马 勇,张如标,潘 勇,王东明(江苏省建湖县植物保护检疫站,江苏224700)
不同药剂防治小麦赤霉病田间防效评价
马 勇,张如标,潘 勇,王东明
(江苏省建湖县植物保护检疫站,江苏224700)
21世纪以来,江苏省建湖地区小麦赤霉病成为了小麦常发性病害,危害程度加重。针对目前防治小麦赤霉病主体药剂——多菌灵及其复配剂已用30多年、防效下降的现实情况,选出19种药剂进行田间药效试验。结果表明,48%氰烯菌酯·戊唑醇SC、25%丙硫菌唑SC、80%戊唑醇WP、15%丙硫·戊唑醇SC、75%戊唑·百菌清WP、45%戊唑·咪鲜胺WP、25%氰烯菌酯EC等7种药剂对小麦赤霉病防效均在70%以上,可替代多菌灵及其复配剂。
小麦赤霉病;杀菌剂;防治效果;田间试验
小麦赤霉病是世界上普遍发生的病害之一。在中国,赤霉病发生区域过去主要集中在长江中下游地区、华南冬麦区和东北春麦区,近年来,在黄河流域及其附近也时有发生,逐渐向北扩展蔓延[1]。该病不仅引起小麦大幅减产,威胁粮食安全,而且赤霉病菌分泌产生的脱氧雪腐镰刀菌烯醇(DON)毒素可造成人畜中毒,严重危害身体健康[2]。江苏省小麦赤霉病南重北轻,太湖周边、沿江东部及苏南地区为重度发生区,而里下河及其东部地区、宁镇扬地区为轻发生区[3]。地处江苏东部地区的建湖县,属亚热带季风气候区,分布于里下河地区和沿岗农区,20世纪赤霉病为该区麦类作物上一种偶发性病害,进入21世纪以来,流行频率增加,已成为该类作物上一种常发性病害[4]。该地区河网密布、空气湿润,属于潮湿区域,湿度条件完全满足小麦赤霉病的发生。随着耕作制度的改变和气候条件的变化,该病的重发频次明显增加,2001—2015年,先后于2003年、2010年、2012年、2014年、2015年大流行,平均3年流行一次。
张洁等[5]提出,小麦赤霉病的防治主要从抗病育种、药剂防治、生物防治及其他防治措施等几个方面来进行。根据建湖县赤霉病最近6次大流行的田间调查结果分析,目前该地区种植的小麦品种均无明显的抗赤霉病的特性,而生物防治及其他防治措施也未见到成效[4]。因此,小麦赤霉病防治仍然以化学防治为主,而防治主体药剂仍为苯并咪唑类农药多菌灵及其复配剂。多菌灵已用30多年,当抗性菌株比率达到10%时,多菌灵的防治效果将下降至60%[6]。周明国1994年首次在江苏发现抗多菌灵的禾谷镰刀菌株,随着近年来赤霉病的流行频率增加,用药次数增多,赤霉病抗性菌株逐年推高。据盐城市系统监测抗性菌株频率,东台市2010—2014年抗性菌株分别占6.7%[2]、7.3%、22.6%、41.5%、43.4%,盐都区2010—2012年、2014年抗性菌株分别占8.5%[2]、6.9%、9.7%、39.3%[4]。抗性菌株频率高,使用多菌灵,防效会下降,且使用多菌灵会刺激菌株毒素产生,尤其是抗药性菌株产毒能力更强[7]。因此,寻求新的药剂代替多·酮来防治小麦赤霉病已变得迫在眉睫。针对这种情况,笔者搜寻了大量国内已登记、未登记的防治赤霉病的药剂,从中选出19种药剂进行田间药效试验,以期为大面积有效控制小麦赤霉病危害、降低其病害的发生率和严重度提供科学依据。
1.1材料
防治对象:小麦赤霉病。
供试品种:小麦弱春性、早熟品种‘西农9718’(西北农林科技大学选育)。
1.2试验设计
1.2.1试验药剂及用量
