聂丹, 韩雪梅, 季韶荣, 梁佩佩, 吴艳倩
·卫生服务评价·
甘肃省卫生总费用筹资水平及结构分析
聂丹,韩雪梅,季韶荣,梁佩佩,吴艳倩
目的运用筹资来源法对2003—2012年甘肃省卫生总费用进行测算,初步了解甘肃省卫生总费用筹资水平及结构,从宏观上分析政府、社会和个人筹资负担,为甘肃省制定和调整卫生政策提供科学的参考依据。方法根据研究目的,运用筹资来源法,查阅相关统计年鉴及统计公报,得到相关指标,建立相应的数据库,应用Excel、SPSS 19.0等软件对数据进行统计和分析。结果2003—2012年甘肃省卫生总费和人均卫生总费用呈逐年增加趋势,平均增长速度分别为21.02%和21.20%。2003—2012年政府卫生支出占卫生总费用比重由22.40%上升至37.97%;社会卫生支出所占比重有较小波动,总体上有所增加,2012年达到25.62%;个人卫生支出所占比重由2003年的53.85%降至2012年的36.41%。结论甘肃省卫生筹资水平不断提高,但人均卫生总费用偏低;卫生筹资结构有待完善,应建立长效的政府卫生投入机制;同时甘肃省应深化卫生总费用核算等工作。
卫生总费用;卫生筹资;甘肃省
卫生总费用(total health expenditure,THE)指一个国家或地区,在一定时期内(通常指一年),全社会用于医疗卫生服务所消耗的资金总额,即政府、社会和居民个人对卫生投入的总和[1]。卫生总费用能够全面反映一个国家或地区在一定时期内的卫生保健筹资水平和利用程度,从而是政府制定和调整卫生经济政策的重要依据。人均卫生总费用是指按照每人平均享受的卫生费用水平计算的卫生总费用人均值,是用来分析评价卫生公平性的重要指标,主要反映本地区居民是否享有较高水平的卫生保健服务,该指标消除了人口因素对卫生总费用的影响[2]。卫生总费用有筹资来源法、机构流向法和实际使用法3种测算方法。其中筹资来源法是按照卫生资金的筹集渠道与筹集方式,收集和整理卫生总费用的数据,以测算全社会卫生资金投入总量及构成的方法,是卫生费用核算体系的第一个层次[1]。本文采用筹资来源法对甘肃省2003—2012年10年的卫生总费用的筹资水平及结构进行分析,为政府卫生经济政策的制定和调整提供依据。
1.1资料来源
本研究数据均来自于2003—2012年《中国卫生统计年鉴》《第四次国家卫生服务调查西部扩大甘肃省分析报告》《甘肃省卫生事业发展统计公报》和国家统计局网站、甘肃卫生和计划生育委员会网站公布的数据。
1.2研究方法
本文利用筹资来源法对甘肃省2003—2012年的卫生总费用的筹资水平和结构进行分析。其中对卫生总费用的评价指标包括:政府卫生支出、社会卫生支出和个人卫生支出的年增长率、年均增长率及卫生总费用占地区生产总值GDP比值等,先建立各相应指标图,再进行相应的分析评价。在对卫生总费用的筹资结构分析中,主要采用统计描述方法中的构成比对各筹资来源权重进行分析。
2.1甘肃省卫生总费用筹资总体水平
按当年价格计算,从2003—2012年,甘肃省卫生总费用由79.85亿元增加到444.73亿元,平均增长速度为21.02%;甘肃省地区生产总值GDP从2003年的1 399.83亿元增长至2012年的5 650.20亿元,平均增长速度为16.77%,卫生总费用的增长速度高于地区生产总值GDP的增长速度。2003—2012年甘肃省人均卫生总费用从305.80元增长到1 725.36元,平均增长速度为21.20%。同期全国卫生总费用和人均卫生总费用的年平均增长速度分别为17.38%和16.77%。反映出这10年甘肃省卫生总费用筹资水平增长迅速,卫生总费用和人均卫生总费用年均增长速度均高于全国水平,但总体水平仍较低,人均卫生总费用远低于同期全国水平[3]。见表1。
表1 甘肃省卫生总费用主要指标与全国比较
2.2甘肃省卫生总费用筹资结构
2.2.1卫生总费用总体构成卫生总费用的筹资渠道包括政府卫生支出、社会卫生支出和个人卫生支出3部分[2]。表2显示,2003—2012年甘肃省政府卫生支出占卫生总费用的比重由2003年的22.40%增长到2008年的39.24%,2009—2011年由38.80%增长至41.06%,2012年为37.97%;社会卫生支出由2004年的26.71%下降到2007年的21.43%,2009年回升至26.44%,随后几年保持在25.00%~26.00%;个人卫生支出所占比重基本呈下降趋势,但2012年上升至36.41%。
2.2.2卫生总费用与相关经济指标的关系卫生消费弹性系数反映卫生总费用与地区生产总值GDP之间的关系。表3显示,甘肃省卫生消费弹性系数波动大,2010年下降到0.55,2011年达到1.52。2012年卫生消费弹性系数为1.04,即国民经济增长1.00%,卫生总费用增长1.04%。从表2和表3还可得出,卫生总费用占地区生产总值GDP比,政府卫生支出占一般财政支出比等指标变化。
表2 甘肃省卫生总费用筹资结构 亿元,%
表3 甘肃省卫生总费用相关经济指标
