民族精神在中小学武术教学中的融合与渗透

2016-09-10 07:22田文林
教学与管理(理论版) 2016年1期
关键词:民族精神

摘要:本研究详细解读了民族精神的实质内涵以及武术与民族精神的关系,并通过对中小学武术教学现状的调查发现:武术教学缺乏民族精神、武德规范缺失、武术教师弘扬民族精神的责任缺失;因此要更新和完善武术教学内容体系,加强对中小学生武术道德规范的要求,注重武术教师对学生民族精神的言传身教,设计有关民族精神情境的教学,通过这些行之有效的途径使中小学武术教学与民族精神融合得更加紧密,从而促进我国中小学武术教学的发展。

关键词:民族精神 中小学武术教学 融合与渗透

2004年4月中宣部、教育部制定并颁发了《中小学开展弘扬和培育民族精神教育实施纲要》[1],这足以证明国家已经意识到了民族精神对于青少年的成长和成才有着重要作用。在中小学进行武术教学,不仅是向学生传授武术技能,而且能够培养学生良好的思想道德品质、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同时能够锻炼学生的意志品质,培养中小学生强烈的爱国主义精神,增强班级凝聚力。如何将民族精神教育真正落实到青少年的成长中,是亟待解决的问题,本文就从武术教学实践出发,探究武术教学存在的问题,从而提出相应的对策和方法,争取为中小学的武术教学提供科学的理论参考。

一、民族精神的实质内核

对于民族精神的解读,不同的学者持有着不同的观点,爱国、自强、求实、正直是大量文献中论述的核心。当然随着时代的发展,民族精神也呈现着与时俱进的特点,在秉承着核心内容的同时,又富有时代内涵。党的十六大报告指出:在五千年的发展中,形成了以爱国主义为核心的团结统一、爱好和平、勤劳勇敢、自强不息的伟大民族精神。[2]这五种民族精神实质上是以爱国主义为核心构成一个相互联系的统一体,爱国主义渗透在民族精神的各个领域,其他四种民族精神是爱国主义的延伸,相互交融、相互渗透。

二、武术与民族精神的关系

民族精神是一个民族传统文化的精华和灵魂,是经过长期历史发展积淀下来的最积极、最优秀的观念文化,其具有团结、鼓舞和教育本民族人民团结奋进、奋发图强的力量。武术运动本身营造着一种团结奋进、自强不息的民族精神。所以说,武术从表面上看是一项传统的体育项目,实质上承载着中华五千年文明的历史变迁,是历史赋予我们最为宝贵的精神财富,对于弘扬我国优秀的传统文化、发扬民族精神起着举足轻重的作用。

1.武术可以体现爱国主义精神

武术与我国历史的发展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是中国民族文化中一颗璀璨的明珠。其所承载的爱国主义精神在不同历史时期有不同的解读,爱国主义在继承以往优良传统的同时,又对其赋予了新的使命:爱国主义要求我们认清社会主义才是发展中国的硬道理,全社会成员应当发扬自信、自尊、自强的民族精神,以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为最高理想,贡献自己全部力量。中华武术发展至今,建立了庞大的理论体系,是全民族人民智慧的结晶,其内容丰富、博大精深,成为中华民族最宝贵的遗产之一。

2.武术可以体现自强不息的精神

在千百年各民族的共同生活中交织和汇流着一种全国各族人民共同的民族精神——自强不息。就整个国家和民族来说,自强不息表现为人们总是怀着建功立业的豪情壮志和奋斗精神,为国家和民族的兴旺发达、繁荣富强贡献着自己的力量;就个人的人生价值和追求来说,自强不息表现为人们在外界入侵、遭遇艰难困苦时所表现出来的坚持正义、宁死不屈、奋发图强和为理想而不懈奋斗的精神。

3.武术可以体现爱好和平的精神

孔子曰:“礼之用,和为贵”。和谐是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建设所应遵循的共同价值准则。而中华武术要求习武者在练习和比赛的过程中要严以律己,与他人相处要真心诚意、宽以待人,对待他人应彬彬有礼,在历史上就是通过武术来避免将武林中的矛盾激化,从而使之处于一种和谐、统一的状态。武术从表面上看是进行打斗竞争,实质上蕴含着在一定规则和组织下的和谐,是一种在潜移默化中宣扬着和谐相处、和平共存的以“和”为贵的民族精神。

