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发展现代农业是当前我国面临的重要课题,是提高农民收入的重要途径,是从根本上解决农业发展滞后问题、适应工业化和城镇化需要的重要举措。近年来,我国农业发展形势良好,但也面临严峻的挑战。因此,怎样发展现代农业?靠谁发展?是当前各级政府需要深度思考的问题。
关 键 词:现代农业;城镇化;农民收入
中图分类号:F320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7-8207(2016)01-0045-07
收稿日期:2015-10-10
作者简介:柳忠田(1957—),男,山东废县人,中共辽源市委党校副教授,研究方向为民营经济、农村经济。
2015年中央一号文件指出:当前,我国经济发展进入新常态,正从高速增长转向中高速增长,如何在经济增速放缓背景下继续强化农业基础地位、促进农民持续增收,是必须破解的一个重大课题。国内农业生产成本快速攀升,大宗农产品价格普遍高于国际市场,如何在“双重挤压”下创新农业支持保护政策、提高农业竞争力,是必须面对的一个重大考验。我国农业资源短缺,开发过度、污染加重,如何在资源环境硬约束下保障农产品有效供给和质量安全、提升农业可持续发展能力,是必须应对的一个重大挑战。城乡资源要素流动加速,城乡互动联系增强,如何在城镇化深入发展背景下加快新农村建设步伐、实现城乡共同繁荣,是必须解决好的一个重大问题。破解这些难题,是今后一个时期“三农”工作的重大任务。必须始终坚持把解决好“三农”问题作为全党工作的重中之重,靠改革添动力,以法治作保障,加快推进中国特色农业现代化。
一、我国发展现代农业的主要
做法和取得的成就
⒈现代农业的内涵及功能。现代农业相对于传统农业而言,是广泛应用现代科学技术、现代工业提供的生产资料和科学管理方法进行的社会化农业。其基本特征是:建立在现代自然科学基础上的农业科学技术的形成和推广,使农业生产技术由经验转向科学,如在植物学、动物学、遗传学、物理学、化学等科学发展的基础上,育种、栽培、饲养、土壤改良、植保畜保等农业科学技术迅速提高和广泛应用。现代农业一般分为休闲农业、工厂化农业、特色农业、观光农业、立体农业、订单农业等。通过农业产业链的延伸,农业对农村劳动力的吸纳功能和就业增收功能明显增强;通过开发利用各类农业资源,发展“一村一品”的特色经济,农业开始承担起生活休闲、生态保护、旅游度假、文化传承、教育等功能。现代机器体系的形成和农业机器的广泛应用,使农业由手工畜力农具生产转变为机器生产,如拖拉机、耕耘机、联合收割机、农用汽车、农用飞机等成为农业的主要生产工具。投入农业的能源显著增加,电子、原子能、激光、遥感技术以及人造卫星等也开始运用于农业。农业生产的社会化程度得到了很大提高,农业生产过程同加工、销售以及生产资料的制造和供应紧密结合,使农工商趋于一体化。经济数学方法、电子计算机等现代科学技术在现代农业企业管理和宏观管理中运用越来越广泛,管理方法显著改进。现代农业的产生和发展大幅度地提高了农业劳动生产率、土地生产率和农产品商品率,使农业生产、农村面貌和农户行为发生了重大变化。随着经济的发展和人们生活水平的提高,现代农业已不仅仅局限于传统农业的农产品供给功能,其广度和深度大大增加。
现代农业一改传统农业的基本面貌,有了新的内涵、功能和定位。可以说,从传统农业到现代农业的转变,是实现农业现代化的必然。但同时也要看到,目前,我国农村一些地方还没有摆脱世世代代以“农耕为生”“土里刨食”为标志的自给自足的传统农业生产方式。在整个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大棋局”中,只有走好农业现代化这颗重要的“棋子”,才会出现满盘皆活的生动局面。
⒉我国发展现代农业的重要举措。中央高度重视发展现代农业,从2004年开始连续下发“一号文件”,大力推进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加快农业和农村发展,促进农民增收。特别是2007年1月29日中央下发的关于积极发展现代农业的“一号文件”,明确了发展现代农业是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首要任务。“一号文件”不仅给广大农民带来了更多的实惠,也给我们研究现代农业提出了紧迫要求。
