张明亮
(山东行政学院公共管理教研部,济南 250014)
综合分析视角下我国领导科学研究的热点评析
张明亮
(山东行政学院公共管理教研部,济南 250014)
领导科学是国内学界关注的重点之一,体系浩大、内容繁杂,可谓汗牛充栋,若仅从某单一视角出发,难以准确描绘当前研究的热点主题与宏观概貌。基于此,我们以中国知网“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在2002-2012年间收录的“核心期刊论文”作为研究样本,引入“共词分析方法”及其可视化技术,结合聚类分析、多维尺度分析和社会网络分析各自优缺点并对其综合运用,绘制出国内领导科学研究热点的综合知识图谱。通过对图谱的深入研判,我们发现:近十年我国领导科学研究呈现出六大热点主题:科学发展观与领导干部、社会稳定中的执政能力建设、领导干部选拔任用、领导干部经济责任审计监督、教育组织领导、领导理论的发展及领导型态等。同时,实证研究呈逐渐上升趋势。
领导科学;领导干部;共词分析;知识图谱
领导科学的概念是中共中央在1983年首次提出的。领导科学的核心价值在于通过科学的研究与探索,实现科学领导。实现科学领导是一个浩大工程,必须立足领导实践。领导科学研究包含丰富的内容,诸如领导科学建设、领导实践特点、理论沿革与发展等,必须采用多元化、综合化的研究视角,在交叉学科、新兴学科上不断取得突破,不断总结领导规律,指导领导实践。
历经近30年发展,领导科学已成长为学界关注的重点和焦点,仅大型资料、工具书就有十多部,专著、学术论文更是不胜枚举,研究成果十分丰硕,在中国知网的中国学术文献网络出版总库中,以“领导”为题名的检索记录多达467642条。如果只以某个特定视角进行文献综述,难以 “一斑”而窥“全豹”,也不能覆盖整个研究主题。因此,我们以近十年“核心期刊”发表的学术论文作为研究样本(共计6389篇),综合运用聚类分析、多维尺度分析和社会网络分析等可视化技术手段,绘制出领导科学研究热点的知识图谱,进而挖掘提炼出近十年领导科学研究的热点主题。
(一)研究样本选取
为保证研究质量,以近十年(2002-2012年)发表的“核心期刊论文”作为研究样本,共计6389篇,剔除新闻报道等无关文献后,共得5326篇。
表1 领导科学研究高频关键词一览表
(二)高频关键词确定
本文以出现频数大于等于30的关键词作为分析对象,运用词频分析软件,并结合查阅文献的结果,选择下表60个高频关键词作为近十年领导科学研究热点的关键词,如表1所示。
从表1可以看出,领导干部和领导者是领导科学研究中频次最高的关键词,各个关键词频数之间差异较大。
(三)聚类分析结果及判读
本文使用SPSS19.0软件,以60个高频关键词形成的“词篇矩阵”为分析对象,进行聚类分析,形成图1所示聚类树。
图1 聚类分析图谱
通过分析,我们认为聚类的结果判读为9个类别比较合适,从左到右依次是“领导理论研究”、“领导行为研究”、“科学发展观与领导”、“校长”、“党政干部执政能力”、“高校领导体制”、“领导干部甄选”、“领导干部经济责任审计监督”、“领导干部心理健康”等。
(四)多维尺度分析结果及判读
我们以60个高频关键词形成的 “共词矩阵”作为原始分析对象,通过转换,生成关键词“相似矩阵”,利用SPSS 19.0中的多维尺度分析工具进行分析,结果如图2所示。
图2 多维尺度分析图谱
通过分析,我们将多维尺度分析的结果判读为六大聚类,依顺时针方向,其主题分别判读为领导干部队伍建设、领导干部选拔任用制度研究、高校领导体制研究、校长与学校发展研究、领导理论研究、领导实践研究等。
(五)社会网络分析结果及判读
为使研究结果更为直观地呈现,我们运用Ucinet软件进行社会网络中心度分析,进而运用Netdraw软件绘制知识图谱,如图3所示。
