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江苏省建湖高级中学 杨海涛
挖掘错解资源 提高解题能力
☉江苏省建湖高级中学 杨海涛
高三数学较初中数学相比,难度增加,解题复杂.教师在对一些习题的反复讲解后,学生面对同类型的问题,依旧找不到解决的方法,出现了懂而不会的现象.如何摆脱这种“讲的多,学的少”的状况呢?笔者结合教学实践就学生的错解做了一些思考.
很多老师在二轮复习解题教学中偏重试题,整个课堂由基础练习题、典型例题、课后练习题三部分组成.教学环节中常忽视数学概念及数学概念的应用,导致学生的基础概念掌握不牢固,知识网络有漏洞,面对复杂多变的试题,显得力不从心,解题中障碍重重,失误连连.
在函数解题时,要防止出现对函数概念认识不清、性质理解不透、公式运用不当而掉入“陷阱”,出现解题错误.
剖析:一个函数是奇函数还是偶函数的必要条件是定义域关于原点对称,若不对称,则为非奇非偶函数.上题错解是因为:一是不考虑定义域,二是原函数与(fx)=不是同一函数.
教师要回归概念,熟练掌握概念的本质及运用,对定理、性质进行归类,说明重要定理、定义的前提、结论及适用情况.例如,求函数的最值问题在高一只能局限于几种简单函数,做一些系统的归纳还为时过早,随着教学的推进,学生认知规律的发展,适当的拓展和引申还是必要的.这样,完善的知识结构会大大提高解题效率.
在高中数学教学中,对于相关的概念,易混的公式、法则可通过列表、图示、网络结构等方法进行对比,加以区别,提高理解能力.
故3≤x≤5,或1≤x≤3.
所以原不等式的解集为{x|1≤x≤5}.
在解题中我们学生往往不重视对题意的理解,忽视条件成立的前提,不注重命题的充分、必要关系的梳理.
数学中的“陷阱”指的是学生在学习数学的过程中,由于对概念、法则、公理、定理、方法等认识不足,导致在解决数学问题时出现相反或不完全的结果.函数解题中的“陷阱”主要体现在求函数的定义域、值域、周期、奇偶性、单调性等时,存在对概念认识不清,定义理解不透,审题不细致,忽视公式运用条件以及题设中隐含条件等,从而导致解题时掉入陷阱,出现解题错误.
1.忽视定理公式里的条件
基本不等式是一个重要的公式,在运用基本不等式求函数最值或值域时,要注意满足基本不等式条件“一正,二定,三相等”,若忽视了运用条件,则会掉入“陷阱”,出现解题错误.
例3 当x>0时,求函数y=3+log3x+4logx3的最值.
故所求函数有最小值,最小值为7.
3解法忽视了基本不等式的使用条件.其实,本题应对x进行分段讨论.
解:当0<x<1时,log3x<0,-log3x>0,
归纳基本不等式运用中常出现的错误,使学生认清最值问题的多面性,从而掌握求最值的方法和技巧.
2.忽视充要条件中的等价转化
在解决一些数学问题时,若忽视条件的充分性、必要性和充要性,进行非等价转化,就会掉入“陷阱”,出现解题错误.要避免此类错误,一要准确掌握数学的概念、定理、公式等,二要规范解题步骤,学会反思检验.
由②×2-①,得6≤3a≤15,③
剖析:若采用这种方法处理本题,则忽略了这样一个事实:作为满足条件的函数(fx)=ax+,其值同时受a和b制约.当a取最大(小)值时,b不一定取最大(小)值,因而整个解题思路是错误的.也就是说,(f3)取到最值并不是a和b同时取到最值的充要条件.
3.运用换元法解题时忽视新元范围
在用换元法解题时,容易忽略新元的取值范围而掉入“陷阱”.
4.忽视参数分类讨论中讨论的完整性
对于含有字母参数的函数,求其定义域、单调性等时,必须注意对字母参数的分类讨论,否则将出现错误.
所以Δ=(4k)2-4k·3<0,解之,得0<k <
剖析:关于x的方程kx2+4kx+3=0中含有参数k,由于x2项的系数为k,所以当k=0时,它不是一元二次方程,而此时3≠0恒成立.
①当k=0时,则3≠0成立.
以上题中陷阱隐蔽,不易察觉发现,但只要我们夯实基础,把握技能技巧,掌握基本的思想方法,在注重双基的基础上,求变、求新、求活,深入挖掘题目中的新信息和新变化,解题时多思多想多探,这样就能走出陷阱,避免解题失误.
高中的数学教学需要教师关注学生的学习过程,对解题中的错误多一点清醒的认识,从有利于培养学生解题能力的角度做好教学设计,调整教学方法,优化教学策略,选择恰当的探究环节,以达到最佳的教学效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