党的十八大以来,党对发展现代农业高度重视,中共中央、国务院2014年1月9日印发的《关于全面深化农村改革加快推进农业现代化的若干意见》指出:推进中国特色农业现代化,要始终把改革作为根本动力,立足国情农情,顺应时代要求,坚持家庭经营为基础与多种经营形式共同发展,传统精耕细作与现代物质技术装备相辅相成,实现高产高效与资源生态永续利用协调兼顾,加强政府支持保护与发挥市场配置资源决定性作用功能互补。要以解决好地怎么种为导向加快构建新型农业经营体系,以解决好地少水缺的资源环境约束为导向深入推进农业发展方式转变,以满足吃得好吃得安全为导向大力发展优质安全农产品,努力走出一条生产技术先进、经营规模适度、市场竞争力强、生态环境可持续的中国特色新型农业现代化道路。构建国家粮食安全战略,实施以我为主、立足国内、确保产能、适度进口、科技支撑的国家粮食安全战略。严守耕地保护红线,划定永久基本农田,不断提升农业综合生产能力,确保谷物基本自给、口粮绝对安全。继续坚持市场定价原则,探索推进农产品价格形成机制与政府补贴脱钩的改革,完善财政支农政策,完善农业补贴政策,加快建立利益补偿机制,整合和统筹使用涉农资金,完善农田水利建设管护机制。推进农业科技创新,深化农业科技体制改革,加快发展现代种业和农业机械化,加强农产品市场体系建设,开展农业资源休养生息试点,加大生态保护建设力度,完善农村土地承包政策,强化金融机构服务“三农”职责。这些发展现代农业的举措,为加快现代农业发展提供了有力保障。
⒊我国发展现代农业取得的成就。一是粮食产量连续跨上6个大台阶。改革开放以来,我国农业平均增长率达到5%以上,粮食产量先后跨上7000亿斤、8000亿斤、9000亿斤、10000亿斤、11000亿斤、12000亿斤6个台阶。2015年,粮食生产实现“十一连增”,解决了世界上约1/5人口的吃饭问题。目前,我国人均国内生产总值超过7800美元,这与发展现代农业取得的成就紧密相连。二是农业机械化水平大幅度提高。截至2015年,全国耕、种、收综合机械化水平达到61.8%,小麦机械化耕种水平达到92%。农业结构不断优化,优势产业带逐步形成,产业集中度不断提高。三是特色农业作用凸显。东北的玉米、河南的小麦、新疆的棉花、陕西的苹果、云南的鲜花、山东寿光的蔬菜,都是大面积区域化种植,既使农业资源得到了有效配置,又提供了社会化服务。在家庭经营上,陆续出现了一些种粮大户、家庭农场,现代农业产生的效益凸显。四是具备了加快现代农业建设的基本条件。我国总体上已进入工业化中期阶段,全国非农产业占GDP的比重上升90%以上,非农业劳动就业份额达到63.1%,城镇化水平达到53.7%。这些结构性指标反映出我国不但到了可以不依赖农业积累来实现快速发展的阶段,而且还可以用“以工促农、以城带乡”的方式支持农业转变发展方式,进行现代农业建设。特别是近年来,我国财政收入保持持续快速增长,国家财政支持现代农业建设能力明显增强。
二、发展现代农业面临的问题
⒈发展现代农业的主体缺位。现代农业是以资本高投入为基础,以工业化生产手段和先进科学技术为支撑,有社会化的服务体系相配套,用科学的经营理念来管理的农业形态。发展现代农业的主体显然应该是有知识、懂技术、会经营、善管理的现代新型农民。但目前部分从事农业生产的劳动者掌握的农业科技知识有限, 思想保守,不善于学习,缺少市场经济意识,观念落后,劳动技能原始。也就是说,部分农民的小农经济意识较强,耕作观念落后,发展农业产业化和现代化的意识不强,与农业产业化、现代化的发展要求不相适应。据统计,2013年全国农业劳动力中高中以上文化程度的只占7%左右,初中以上文化程度的也不足50%。可以说,农业劳动力的文化程度偏低是导致其对农业科技知识学习认识不足的重要原因之一。
⒉技术力量单薄,科技服务不到位。当前,发展现代农业的技术力量单薄,农技推广基础设施不完善,不能适应现代农业发展的需要,科技和人才的优势也难以转化到现代农业发展中来。农技推广队伍整体素质不高,技术骨干年龄偏大,推广队伍出现了青黄不接现象。这里既有农业科技人员工作热情的问题,更有科技管理体制的深层次问题。
