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何上好信息技术课

2016-09-10 07:22边楚女
中国教师 2016年10期
关键词:信息技术课堂教师

边楚女

作为一名信息技术教师,我经常追问:如何上好每一节信息技术课,让学生在课堂里真正成长?虽然我无法给出标准答案,但这并不妨碍我在教学实践中不断追寻。我试图以课前—课内—课后为探寻线索,谈谈信息技术课堂教学的个人体会,希望能给大家一些思考。

事实上,每一堂课都应该由三个环节串联而成:课前准备、课堂落实和课后总结反思。要上好信息技术课没有秘诀和捷径,只有扎扎实实做好课前、课内、课后的各项工作。如何落实这三个环节?我提炼出了三条原则:教师功夫在课外;把课堂还给学生;让课后反思成为“真行为”。

一、教师功夫在课外

前几天,一位教师发了一条微信给我:“边老师,我现在有点能体会你说的‘功夫在课外’这句话了,我感觉一节课准备得越充分,一节课的时间似乎就越‘短’。”看到这条信息,我很是欣喜,欣慰她能持续努力践行这句话,但“教师功夫在课外”七个字,知易行难。是的,教师这个职业,需要一辈子持续不断地学习和研究。而具体到每一节课,同样需要在上课前下足功夫。那教师的功夫到底应该花在哪儿呢?

1.把功夫花在教学思路的建构上

备课备什么?我认为最重要的是备思路。听过许多课,我有一个很深的体会:如果一位教师上课思路清晰、课堂推进有序,课就成功了一半。

备思路可以从两方面入手。一是确定教学逻辑起点。当一个教师拿到课题时,首先应思考三个问题:学生为什么要学这些内容,学了有什么用?这部分内容,学生原有的基础是什么?这节课,我希望学生在原有基础上有怎样的发展?这三个问题思考清楚了,备课的起点就明确了。从这个逻辑起点出发,再明确“教什么”“教什么更好”“教什么才能更好地让学生有所发展”这三个问题,一节课就会形成系统有效的教学内容。

二是建构上课逻辑结构。这里的逻辑结构不是形而上的条框组合,也不是教材里的陈述性结构,而是生成性的逻辑结构,也就是在课堂推进过程中,能一步步引导学生思考操作、促进学生理解的意义结构。如《信息的数字化》这节课,教材上的知识点是陈述性的,而不是生成性的,为了让学生听得轻松、学得明白,教师可以设计问题链来推动教学进程。我在设计本课时,就通过“你会数数吗”“计算机里的信息为什么用二进制表示”“教室里的日光灯可以表示多少种信息”“为什么汉字占两个字节,英文字符只占一个字节”这四个问题,引导学生逐步理解信息数字化原理,使生涩的理论变得好教好学。

课堂不是给学生一个答案,而是要激发学生探寻答案的欲望,陪伴学生一起思考。所以,教师要用活教材,不要把教材现成的概念、方法、答案迫不及待地告诉学生,而应通过问题和任务的铺垫让学生自己厘清概念、明确方法。教师在教学设计时也要充分把握知识点之间的内在规律和联系,对一些“结构不良的知识”(Unstructured Knowledge),更要精心设计逻辑连贯的问题和任务来建立关联,帮助学生形成清晰的思路。

2.把功夫花在教学资料的准备上

理好了上课思路,就要着手准备教学资料。信息技术课实践性强,需要教师准备大量的素材、丰富有效的素材,能从多方面影响、启发学生。如果你提供的范例高大上,学生模仿的起点就高了。你精心制作了一些作品,学生会感受到教师的用心,会对课堂产生更强的认同感;你准备了丰富有意义的素材供学生选择,学生就会反馈更多意想不到的精彩;你准备的任务单、导学案、微课能真正促进学生更高效、更自主地学习,你就能收获学生的拔节成长。

如准备《声音数字化》这节课时,我在唱吧录制了一首《月亮代表我的心》作为导入素材,还创作了一首诗作为配乐诗素材,这些都让学生们感受到了教师满满的诚意,也愿意在课堂中对自己提出更高的要求。也许有些教师会说,我不会唱歌,也不会写诗,怎么办?这些都不重要!只要你用心去准备,不同的形式效果殊途同归。

有些教师常抱怨灵感不够,找不到好的情境载体和好素材,我建议你问自己几个问题。第一,最近发生的有意义的事件有哪些?如果把它们迁移到教学中,学生可以从中学到什么?第二,学生对什么事感兴趣?如果把它引入教学中,对学生有什么意义?第三,如何让身边的素材发挥正能量,塑造学生积极的价值观?第四,如何改造、整合一些看似普通的素材,让其变得有价值?