图1显示,2003—2012年政府卫生支出占一般财政支出比均在5.00%以上,2011年达到顶峰,为9.02%,其次为2012年的8.20%,超过同期全国水平(6.65%)。甘肃省卫生总费用占地区生产总值GDP比重较大,2003—2012年卫生总费用占地区生产总值GDP比重基本呈上升趋势,2012年高达7.87%,高于同期全国水平(5.36%),在全国各省中居于最高水平[4-5];政府卫生支出占卫生总费用之比虽在2012年有所下降,但已达37.97%,与地区生产总值之比在3.00%左右,均高于同期全国水平。政府卫生支出占地区生产总值GDP比稳步上升,变化幅度较小,从2003的1.28%上升到2012年的2.99%。
图1 卫生总费用相关指标比例变化
3.1个人支付比例过大,卫生筹资结构尚需完善
2003—2012年,甘肃省卫生筹资渠道向着多元化的方向发展,符合疾病风险分担的原则。政府卫生支出大幅增加,但因总体水平较低,基数较小,故整体规模仍较小。虽然甘肃省卫生总费用筹资模式是典型的依赖政府型的筹资模式,但政府卫生支出比例仍可适度增加,以充分发挥政府在公共卫生筹资中的主导作用;个人卫生支出所占比虽总体呈下降趋势,表明医改减轻居民医药费用的政策目标进一步实现,但所占份额仍较大,卫生总费用转嫁到个人的支付比例较高,应进一步优化筹资结构[6]。一方面要增加政府对卫生投入的重视,强化政府卫生筹资职责,促进政府卫生投入的持续增长;另一方面要积极探索多种筹资渠道。如公立医院改扩建可采用债权融资,购买大型设备可探索融资租赁,后勤服务可推行社会化改革等及为社会资本的进入提供平台等。同时还要不断完善基本医疗保障制度,提高基本医疗保险筹资水平,扩大保障面和保障力度。
3.2加强卫生总费用投入总量,提高人均卫生总费用
在2003—2012年甘肃省卫生总费用的增长趋势中,2007—2008年有大幅度的增加,从147.15亿元增加至213.89亿元,原因在于2008年甘肃省新型农村合作医疗制度和城镇居民医保制度全面运转,政府进一步加大了卫生投入。同时,2003—2012年甘肃省卫生总费用和卫生总费用占地区生产总值GDP比重都在不断增长,2012年甘肃省卫生消费弹性系数为1.04,国际经验表明,该弹性系数需略大于1,这样既能保持卫生事业稳步发展,又不会出现卫生总费用增长过快的情况[7],所以甘肃省卫生总费用与本地区经济基本保持协调发展。但甘肃省地区生产总值GDP总量处在我国靠后水平,所以总的来说卫生总费用水平仍显不足;同时,地区经济不断发展,卫生总费用也应相应增加。2012年甘肃省人均卫生总费用为1 725.36元,远低于同期全国2 056.60元的水平,在各省人均卫生总费用比较中处于靠后位置,甘肃省人均拥有的卫生资源水平低于全国水平和大多数其他省份水平。所以应继续加大卫生总费用的投入,满足人们的医疗卫生服务需求。
3.3建立长效的财政卫生投入机制
公立医院承担着医疗救治、医学科研、人才培养等重大责任,是医疗服务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公立医院改革是医改的重点和难点。公立医院补偿机制改革是公立医院改革的重要内容,要完善公立医院补偿机制、落实政府投入政策[8]。为了减轻公立医院的负担,各级政府应将对公立医院的基本建设和设备购置、重点学科发展、公共卫生服务、符合国家规定的离退休人员费用和政策性亏损补贴等给予投入。政府要积极调整财政支出结构,加大投入力度,在安排年度卫生投入预算时,要落实“政府卫生投入增长幅度高于经常性财政支出增长幅度,政府卫生投入占经常性财政支出的比重逐步提高”的要求[8];同时,政府也应该设定一定的卫生总费用标准,确保卫生总费用的投入和使用[9]。
3.4甘肃省应深化卫生总费用核算工作
甘肃省卫生总费用的核算工作明显滞后,在甘肃省卫生和计划生育委员会等相关权威网站和统计年鉴里,尚只能找到2012年及以前的甘肃省卫生总费用相关数据,数据的核算滞后两年。所以,一要建立更加稳定的、制度化的工作机制。探索将核算数据收集工作纳入常规统计范围,提高核算工作效率,实现当年完成上年卫生总费用核算任务。二要深化卫生总费用的核算研究工作。针对城乡居民就医负担的差距、机构法与来源法的差距等问题开展专题研究。三是加强卫生总费用核算结果的传播利用。通过多种形式传播核算结果,并根据总费用核算研究结果,制定有针对性的政策措施,推动卫生资源的优化配置和充分利用[10]。
[1]杨敬宇,丁国武.卫生经济学[M].兰州:兰州大学出版社,2014.131-154.
[2]梁万年.卫生事业管理学[M].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2012.98-111.
[3]万泉,翟铁民,张毓辉,等.我国地区级卫生总费用比较分析[J].中国卫生经济,2013,32(1):10-12.
[4]国家统计局.2013中国统计年鉴[M].北京:中国统计出版社,2013.