⒊政府的财政投入不到位。发展农业,一靠政策,二靠科技,三靠投入。在加大投入问题上,政府采取了许多措施,体现了“多予、少取、放活”的方针。但也应看到,财政对农业的投入不多,特别是水利设施还相对落后。县、乡财政对农业基础设施的投入不足,投入库区建设的多,投入渠道建设的少;用于农民补贴的多,用于基本建设的少; 投入农机补贴的多,用于农民培训的少。基础设施老化,尤其在农田水利建设中存在水库建设落后,抗旱机电井布局不合理,水利建设投资少等问题。这些问题严重制约着水资源的优化和农业水利化的发展。目前,排灌渠道、田间道路和田面平整等农业基础设施还比较薄弱,旱田基本没有排灌设施,水田渠道漏水严重,水资源利用率低;田间路面较窄、长度不够,给大型机械作业带来了许多不便。千家万户分散耕种,面积小、地块散,大型机械作业空间不足,导致机械化程度不高。笔者在东丰县调研农村家庭承包责任制执行情况时发现,农民已基本适应了这种经营模式,安于现状的惰性较重,新一轮深化农村改革还缺乏广泛的社会基础。在这种分散的生产经营模式下,农田水利设施建设停滞不前。乡村干部普遍反映现在农村公益事业很难开展,要农民出钱、出力修农田水利很难。
⒋农业产业化水平低,缺少带动型龙头企业。传统产业和优势产品布局分散,没有形成“一镇一业”“一村一品”的格局,一镇多业、一业多品,多的品种不好,好的品种不多,没有好的主导产业。县内集中连片的专业村组和专业大户不多,大多靠价格拉动增收,靠政策扶持致富,产业化经营规模不大、水平不高、后劲不足。总体上产业规模偏小,再加上受传统农业思维模式的影响,缺乏应有的主动性和创造性,缺乏发展高效生态农业应有的超前意识、竞争意识、风险意识、品牌意识、精品意识、市场经济意识和创大业意识。其深层次原因在于:思想不够解放,放不开手脚,农业产业转型水平不高。
⒌注重园区建设,忽视园区管理。近年来我国建立了大量农业现代园区,如粮食核心区,园区基础设施、科技配备、资源供给等以政府投入为主,生产经营活动以合作社、种植大户或农户为主;农产品精深加工区和生态农业观光区,以企业投资为主导模式,并负责园区管理运行;高标准牧业小区和棚膜经济区,园区建设和管理运行均以农民专业合作社为主体。这些园区大多侧重于新品种、新技术的研发、引进和试验、示范、推广,在园区管理上不能尽如人意。
三、发展现代农业的路径
⒈加大财政对农业的投入力度,改善水利工程设施。加大农村基础设施建设力度,确保如期完成“十二五”农村饮水安全工程规划任务,推动农村饮水提质增效,继续执行税收优惠政策。推进城镇供水管网向农村延伸,继续实施农村电网改造升级工程。因地制宜采取电网延伸和光伏、风电、小水电等供电方式,解决农村人口用电问题。加快推进集中连片特困地区农村公路建设。强化农村公路养护管理的资金投入和机制创新,切实加强农村客运和农村校车安全管理。完善农村沼气建管机制;加大农村危房改造力度,统筹搞好农房抗震改造;深入推进农村广播电视、通信等“村村通”工程,加快农村信息基础设施建设和宽带普及,推进信息进村入户。积极争取中央、省、市、县财政、计划、农业综合开放等多方面的支持;加强资金的审计管理和项目建设质量监督管理,堵住漏洞,防止截留,确保财政资金按时到位,因为财政资金到位是发展现代农业的重要保障。吸引社会资本积极参与农业投资,发展现代农业。“通过政府政策支持和组织引导,吸引社会资本参与平台建设,加快区域性农业企业共生平台建设进程。”[1]提高抗旱防涝能力,改善水利工程设施,提高灌溉节水能力。近年来,由于农业灌溉和工业发展对地下水的过度开采,出现了地下水位下降、地面下沉、河流干枯等一系列环境问题。同时,我国农业灌溉水浪费现象十分严重,农业灌溉水有效利用系数平均仅为0.475。因此,加大投资力度,改善水利工程设施势在必行,刻不容缓。如辽源市投资8.86亿元建设10个重点水利工程,现有耕地有效灌溉率达20.7%,农机总动力达到1.05万千瓦,使渠、路、林和水利设施、农田电网具有了一定的基础。
