良师:乐学乐教,悦人悦己

2016-09-10 07:22姚文忠
中国教师 2016年10期
关键词:陶行知家长学校

姚文忠

一个命题的理论意涵

师本之道,自化化人。要“自化化人”,按照陶行知先生的意见,在情感方面,教师应该有乐趣,否则就会职业倦怠。教师之乐,不是一种自私的独乐,该有同乐的旨意。全国愉快教育协作组成员成都市龙江路小学把“乐学乐教,悦人悦己”作为校训,推崇这种精神。教师乐教,需要师生乐学为撑持,悦己须以悦人为依傍。故尔,从教之乐绝非天马行空的出世,而是服务事业的回授。

现在,我们都在关注农村教育。农村教育尽管十分困难和少助,但绝非处处萧条。会办学的校长有,喜欢学习的学生更多,家长理解教师,教育行政力挺学校,教师的活动和作为在其中起着连通作用。“百年大计,教育为本;教育大计,教师为本”的多重意义就在这里。这个命题要求开拓和依靠良师为资源,才能使社会凝心聚力办教育。首先,师本之道呈现于活动中,由活动来证实,没有为学生欢喜的教育活动,家长不会认可“师本”,“道不道”都属于虚妄。其次,因为“人是社会关系的总和”,教师的价值人生要通过特定的关系来培植和体现,和谐关系是教师成就和愉悦的保证,是他们能够一往无前、终身从教、乐教乐为的前提。教师与学生、家长及社会等都应共构关系,使之和谐炫丽,继而让教师拥有内生动力,心态和技艺在“自化化人”中逐日俱增。

论及师本之道,在关于待遇、职称、文化、环境之外,还有进一步的具体大题目必得注意,即通过教师的努力钻研和活动,不断提高工作实效。课改是一个方面,而且是十分重要的直接要件。教师的乐趣和价值在课改这一具有总成意义的活动中最可以体现出来。换一句话,课改及其教育性的呈现是办好教育的途径和力场,是教育共同体的动力源,无论对教学点还是微小学校及规模学校都一样。“教学做合一”,在这类活动中积淀和发荣着教师的职业生命。

课程改革是世界性、现代性的教育周期事件,目标是增强教育的适应能力,提升教学水平。教学要与学生的潜在同频共振,唤醒他们的学习兴趣,才是最宝贵的。学习兴趣属于人类的世代遗传,这是一切教育的前提。在农村,学生仅仅只有一本书(教材)时,他们像古人“凿壁借光”“囊萤映雪”“逼视”“心读”“笃行”,成就了无数人生。今天的学习条件和手段有绝佳改善,教育教学适当利用这些条件就会更有力地为学生服务,增益学校的吸引力,增强稳定度。以为课改仅仅是思想设计、教材编写、布置号召,再加上培训就可以心想事成,就太过天真了。陶行知先生说:“应当将校门打开,运用社会的力量,使学校进步……”[1]“校门打开”这个短语有无限深广的内容,思想不能与时俱进,不可透彻知晓。

推进课改有规律可循,包括思路正确、举措适宜、获得认同、妥善坚持。可能出现的阻力来自方方面面,内部的阻力持久和坚韧,周边条件也会助长这种干扰。如果课改设计有问题,有瑕疵,情况就会更加复杂,容易产生难以翻越的障碍,甚至造成社会、学校不安。因此,内外动作协调得宜,才有精进。

学界为解决教育难题设想过许多见解和建议,如希望将视角收回到执行者和直接相关者的深层次问题,理解他们对教育、教学和课改的意义,并为此创造环境和氛围,以便发挥心智能量,造就家国企盼的教育。课改拥有认同的执行者,主张方能得到回应,获得检验和推动。

由此看来,教师“乐学乐教,悦人悦己”,既是安顿教育的条件,亦是安顿教育的任务。

一个值得考察的实例

2001年开始的第八轮课改,雷霆风吼,来势猛烈,继而转入“静悄悄”的改变,复又在核心素养、考试改革上找新话题。跌跌撞撞,一波三折,有所成绩,但质疑者众,疑问尚多,关键是没有获致相关部分执行者主要是教师内心的认同,而彭州市等地在解决这个问题上有具体经验。

政府和教育行政部门一直坚持课改,将其摆在办好教育方略的基本面上,已经取得成效。全市择校烈度非常低,可以说基本上实现学校的办学水平大体相当;中学升学率大抵满足群众需求,数学教育特色显眼;小学生的发展不错,呈现多维度提振势态;幼儿园普及率和质量应居于内地靠前位置;职教与企业联办,状态颇佳。所有这些现象与教师有关。教师从教情绪平和,动静收放适度,工作用心,高度稳定,支撑和点染着地区教育的生态和形象……总体上说,旨趣有归,得其所适。

