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图式导学”为语文教学注入源头活水

2016-09-10 07:22力新兰
小学教学研究 2016年1期
关键词:图式导学生字

力新兰

“认知图式”是瑞士心理学家皮亚杰提出的认知发展理论的一个核心概念。他认为,发展是个体与环境不断地相互作用中的一种建构过程,其内部的心理结构是不断变化的,而所谓的图式正是人们为了应付某一特定情境而产生的认知结构。由此看来,学生的认知结构是新知识的生长点,教会学生构建图式或运用已有图式学习新知,优化、丰富其认知结构就显得非常重要。

图的直观性、形象性、趣味性是儿童喜欢的、乐于接受的。在语文学习过程中,运用“图”可以激发学生自主学习的欲望,并且能轻松地达成学习目标。因此,利用“图式”引导和指导学生学习,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让学生在教师的组织和引领下自主地、积极地学习是课堂教学改革唯一的选择和趋向。

一、“图式导学”与“先学后教”

图式发展理论告诉我们:学生的认知结构是新知识的生长点。新知识的生长点在哪里,如何才能找到?只有弄清这些问题,学生的“先学”才能为教师的“后教”提供一种优化的可能。笔者认为,教师在课堂上必须改变传统的教学方式、学生必须改变传统的学习方式,教师在组织和引导学生学习的时候必须坚持“以学定教”的基本原则,积极构建“先学后教”的教学方式。学生学什么、怎么学,教师如何根据学生的学习情况制定更合理的教学内容、途径、目标等,都要依据学生的自我学习情况而定。在小学语文教学中,我认为语文学习的“图式导学”可以运用在语文阅读课教学中、习作教学中、综合性学习中。本篇文章我想着重谈一谈“图式导学”如何运用在阅读教学的前置性教学环节,即预习环节中,引领学生自主学习,帮助教师了解学情,以学定教,从而实现真正意义上的“学生是学习的主体,教师是教学的主导”的教学理念,使我们的语文教学发生根本的变化。

二、“图式导学”运用及解读

本人近几年一直从事中年级的语文教学工作。根据《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2011年版)的“课程目标与内容”,我认为应把预习环节确定在两个方面。一是生字词的学习。虽然是中年级了,但生字词依然是教学的重点,识字量比低、高年级都要大。二是对课文内容的初步把握。语文新课标的第二学段对阅读提出了明确的要求:能初步把握文章的主要内容,体会文章的思想感情,能对课文中不理解的地方提出疑问。因此,本文我着重从这两个方面来谈谈如何以“图式”来引导学生进行自我学习,教师如何根据学生的“学情”来制定教学的目标及具体内容的。

1.“生字开花”式“图式导学”

三、四年级的语文课本,每篇课文后的生字大多数在10个以上,多的甚至近20个,数量大。如果依然如一、二年级那样一个字一个字地进行学习是不可能的。因此教师必须在课堂教学中抓住重点、难点的生字进行教学,才能做到事半功倍,确实提高教学效率。那怎么才能知道生字教学中的重、难点呢?途径只有一个,就是来源于学生的“先学”。

以苏教版第六册第一篇课文《长城和运河》为例。本课共有11个生字。在预习环节,我指导学生要想学会生字,可以从“读音、字形、意思”三个方面来学习。预习时不必要每个生字都要这样做,要选择自己觉得难一点的,尤其是多音字,形近字,意思较难理解的这些字来进行预习。经过老师的指导后,我设计了“生字开花”式的“图式”,引导学生利用工具书或联系上下文等方法自己学习生字。我把每一个生字比喻成一朵盛开的花朵,激发学生看谁能让这朵花开得更娇艳。下面两幅图是学生预习时所画的:

从这两幅图可以看出,他们选择的生字有的是相同的,有的是不同的。字的音、形、义的理解各有侧重,理解的深度也有差异。能力强一点的学生甚至能把生字在课文中的内涵全部挖掘出来。我就会根据全班学生的预习情况设计我生字教学环节的内容及目标:“折”的读音与字义,“蜒”的字形与“蜿蜒”词义的理解,“朽”的字义的掌握等。这样抓住难点,突出重点,生字教学就会更扎实,更有效。

2.“课题发散”式“图式导学”