我们采用度值中心势来描述这张社会网络图谱的集中程度,Ucinet的分析结果为52.87%,说明该网络图谱具有一定的集中趋势。通过分析,可以非常明显的看出,领导干部与领导者在图谱中处于中心地位,与其他关键词联系较多,节点密集,联线较粗。并且,依照中心度的大小排在前十位的关键词分别是领导者、领导干部、领导班子、领导方式、领导力、科学发展观、领导能力、下属、干部选拔任用、党政领导,这一点从图谱上节点面积也可以看得出来。
图3 社会网络分析图谱
(六)综合知识图谱判读
为了更准确地分析领导科学研究的热点主题,结合聚类分析、多维尺度分析、社会网络分析的优缺点(见表2),通过手动拖拽的方式,形成如图4所示的综合视角下的知识图谱。
表2 文中所用统计方法的优缺点
图4 综合视角下的领导科学研究知识图谱
从图4可以明显地看出,60个高频关键词呈现出一个中心,六大主题团的态势。中心即由领导干部和领导者两大核心关键词为代表的词团组成,描绘了领导科学研究的内容及对象。围绕这一中心的六大领域,分别是由各自的内部关键词聚团而成。根据这些关键词的含义,本研究按顺时针方向概括为六大热点主题领域,分别是科学发展观与领导干部、社会稳定中的执政能力建设、领导理论的发展及领导型态、领导干部经济责任审计监督、教育组织领导、领导干部选拔任用等。我们依学界关注度高低对六大热点主题领域作进一步讨论。
(一)科学发展观与领导干部
在当前众多繁杂的领导活动中,贯彻科学发展观,领导社会主义建设事业是最重要的实践活动。学界充分阐释了科学发展观对于领导干部的重要指导意义,认为科学发展观对党政领导干部的管理理念与领导素质提出了新要求。为了更好的践行科学发展观,学者们探讨了各种途径方法,可以概括为以下三个方面:
一是观念的转变。树立正确的政绩观是比较突出的观点。研究者认为正确的政绩观必须坚持求真务实,即一切从实际出发,实事求是。为此,要处理好各种关系,诸如“务虚”与“务实”的关系、眼前利益与长远利益的关系、平衡权力与权利、激励与约束的关系等。在这个过程中,领导干部要坚持以人为本的理念,树立领导即服务的观念。
二是能力建设的保证。研究者认为要切实转变领导方式和执政方式,提高领导水平和执政能力,其中构建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的能力,是实践科学发展观的关键,为此有学者提出要提升以发展作为总体能力目标的领导能力,即提高领导干部科学决策能力、把握机遇能力等。学者们还提出一些新理论来探讨践行科学发展观的问题。如生态型领导模式,这是美国学者彼得·圣吉提出的领导理念,要从领导观念创新入手,提升领导干部“生态型领导”能力,践行新时期服务观,重新认知和转换领导角色,适时转换领导方式,掌握领导方法,如激励、协调等方法。[1]在信息时代,领导者必须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把拥有知识和提升素质作为提升领导作用力的根本追求。[2]
三是机制制度的保障。机制的保障是科学发展观落到实处的坚实后盾。要构建领导干部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的长效机制,就必须建立健全各种制度,如领导干部人才培养及培训制度、干部选拔任用制度、干部作风建设制度及干部绩效考核制度等,从制度体系上加以保障。
(二)社会稳定中的执政能力建设
领导干部的执政能力建设兹事体大,事关党的执政能力建设,[3]具体体现为领导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建设的能力等。在新时期,构建和谐社会、应对复杂国内外局面能力也成为领导干部执政能力建设的重要内容。学界对这个问题非常关注,主要集中在三大方面:
一是基层领导者的执政能力建设问题。领导干部是党的中坚力量,基层领导是党的政策方针落到实处的重要保证,尤其是县级领导班子和领导干部担负着地区经济和社会发展的重要责任,县级党政领导的执政能力,直接关系当地经济发展水平和社会稳定。领导干部必须重视从思想上提高自己,从实践中锻炼执政能力。学者认为,基层领导的执政能力应当主要体现在抓落实上,努力提高领导干部总揽全局的能力。[4]