[5]王从从,万泉.医改以来省级卫生总费用比较分析[J].中国卫生政策研究,2014,7(6):22-27.
[6]张毓辉,翟铁民,魏强,等.个人卫生支出比重与居民医疗经济负担关系的案例研究[J].卫生经济研究,2011(6):20-23.
[7]刘利军,肖龙华.从卫生总费用看卫生事业与社会经济的协调发展[J].卫生经济研究,2014(5):7-11.
[8]王昕.我国卫生总费用筹资分析与建议[J].中国软科学,2013(11):10-17.
[9]唐波,闫彬彬.基于状态空间模型的我国卫生总费用分析[J].中国卫生经济,2014,33(3):50-51.
[10]杨绍湖.2007年-2009年广西卫生总费用(筹资来源法)核算研究[D].广西:广西医科大学,2012.37-41.
Analysis of Total Health Expenditure Scale and Its Composition in Gansu Province
NIE Dan,HAN Xuemei,JI Shaorong,et al.
LanzhouUniversity,Lanzhou,Gansu,730000,China
Objectives Based on the analysis of total health expenditure(THE)scale and its composition in Gansu Province from 2003 to 2012,we aim to evaluate the health funding burden of government,society and out-of-pocket in the macroscopic level,and provide the fundamental basis for the government on development and adjustment of health decision-making.MethodsAccording to the study objective,we applied financing source to measure Gansu TEH.With the data of related Health Statistics Yearbook,we used Excel,SPSS13.0 software to make estimation.ResultsDuring 2003 to 2012,Gansu TEH and per capita TEH increased year by year,with their average annual growth rate respectively being 21.02% and 21.20%.The proportion of government expenditure on health increased from 22.40% to 37.97%.Social health expenditure had little changes in proportion,reached 25.62% in 2012.The proportion of the out-of-pocket expenditure on health was reduced from 53.85% to 36.41%.ConclusionsThe total expenditure on health in Gansu was gradually increasing,but there were still a wide gap between the per capita levels compared with the national per capita level.It is needed to strengthen the government's responsibility.The government should play a leading role in the basic medical and public health services and improve the total health expenditure accounting work.
Total health expenditure;Health financing;Gansu province
甘肃省自然科学基金项目(1506RJZA229);兰州市科技计划项目号(2015-2-52)
兰州大学公共卫生学院社会医学与卫生事业管理研究所,甘肃兰州,730000
韩雪梅
R197.1
A
10.3969/j.issn.1673-5625.2016.04.027
2015-08-26)(本文编辑熊月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