林宇芬 杨雪梅 李素华
[摘要]目的 探讨腹部艾灸配合穴位埋线治疗寒凝血瘀型痛经的临床应用价值。方法 将我院2014年1月~2015年1月收治的141例寒凝血瘀型痛经患者随机分组,其中70例予以单纯针刺治疗设为对照组,其余71例予以腹部艾灸配合穴位埋线治疗设为观察组;对比两组治疗前后痛经症状积分情况与疗效。结果 两组治疗前痛经症状积分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治疗后其痛经症状积分均较治疗前明显降低,组间治疗后该积分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治疗前VAS评分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治疗后VAS评分评分均较治疗前明显降低,组间治疗后该积分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治疗总有效率分别为98.59%与85.71%,组间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寒凝血瘀型痛经患者临床予以腹部艾灸配合穴位埋线治疗,疗效确切,该法深具临床推广价值。
[关键词]腹部艾灸;穴位埋线;寒凝血瘀型痛经
[中图分类号]R271.11 [文献标识码]B [文章编号]2095-0616(2016)11-55-04
痛经又称“经行腹痛”,是指经期或经前经后出现的周期性小腹疼痛,以青少年女性较为多见,西医学将痛经分为原发性和继发性两种。原发性痛经在临床较常见与多发,患者以经期前或经期中出现下腹部及腰骶部疼痛为主要表现,甚者会伴有恶心呕吐、头晕乏力、水肿甚至昏迷等症状。西医临床多采用止痛、镇静以及前列腺素抑制剂等药物治疗该病,虽见效快,但易产生副作用且疗效难长久。中医将痛经分为五种证型:分别是气滞血瘀型、寒凝血瘀型、湿热瘀阻型、气血虚弱型以及肾气亏损型。我院本次对收治的141例确诊为寒凝血瘀型的痛经患者分别予以了不同的疗法,现报道如下。
1资料与方法
1.1一般资料
将我院2014年1月-2015年1月收治的141例确诊为寒凝血瘀型的痛经患者随机分组,其中70例予以单纯针刺治疗设为对照组,本组患者年龄16~30岁,平均(22.1±1.9)岁,病程0.8~4年,平均(1.2±0.9)年,其中轻、中、重度患者分别为21、29、20例。其余71例予以腹部艾灸配合穴位埋线治疗设为观察组,本组患者年龄17-29岁,平均(22.5±1.8)岁,病程0.8~4年,平均(1.2±0.9)年,其中轻、中、重度患者分别为23、26、22例。两组均中医辨证为寒湿凝滞型,符合《中医妇科学》中寒凝血瘀型痛经诊断标准,西医诊断标准参照《中药新药治疗痛经的临床研究指导原则》:符合原发性痛经的诊断标准,妇女在经期或者经前经后出现周期性下腹疼痛为主症,伴有其他不适,以致影响工作及生活,排除标准:(1)由生殖器官器质性病变引起的继发性痛经。(2)合并有心血管、肝、肾和造血系统等严重原发性疾病。(3)不符合纳入标准,未按规定进行治疗,无法判断疗效或资料不全等影响疗效或安全性判断者。(4)施灸部位有溃疡或瘢痕、发热、身体震颤等,不适合本法。且经妇科检查,生殖器官无明显器质性病变者。接受本疗法治疗1个月经周期未接受其他治疗。自愿参加并签署知情同意。组间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
1.2方法
1.2.1对照组 应用28号、1.5寸的毫针,择取双侧地机、太冲、关元与三阴交,依照常规消毒后再行针刺,得气后予以30s的提插捻转泻法,再相隔10min行1次针,每次30s,留针30min后拔针。每间隔1天行1次针刺,行经期间不针刺,30d为1个疗程,连续治疗2个疗程。
1.2.2观察组 予以腹部艾灸配合穴位埋线治疗。(1)埋线操作方法:选用洛阳雅伦针具公司生产的一次性9号埋线针和PGLA晶丝线(规格1/0,12支×2cm,直径10mm)。首先对地机、肝俞、脾俞与肾俞几处穴位予以常规消毒,再用75%酒精脱碘,借助消毒镊子把PGLA线体置入一次性埋线针前端,右手将针刺入要求深度,有针感后边出针边推针芯,线体植入穴位后出针并用棉棒按压穴位,然后贴上创可贴。该法与每次月经前7天埋线,每月1次,3次1个疗程。(2)腹部艾灸方法:患者每次月经前7天开始应用该法,患者仰卧并裸露腹部,取2根清艾条分别截成4段,置入艾灸箱摆好并点燃,艾灸箱置入患者少腹部位置,约40min艾条燃尽后取出,每天1次直到月经到来。
1.3观察指标
观测两组疗效、VAS评分与治疗前后痛经症状积分。视觉模拟评分法(VAS),为一条长10cm的直线,两端分别代表无痛和剧痛,患者在其中画线以表示疼痛程度。痛经症状积分包括腹痛严重程度、持续时间、其他不适症状等,分值愈高代表病症愈严重。疗效判定标准遵循中医药管理局发布的《中医病症诊断疗效标准》。治愈:病痛消除且连续3个月无复发情况。改善:病痛减弱或完全消失,但不能保持3个月及以上不复发。无效:病痛无好转甚至加剧。总疗效=治愈率+改善率。痛经症状积分:经期或经期前后小腹疼痛为5分(基础分)。若需卧床休息、腹痛难忍、坐卧不安、影响工作学习、一般止痛药无效、休克、冷汗淋漓雨四肢厥冷均加1分;若腹痛明显、一般止痛措施可暂缓解、血色紫黯有块、伴有腰酸痛与恶心呕吐、面色苍白、伴肛门坠胀以及疼痛在1天内均加0.5分。疼痛每增加1天加0.5分。依据痛经症状积分不低于14分为重症、8~13分为中度、低于8分为轻度痛经。