二是领导干部作风建设问题。领导干部作风建设是我党执政之需,直接关系党和政府的形象,关系人心向背。领导干部作风建设包括思想建设、学风、工作作风、生活作风和领导作风等方面。要加强领导干部作风建设,首先,要树立正确的权力观。正确行使权力是领导干部拒腐防变的关键,在政治体制改革不断推进中,权力的制约和监督越发重要,这也是党增强执政能力建设的重要一环。领导干部生活作风问题严重损害党的形象,对社会风气也造成不良影响,[5]必须要从教育、监督、惩处等方面入手,抓好廉政建设,坚持正确的权力观教育。其次,要特别重视加强学风建设。学风问题的实质是对待马克思主义的态度问题,我们党历来重视学风问题,加强学风建设是建设高素质干部队伍的迫切需要。特别是地方政府换届以来,年轻干部缺乏对马克思主义理论等的系统学习,因此树立良好的学风显得尤为重要。[6]领导干部端正学风必须坚定马克思主义信念、明确马克思主义理论内涵、明确马克思主义学习的出发点和目的、明确马克思主义学习的科学方法。[7]
三是领导干部作风建设的方法。改进领导作风,领导干部必须做出表率。研究发现,在导致出现种种作风问题的因素中,放弃自我修养是领导干部不良作风的思想根源,“上之所为,人之共瞻。”放松思想教育工作、干部人事制度改革不配套等外部因素也容易让领导干部形成不良之风。
(三)领导理论的发展及领导型态研究
1.领导理论研究的进展
首先,学界在对传统管理理论,如X理论、权变理论等对领导理论的影响进行阐述的基础上,重点阐释了特质理论、行为理论、情景理论和权变理论对中国领导科学实践研究的影响。[8]
其次,将哲学引入领导理论的思考,追问“领导科学之魂”,中国哲学的主要特点就在于政治性和伦理性,领导哲学则是处于哲学与领导学之间的交叉学科,基本功能就在于对领导科学研究及实践进行反思、批判和创新。[9]
第三,新领导理论的发展,如变革型领导理论、领导政治理论、复杂性领导理论、阴暗面领导研究等,领导政治理论阐述了领导政治行为的前因和后果。[10]复杂性领导理论认为在科层组织中包含三种不同的领导角色:行政领导、适应性领导以及使能领导。[11]近期实证研究发现毁害型领导的行为与下属的工作满意度、组织认同感均成负相关,与下属工作绩效、离职意向正相关,[12]因而企业人力资源部门应该制定出相应的对策。这些都为我们理解领导现象提供了新的视角。[13]
2.领导型态的研究——变革型领导。变革型领导理论是西方领导理论研究的热点,我国学界对此领导方式及其影响进行了大量的实证研究。[14]学界对国内变革型领导的研究呈现出以下特点:
首先,不断改进测量工具,研究结果本土化。国内学者早期多采用Bass及其同事开发的多因素领导问卷(MLQ),结果发现其构想效度在国内的研究结果不甚理想。2005年,国内学者开始验证在我国文化背景下变革型领导的构想效度,研究发现两者都具有领导魅力、愿景激励、个性关怀这三个维度。同时,国内学者还发现一个新维度——德行垂范。[15]
其次,关注中介作用及机制的研究。变革型领导及其有效性是研究重点,与组织绩效、员工情绪反应之间的关系备受学者关注,研究者多分析其与员工工作态度、工作绩效之间的关系。在变革型领导与工作满意度相关度研究中,已被证实具有中介作用的变量包括效能感、心理授权、信任和工作特征等。[16]因为变革型领导注重提高员工能力,学界开始探讨其与组织创新的关系。有学者提出探索式技术创新的中介调节效应模型,认为这是变革型领导风格对组织绩效发生作用的重要桥梁。[17]
第三,研究对象从个体和团队转向高层领导。以往研究多从个体和团队层面探讨变革型领导行为对成员及组织绩效的影响,企业文化是研究重点之一。有实证研究证实领导风格与企业文化具有协同性,这一效用主要通过两个子维度—领导魅力和智力激发来实现。[18]变革型领导与发展导向的企业文化之间存在正相关,而交易型领导则与经济导向的企业文化有密切关系。[19]另一重点则是组织承诺。在具体企业管理中,变革型领导通过心理授权,提升员工的自我效能和自尊,从而提高员工的组织承诺。[20]