⒉加快推广农业科学技术。2015年中央一号文件指出:“强化农业科技创新驱动作用。健全农业科技创新激励机制,完善科研院所、高校科研人员与企业人才流动和兼职制度,推进科研成果使用、处置、收益管理和科技人员股权激励改革试点,激发科技人员创新创业的积极性。建立优化整合农业科技规划、计划和科技资源协调机制,完善国家重大科研基础设施和大型科研仪器向社会开放机制。加强对企业开展农业科技研发的引导扶持,使企业成为技术创新和应用的主体。加快农业科技创新,在生物育种、智能农业、农机装备、生态环保等领域取得重大突破。建立农业科技协同创新联盟,依托国家农业科技园区搭建农业科技融资、信息、品牌服务平台。探索建立农业科技成果交易中心。充分发挥科研院所、高校及其新农村发展研究院、职业院校、科技特派员队伍在科研成果转化中的作用。积极推进种业科研成果权益分配改革试点,完善成果完成人分享制度。继续实施种子工程。加强农业转基因生物技术研究、安全管理、科学普及。支持农机、化肥、农药企业技术创新。”农业技术推广网络和队伍是科学技术转化为农业现实生产力的主要载体,也是提高农民素质的重要途径。一是要建立健全农业技术推广网络。二是要巩固和加强农业技术推广基础设施建设,添置必要的仪器设备。三是要妥善解决农技人员的工资补助等后顾之忧,稳定农业技术推广队伍。四是要落实各项政策法规,健全激励机制,调动农技人员的工作积极性。五是要尽快转变观念,把农村信息化建设纳入到农业科技体系建设中,加快农村信息化建设,及时为农民提供市场信息服务。六是加强与大专院校、科研机构的合作,加大科技人员农户对接力度,走农科教结合的路子。
⒊找准切入点,着重发展地方特色产业。要结合实际,根据当地的自然环境、气候条件和生产习惯,选准产业,找准模式,按照“一镇一业,一村一品”的发展格局,把具有当地特色的产业做大做强。发展现代农业是一项复杂性、长期性的任务,不能急于求成,更不能随意发展。如东辽县金州乡通过招商引资,建立了万亩有机蟹稻米、万亩果榛种植园、千亩果林生态园以及农产品加工园,现已初步形成规模。同时,乡政府将其与当地赤露湖风景区结合起来,形成了生态果园——旅游休闲一体化的发展格局,既可以供游客旅游观光,又可以提升产品的附加值,扩大知名度,从而打造出具有本地特色的生态农业观光游的品牌。笔者认为,今后发展现代农业的重点应当是:促进农业与第二产业、第三产业之间的渗透融合,形成产业融合、功能多样、生产精细、开放广阔的都市型现代农业特色。保护优良生态环境,营造优美的自然景观和改善人居环境,使农业发展走从生产、加工到销售实现标准化作业、无害化生产、产业化发展、特色化开发的路子,最终实现优良生态、优美景观、优势产业、优质产品的目标。在农产品方面,要发挥无污染、无公害、独特自然资源禀赋的优势,打造兼具地方特色、地域保护、文化美学价值内涵丰富的精致产业,提供无污染、无公害、绿色时尚、营养健康、质量安全的农产品,满足市场需求。尤其是在节日及消费旺季,要细划消费群体,实行分级包装、加工,打造附加值高的精品、名牌农产品。在产品开发上,要打造黑猪、笨鸡蛋、笨鸡肉、牛肉、羊肉等具有地域保护特色的畜禽生态品牌的农产品;提升西红柿、黄瓜、西瓜、豆角、面瓜、香瓜等取得无公害认证的绿色生态蔬菜的知名度。在打造优质安全高附加值农产品的同时,还要注重解决市场销售难题,以实现农民大幅度增收的目标。
⒋大力发展龙头企业,带动农业现代化发展。按照中央“扶持农业产业化就是扶持农业,扶持龙头企业就是扶持农民”的指示精神,加大扶持力度,培植出一批辐射面广、带动力强的农业龙头企业。狠抓标准化生产,打造拳头产品如优质大米等农副产品的精深加工。要发挥龙头企业的带动作用 ,积极推进项目建设,实现科学标准生产,培养吸纳管理人才,充分运用信息技术,建立完善的市场预测系统。逐步规范龙头企业与农户的产销合同,提高订单农业的成功率和履约率。坚持以提高农产品质量和增加科技含量来培育品牌、打响品牌,发挥品牌效应,夯实农业产业链。 如辽源地区规划区农业产业化经营水平较高,拥有农业龙头企业29家,其中国家级2家、省级18家、市级9家。农民专业合作社70个,参加合作社农户2100户,占农户比重为2.3%。拥有中国名牌产品、著名商标和吉林省名牌农产品等在内的名牌产品19个。辽源市西安区的德春米业是国家农业产业化重点龙头企业和省内最大的大米加工企业,主要产品“御泉”牌大米是国家名牌产品。现在,企业的原粮基地已经发展到43.5万亩,与周边47个乡镇的8.7万户农民签了订单,年实现销售收入7.2亿元。