1.4统计学分析
采用SPSS13.0对所有数据进行分析。计量资料以(x±s)表示,采用f检验。计数资料以百分比[n(%)]形式构成,采用X2检验。P<0.05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结果
2.1两组治疗前后痛经症状积分比较
两组治疗前痛经症状积分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治疗后其痛经症状积分均较治疗前明显降低,组间治疗后该积分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治疗前VAS评分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治疗后VAS评分均较治疗前明显降低,组间治疗后该积分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1。
2.2两组疗效比较
观察组患者治愈率、改善率、无效率以及总有效率分别为61.97%、36.32%、1.41%与98.59%,对照组患者治愈率、改善率、无效率以及总有效率分别为44.29%、41.42%、14.29%与85.71%,观察组治疗总有效率明显优于对照组,组间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2。
3讨论
中医认为,痛经大多为寒凝及气滞血瘀致胞络不通,“不通则痛”,病位在胞宫,与冲任及肝脾肾关系切。该病作为妇科常见病之一,相关数据显示大约50%的妇女存在痛经史,其中有10%左右病症较为严重,该病不仅严重困扰着患者的生活学习与工作,也增加了患者的心理负担。如何有效防治该病,提高患者生活质量,已成为临床研究的重要课题之一。治疗以通经活络、理气止痛、驱寒等为主。痛经患者平常多喜食生冷或遭受风寒侵袭而引起脾阳不足、寒湿停驻而下注胞宫,使得胞宫受寒而瘀,从而引发痛经。治疗痛经的重要病理机制乃“通则不痛,通则不痛。”患者气血运行不畅,冲任、胞脉瘀阻均会引发痛经。中医认为治疗该病的原则为“温经散寒、活血化瘀”。血气运行需热方行,遇寒血气则会凝滞,寒凝血瘀而气滞经络受阻。
艾叶性辛温,有助于疏通十二经脉,是妇科主要药物之一,其具有理气血、温经脉、逐寒湿、与止冷痛的功效。艾灸施于穴位,其燃烧时所产生的近红外辐射有较高的穿透能力。相关报道指出艾及其燃烧生成的甲醇提取物可清除机体内的自由基与氧化脂质,且生成物附在皮肤表面经灸热渗入皮肤能实现某种治疗效果。现代医学也证实了灸治中艾叶虽燃烧殆尽但其药性尚存,并借助穴位入得患者体内与渗入诸多经络,从而实现治疗目的。临床应用艾灸可为患者弥补阳气不足,扶正祛邪和强身壮体,对体内免疫系统的激活乃至新陈代谢等均具良好功效。艾灸在燃烧时会生成适用于机体治疗的红外线,可为机体细胞提供代谢与免疫功能所需能量,也能为缺乏能量的病态细胞提供活化能。相对于传统艾条灸、艾炷灸等对痛经的治疗,艾箱灸具有操作便捷的优点,但目前市面上的艾箱灸大多存在设计不够科学合理、无取穴定位装置等问题,我院本次应用的新型腹部艾箱灸在底部与盒体内部均增设了过滤网,这就有效避免了艾灰对患者的烫伤,其艾灸盒外侧还设有可活动连接的支架,其可帮助患者根据需要升降艾柱,这也有利于防治艾柱温度过高,此外,该支柱的支脚是多个相互重叠的短柱连接而成,可依据患者体型进行增减,更关键一点是此种腹部艾箱还能准确“取穴”,这就有助于实现更理想的保健治疗作用。
穴位埋线疗法作为针灸的一种延伸疗法,线埋后会被液化与吸收,并引起生理物理作用和化学变化,是一种融合放血、刺激、封闭等多种疗法的复合疗法。其作为针刺的替代疗法,它通过异体蛋白线体对穴位产生持久的生理及生物化学刺激,在某些方面可取得比针刺更为明显的疗效。肝为女子先天,将地机、肝俞、脾俞与肾俞基础穴位合用并联合艾灸治疗,是将先天与后天共同进行调理,以补先天与后天之气和促进气血运行,使得体内寒邪被祛除,血运通畅,从而实现“通则不痛”的治疗功效。
观察组本次将腹部艾灸配合穴位埋线治疗寒凝血瘀型痛经,结果发现两组治疗前痛经症状积分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治疗后其痛经症状积分均较治疗前明显降低,组间治疗后该积分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治疗前VAS评分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治疗后VAS评分均较治疗前明显降低,组间治疗后该积分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治疗总有效率分别为98.59%与85.71%,组间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可见寒凝血瘀型痛经患者临床予以腹部艾灸配合穴位埋线治疗,疗效确切,该法深具临床推广价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