三、在中小学开展武术教学弘扬民族精神的必要性

武术是中华民族的最宝贵的财富之一,是一种非常独特的民族传统体育项目,其在外显上表现的是强身健体、技击防身,而在内涵上蕴含的是修身养性、陶冶情操,激发了积极进取、自强不息的民族精神。由于其内容丰富、形式多样、易于学习且行之有效的显著的特征和特点,在当今学校体育中,受到了中小学生的普遍欢迎。

1.从生理学角度讲,武术教学对中小学生的骨骼健康生长、肌肉力量、柔韧性、心肺功能都有着良好的影响。中小学生正处于生长发育时期,尤其是骨骼肌的发育最为突出,在这段时期中小学生经常进行武术练习,能够使学生的骨骼受到一定的刺激,这样髓软骨的细胞会明显增加,促进血液循环加快,为骨骼的发育提供较为充足的营养,使骨质增厚、骨骼长的更长、更坚固,从而引起骨骼结构的变化;通过武术教学使学生肌肉中的蛋白质等营养物增加,肌肉因此而变得结实、粗壮,从而表现出更强的收缩力量,同时武术锻炼可以提升中小学生的心脏机能水平,使学生的心肌纤维适当变粗,使心肌收缩更有力。

2.从心理学角度讲,武术教学对中小学学生的自信心、意志品质、思维活动都有着积极的影响。在中小学生日常学习和生活的过程中,难免有时会出现自卑、胆小、消极、怕事等心理障碍。武术的练习内容和形式丰富多样,中小学生在学习模仿的基础上,需要调动视觉、听觉和本体感觉等协调活动,对武术动作建立完整、正确的动作表象。而这样的练习恰恰对中小学生的观察能力、感知能力、接受能力、思维能力以及对动作的想象力、形象记忆、记忆能力都有一定的发展和提高。

四、中小学武术教学中培育民族精神存在的问题

1.武术教学缺乏民族精神内容

当今武术教材存在有较大的问题,从新中国成立以来,武术就被国家体育总局列为中小学体育教学的主要内容之一,但是对于武术教材的编撰一直存在着传统的旧观念,很少有创新,更没有体现出中国几千年的文化瑰宝——民族精神,武术教材中较多的是基本功、基本动作和基本套路的编写,这不能够满足中小学生对武术的需要,而且教材仅仅停留在对动作技术的掌握上,没有涉及一些培育民族精神方面的名人、名家传记,错失了培养中小学生具备民族精神的机会,同时阻碍了中华武术的推广和发展。

2.武术道德规范的缺失

武德在武术的发展中占据着重要的地位,“未曾学艺先学礼,未曾习武先习德”的古训见证了武德在武术练习中的重要性。但是现在中小学武术教学中,教师对武德的要求不严格,而且也没有相关的道德规范体系对中小学生加以约束,因此,中小学生没有学习武术道德规范的意识,造成民族精神的缺失。

3.武术教师对学生的言传身教缺失

在武术教学中,对于学生民族精神的培养更多的需要武术教师的言传身教,从教师对武术教学的态度和言语中,让学生在耳濡目染中体会和培养民族精神。“亲其师,信其道。”武术教师对学生的垂范作用非常重要,但是在实际的教学中,许多体育教师出现职业倦怠的现象,不但对武德的精神不够重视,甚至对自己的教学也是得过且过,这就阻碍了中小学生民族精神的培养和形成。

五、武术教学实现与民族精神融合的主要途径

1.更新和完善武术教学内容体系

和平与发展是当今时代的主题,时代赋予了武术发展以新的要求,表现形式有和谐的思想观念、科学的健身方法、深入的文化研究,是其发展的主要思路和途径。对于学校体育来说,武术教学是培养民族精神的主要途径之一,武术教学内容要在传统观念的基础上做进一步完善和更新。

