杨静 孙兆伟 张渝
[摘要]目的:监测梅毒患者外周血CD4+、CD8+调节性T细胞的表达水平,考察其在临床的参考价值。方法:将2014年12月至2015年9月,我院收治并确诊的32例梅毒患者作为研究对象。其中,Ⅰ期、Ⅱ期、潜伏期梅毒患者分别有11例、15例和6例。采用细胞免疫芯片检测(淋巴细胞CD4+、CD8+绝对数检测)技术检测并计算患者外周血中的调节性T细胞CD4+、CD8+表达水平及CD4+、CD8+的比值。并与同期就诊我科的30例非梅毒患者的相应指标数据进行比较。结果:与非梅毒患者比较,梅毒患者外周血中CD4+、CD8+细胞绝对值计数均显著下降(P<0.05);CD4+、CD8+比值显著低于非梅毒患者组(P<0.05)。在Ⅰ期、Ⅱ期、潜伏期梅毒患者间CD4+、CD8+绝对值计数均值水平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在梅毒患者外周血中CD4+、CD8+表达水平及CD4+、CD8+比值均显著降低,而在梅毒感染的不同疾病发展时期CD4+、CD8+表达水平也有着显著的差异。
[关键词]梅毒;外周血;调节性T细胞;CD4+;CD8+
[中图分类号]R759.1 [文献标志码]A
目前临床针对梅毒的诊疗已有确定的诊断标准和治疗方案。梅毒的疾病转归中面临的主要临床难题在于梅毒复发和再感染问题。有观点认为,梅毒患者内部免疫系统对感染的防御中存在包括调节性T细胞CD4+、CD3+、CD8+等参与的免疫反应。本研究中着重对梅毒患者外周血调节性T细胞CD4+、CD8+的表达水平进行监测和探讨,拟考察其在临床的实践意义。现将结果报道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 临床资料
将2014年12月至2015年9月,我院收治并确诊的32例梅毒患者作为研究对象。其中,男21例,女11例。年龄19~56岁。其中,Ⅰ期、Ⅱ期、潜伏期梅毒患者分别有11例、15例和6例。患者均符合国内对梅毒的诊断标准(2002年)。无心、肝、肺、肾等其他系统的严重合并症。其中,12例合并有非梅毒相关的感染。选择同期本科室就诊的非梅毒患者30例作为对照。受试者均经梅毒螺旋体特异抗体测定(抗-TP)、梅毒甲苯胺红不加热血清反应素试验TRUST等非特异性梅毒筛查试验,结合其它非梅毒专项检查方法确诊或排除梅毒。不同时期梅毒患者间、梅毒患者与非梅毒患者间,其在年龄、性别比例等临床资料比较的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但梅毒患者更易合并非梅毒性感染(P<0.05)。见表1。受试者均经知情同意。
1.2 研究方法
采用细胞免疫芯片检测技术。环境要求:室温20~30℃;湿度:35%-65%;血样要求:新鲜全血(8h内)K2 EDTA抗凝;严禁冷藏。常规采集新鲜血液20μL,K2 EDTA抗凝。操作流程:(1)稀释加样:子弹头加入380μL鳞酸盐缓冲液,反吸法取20μL静脉血样加至380μL鳞酸盐缓冲液中,充分混匀。(2)加样孵育:充分混匀,反吸法取5uL稀释血,加入玻片方框区域中央;湿盒内加入室温水,水平放置,孵育40min。(3)洗染计数:1)依次清洗:①1包鳞酸盐粉+400mL蒸馏水搅拌均匀旋转提拉至无色透明;②1包过氧化酶粉+500mL95%乙醇搅拌均匀(避光保存,12h后可使用)浸泡1min;③1000μL过氧化氢+400mL蒸馏水搅拌均匀浸泡4min;④400mL 75%乙醇旋转提拉至无色透明。2)干燥机吹干6min:1包复染粉+500mL 75%乙醇搅拌均匀(避光保存,12h后可使用),浸泡1min:5000mL蒸馏水浸泡30s后提拉出来,小于15片提拉3次,大于15片提拉5次,(每次更换)。3)干燥机吹干,自动计数。通过以上方法检测并计算受试者外周血中的调节性T细胞CI4+绝对数、CD8+绝对数、CD4+/CD8+的表达水平。在2h内完成标本检测。检测的试剂盒购自上海汇中生物科技有限公司。所有检测试剂盒均在有效期内,严格按照其说明书进行操作。采用统计学软件SSPS17.0对所得数据进行处理和分析。比较不同时期的梅毒患者间、梅毒患者与非梅毒患者的差异。
1.3 统计学分析
计量数据用(x±s)表示,用F检验或t检验:计数数据用x2检验:计量资料的比较用t检验,多个变量的均值比较采用Mann-Whitney U检验。P<0.05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 结果