试验设19种药剂处理,每种药剂的制剂用量均根据各农业企业登记的推荐用量,或参考国内药剂试验的最佳用量,或结合供试药剂的制剂配方来制定。
苯并咪唑类杀菌剂及其复配剂:42%甲硫·咪鲜胺WP,1 500g/hm2(江苏绿盾植保农药实验有限公司);28%烯肟·多菌灵WP,1 500g/hm2(中化农化);40%戊唑·多菌灵sC,1 500g/hm2(江苏剑牌农化股份有限公司);15%丙硫·戊唑醇SC,1 800g/hm2(安徽四达农化有限公司)。
对照药剂:50%多菌灵WP,1 500g/hm2(苏州遍净植保科技有限公司);40%多·酮WP,2 250g/hm2(江苏丰山集团股份有限公司)。
甲氧基丙烯酸酯类杀菌剂及其复配剂:5%嘧菌酯SC,600 mL/hm2(江苏剑牌农化股份有限公司);20%烯肟·戊唑醇SC,1 200 mL/hm2(中化农化);15%氯啶·戊唑醇SC,1 500 mL/hm2(南通宝灵化工股份有限公司);75%肟菌·戊唑醇WG,300g/hm2〔拜耳作物科学(中国)有限公司〕。
咪唑类杀菌剂:22.5%咪鲜胺EC,1 080 mL/hm2(上海艾科思生物药业有限公司)。
三唑类杀菌剂及其复配剂:80%戊唑醇WP,337.5g/hm2(江苏丰登农药有限公司);75%戊唑·百菌清WP,1 500g/hm2(南京科维邦农药有限公司);45%戊唑·咪鲜胺WP,750g/hm2(盐城双宁农化有限公司);25%丙硫菌唑SC,750 mL/hm2(江苏省农科院自配药剂)。
抗菌素杀菌剂:1%申嗪霉素SC,1 800 mL/hm2(上海农乐生物制品股份有限公司)。
其他类杀菌剂及其复配剂:25%氰烯菌酯EC,1 500 mL/hm2(江苏省农药研究所股份有限公司),48%氰烯菌酯·戊唑醇SC,900 mL/hm2(江苏省农药研究所股份有限公司)。
吡啶类杀菌剂:50%氟啶胺SC,450 mL/hm2(日本石原产业株式会社)。
1.2.2试验区组排列
每个处理均设4次重复,共80个小区,每个小区面积66.7 m2,随机区组排列。
1.3试验基本情况
1.3.1试验环境及栽植条件
试验地位于建湖县建阳镇建设村四组,土壤类型为粘土,pH 7.2,土壤肥力中等,前茬水稻,小麦旋耕种植,2014年10月26日播种,密度均匀,长势与大面积无明显差异。
1.3.2施药时间及方法
试验于2015年4月26日(扬花5%)用第一遍药,用药时,天气晴好,日均温度22.2℃,南风3—4级;5月1日用第二遍药,用药时,天气晴好,日均温度17.8℃,东南风3—4级。施药前10d有2个雨日,第一次用药后连续2d有雨,总降雨量14.2 mm,下雨时小麦正处于扬花高峰期,5月份有11个雨日,天气条件有利赤霉病发生。该试验采用背负式电动喷雾器常规均匀喷雾,每个小区药剂对水1.5 kg。
1.4调查内容及方法
1.4.1防治效果调查
试验于5月25日(病情稳定期)调查各小区小麦赤霉病发生情况,采用对角线5点取样方法,每小区调查5个点,每点调查0.25 m2,调查记载总穗数、病穗数和病情严重度,计算各处理发病率、病情指数和防治效果。
1.4.2严重度分级标准[2]
0级:无病;1级:发病小穗占全穗1/4以下;3级:发病小穗占全穗的1/4—1/2;5级:发病小穗占全穗的1/2—3/4;7级:发病小穗占全穗的3/4以上。
