陈月芬
【设计意图】
《人类的“老师”》是一篇有关仿生学的科普小短文。本课的设计旨在凸显科普文文体特点以及中年段阅读教学特点,主要体现以下三点:
一是利用思维导图,提取信息。科普小短文条理清晰,逻辑鲜明,运用思维导图,能快速有效地帮助学生梳理文章脉络,提取重要信息,并实现连续性文本与非连续性文本之间的转换,帮助学生更好地理解并运用语言。
二是凸显段的学习,领悟写法。本课教学重点聚焦第2自然段的学习,利用思维导图,梳理飞机发明的过程,感受段落表达的顺序,从而发现段落的写法,领悟文章语言表达的奥秘,并尝试用这样的方法进行语言实践。
三是重视自主学习,让学于生。课中多次开展独立自主学习、小组合作学习,给学生充分的学习时间和空间,真正实现“学为中心”的课堂教学理念。
【教学目标】
1.指导学生通过思维导图来梳理课文内容,提取重要信息。
2.聚焦段的学习,利用图文转换方式,帮助学生理解语言,并尝试实践运用。
3.帮助学生初步了解仿生学方面的知识,激起探索自然的强烈愿望。
【教学过程】
一、利用“思维导图”,梳理课文脉络
1.出示课题,了解预学情况
师:同学们都预习过课文了,课题中为什么要用双引号呢?你还读懂些什么?
2.出示“思维导图”,梳理全文
师:文中向我们介绍了很多“老师”,也介绍了很多发明创造。我们能否把这篇长长的课文浓缩到一张图中?请大家先默读课文,再根据课文填写。
3.交流,点评
(1)学生上台分享填写的内容。(教师随机指导两方面:一是读好文中出现的新词——“薄壳结构”;二是学生提取信息时,要注意语言表述的准确性和概括性)
(2)教师小结:我们把一篇课文读成一幅图,课文内容就一目了然了,像这样的图我们把它叫作“思维导图”。
二、利用“思维导图”,解析发明过程
1.再读课文,质疑追问
师:同学们,人类的老师有这么多,它们是怎么教人类的呢?在读课文的过程中,你们有什么发现?请用“谁是人类的老师,人类从它身上得到启示,发明了什么”的句式来说一说。(学生交流,随机评价)
2.合作学习,初悟写法
(1)师:人类是怎么向这些生物学习的呢?让我们先把目光聚焦到第2自然段,好好读一读,想一想,说一说。
(2)小组合作,完成新式飞机创造发明的思维导图。
师:从同学们的交流中,我们能感受到新式飞机的创造发明不是一蹴而就的,而是一个非常漫长的过程。自古以来,人们就想飞(课件出示思维导图),到了1903年,人们才从鸟的身上得到启示,发明了飞机。那么人类在这个发明改良的过程中,还经历了哪些阶段?请再次默读第2自然段,找出关键词后,再由四人小组讨论完成思维导图。
(3)交流汇报,小组展示。(教师重点指导:台阶下方填写时间,台阶上方填写从什么身上得到启示发明什么)
(4)利用思维导图,师生合作梳理发明的过程。教师说含有时间的句子,学生说创造过程。
(5)教师小结:飞机的发明改良就是经历了这样一个漫长的过程。是呀,人类的探究永无止境,未来,飞机的发明创造还会继续进行。
3.自主阅读,深究写法
师:请同学们再次默读第2自然段,你发现这一段在写法上有什么特点吗?先写什么,再写什么,最后又写了什么?
教师小结:飞机的发明改良就是经历了这样一个过程,问题的发生、科学家发现秘密并进行发明创造。(板书:发生→发现→发明)
课文的第3、4自然段是否也写到这三方面?请大家读一读第3、4自然段。汇报交流。(引导学生发现课文这三段的写法大致相同,但第4自然段没有写问题的发生,随机指导学生补上发生的问题)
三、利用“思维导图”,实践语言转换
1.介绍仿生学
师:像文中介绍的这样,人类借鉴某些生物的特点改进工程技术的科学,我们称它为“仿生学”。生活中仿生学的例子还有很多。
2.练习语言转换
课件呈现两个仿生学的例子,请学生选择其中一例,学着第2、3、4自然段的方式介绍它的创造发明过程,同桌间说一说。
3.指名交流,点评
师(补充介绍):鲁班从茅草身上得到启示,发明了锯,被誉为“中国第一个仿生学老师”。因为四边形的课桌不够灵便,宁波的一位老师发明了六边形课桌,使用起来就更灵便了。
4.追问课题
师:学到这儿,让我们再次聚焦课题,此时,你对“人类的‘老师’”有没有什么新的理解呢?