3.把功夫花在教学细节的落实上

因为硬件原因,信息技术课发生“意外”的概率往往比其他课大,这就要求教师更要落实各个教学细节,把“意外”降到最低。在课堂观察时,我们会发现,有些教师由于准备工作不充分,忽视或轻视了一些细节问题,课堂效果受到了影响。听课过程中,我注意到有教师课堂导入时播放不出视频;有教师的PPT顺序错了;有教师找不到课堂演示需要的软件……这些问题虽小,但会影响课堂节奏和学生学习情绪。

在教学细节的落实上,我建议大家做到三点。第一,上课前把学生应该完成的所有操作从初学者的角度再认真做一遍,一方面再次核实软件是否有问题,另一方面让自己对操作胸有成竹,讲解时更从容,同时能站在学生的角度与自己对话,使课堂更接地气。第二,预计课堂的各种可能,预估学生可能会出现的问题,考虑各个层次学生的学习需求,并做好应对预案。第三,课前做好各项准备工作,如资料分发、作业上交、文件夹设置等,以免上课时浪费学生的学习时间。

二、把课堂还给学生

我始终认为,学习是学生主动对自身经验进行改造的过程,教师所做的一切只是帮助学生成为自主、独立的学习者。信息技术课就应该在多样化的学习模式支撑下,让学生通过更多的自主学习、更主动的思考、更丰富的体验和感悟来建构知识、培养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所以,把课堂还给学生,把学习还给学生,既是每位教师应明晰的理念,也是指导实践的准则。在实际教学中,我们至少应该做到以下三点。

1.把学习时间还给学生

有些教师担心学生听不懂、不明白,课堂上总是滔滔不绝。事实上,学生如果没有足够的时间自主思考和动手操作,他们怎么能真正学会呢?一个真正站在学生角度考虑问题的教师,一定会想方设法挤出时间给学生自主学习。鉴于此,我们应时刻反思:课堂导入是否情境堆砌、铺陈太多而挤压了课堂时间?是不是我们的无效语言太多,从而占用或影响了学生的思考、操作、讨论时间……最近两年,我还注意到一个明显的问题,有些教师在公开课或参加比赛时,都喜欢用微课,以为用了微课就是更新了教学理念,会得到听课教师的赞赏。但仔细研究这些微课,我发现教师不过是把要讲的问题用视频制作出来,这样就使得本来用三言两语就能讲清楚的内容,却要花费学生更多的时间和精力。有些教师甚至自己先把操作讲一遍,再让学生看微视频,这显然违背了微课应用的要义,还占用了学生宝贵的学习时间。所以,有了微课和丰富的学习资源,不妨直接让学生开展自主学习。

2.把学习能力还给学生

让学生多思考、多实践,让他们在自主思考和积极实践中提升学习力、发展解决问题的能力,应该成为信息技术课的常态。以前我在上《枚举算法》这一课时,第一个任务是“找密码”,我一步步引导学生解决问题,使学生有足够的时间思考和实践,学生整节课的学习兴趣也较高。但在教学反思时,我想到了一个问题:这样的教学流程,我的指导会不会太多?是否会影响学生学习能力的提升?后来,我尝试一开始就把任务告诉学生,除了一些必要的新知识讲解,大部分时间都让学生自主编程解决问题,只在合适的时候把参考程序发给学生,供有需要的学生参考。最后,当查看学生作业时,我惊奇地发现,绝大部分学生都编出了与我风格不同的程序,许多比参考答案更有想法。这种教学模式让我既了解了学生的编程水平和存在的问题,同时也促进了学生自主学习能力的发展。从此,我开始放手让学生自主编程,经过一段时间的训练,他们的编程思维和学习能力有了较大提升。