1.4.3计算公式[2]
从表1的病穗防效可以看出:25%丙硫菌唑SC、75%戊唑·百菌清WP、45%戊唑·咪鲜胺WP、48%氰烯菌酯·戊唑醇SC、15%丙硫·戊唑醇SC、80%戊唑醇WP、15%氯啶·戊唑醇SC、20%烯肟·戊唑醇SC、40%戊唑·多菌灵SC、22.5%咪鲜胺EC等10种药剂防治小麦赤霉病的效果好于对照药剂40%多· 酮WP(防效66.66%)和50%多菌灵WP(防效66.28%),25%氰烯菌酯EC、42%甲硫·咪鲜胺WP、75%肟菌·戊唑醇WG、5%嘧菌酯SC、28%烯肟·多菌灵WP、1%申嗪霉素SC、50%氟啶胺SC等7种药剂防治小麦赤霉病的效果低于对照药剂40%多·酮WP和50%多菌灵WP的防效。
表1 不同药剂防治小麦赤霉病试验结果Table 1 Tests for wheatscab-controlling effects ofdifferent fungicides
从表1的病指防效可以看出:48%氰烯菌酯·戊唑醇SC、25%丙硫菌唑SC、80%戊唑醇WP、15%丙硫·戊唑醇SC、75%戊唑·百菌清WP、45%戊唑·咪鲜胺WP、25%氰烯菌酯EC等7种药剂防治小麦赤霉病的效果好,均优于对照药剂50%多菌灵WP(防效68.55%)和40%多·酮WP(防效68.43%);40%戊唑·多菌灵SC、15%氯啶·戊唑醇SC、28%烯肟·多菌灵WP、22.5%咪鲜胺EC、20%烯肟·戊唑醇SC等5种药剂防治小麦赤霉病的效果一般,与对照药剂50%多菌灵WP和40%多·酮WP的防效相当;75%肟菌·戊唑醇WG、42%甲硫·咪鲜胺WP、5%嘧菌酯SC、1%申嗪霉素SC、50%氟啶胺SC等5种药剂防治小麦赤霉病的效果差,均低于对照药剂50%多菌灵WP和40%多·酮WP的防效。
从田间目测结果分析,所有供试药剂在试验剂量下对小麦生长安全,无明显药害症状。
2015年的天气条件有利小麦赤霉病的大流行。供试小麦品种‘西农9718’,为赤霉病的感病品种,未施药区的病情较高,对田间试验的各种药剂的防效有很好的对比作用。
防治小麦赤霉病效果好的7种药剂,病指防效均超过了70%。其他类的48%氰烯菌酯·戊唑醇SC对小麦赤霉病的防效最高,达77.23%,与刁亚梅等[8]的研究结果相当。三唑类的25%丙硫菌唑SC是一种新型广谱杀菌剂,目前国内未登记,将于2015年11月专利到期[9],该药剂对小麦赤霉病的防效达76.38%。三唑类的80%戊唑醇WP和苯并咪唑类的15%丙硫·戊唑醇SC对小麦赤霉病的防效相当,分别为75.27%和75.12%,戊唑醇的防效与韩青梅等[10]的研究结果相近,而曹燕蕾[11]指出丙硫·戊唑醇SC对赤霉病的防效较好,在该试验中也得到了验证。三唑类的75%戊唑·百菌清WP、45%戊唑·咪鲜胺WP和其他类的25%氰烯菌酯EC对小麦赤霉病也有很好的防效,分别为74.64%、73.65%和72. 45%,与王晓芹等[12]、周群芳等[13]、许艳云等[14]的研究结果相差不大。上述7种药剂防治小麦赤霉病的效果好,其防效明显优于对照药剂——苯并咪唑类药剂50%多菌灵WP和40%多·酮WP,且这些药剂中均不含多菌灵成分,能起到有效控制小麦赤霉病危害、降低抗病菌株频率和菌株产生的毒素的作用。因此,这些药剂可作为小麦赤霉病大面积防治的主体药剂进行推广,为防止过早出现抗药性从而导致防效下降的情况发生,上述药剂可在扬花初期首次用药和5—7d后二次用药过程中交替使用。