近年来,学界开始关注高层变革型领导行为对组织绩效的影响。在不同的外部环境下影响效果存在明显差异,而且并不只对组织绩效产生积极作用,在特定情境下还会产生消极作用。[21]此外,领导风格并非一成不变。有研究发现,企业发展初期主要表现为家长式领导,随后向变革型领导转变,同时交易型领导行为的表现先增强,后趋于稳定。[22]
3.女性领导
领导主体性别差异在诸多方面体现出来,如领导特质、领导行为、领导风格等,性别是导致领导活动结果差异产生的一个重要变量。如女性领导明显偏好交互式领导模式,而男性则偏好指令型领导模式。[23]有研究发现,领导风格和企业文化显著相关,而且在性别上存在明显差异。[24]女领导亲和力和沟通能力比男领导强,但两者在企业绩效影响上并没有显著差异。[25]学者对影响女性职场晋升的因素主要从个人特征、组织环境、传统文化等方面展开。如大众传媒对女性领导形象塑造存有性别歧视,并且偏于刻板化。[26]
(四)领导干部经济责任审计监督
2010年12月,中办、国办下发《党政主要领导干部和国有企业领导人员经济责任审计规定》,表明党政领导干部经济责任审计已进入稳步推进阶段。学界主要从审计风险防范、审计指标体系设定、任期经济责任审计等方面进行研究。
第一,审计风险防范。由于针对审计环境及审计对象的复杂性,违法违纪行为的隐蔽性,审计证据资料认知存在难度以及相关法律法规缺位等外在客观因素,加之审计人员和审计对象自身观念问题,领导干部的经济责任审计工作存在种种风险。学者认为,厘清责任是审计风险防范的关键,即厘清领导干部的直接和间接责任、前任责任和现任责任等。[27]
第二,审计指标体系设定。防范经济责任审计风险,操作层面的要求就是设立审计指标体系,[28]以财政财务收支审计为基础,[29]从经济财务使用情况、廉政、制度建设等方面展开工作,其中党政干部的审计指标中工作业绩的权重最高,企业领导则首先把财务管理放在首位。
最后,任期经济责任审计。学者认为可以从经济决策和经济管理情况、政府性资金收支的真实合法效益情况、经济社会发展目标实现情况等五个方面进行审计评价。并且,需要提前做好组织责任界定工作,在正式审计前评价组织机构、被审计对象的责任,[30]以尽可能提高任期经济责任审计的效果。
(五)教育组织领导——党委领导下的校长负责制、校长领导力
1.党委领导下的校长负责制
我国高校领导体制至今经历了8次历史变迁,最终确立了党委领导下的校长负责制。《高等教育法》中明确规定:国家举办的高等学校实行中国共产党高等学校基层委员会领导下的校长负责制。这是建设现代大学制度的必然要求和重要前提。学术界从意义、内涵、实施保障等进行探讨。
实行党委领导下的校长负责制,是依法治校、决策科学化民主化的需要,在实践中要坚持三个代表的指导思想,党委把握方向,校长组织实施,党政一把手密切配合是机制有效运行的关键。[31]要完善党委领导下的校长负责制,需要充分发挥高校政治权力、行政权力、学术权力、民主权力,[32]其中,学术权力是学界关注的热点之一,高校要加强学术领导和民主管理,在学术权力方面辅之以“教授治教”、“教授治学”,有利于探索现代大学制度,即“党委领导、校长管理、专家治学”的模式。
2.校长领导力
校长领导力是校长引领本校教育组织以实现共同目标的综合能力。协调是校长领导力的基础功能,具体体现在规范教育竞争行为,以学校发展目标整合资源。[33]关于校长领导力的研究,根据研究对象,主要包括中小学校长和大学校长的领导力研究。
第一,中小学校长的领导力。教学领导力是中小学校长的核心领导力,这是由校长的职业角色定位决定的。也有学者指出目前中小学校长存在行政化色彩过浓,专业化意识普遍缺乏,文化领导力相对较弱等问题,[34]这制约了校长领导力的提升。