老师所做的一切都是为了激发学生的内部学习动机,让每个学生的潜能得到发挥。所以,教师应充分释放学生的学习能力,把思考权、动手权、质疑权还给学生,少一些对课堂的控制和干涉,多一些顺应学生的教学考量。

3.把创新还给学生

互联网时代,技术革命大大改变了教育的形态和生态,面对“无法准备的未来”,我认为一个有创新素养的学生至少应具备四个特质:会学习(to learn)、有想法(to think)、敢行动(to do)、愿分享(to share)。为充分培育学生的创新素养,信息技术课一定要尊重学生个性、激活创新活力,把创新还给学生。我曾做过这样的尝试:在用PS制作明信片时,对第一个班级,我要求学生模仿我的操作,还故意强调模仿的重要性,结果不出所料,学生交上来的作品几乎一样,只有个别“个性强”的学生偏离了我的要求。第二个班级,我对学生说:大家可以在技术上向我学习,但为了保护教师的知识产权,我希望同学们不要模仿我的作品,一定要有自己的设计、想法甚至创意,如果能“青出于蓝而胜于蓝”,那就更好了。学生心领神会,积极开展创作,最后都上交了个性化的作品。

由此可见,学生的可塑性很强,教师怎么引导,学生就会怎么做。所以,如果要让学生有创新能力,教师就应该鼓励学生大胆创新,及时肯定有想法的学生。同时,教师要多提供一些优秀范例以激活学生的想象思维,多准备一些创作素材让学生有充分创作的空间。

三、让课后反思成为“真行为”

教师们都知道“经验+反思=成长”,也深谙课后反思的重要性。但有些教师根本不反思,有些教师的反思流于形式。究其原因,主要是缺乏有效的反思方法。要使课后反思真正有效,教师就要从“学为中心”的要义出发,从教师教和学生学两个层面进行反思。同时建议教师们主动请同行来听课,请他们从旁观者的角度指出问题;还要抽时间多听其他教师的课,从观察者的角度发现自身的问题。另外,放下身段,多找机会与不同学习基础的学生聊聊天儿,问问他们的意见,教师可以反思以下这些问题。

从教师教的层面反思的参考问题

我是否完成了预设的教学目标?

这样的执教思路是否足够清晰?

课堂的结构、任务的设置、时间的分配是否需要调整?

哪些细节问题因为没有考虑到而影响了课堂教学效率、浪费了学生时间?

各环节有没有需要改进的地方?

……

从学生学的层面反思的参考问题

我会不会讲得太多?学生会不会思考、动手得太少、体验得太少?

有给学生思考的余地吗?上课是否会代替学生思考?

是否占用了学生可以自主学习的时间?

学生出现的哪些问题是自己预设不足而导致的?

学生上课兴趣怎么样?他们有没有进行真正深入的思考和主动学习?

……

反思不要仅停留在思考中,还要及时记录体会和改进想法、修改教学内容、调整今后上课的策略。最好当天就完成反思,如果不及时记录,过不了几天,这些教学上的“痛”和“悟”往往就随风而去,追之不及了。

我曾提出,一堂好课的标准是“学生听得懂、学生有兴趣、学生有发展”;我曾不止一次感慨:思路和思想是教师课堂教学的核心素养;我不断告诫自己:在这样一个时代,我们需要经常升级自己,把自己打造成一个可随时更新的APP供学生下载学习。

这一切的思考和追求,都是为了让我们无限接近一节好课,从而让学生在信息技术课堂里真正实现知识增长、情感滋长和生命的自主、自觉生长。

(作者单位:浙江省瑞安中学)

责任编辑:赵彩侠

zhaocx@zgjszz. cn

猜你喜欢
信息技术课堂教师
幼儿园教学活动中信息技术的应用思考
巧学信息技术课程
浅谈初中信息技术项目式学习教改实践
欢乐的课堂
巧用“信息技术”,提高课堂效率
未来教师的当下使命
最好的课堂在路上
秋天在哪里
美育教师
写字大课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