防治小麦赤霉病效果一般的5种药剂,防效65%—70%。28%烯肟·多菌灵WP对小麦赤霉病的防效为67.14%,与王慧等[15]的研究结果一致,20%烯肟·戊唑醇SC的防效为65.96%,与周群芳等[13]的试验结果相当,15%氯啶·戊唑醇SC的防效为67.33%,目前还没有相关的试验文章发表。22.5%咪鲜胺EC对赤霉病的防效为66.65%,与崔晓萌[16]的试验结果相近。40%戊唑·多菌灵SC对赤霉病的防效为69.44%,与杨森等[17]的研究结果相差不大。上述5种药剂防治小麦赤霉病的效果一般,与对照药剂苯并咪唑类药剂50%多菌灵WP和40%多·酮WP的防效相当,在小麦赤霉病的防治过程中也可作为替代药剂进行使用。
下述5种药剂防治小麦赤霉病的效果不理想,防效均低于65%。苯并咪唑类的42%甲硫·咪鲜胺WP,甲氧基丙烯酸酯类的5%嘧菌酯SC、75%肟菌·戊唑醇WG,抗菌素类的1%申嗪霉素SC,吡啶类的50%氟啶胺SC等5种药剂防治小麦赤霉病的效果差,均低于对照药剂苯并咪唑类药剂50%多菌灵WP 和40%多·酮WP。其中5%嘧菌酯SC对赤霉病的防效为59.52%,与翟平平等[18]的研究结果相似。1%申嗪霉素SC作为抗菌素类生物农药,在生产中具有很高的推广价值。在试验中,对赤霉病的防效为57.62%,与徐柳等[19]的研究结果(1 500 mL/hm2的防效为 64.8%)相差不大,而与赵影等[20]的研究结果(1 800 mL/hm2的防效为85.7%)相差很大,是供试小麦品种不同或是其他原因,暂时没有明确的结果,有待于进行进一步的田间试验。吡啶类的50%氟啶胺SC是日本石原产业自主研发生产的新型广谱疫病特效杀菌剂,候昌亮等[21]在不同杀菌剂对小麦赤霉病菌的抑制作用研究中表明,甲基硫菌灵、噻菌灵等11种供试药剂中,氟啶胺在浓度0.2%时,对小麦赤霉病菌丝生长抑制率达74.63%,室内毒力测定中,其原药在离体条件下抑菌活性最高,EC50为0.0620 mg/L,高于甲基硫菌灵、噻菌灵等10种其他供试药剂。氟啶胺作为新药剂进行田间药效试验,经过户外试验验证,50%氟啶胺SC 450 mL/hm2对小麦赤霉病的防效并不理想,防效仅为22.75%,是因为用药量不够亦或是其他原因,该试验无法提供理论依据,因此希望在提高用药量的基础上继续进行试验,以期能够得出最佳结果。
致谢:建湖县气象台工程师李扣凤为本研究提供了气象资料,盐城市植物保护检疫站农业技术推广研究员陈永明为本文提出了宝贵修改意见。
[1]樊平声.小麦赤霉病和DON毒素研究进展[J].江苏农业科学,2010(5):182-184.
[2]邵振润,周明国,仇剑波,等.2010年小麦赤霉病发生与抗性调查研究及防控对策[J].农药,2011,50(5):385-389.
[3]张旭晖,高苹,居为民,等.小麦赤霉病气象条件适宜程度等级预报[J].气象科学,2009,29(4):552-556.
[4]陈永明,林付根,赵阳,等.论江苏东部麦区赤霉病流行成因与监控对策[J].农学学报,2015,5(5):33-38.
[5]张洁,伊艳杰,王金水,等.小麦赤霉病的防治技术研究进展[J].中国植保导刊,2014(1):24-27.