2.加强对中小学生武术道德规范的要求

所谓武德,即武术道德,是指对习武者行为规范要求的总和,包括从事武术活动的人在社会活动中所应遵循的道德规范和所应有的道德品质,武德是武术发展的灵魂,是武术的内在表现。而随着时代的发展,武德的内容在保持原有精华的基础上,应与国家的社会道德规范和公民的行为准则紧密联系起来,从而更好体现出社会主义的道德观和国家重要的精神支柱——民族精神。而对于学校武术教学来说,与学生息息相关的武德才更能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和热情。学校武术教学的开展,应立足于学生特殊的身心特点,制定一些“勇敢坚韧、自强不息”等武德要求,指导中小学生的习武、为人、处事。另外,对于与他人相处,武德也应对其有相应的要求,如宽容、守时、守信、认真等。

3.注重武术教师对学生民族精神的言传身教

“传道、授业、解惑”自古以来就是教师的神圣使命,因此作为一名优秀的教师不仅要继往,还要开来,不仅要承前,而且还要启后。作为一名武术教师,其职责不仅是简单拥有较高的技术水平,而且肩负着培养和教育学生民族精神的重要使命。对于民族精神的弘扬主要体现在:武术教师要具备无私的奉献精神、勇敢的创新精神和爱护每一个学生的博爱精神。武术教师应精心备课,乐于奉献,不断创新,认真钻研,与学生平等相处,尊重学生的人格和创造精神,用自己的知识和技能来满足学生的好奇心和求知欲。其次,在武术教学过程中,教师可以利用名人效应这一无形的资产,让学生了解武术名人的成长历程,从而引导学生找到人生的榜样和目标,激励中小学生在日常生活中要不畏艰难险阻、顽强拼搏、积极进取,从而提高自己的心理素质。最后,教师还可以将多媒体教学设备引入到课堂,通过观看实战比赛、观摩名人演练等,使学生更加直观地感受到武术的魅力和博大精深,从而激发中小学生练习武术的积极性和主动性。

4.设计有关民族精神情境的教学

民族精神的培育具有实践性特征,通过情境教学能够使学生深刻地体会爱国主义、自强不息等民族精神。在学校,教师对中小学生进行民族精神教育是将学生看作是认知的主体,是意义的建构者,学生对一切新事物、新知识的建构是其学习和成长的最终目的,如果将道德行为停留在认识层面没有实际的意义,而是要在实践细节中去体验和升华。对于中小学武术教学中民族精神情境的设置,以勇敢为例,可以将学生分成若干组扮演不同的角色,如让学生扮演成围观者、肇事者、小偷、见义勇为者等等,然后告诉学生在热闹的大街上,按照预先安排的武术动作进行身临其境的模拟体验,使中小学生将即学的武术动作积极地运用到实战中去,不仅能够提高学生学习武术的积极性,感悟学习武术的实用性,而且能够很好地培养中小学生“勇敢”的民族精神。

武术根植于中华文明的土壤中,承载了中华民族五千年的传统文化,是具有独特民族风格的传统体育项目,又是进行民族精神教育的良好载体。而中小学武术教学中对学生民族精神的培养还存在有一些问题,可以通过更新和完善武术教学内容、加强对中小学生武德的要求、注重武术教师对民族精神的言传身教以及设计一些具体的有关民族精神的教学情境,来加强对中小学生民族精神的教育和培养,通过武术锻炼,使中小学生增强体质的同时,培养学生坚韧不拔、自强不息的意志品质,而且能够继承和弘扬我国传统的武术文化,有利于对学生进行民族精神的培育。

参考文献

[1] 鲍振艳.弘扬武术文化、培育民族精神——从文化视角论中小学武术教育[D].济南:山东师范大学,2006.

[2] 李成银.发展传统武术的思考[J].山东体育科技[J].2001(3).

[3] 蔡建丰.运用武术手段对初中学生进行民族精神培育的研究[D].北京:北京体育大学,2011.

[4] 张福山,舒伟.论当代武术教育中民族精神的弘扬[J].内蒙古民族大学学报,2011(5).

[5] 张维凯.浅谈武术中自强不息的精神[J].体育研究与教育,2012.

[作者:田文林(1972-),男,河南商丘人,硕士,郑州大学体育学院讲师。]

【责任编辑 刘永庆】

猜你喜欢
民族精神
不屈的长城
抗战烽火中的文学斗争
赣傩艺术文化资源开发与当代民族精神教育研究
主旋律电影在国民教育中对民族精神的传扬
《狼图腾》与中国的图腾文化
时代呼唤写意中国画
弘扬民族精神,传承传统文化
发挥文化窗口职能, 引领时代文化前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