⒌加强农民技能培训。一是强化农村实用技术培训。重点抓好科技专业大户、农村致富带头人、科技示范户的培训,切实增强农民从事现代农业生产的本领。二是强化新型农民培训。着重加强现代农业生产、经营和流通等方面的培训,努力造就有文化、懂技术、会经营的新型农民。建设都市型现代农业,要在提高农民综合素质和培育现代新型农民上下功夫,培育新时期兼业化、多元化农业经营主体。在开展实用技术、技能培训和增强农民科技意识的基础上,增强农民的法制意识、市场经济意识,同时加强对农民的诚实、守信、淳朴、善良等民德民风的教育,逐步培育一批既有文化又懂经营管理,既敢闯敢干又淳朴善良的新型农民。
⒍积极做好农业招商引资工作,加快推进园区基础建设。2015年中央一号文件指出:不断增强粮食生产能力。进一步完善和落实粮食省长负责制。强化对粮食主产省和主产县的政策倾斜,保障产粮大县重农抓粮得实惠、有发展。粮食主销区要切实承担起自身的粮食生产责任。全面开展永久基本农田划定工作。统筹实施全国高标准农田建设总体规划。实施耕地质量保护与提升行动。全面推进建设占用耕地剥离耕作层土壤再利用。探索建立粮食生产功能区,将口粮生产能力落实到田块地头、保障措施落实到具体项目。要积极开展招商引资工作,科学规划园区建设,通过联谊招商、参展招商、外出招商等多方位、多渠道招商方式,有的放矢组织项目推介招商,捆绑引进农业新品种、新技术、新管理方式、新工艺设备,增加农业投入,引进和增加农产品深加工企业,提高农产品的附加值,改善农业和农村经济发展的条件和环境,全面提高农业的综合效益和农产品竞争力。要加强园区科学管理,实现生产规模经营。一是加快推进园区基础建设。应围绕现代农业园区建设规划,抓紧启动园区内基础设施建设。园区的基础设施建设既是园区建设的重要基础,也是推进土地流转、引进经营主体的必要条件,必须高度重视。应加快推进园区内交通和水利基础设施建设,着力抓好道路、渠道、绿化和电力等配套设施建设,展示园区形象。二是加快推进园区土地流转。土地流转既是推进现代农业园区建设的重要条件,也是现代农业园区建设顺利推进的重要保障。应充分发挥土地流转指导服务中心的作用,进一步加强宣传、引导和发动,在“依法、自愿、有偿”的前提下,引导并鼓励园区内农民通过转包、出租、互换、转让、股份合作、托管等多种形式加快土地向现代农业经营主体流转和集中,推进农业规模经营。要创新土地流转方式,既可以采用先股后转的土地流转方式,也可以试行先由政府成立的公司依法将农民承包的土地统一反租回来,然后统一对外招商,确保土地“流得出、稳得住、有效益”,力求流出一片土地、建成一个园区、带动一批农户,不断提高园区规模经营能力,提升现代农业发展水平。三是加快园区招商和项目建设步伐。现代农业园区建设关键在于主体进入和项目入园。要以规划为导向、以园区为平台,认真疏理、包装、推出一批项目,加强对外宣传和推介,大力引进域外资本和社会力量投资现代农业园区。要充分发挥农业龙头企业、专业合作组织和专业大户等现代农业经营主体的作用,鼓励他们主动参与现代农业园区建设。即“基于大农业循环经济理念,依托产业集群和循环农业园区建设。”[2]推进现代农业园区建设,必须组建以民营企业或合作社等经济组织为主的法人主体,具体负责招商引资、资金筹措和运作及基础设施建设等。现代农业园区应以市场为导向,根据园区建设和产业发展需要,积极探索和完善公司与科研院校、农业龙头企业、各类合作组织和农民的良性互助机制,尤其是合作组织+基地+农户的利益联结机制以及建立主导产业生产、加工、销售一体化的科技推广经营机制,注重园区建设和园区管理,以期使“园区中各产业集群形成一种新的空间经济模式,在实现基础设施共享、资源高效利用与优化布局的基础上深化产业合作。”[3]
【参考文献】
[1]楚永生,初丽霞.论循环经济理论对农业发展的适用及制度构建[J].农业现代化研究,2005,(03):199-202.
[2]孙以川,陈沈斌,田禾.大农业循环经济与循环产业孵化[N].人民政协报,2011-03-05.
[3]吴群.高效农业循环经济的发展方向与思路[J].经济纵横,2014,(09):24.
(责任编辑:刘亚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