肖开学
[摘 要] 高校是实现我国人才战略的重要基地,高校的教师队伍建设直接关系着文化传承和人才战略的实现,而师德建设对高校教师从精神层面提出了行为要求和内在心理要求。由于受到师德建设工作机制薄弱、价值多元化冲击和“德”“才”评价标准失衡的限制,需要从发挥高校党员和党组织的先锋模范带头作用,强化高校教師教育、服务、管理观念,完善师德建设考核机制、激励机制和保障机制三个方面作为着力点,进行高校师德建设。
[关键词] 高校;教师; 师德建设
[中图分类号] G645 [文献标志码] A [文章编号] 1008-2549(2016) 08-0058-02
党的十八大提出扎实推进社会主义文化强国建设的要求,以全面落实经济建设、政治建设、文化建设、社会建设、生态文明建设五位一体总体布局,不断开拓生产发展、生活富裕、生态良好的文明发展道路。更是提出尊重劳动、尊重知识、尊重人才、尊重创造,加快确立人才优先发展战略布局,造就规模宏大、素质优良的人才队伍,推动我国由人才大国迈向人才强国。高校教师作为文化的传播者和引路人,对文化强国和人才强国的实现具有举足轻重的作用,师德建设由此也提上日程。
一 新时期高校师德的内涵
高校师德建设关系着中华文化的传承和发扬,关系着人才培养的方向,是提升教师综合素质的主要载体,是检验高校办学水平的一项重要指标。2007年9月,胡锦涛总书记在全国优秀教师代表座谈会上的讲话中,赋予了师德与师德建设新的时代内涵:“高尚的师德,是对学生最生动、最具体、最深远的教育。广大教师要自觉坚持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带头实践社会主义荣辱观,不断加强师德修养,把个人理想、本职工作与祖国发展、人民幸福紧密联系在一起,树立高尚的道德情操和精神追求,甘为人梯,乐于奉献,静下心来教书,潜下心来育人,努力做受学生爱戴、让人民满意的教师。”高校是特殊的文化生态圈,以“教书育人”为主要活动,遵循学生成长成才规律,通过开发智力,传播科学文化知识,培养受教育者正确的价值观、人生观、世界观,使学生树立崇高的人生信念和理想,培养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现代化事业的接班人和建设者。师德建设是教师队伍建设的核心,是全面推进素质教育的基本保障,是我国社会主义道德建设重要组成部分。
高校是培养高素质人才的摇篮,广大教师是大学生认知世界和改造世界的引路人。教师通过发挥自身的才智实现职业理想和个人追求,而师德是教师充分发挥才智的保证。联合国教科文组织总部也认为:“教育首先是一种道德和伦理的专业。”故此,师德包括:严谨治学,高尚的敬业精神,从严治学,热爱学生,甘于奉献,具备崇高的师品,渊博的知识储备,扎实的专业技能,富有吸引力的人格魅力。简言之即以德为先,德才兼备,是高校教师个人思想道德品质和才能的综合素质的体现。
二 新时期高校师德建设存在的制约因素
由于西方多元价值观的冲击,加之我国经济发展的不平衡,以及新时期高校建设重心的转移,高校师德建设受到各方面的影响和制约。主要表现如下。
1 价值多元化的冲击
随着改革开放的深入,我国以积极主动的优美姿态加入到世界这个大竞技场中,在世界民族之林中闪闪发光。近几年的迅猛发展充分证实了世界需要中国,中国需要世界。开放的格局为价值多元化的形成提供了时代大环境,主流文化导向功能减弱,价值取向趋同化,道德评价标准弱化。享乐主义、狭隘功利主义、个人主义等强调个人利益的价值观充斥着国人的精神领域。
价值多元化的冲击,一方面开拓了国人的眼界和丰富了国人的精神,另一方面却使国人的价值取向迷失了方向,从而导致社会道德失范,道德问题严峻。高校作为人才聚集地和思想引擎,以其辐射的作用培育和引导全社会不同群体的价值观、世界观和人生观,具有典型的示范和标杆作用。教师作为拥有最具体、最生动、最具深远影响力的影响者,其受到首先是一个人且更是一个社会人特性的局限,教师也会成为价值观冲击后的受体,师德也会不同程度的受到直接的消极影响。
2 师德建设工作机制的薄弱
