翻转课堂遭遇优质课比赛

2016-09-10 07:22朱玉霞
中国信息技术教育 2016年10期
关键词:赛课优质课李清照

朱玉霞

“赛课”对任何教师而言都是一种磨砺,就如同学生上考场,辛勤而痛苦地准备着,然后不安地期待结果。而我现在就是那个从省级优质课大赛上“铩羽而归”后陷入“迷茫”的“考生”。

原本,在比赛的课堂上我是很开心的。虽然是借班上课,但第一次与我见面的学生却表现得很棒。课上,学生们精彩的回答超出了我的想象。在我表扬他们时,学生还高兴地说:“We are family.”当时课堂很放松,学生学得快乐且有效。听课的教师也反馈说:“听了几节课,只有这节课学生的反应最好。”我坚定地认为自己上了一堂优质课。

然而,一出赛场,我就听到了质疑的声音:“配合那么好,可能是事先准备好的吧。”“学生怎么会这么厉害,十之八九是表演。”这些话令我委屈又愤怒,同时又觉得如此耳熟。因为在学校的翻转课堂开放日时,同样有教师质疑学生的表现,认为教师做不到,学生也做不到。

这些所谓的“做不到”,往往源于“只抱怨却不改变”的态度。当自己的语文教学走入“死胡同”时,我迫切地需要一种改变。而翻转课堂理念和语文学科特性进一步融合后,我发现学生远比我们预想的厉害。这坚定了我的改变,即激发学生课前自主拓展阅读,课堂上给学生更多表达的时间和空间。

这次赛课,我抽到的题目是李清照的《声声慢》。由于比赛规则限制,我很难用完整的翻转课堂形式来呈现,但我仍希望能将翻转课堂的理念融入其中。因此,我为这节课设计了“走近李清照”的课前微视频,以期学生能够对作者的生平和创作历程形成直观印象,进而激发他们主动去了解李清照和她的诗词作品。情感是语文课上最难表达的,情感上的共鸣也是语文学习的重难点。如果按部就班地呈现几张幻灯片,几句苍白的简介,学生最多从知识层面有所了解,但在情感上可以共鸣吗?可以深切体会人生经历对作者创作的影响吗?

这节课我想让学生了解和感悟的是词人的“愁绪”。因此,我希望在讲解前,“那个人”就已经打动了学生,学生已经有所感,有所悟。这是一个积累的过程,课前微视频的激发也是为此准备的。

上课伊始,我首先抛出了问题“李清照给大家留下了怎样的印象”。课前,一起磨课的教师一直建议我换成一个煽情或有创意的开头,但在这个环节,我固执地坚持了自己的想法。我相信阅读和积累达到一定程度时,学生就会有话想说,有话能说。教育是把人内心勾引出来的工具和方法,因此,我们要善于引导学生在课前进行有效的学习和积累,将语文做成“水到渠成”的事情。事实证明,我做到了。课上一系列的提问,学生参与度高,亮点频出。这足以说明学生的课前阅读和积累达到了一定的程度,他们已经有所感悟、体会。最可贵的是,他们还迫不及待地分享了自己的观点和看法。

课后,有些教师认为“我在课堂上走动太多,这样会导致学生注意力不集中”。但是,我持有否定态度。实践翻转课堂以来,我很少长时间待在讲台上,也不愿享受那种有距离的仰望感。站在教室中间,和学生在一起,我能深刻体会到他们到底在想什么,需要什么。

赛后,同事惋惜地说:“今天学生发挥得太好了,教师的水平和能力反而体现不出来,也许评委也会这么觉得。”对于这点,我没有遗憾,因为我本就不是来展示我自己,而是展示学生。我已经让学生想说并且说对了,为什么还要“诲人不倦”呢?课堂终究是学生的,就像未来也终属于他们一样。在讲台上尽情展示才华,就是教师教学的全部吗?我认为鼓励和引导学生自我学习,主动学习,让他们愿意展示自己,并展示得精彩,才是语文教师努力的方向。

例如,有一次讲解《鸿门宴》,文言文读起来很困难,学生们兴趣都不高。因此,为了分析文中的人物形象,我设计了一个“谁是鸿门英雄”的环节。先让学生写出在课前通过微课学习分析人物形象的方法,再让每个小组在文中选择一个人物作为自己支持的“鸿门英雄”,然后在课堂上阐述理由,并接受其他组的质疑。为了让自己支持的人物成为“真正的英雄”,学生不但要把教材所选部分读透,还要有针对性地拓展阅读和分析。其中的一个学习小组,由于在前一节课对文中字词、句式等基础知识的学习不扎实,所以选择人物的顺序也排在最后,只能选择最后的人物——曹无伤。这个人物在文中笔墨极少,和项羽、刘邦、张良相比,要把他说成是“鸿门英雄”困难太大了。但这个组的学生找了大量资料,并与其他相关人物对比,让这个“打酱油”的角色逆袭,最后竟排进了英雄榜前3名。

最后,几番唇枪舌剑下来,全班公认的“鸿门英雄”花落樊哙。获胜组分析得相当精彩,他们没有进行大量的拓展延伸,而是从教材出发,运用课前学到的分析人物形象的方法,在细微之处下功夫。每一个结论在文中都可以找到出处,但又有着自己独到的见解。这组的组长和大家分享经验时说:“先让组员把文章读3遍,再让他们把和樊哙有关的段落找出来又读3遍,然后再一起讨论。”这堂课,我创设了一个激发学生求知的环节,他们则在求知的过程中自发地完成了泛读和精读。

课后总结我感叹说:“你们分析的比我讲的还要精彩和到位,我得回去再好好读读《鸿门宴》。”我愿意在课堂上“示弱”,为的是让学生足够强大——这正是教师的责任,也是教育的责任。

为了赛课,耽搁了不少的时间。比赛完,我特别想回到学校上课。不是担心学生的学习进度,因为即使我不在教室,他们也知道该怎样学习。我只需要回去整理和集中回答学生没能解决的问题就好。我只是非常怀念可以端个小板凳坐在教室的角落里,听学生自己讲“边城之美”的日子;我只是享受学生在名言名句情境背诵时,两两PK互放大招,让我都有点烧脑的感觉;我只是喜欢那个快乐、实用,从不是我一个人在战斗的课堂。

回校后,我习惯性地把赛课时用的“走近李清照”微视频和相应的学习资料传到了学生的平板电脑上。过了两天科代表就跟我说,班上好多同学迷上了李清照的词。我欣慰,但也苦涩地跟她说“评委似乎不喜欢啊”。她竟打趣我说:你要教的是我们,又不是评委。想想“屠呦呦”吧,我们才是你的“青蒿素”!这句话确实让我释然了。我每天可以走进一个学生带给我快乐而生动的课堂,我有着这样情智兼备的学生,即使不是主流,又有何妨?或许,我们才终将是主流。

点 评

翻转课堂是把学习还给学生,考验的是教师设计学习活动并激发学生参与进来的能力。本文作者在语文翻转课堂上的做法和所取得的效果让人耳目一新。教师从过去的课堂表演者转变为学习活动的支持者。至于对优质课比赛的价值取向,福州教育研究院的何捷老师在博客中有这样的反思:公开课/优质课的示范好比武术比赛中的套路表演,好看但不实用。这个观点的确很有趣。

猜你喜欢
赛课优质课李清照
谈李清照婉约词的艺术特色
点绛唇
如梦令
河北省教育科学研究所2018年教育研究与评价项目获奖结果
别让赛课流于形式
例谈x/1+x0)题型的构建
优质课评选当精减
全员赛课的实施要略
插翅还是折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