[6]曾娟,姜玉英.2012年我国小麦赤霉病暴发原因分析及持续监控与治理对策[J].中国植保导刊,2013(4):38-41.
[7]张雁南,樊坪升,陈长军,等.禾谷镰刀菌对多菌灵抗性的监测及其演变规律[J].农药,2009,48(8):603-613.
[8]刁亚梅,周明国,王建新.48%氰烯菌酯·戊唑醇悬浮剂防治小麦赤霉病的开发[J].农药,2012,15(5):375-376,384.
[9]范金勇,于乐祥,张梅凤.2011—2015年专利到期的农药品种之丙硫菌唑[J].今日农药,2012(7):29-30.
[10]韩青梅,康振生,段双科.戊唑醇与叶菌唑对小麦赤霉病的防治效果[J].植物保护学报,2003,30(4):439-440.
[11]曹燕蕾.2009年国外登记或上市杀菌剂品种述评[J].现代农药,2010,9(5):8-12.
[12]王晓芹,孙晓荣.不同药剂防治小麦赤霉病试验简报[J].上海农业科技,2014(2):106.
[13]周群芳,孙俊铭,吴伟.戊唑·咪鲜胺防治小麦赤霉病试验效果[J].中国植保导刊,2015(2):67-68.
[14]许艳云,徐荣钦,刘美刚,等.25%氰烯菌酯防治小麦赤霉病的试验示范[J].湖北植保,2012(6):11-12.
[15]王慧,龚德洪,杨衍银.28%烯肟菌酯·多菌灵(佳思翠)防治小麦赤霉病的药效研究[J].农业灾害研究,2014,4(06):15-16.18.
[16]崔晓萌.25%咪鲜胺乳油防治小麦赤霉病药效试验[J].安徽农学通报,2012,18(15):105,127.
[17]杨森,刘广军,缑国华,等.不同杀菌剂防治小麦赤霉病试验总结[J].农业科技通讯,2013(12):88-89.
[18]翟平平,刘友超,姚安庆.小麦赤霉病杀菌剂室内筛选试验[J].长江大学学报,2012,9(3):1-2,14.
[19]徐柳,张有为,郁东航.不同药剂防治小麦赤霉病药效试验简报[J].上海农业科技,2013(2):103.
[20]赵影,张影,赵凤梅,等.1%申嗪霉素悬浮剂防治小麦赤霉病药效试验初报[J].安徽农学通报,2012,18(24):87-88.
[21]侯昌亮,胡寒哲,艾爽,等.11种杀菌剂对小麦赤霉病菌的抑制作用[J].湖北农业科学,2014,53(17):4066-4068.
(责任编辑:程智强)
Control effects ofdifferent fungicides on wheatscab in field
MA Yong,ZHANG Ru-biao,PAN Yong,WANGdong-ming
(The Plant Protection and Quarantinestation of Jianhu County,Jiangsu 224700,China)
Since 2000 wheatscab has become a commondisease in Jianhu area and has been increasingly heavy in extent of injury.Because carbendazim and its mixtures have been used to control thisdisease for 30-odd years anddeclined in control effect,field experiments to control wheatscab are conducted with 19 fungicides respectively.The resultsshow that 48%JS399-19·tebuconazolesC,25%prothioconazolesC,80% tebuconazole WP,15%propylthiouracil·tebuconazolesC,75%tebuconazole·chlorothalonil WP,45% tebuconazole·prochloraz WP and 25%JS399-19 EC thoseseven fungicides are over 70%in the efficiency of controlling wheatscab and thus cansubstitute for carbendazim and its mixtures.
Wheatscab;Fungicide;Control effect;Field experiment
S435.12
A
1000-3924(2016)04-105-05
2015-07-20
江苏省农业科技自主创新项目“小麦产品中镰刀菌毒素的风险评估与监测预警关键技术研究”[CX(14)2126]
马勇(1981—),男,本科,农艺师,主要从事植物保护工作。Tel:0515-80627269,E-mail:drage0@163.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