党的十八大报告把立德树人作为教育的根本任务,明确指出要提高师德水平和业务能力,增强教师教书育人的荣誉感和责任感,不断向系统性、有序性、能动性的师德建设方向迈进,建立健全并完善师德建设的长效机制,有效推动社会民风、大学校风、师生学风的发展。师德建设工作机制包括了教师资格准入制度、师德建设的学习培训机制、师德建设的激励约束机制、师德建设的考评监督机制。而师德建设工作机制的薄弱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教师准入把关不够严格,存在走后门;学习培训机制形式化;激励约束机制不协调,约束多余激励;考评监督标准缺乏科学性和合理性,等等。
3 “德”与“才”标准失衡
“德”是广大教师从事教育职业中形成的比较稳定的道德观念、道德情感、道德意志、道德信念、道德行为等因素的总合;“才”则是指专业素养。“德”不能脱离“才”的支撑,“才”不能背弃“德”的方向。师德建设应当“以德为先,德才兼备”,而不能一味地追求专业知识的深度,而忽视教师道德和伦理素养。由于广大人才学历呈历年上升趋势,部分高校引进教师过程中更加强调学历,对德的考评标准却流于形式。另外,在日常考核中,对“德”的评价标准无法实际地操作。这些情形都导致“德”与“才”标准失衡成为高校师德建设的一大障碍。
三 加强高校师德建设的着力点
1 发挥高校党组织和党员的先锋模范带头作用
高校党组织和党员应当充分发挥党组织在高校师德建设中的战斗堡垒作用,在工作中和生活中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和社会主义道德观。党组织通过选拔、培养、发展和吸收先进个人成为其成员来实现党的教育、管理、服务目的,在师德建设中具有重要的作用,因此,基层党组织的建设是高校师德建设的排头兵。先进的党员教师更是联系上级党组织和群众教师的纽带和桥梁,应当充分发挥出其先锋模范作用,以身作则,为人师表,在高校师德建设工程中添砖加瓦。
2 强化高校教师教育、服务、管理观念
百年大计,教育为本。教育是教师的天职。牢固树立终身学习理念,加强学习,拓宽視野,更新知识,不断提高业务能力和教育教学质量,努力成为业务精湛、学生喜爱的高素质教师;牢固树立改革创新意识,踊跃投身教育创新实践,为发展具有中国特色、世界水平的现代教育作出贡献。教师以教书育人为己任,故此高校的教师应当具有寓教于乐、寓教于行,寓教于思的教育观念。教师的工作性质,决定了它是一项服务人民、服务社会、服务国家、服务人类的伟大事业,师德建设更是教师道德观和价值观的集中体现,是我国教育事业不可动摇的重要精神内涵。教师的工作不是简单的传递和灌输知识的育人行为,也是一种管理行为,通过对学生的管理,使学生产生对规则的遵守和法律的敬畏。总之,强化高校教师的教育、服务和管理观念,可以实现包括以“德”“才”为核心的教师素质的全面发展,更是师德建设的应有之意。
3 完善师德建设考核机制、激励机制和保障机制
教师的考核,是对教师德才表现和工作实绩的综合检查,是激励督促教师认真履职和不断提高的有效途径。完善的师德建设考核机制包括了督导评议、教师间互评、学生评议等,要坚持公平、公正、公开的原则要求。
师德建设激励制度,是师德建设的催化剂。学校中教师的先进事迹和先进教师个人应当成为师德建设中的重要资源,不仅要给予表彰和奖励,还要大力开展宣传和教育活动。在校园中要掀起学习先进事迹和先进个人之风,以此为契机,创建良好的学风和师风。另外,对严重违反师德的行为,给予严厉处罚,做到人人讲德重德。
师德建设保障机制是基础条件。完善的师德建设保障机制即从物质和精神层面满足教师的需求,关心和满足教师最根本、最直接、最现实的利益,为师德建设提供稳固的物质和精神保障。
参考文献
[1]胡锦涛.在全国优秀教师代表座谈会上的讲话[N].光明日报,2007-09-01.
[2]胡锦涛.坚定不移沿着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前进为全面建成小康社会而奋斗———在中国共产党第十八次全国代表大会上的报告[M].北京:人民出版社,2012.
[3]王立慧.高校学风建设视阈下师德要义研究[J].教师发展,2013(7).
[4]汤光荣.高校师德建设的理论架构[J].皖西学院学报,2008(6).
[5]贾义宝.强化高校“求真务实”的师德观[J].新疆经济与文化,2013(2).
[6]李扬.科学发展观引领下的高校师德建设探讨[J].特别关注,2018(2).
[7]陈承社.论加强师德建设的途径和方法[J].山东省青年干部管理学院,2007(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