2.1 CD42调节性T细胞表达水平的比较
经t检验,梅毒患者(包括Ⅰ期、Ⅱ期、潜伏期)外周血中调节性T细胞CD4+的表达水平,与非梅毒患者比较均显著降低(P<0.05)。经Kurskal-Walis检验,不同疾病分期梅毒患者中的该指标均值水平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2。
2.2 CD8+调节性T细胞表达水平的比较
经t检验发现,梅毒患者(Ⅰ期、Ⅱ期、潜伏期)外周血中调节性T细胞CD8+的表达水平,与非梅毒患者比较均显著降低(P<0.05)。经Kurskal-Walis检验,不同疾病分期梅毒患者中的该指标均值水平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3。
2.3 调节性T细胞CD4+/CD8+比值的比较
经t检验发现,梅毒患者调节性T细胞CD4+/CD8+的比值,与非梅毒患者比较显著降低(P<0.05)。经Kurskal-Walis检验,不同疾病分期梅毒患者中的该指标均值水平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4。
3 讨论
调节性T细胞是具有独立功能的T细胞亚群。大量研究结果表明,CD4+、CD3+、CD8+等调节性T细胞在维持机体内环境的稳定、抗自身免疫性疾病、抗感染和抗肿瘤免疫等方面有重要作用。通常情况下调节性T细胞与其效应细胞处于相对平衡,以维持机体正常的生理状态。CD4+细胞为辅助性T淋巴细胞,CD8+是抑制性T淋巴细胞,CD4+、CD8+以及CD4+/CD8+直接协调一致的表达水平,才能维持机体具有正常的免疫应答反应。如CD4+、CD8+等T细胞的调节失衡或比例过高,则可能引起自身免疫性疾病的发生。资料显示,如机体感染梅毒螺旋体,则外周血中CD4+的表达水平下降:而CD8+的表达水平增加,将可能导致迟发性变态反应,临床表现为Ⅱ期梅毒、潜伏期梅毒的持续状态。CD8+淋巴细胞的表达异常,还将抑制梅毒螺旋体一抗体的形成,使梅毒螺旋体病毒得以繁殖与扩散。而梅毒患者体内CD4+/CD8+T细胞比例失衡,被认为与血清固定现象有关。推测可能在患者接受系统、规范的抗生素治疗的过程中,CD4+/CD8+T细胞调节失衡,故机体的细胞免疫功能受到了抑制,而此时体内却仍有少量的梅毒螺旋体菌感染的持续存在。此时如患者继续接受抗生素治疗,也无法再提高临床效果。有资料表明,早期梅毒患者皮损的浸润细胞中多有T淋巴细胞的优势表达。其中,I期梅毒患者CD4+淋巴细胞的表达占优势:Ⅱ期梅毒患者CD4+、CD8+淋巴细胞的绝对值数量相差不大。而在血清固定的梅毒患者,其外周血CD4+细胞表达水平显著降低(P<0.05)。本研究结果中,梅毒患者外周血中CD4+细胞绝对值计数显著下降(P<0.05),考虑为血清固定现象所致。
梅毒螺旋体等病毒侵入人体可损害患者的免疫系统,直接攻击CD4+T淋巴细胞,所以CD4+T淋巴细胞数绝对值可以一定程度上反映人体的免疫功能情况。资料表明,CD4+T细胞计数若小于200,或CD4+/CD8+比值小于0.20,则(多种)机会性感染的几率也显著增加。临床上,CD4+<250,CD4+/CD8+<0.7的患者视为细胞免疫严重低下,强烈建议进行免疫调节治疗。本研究中,梅毒患者更易合并非梅毒性感染(x2=7.14,P<0.05)。这一点与文献报道一致。
因CD4+细胞数绝对值可能随生理波动而有较大的波动,故目前认为,CD4+/CD8+的比值更能客观反映患者的感染情况。感染患者,其体内的CD4+/CD8+比值多在0.5以下。本研究结果发现,与非梅毒患者比较,梅毒患者CD4+/CD8+比值显著降低(P<0.05)。在梅毒感染的不同疾病发展时期,T淋巴细胞CD4+/CD8+的比值均有显著的变化。本研究如上结果与文献资料的报道也是一致的。
总之,梅毒患者外周血中CD4+、CD8+淋巴细胞的绝对值计数以及CD4+/CD8+比值均异常降低,且在梅毒感染的不同疾病发展时期CD4+、CD8+淋巴细胞的绝对值计数也有着显著的变化。提示如上指标在梅毒的疾病发生、发展中有着重要的临床意义。
(收稿日期:2015-10-2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