教师小结:是呀,人类的“老师”其实就是人类自己啊!因为人类善于观察,善于发现生物身上的特点,敢于尝试,才有了这么多的发明创造。
四、拓展延伸,推荐阅读
1.链接课外
师:人类利用生物进行发明创造的例子还有很多,瞧——(课件出示:松鼠的尾巴是人类发明降落伞灵感的来源、防毒面具是根据猪鼻子发明创造的……)
2.推荐阅读
师:同学们,相信你们对仿生学一定还想了解得更多吧,老师推荐大家阅读一本书,叫《神奇的仿生学》,由德国作家安提亚·赛安所写。同学们课后可以去读一读,你今天课堂上的疑惑或许能在书中找到答案呢。
五、课后作业(自选一或两项完成)
说一说:我要将课堂上了解到的仿生物品创造发明的过程说给他人听。
写一写:意犹未尽,我想把课堂上的仿生例子像第2、3、4自然段一样写下来。
画一画:利用思维导图来概括课文内容、演示新式飞机创造发明的过程,真有意思,我想选一篇课文也自创一幅思维导图。
读一读:《神奇的仿生学》。
【教学反思】
教学课文时,我们想要的总是太多——弱水三千,不舍一瓢;想当然的总是太多——认为自己行,学生就行。如此,往往一节课中内容多,任务重,教师上得累,学生学得累。怎么样把课上得简单一点呢?笔者依据文体特征和中年级阅读教学的特点,借用思维导图,一张图成就了“简单”。
一、“简单”一张图,思辨在行进
古代教育家孔子曾说: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因此在教学中,教师便要力创情境,激发学生认知发生冲突,设疑、解疑,点燃思维火花。笔者在课中三用思维导图,梳理文脉、探秘语段写法、进行言语实践,将阅读与思维过程具体化、直观化,然后在交流点评中继续碰撞,充分挖掘学生的智力潜能,提升学生的思考力。
二、“简单”一张图,言语在实践
《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2011年版)》指出:“语文课程是实践性课程,应着重培养学生的语文实践能力,而培养这种能力的主要途径也是语文实践。”《人类的“老师”》是一篇科普说明文。科普说明文一旦入选语文教材,就明确了它的定位——必须成为学生语文素养形成的有效载体。因此说明文教学理应具有语文课共有的特征——致力于学生语文素养的综合提高。本节课,笔者借填写思维导图之机,其一之实践指向语言,引导学生在比较鉴赏中感受语言的准确性和信息提取的概括性,如科学家根据鲸发明的是“流线体”轮船,而不是轮船,“人民大会堂、北京火车站以及其他很多建筑物”可以概括为“薄壳结构”的建筑物。其二之实践指向表达,引导学生发现第2、3、4自然段特殊的表达方式,均含有“问题发生、秘密发现、创造发明”三个内容,随即提供其他仿生学例子的思维导图,实现在仿写迁移中学习其独特表达的目的。
三、“简单”一张图,方式在改变
中段学生阅读科普性文章,往往会停留在关注科学知识的层面。如何引导学生透过文字去探读文章的表达、文字的运用,本堂课以思维导图为任务驱动,促发学生自主默读课文,与文本对话;促发学生之间交流磨合,与同伴对话;促发小组之间质疑碰撞,组际对话。如在第二板块交流思维导图时,提炼“过了好久”这个时间对应的是什么,一小组提炼的关键词是“防止此类事故的发生”,另一小组提炼的是“蜻蜓翅膀末端有厚斑,防止颤抖”,显然,第二小组的提炼更为精准,怎样让学生发现?研读思维导图、比较思维导图,学生畅所欲言,成了课堂的主人。
一堂课,三张图,大处着眼,细处落脚,教师把阅读的时间让给学生,把思维的空间留给学生,把碰撞的权利放给学生,简行之,课却不单调,这不正是我们的追求吗?
(浙江省衢州市龙游县阳光小学 32440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