第二,大学校长的领导力。以往研究多从技能、知识、职业素质和具体的职业能力等角度进行。从早期富有批判创新精神的特质研究,到承担学术利益代言人等的行为研究,以及充分考虑大学校长生存环境的权变理论的研究,发展到今天,学者普遍认为大学校长的角色要求越来越多元化和综合化,[35]大学校长的教育思想、国际视野、民主意识、团队协作态度直接影响着学校发展的方向,[36]其领导力体系由前瞻力、执行力、培育力和开发力等四个维度组成。[37]对于研究型大学而言,大学校长领导力核心是以学校资源和能力为基础获得可持续发展的竞争优势。总的来说,大学校长领导力的建设与提升,将为大学的创新发展注入强大动力。
(六)领导干部选拔任用——公选、领导班子建设、绩效考评
我国干部人事制度改革已进行了30余年的实践,特别是党的十七大和十七届四中全会对深化干部人事制度改革进行了全面规划和部署。《2010—2020年深化干部人事制度改革规划纲要》则进一步明确了今后十年干部人事制度改革的11个重点项目,目的是突破带动干部人事制度改革的整体推进。“为政之要,在于用人”,我国领导科学研究与实践的热点及难点之一便是领导干部的甄选与任用问题。
1.公选制度研究
公开选拔、竞争上岗等竞争性选拔领导干部方式,是当前干部群众认为最有成效的干部人事制度改革措施。不断探索党政领导干部选拔的新途径与新方法,形成了委任制、聘任制与选任制、提名制、票决制与任期制、竞争上岗与公推公选制等,其中领导干部公开选拔制是目前管理体制改革中影响比较广泛的一种。
“公信度”是公选的核心价值体现。学界对于公信度研究的成果主要有三个方面,一是指导理论等宏观层面的研究,二是提高公信度的机制、制度建设研究,三是提高公信度存在的问题及对策。[38]如学者认为要提高公信度,首先从党管干部、干部管理体制的改革、管理方法的优化等方面入手,不断提高公信度。其次,公选试题编制的针对性、笔试面试等方式选择的有效性、定性与量化评价等都影响着公选的科学化、制度化。[39]这对于推动我国民主政治的改革创新,促进领导选拔的科学深化具有重要价值和意义。
2.领导班子建设问题
领导干部的选拔任用直接关系到领导班子的建设问题。学者们从理论和实践两个层面对领导班子建设问题进行了研究。从理论层面来说,领导班子建设首先要坚持科学发展观的指导,从思想政治、作风建设、能力建设等各方面推进。从实践层面来分析,主要集中在两大领域:一是换届之后的领导班子建设问题,二是高校领导班子建设研究。加强思想政治建设是换届后领导班子建设的核心和灵魂,[40]组织建设是高校领导班子建设的基础,能力建设是高校领导班子建设的根本,[41]要特别注意领导干部非权力性影响力,使之与权力影响良好配合。[42]
近年来,学界多从领导心理学角度出发,探讨个性特征以及心理健康对和谐领导班子的影响。有研究发现,主要领导为多血质气质类型将有利于组织和谐,[43]健全人格及情绪调节能力是领导干部心理健康的重要内容。女性领导比男性领导的心理健康程度稍好,事业单位领导焦虑度较高,机关干部恐惧感强,企业干部倦怠感程度高。[44]这与社会的快速转型、领导干部所处的组织环境以及领导干部人格特征相关。
3.领导干部绩效考评
学者针对目前领导干部绩效考评中存在的问题,提出了考核原则、考核内容以及考核方法、考核者等方面的见解,并根据测评对象的不同,从三个方面进行了研究:宏观层面的领导干部绩效考核体系探索、基于国家战略方针执行效果考虑的县级领导干部绩效考评体系探索及针对高校领导的绩效考核体系研究。学界比较认可指标设定是绩效考评工作的核心环节。[45]参评主体关注重心不同、指标体系不同及测评技术不同,民主测评、民意调查和实绩分析等指标体系也会有所差异。[46]如县级领导的考核指标以经济工作成效为核心,[47]而高校中领导的指标评价体系则以能力为核心。
通过对核心期刊论文知识图谱的分析挖掘,我们发现,近十年我国领导科学研究呈现以下特点:
第一,研究范围紧扣社会现实,体现鲜明的时代性。近十年领导科学在学科建设思想方面,高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伟大旗帜,在实践中探索践行科学发展观的途径和方法,这与党中央保持高度一致,体现了中国领导科学研究的时代特点。
第二,研究方法多样化,实证研究有日益增长的趋势。我国早期领导科学研究多以思辨为主,实证研究有所匮乏。但在近十年领导科学的研究中,问卷法、兼用访谈和问卷、结构方程建模等方法使用频率上升,实证研究在上个世纪90年代曾有过一次蓬勃发展,后沉寂下去。2002年之后,实证研究的数量开始明显上升,特别是在领导干部甄选及绩效考评中更为突出,这将有助于我国领导科学发展的进一步提升。
第三,研究内容服务领导实践,本土化研究特色鲜明。对领导理论的探讨,我国学者进一步突破了西方学界的框架束缚,对西方的问卷和量表进行本土化修订,取得了令人满意的成果,同时越来越多的学者研究验证文化差异的影响,注重根据我国领导实践特点,从中国文化出发,探索可以指导领导实际的研究结果。
当然,本研究仍然存在着一些不足,如为统计便利考虑,只选取了阈值在30以上的高频词,而低于这个数字的关键词,同样具有对本研究的重要意义。另外,从研究中发现,我国学术论文撰写中关键词的确定存在一定的随意性,关键词存在近义重复现象,这些会在一定程度上影响关键词之间关系的判定,本文虽进行了初步合并,即把意义完全相同的关键词合并,但是对于关键词合并现在还未有规范的指导,这些在后续研究中可以继续探讨。
[1]刘兰芬.“生态型领导”模式是践行科学发展观的重要途径[J].理论探讨,2005(05):96-98.
[2]徐建平.以科学发展观引领信息时代领导作用力的提升.科学社会主义[J],2010(01):78-80.
[3]尹杰钦,杨长林.从中国共产党组织结构视角解读领导干部执政能力[J].当代世界与社会主义,2005(06):67-71.
[4]范亚平.加强执政能力建设必须提高领导干部总揽全局的能力[J].求实,2005(12):28-30.
[5]罗晶,傅汴玲,李乐刚.论反腐倡廉与领导干部的生活作风建设[J].社会主义研究,2007(05):55-57.
[6]贺国强.大力加强领导干部学风建设努力做到勤奋好学,学以致用[J].求是,2007(09):3-7.
[7]罗成书.论领导干部的学风问题[J].西南民族学院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2,23(06):246-249.
[8]朱传杰.企业领导理论与领导哲学[J].经济问题探索,2002(02):101-103.
[9]于洪生.领导哲学的学科定位及其基本功能分析[J].理论探讨,2004(04):66-69.
[10]马超,凌文辁.领导理论的新趋势——领导政治理论[J].科学学与科学技术管理,2004(06):10-13.
[11]吴宇驹,凌文辁,刘毅,路红.复杂性领导理论及其在科层结构组织中的应用[J].商业时代,2011(10):83-84.
[12]李宁琪,李树.毁害型领导与下属职业行为关系的实证研究[J].首都经济贸易大学学报,2010(03):74-85.
[13]文茂伟.西方新领导理论:兴起、发展与趋向[J].社会科学,2007(07):98-111.
[14]李锐,凌文辁.变革型领导的理论与研究述评[J].科学管理研究,2007(06):85-88.
[15]叶笛.变革型领导国内研究综述[J].技术经济与管理研究,2010(04):97-100.
[16]刘朝,夏妮.变革型领导与工作满意度相关关系的中介变量研究[J].财经理论与实践,2012(01):91-94.
[17]王凤彬,陈建勋.动态环境下变革型领导行为对探索式技术创新和组织绩效的影响[J].南开管理评论,2011(01):4-16.
[18]孟慧.认真性与下属工作满意感——变革型领导的中介作用[J].心理科学,2006(05):1237-1239.
