护时,“世界才会在我们面前呈现出它的无限生机,对所有生命常怀敬畏之心,我们才会感受到生命的高贵与美丽。”

猜你喜欢
爱护动物弱小德国人
啊!水手,上岸吧
崽崽和松果
爱护动物
Cartoons
德国人的德式阅读
德国人的“方便”让人惬意
看看德国人的家庭界限感
德国人为什么1年能休假178天?
我有特别的喝水技巧
柴的嘲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