循学而导,曲曲层层皆如画

2016-09-10 07:22王伟琼
教学月刊小学版·语文 2016年1期
关键词:学情自然段板书

王伟琼

【设计意图】

本课力求贯彻“学为中心”的教育思想,关注两个结合:一是工具性与人文性的有机结合,寓人文教育于语言文字学习之中;二是教与学的有效结合,先学后教,顺学而导。

【教学目标】

1.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了解人类以生物为师的有关事例。

2.通过自主、合作学习,体会课文语言表达准确、有序的特点。

3.激发学生阅读仿生学科普读物和主动探索自然的兴趣。

【教学过程】

板块一:你知道了什么?

1.揭题读题

(1)揭题,板书课题。

(2)读题,质疑课题。

2.了解学情

(1)师:通过预习课文,你已经知道了什么?

(2)自由汇报。

3.梳理文脉

(1)发现谋篇秘妙。

①根据回答,相机出示:蝙蝠,鸟儿、蜻蜓、苍蝇、蚊子、蜜蜂,鲸,鸡蛋,袋鼠,贝壳。

②师:这么多人类的“老师”,课文用了一个词来概括,找一找这个词在课文中出现了几次 ,出现在什么位置。(板书:生物)

③引导学生发现课文“总分总”的谋篇秘妙。

(2)感知详略安排。

①师:观察课文中“鸟儿、蜻蜓、苍蝇、蚊子、蜜蜂”这些生物的安排,你还有什么发现?其他语段的安排呢?

②感知课文的详略安排。(第2、3、4自然段是具体说明的,第1、5自然段是简要介绍的)

(设计意图:了解学情,把握学习起点。根据四年级学生的学习能力和思维程度,基于课前预习,通过梳理,引导学生发现课文“总分总”的谋篇秘妙和“详略有致”的布局特点。)

板块二:你有什么不知道?

1.练习提问

师:“学贵有疑”,初读课文时,你有什么不明白的?(学生自由质疑)

2.梳理问题

(1)预设一:关于科学术语,如“流线体”“薄壳结构”等。

解决方案:渗透学法——联系上下文。

(2)预设二:这些生物是怎样成为人类的“老师”的?

解决方案:小组合作学习。

(设计意图:基于学情,顺学而导,从学生中来,到学生中去,根据学生的问题组织探究性学习。)

3.解决问题

(1)师生共学:第2自然段。

①快速默读,思考:生物是怎样成为人类的“老师”的?

②预设学生学习情况。

鸟儿→飞机,蜻蜓→防止颤抖,苍蝇、蚊子、蜜蜂→改良飞机。

③体会“准确”。

a.对比朗读:

b.讨论交流:有什么不一样?

c.体会感悟:科学小品文的“用词准确”。(板书:准确)

④体会“有序”。

a.出示语句:

b.引导学生讨论交流:这三个句子可不可以变换顺序?发现语段“生物—启发—创造”的表达顺序。(板书:启发、创造)

c.体会感悟:体会科学小品文的“表达有序”。(板书:有序)

(设计意图:师生共学,了解人类以生物为师的有关事例,初步体会课文“用词准确、表达有序”的特点。)

(2)生生合学:第3、4自然段。

①出示学习要求。

填一填:合作学习第3、4自然段,完成表格。

议一议:第3、4自然段在表达顺序上有什么特点?

贴一贴:将发现记录在词卡上,贴到黑板上。

②小组合作学习。

③交流反馈。

a.运用句式,训练语言表达,概括第3、4自然段的大意。

b.小组汇报,体会第3、4自然段相同的表达顺序。(生物—启发—创造)

(3)拓展运用:学做播音员。

①播放视频《向动物学飞行》,了解仿生学。

②创设情境:学做播音员,介绍“鲸”“蛋壳”是如何成为人类的“老师”的。

(设计意图:通过合作探究,进一步体会科学小品文的文体特点,在语境中迁移运用,尽量准确、有序地进行介绍,将文本语言内化成自己的语言。)

板块三:你还想知道什么?