该市的课改坚持至今,有起伏,却一往直前,虽然很难精细判定这种状况和程度来自何方,但参与课改的教师有愉悦感,家长和学生有获得感,政府部门亦有出自实绩的成就感。三种感受把教育与其边际条件结合得十分牢固和优雅,其特征可指为经常化或者固化的适调关系,即“民学官”有同感。把教师的愉悦感、家庭的获得感及公务员的成就感,合称教育内核的和谐“三感”。没有这样的“三感”共济,课改很难持续;有了这样的“三感”,教育质量已然稳定而常盛。不仅彭州如此,中国陶行知研究会在毕节市、泸州市及阆中市等地方支教也有这种切实体会。陶行知先生认为:“教育是一种永久的事业,非目光远大不足立百年之基;教育又是一种社会事业,非同情普遍,不足以收共济之效。”[2]共感即普遍同情。

该地区对教师的管理,关键在于鼓励学习、创造和保障利教利家的生活。关于学习,只要能够学到真知和真精神的市外活动、会议,有意者出差没有红灯在前方,报销费用亦无障碍。古话说,“人不出门身不贵”,该市教师贵人多。教育局的校长会议也控制在必要的低程度,为的是让校长深入课堂、课程,联系教师、教学,使学校渐次移步高效。关于生活,该市乡村教师有不错的周转房留住,于工作日在学校沉得下,与学生互动的时间充裕,容易生出和享有相生相长的实在体验。

一对乡村学校的教师夫妻去外地访学,见到朝气蓬勃的课堂,心动了,商量着模仿试验。于是就有自掏经费置备教具、学具的故事,学生因此自动、自得、自为,能够合作、主动、探究。其他教师当然也关注他们的行为,眼见学生大方踊跃,学力和学业提高,普遍的课改行为就在学校铺开了。家长对这群教师的反馈很形象,“娃儿(孩子)的老师个个好漂亮”!

由于教师稳定,虽然队伍结构短缺,但每个岗位都保证有教师负责的身影;虽然有课改任务,新学习的任务不轻,却少有负担过沉的感觉。陶行知先生一生思谋着让教师乐起来。彭州就是学陶的例证,教师工作愉悦,愉悦在学生当中。教育质量的可靠性,是教师内心的安静和乐教所致,在家长方面已然获得尚好的观感。陶行知先生“主张学校要给人看”[3],家长看这样的教师,他们对学校就一千个、一万个放心了。

谈教育不能只谈课堂和考试,更应该论及弥久的、有功夫的影响。隆丰中学的学生不能升学而游刃于其他行业者难于尽数。葛仙山学校以“牛劲”办学,取宁静而致远,用化育以润心,教育真经浸润校园。白鹿学校,地处成都市僻远处,琴声悠扬,歌声缭绕。学生的状态如此,学生的出息如此,对于教改课改,家长和社会有比较适意的获得感。关于教育的这类细节和综合特征,离开教师队伍的全面担责,绝对没有可能达成;离开教师行为合理的节奏和分寸,教育囿于考试狭窄圈子的现象,很难消退。

教师的愉悦、家长的获得和公务员的成就,构成办学能量的“铁三角”,三种体验发生在一个时空里,形成共济和相依的效果,互动互促互惠,缺一不可。他们协力,方向对,路端正,心思汇聚在学生身上,这是教育的希望和托付。作为良师,不取独善其身,不封闭自己,自愿融入社会、社区的关系中,服务社会,肯定就身处社会的理解和爱护中。

课程改革是办教育的必行举措,能够不断因应政治、经济、社会、文化、科技、生态的发展变化而成功推行是社会之福、未来之福、青少年之福。而规律安在?理当深思和实行。

参考文献:

[1]陶行知. 陶行知全集(第4卷) [M]. 成都:四川教育出版社, 1991:579.

[2]陶行知. 陶行知全集(第1卷) [M]. 成都:四川教育出版社, 1991:357.

[3]陶行知. 陶行知全集(第2卷) [M]. 成都:四川教育出版社, 1991:309.

(作者系中国陶行知研究会副会长、成都师范学院研究员)

责任编辑:孙建辉

sunjh@zgjszz.cn

猜你喜欢
陶行知家长学校
陶行知:书香年少时
陶行知夜归
家长错了
陶行知不花一分公款
学校推介
家长请吃药Ⅱ
犯错误找家长
陶行知的另类教育法
I’m not going back to school!我不回学校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