[19]陈维政,忻蓉,王安逸.企业文化与领导风格的协同性实证研究[J].管理世界,2004(02):75-83.
[20]陈永霞,贾良定,李超平,宋继文,张君君.变革型领导,心理授权与员工的组织承诺:中国情景下的实证研究[J].管理世界,2006(01):96-105.
[21]陈建勋.高层变革型领导行为与组织绩效间关系的理论整合与实证检验 [J].系统工程理论与实践,2011(09):1696-1706.
[22]张新安,何惠,顾锋.家长式领导行为对团队绩效的影响:团队冲突管理方式的中介作用[J].管理世界,2009(03):121-133.
[23]忻依娅,梁巧转.领导风格性别差异因子分析[J].经济管理,2004(08):44-50.
[24]周杰,牟小俐.领导风格和企业文化结构关系的实证研究[J].统计与决策,2007(21):93-96.
[25]杜建华,田晓明,蒋勤峰.女性领导能力中介效应分析[J].心理科学,2009(03):712-714.
[26]秦晓红.论女性领导媒介形象的偏差塑造对女性参政的影响[J].求索,2007(08):57-60.
[27]陈汉平.浅谈防范党政领导干部经济责任审计风险[J].审计与经济研究,2002(02):21-22.
[28]汪立元,顾晓敏,陈希晖.党政领导干部经济责任审计风险及其防范[J].中国行政管理,2011(05):82-86.
[29]曹忻.提高领导干部经济责任审计质量的思考[J].经济问题探索,2004(01):122-123.
[30]王目平.党政领导干部任期经济责任界定探析——基于组织机构的视角[J].审计与经济研究,2006(04):28-31.
[31]管华诗.高水平特色大学建设的重要保证——党委领导下的校长负责制的认识与实践[J].中国高等教育,2004 (01):21-22.
[32]郭平.坚持和完善党委领导下的校长负责制的路径研究[J].学校党建与思想教育,2011(07):44-45.
[33]魏志春.协调——校长领导力的基础功能[J].中小学管理,2009(08):30-31.
[34]姜美玲,陈静静,吕萍.学校内涵发展中的校长领导力——对上海浦东新区331名正职校(园)长的调查分析[J].全球教育展望,2010(08):78-83.
[35]刘晶玉,任嵘嵘.中国大学校长领导能力研究演变综述[J].国家教育行政学院学报,2010(03):32-36.
[36]韩震.中国高校领导力建设的国际化模式[J].国家教育行政学院学报,2010(01):9-11.
[37]马龙海.大学校长领导力体系构建的探索性分析[J].国家教育行政学院学报,2010(11):14-20.
[38]尹杰钦,蒋艳玲.提高选拔任用干部公信度研究述要[J].当代世界与社会主义,2009(06):183-186.
[39]牛伟宏.公开选拔领导干部考试科学化,制度化问题的思考[J].理论前沿,2006(16):23-24.
[40]朱永刚.切实加强换届后的领导班子思想政治建设[J].领导科学,2012(06):42-43.
[41]翟志席.进一步加强高校领导班子组织建设和能力建设[J].理论前沿,2007(01):35-36.
[42]田季生.高校管理中非权力性影响力结构分析——以领导班子为视角[J].黑龙江高教研究,2009(08):16-18.
[43]张芳,梁宁建.领导班子成员气质类型相融度研究[J].心理科学,2006(01):80-83.
[44]袁方,朱冽烈,白湘云.领导干部心理健康和工作压力状况研究[J].中国行政管理,2009(11):75-78.
[45]刘晓苏.我国党政领导班子素质指标体系初探[J].理论与改革,2007(04):101-104.
[46]张强.党政部门领导班子和领导干部综合考评民主化与科学化的实证研究[J].中国行政管理,2009(11):30-32.
[47]刘钰,李乐夫,曹春梅.我国区县级领导班子量化考核指标体系[J].统计与决策,2006(20):60-62.
编辑:邵西梅
C912.82
A
2095-7238(2016)04-0001-09
10.3969/J.ISSN.2095-7238.2016.04.001
2015-12-23
张明亮(1978-),男,山东行政学院公共管理教研部副主任、副教授,主要研究方向为公共管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