课题是文章的眼睛,从课题基本就能知道文章写的是什么?或写一个地方的景色的,或写一件事情的,或直接告诉小作者写的是哪个人的。比如《狼和鹿》,一看题目便知是写这两种动物的。再如《放飞蜻蜓》就是一件事情的主要内容。总之,从题目入手,发散开去,我们不仅可以了解其主要内容、作者写作的意图,还可以了解作者生平、地理情况,以及与之相关内容的课外拓展等。下面我以《庐山的云雾》一课为例来说说我是怎样指导学生预习课文主要内容的。

我指导学生扣住题目的每个字眼进行发散。如:庐山在哪里?庐山的风景怎么样?可以用哪些词句来形容这优美的景色?“云雾”有什么特点?课文中是怎样写的,你能抓住重点词句来写一写吗?作者想表达一种什么样的感情?在学习过程中,你遇到哪些不理解的词语,可以查一查词典或联系上下文把它们写下来,等等。下面是一个学生预习《庐山的云雾》这篇课文的“图式”。

从“图式”中不难看出,这个学生基本上读懂了文章的主要内容,初步感受到作者对庐山云雾的喜爱。我根据他们的预习情况,把教学的重点放在感受作者是如何准确、精当地描写或表达上,让学生在体味语言文字的意味上多花时间,从而学会并积累这样有意思的语言表达。

3.“结构段落”式“图式导学”

根据课标,苏教版中年级的语文教学侧重于段及段向篇过渡的教学。三、四年级的教材中,总—分、分—总、总—分—总的段式有不少,读懂并写好这样结构清晰的段落是课标中提出的明确要求。因此,研读教材时每每遇到这样的段落时,我会利用“图式”重点指导学生在课前对某个重点段落进行预习。

以苏教版第五册《北大荒的秋天》一课的第四节为例。本小节是典型的总—分段式。作者首先以“原野热闹非凡”为总起句,接着围绕这句话分别描写了大豆、高粱、榛树叶子三种植物是怎样的一番热闹景象,表达了作者对秋天的北大荒无比喜爱之情。下面是一个学生的“图式导学”:

从这个学生所画的“图式”中可以看出,她已经初步读懂了作者是怎样一步一步描写北大荒热闹非凡的景象。教师将这样的“图式”运用到课堂教学中,就可以帮助他们理解作者的写作思路,为他们学习谋篇布局以及语言表达理清了思路。当然,这样的导学图式并不适合于所有的课文,也只有在合适的课文中才能运用到。

所谓“结构段落”,不仅仅指“总—分”,还可以是并列段式,承接段式,转折段式等。

以上三种是我在教学中不断尝试的“图式导学”。但这只是学生学习的环节,教师要根据这些有趣的“图式”分析出学生的实际学习情况,不仅要分析学习能力强的学生的学习情况,更要分析中下层次学生的学习状态,从他们的“图式”中分析出本课教学的起点到底在哪,哪里是学生学习中的重点,哪里是难点等。教师根据以上学前情况的分析,就可以创造性地设计和实施教学方案。把教学重点放在分析和解答在学习过程中存在的疑难问题上,还要适当补充一些新的教学内容或学生需要的、感兴趣的知识等。对于学生在学习过程中出现的一些问题,教师要根据学生的知识和能力水平,尽力地引导学生进行自我再分析、再讨论、再归纳,使学生逐步登上最后一个台阶,得出正确的结论,最终自我解决问题。

小学生年龄小,他们对纯文字式的预习不感兴趣,因此,采用“图式导学”能提高学生参与学习的积极性,他们觉得绘图是好玩的,学习是快乐的,因此,“图式导学”是学生喜欢的。“图式”是学生加工课文中信息的基本知识框架,它直接影响着学生对文本的主动发现、积极构建的质量,也就是阅读文本的质量。它真正地实现了让学生去自学、去尝试、去探究、去发现、去解决问题的能力,是语文教学中重要的教学方式。它从根本上改变了传统教育重教师“教”轻学生“学”的做法,突出学生的主体地位,培养了学生自主学习的能力。因此,在教学中,不断地帮助学生形成各种“图式”,对于逐步提高他们的阅读能力有着非常重要的意义。

总之,要固本培根,就要以“图”导学,以学定教。因为只有贴近学生心灵,贴近学生世界的知识的学习,才能给当下的语文教学注入源头活水,语文教学之树也才会根深叶茂,永远常青!?筻

猜你喜欢
图式导学生字
思维图式在初中英语阅读教学中的应用
关于“口”字的教学分析
透过“图式”读懂儿童
斯诗私塾
重载交通沥青路面荷载图式探讨
我是小导游
生字变身
包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