1.课堂小结。

2.师:你还想知道什么,又有什么新的疑惑?

3.引导学生到大自然、到书籍中去寻找答案……

(设计意图:课尾解疑又启发新疑,推荐科普读物,激发学生探索自然、热爱科学的兴趣。)

【板书设计】

【教学反思】

《人类的“老师”》是语文出版社S版四年级上册中的一篇略读课文,这是一篇关于仿生学的科学小品文,语言准确,结构严谨。

拿到这篇课文后,一个个问号闯入我的脑海……如何实现“关注学生学习,加强语言实践”?如何践行“人文性与工具性有机结合”这一教学理念?如何体现“小班化”理念和“作业与练习”导向?

不妨“顺学而导”,就陪着学生在课文里走一遭,走走,停停,想想,议议。本课设计以“生本”为主线,串起“你知道了什么?你有什么不知道?你还想知道什么?”三个板块教学,力求通过教师的点拨和同伴的合作,让学生踏上“语言文字的发现与实践”之旅。

一、先学后教,顺学而导

揭题导入后,根据四年级学生的自学能力和思维程度,笔者抛出了第一个问题:“通过预习你已经知道了什么?”通过一个简单的提问,了解学生学情,把握学习起点。接着展开讨论,引导学生发现课文“总分总”的谋篇秘妙和“详略有致”的布局特点。

课前笔者也曾想过,上课伊始作此安排是否为时过早?然而课中笔者看到,学生轻松地整理出了课文介绍的人类的“老师”,不仅发现了课文“总分总”的结构特点,还发现了第2、3、4自然段是具体说明的,第1、5自然段是简要介绍的。

给“先学后教”一个窗口,学生思考的嫩芽就从这个窗口探出头来,还是有必要的。

二、由扶到放,合作探究

梳理之后,基于学情,笔者通过“提出问题—梳理问题—探究问题”的步骤顺学而导,先请学生自由质疑,梳理归纳后进行师生共学,习得方法,最后开展小组合作探究。

教学第2自然段,通过讨论交流、对比朗读等手段,学生了解了人类以动物为师的事例,初步体会到科学小品文“用词准确”“表达有序”的特点,并且发现语段是按“生物—启发—创造”的表达顺序写的。

教学第3、4自然段,学生合作探究。通过“填一填”,了解段落大意,运用句式,练习概括能力;通过“贴一贴”,将发现记录在词卡上,贴到黑板上,全班交流;通过“议一议”,进一步理解“生物—启发—创造”的表达顺序。

学生是学习的主体,关注学生学习,就应该给他们一个“合作探究”机会。

三、迁移运用,拓展实践

视频《向动物学飞行》的播放,既介绍了仿生学,又创设了言语情境,学生跃跃欲试,学做播音员向大家介绍“鲸”“蛋壳”是如何成为人类的“老师”的。在“准确、有序”的介绍中,无痕地将课文语言内化成学生自己的语言。课尾,请学生带着新的疑惑,走进书本,走进自然。

给“语言实践”一个舞台,恰当处理了阅读、感悟、质疑、运用之间的关系,学生探索自然的愿望和热爱科学的情感也油然而生。

入夜,静下心来,反思自己的课堂:

是什么原因导致“播音员”展示时间不够?现在想来,把握课堂节奏,捕捉课堂生成,不仅需要实践,更需要智慧。如果重上这课,设计课堂练笔环节,仿照课文“现象—启发—创造”的构段方式,扩写第5自然段,是否更能体现目标的一致性?

课堂是遗憾的艺术,且行且思,且思且行……

(浙江省丽水市青田县实验小学 323900)

猜你喜欢
学情自然段板书
习作教学,依“规定”还是据“学情”?
基于学情调研的鲁迅单元教学研究
语文教师,今天您板书了吗?
立足学情以点带面
秋天
学情分析有效服务教学的实践探究
浅谈小学数学课堂教学板书设计的时效性
PEP小学英语第六册Unit3 B Read and Write 教学设计
美丽的秋天
思想政治课简约板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