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人际沟通心理实验”谈语文教师的课堂语言

2016-09-10 07:22陈玉中
江苏教育·中学教学版 2016年10期
关键词:语文教师

【关键词】人际沟通心理实验;语文教师;课堂说话

【中图分类号】G633.3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005-6009(2016)46-0059-02

【作者简介】陈玉中,江苏省射阳县第二中学(江苏射阳,224300)副校长,正高级教师,江苏省特级教师。

近来读到著名心理学家雷登·博格斯先生曾经进行过的一个人际沟通的心理实验,不禁联想到语文教师的课堂语言,觉得真该好好地从中吸取一些借鉴。

这个实验是这样的——

雷登·博格斯先生对学生一口气说了10个词汇,这些词汇包括“深夜”“442”“投篮”“啤酒”“梦想”等,然后要求学生在一分钟内写下自己听到的词汇。

实验结果表明:1.几乎没有人能在这么短时间内写对所有的词汇;2.大多数人只能写出第一个词和最后一个词,第一个词和最后一个词被写出来的几率最高;3.“442”被不少人写成“422”,但是足球迷们都写对了;4.有人会按照自己的理解重新加工信息,改变词汇,比如,把“投篮”写成“篮球赛”。

接着,雷登·博格斯先生又做了一个实验。他一口气说出了20个词汇,同样要求学生在一分钟内写下自己听到的词汇。结果发现,学生写对的词汇量并不会因为听到的词汇量增加也随之增加,有人的正确率甚至下降了。

最后,他为我们总结出了一些重要的话语组织规则:

第一,话语能短则短,言简意赅,不要长篇大论、喋喋不休,因为没有人能记住你讲话的全部内容;

第二,心理学研究表明,材料的首尾,是容易记住,不容易被人们遗忘的,而中间部分则常常较难识记,也很容易遗忘;

第三,我们谈话的内容尽量要考虑谈话对象的兴趣点和理解能力;

第四,在谈话时,我们重复某些关键词是有必要的,特别是容易混淆、误解的重要内容,更不能一带而过。

以此观照教师在语文课上的语言,真的有脸红乃至汗颜的感觉。平日里,我们在课堂上不知对学生说了多少不该说、说了也白说的话。面对学生在课堂走神打瞌睡等现象,还常常埋怨他们不晓得好歹,一点也不懂得珍惜教师苦口婆心的教导。有的教师还为此对学生吹胡子瞪眼地加以训斥,结果导致学生产生逆反心理,影响师生关系,使学生失去了学习语文的兴趣,严重的还会在课堂上搞点小破坏。殊不知,原来这些恰恰都是我们自己造的“孽”。

那么,语文教师在课堂上应该怎样说话呢?愚以为应当借鉴雷登·博格斯先生的上述实验成果,致力做到以下几点。

一、当说则短,切忌娓娓道来,喋喋不休

语文教师较之其他学科的教师,普遍比较能说。但是我们也得坚持“当说则短”的原则,尤其要避免那种不问青红皂白,总是娓娓道来、喋喋不休的做法。

譬如,有教师教学《江城子·十年生死两茫茫》时,设计了一个以作者的故事导入的环节。他在教学时,先给学生卖了个关子,说“有这么一个人”,接下来便从这个人的家庭出身、社会关系、仕途履职到婚姻家庭娓娓道来,最后引出“这个人”对亡妻的思念,并揭开谜底——“这个人”就是苏轼,再说明本堂课要学习的作品。

当然,以故事作为起始课的导入本是无可厚非的,然而,由于他把这个故事讲得太过“峰回路转”了,所以学生起先产生的一点兴趣,也被他的喋喋不休磨灭,更不可能记住他“讲话的全部内容”。其结果只能是事与愿违,既不能激发学生课文学习的兴趣,又浪费了有限的课堂学习时间。

其实,如果我们结合学生已经学习过苏轼的《念奴娇·赤壁怀古》《江城子·密州出猎》等作品的实际,从“豪放派”词风切入,以诗人词风的另一面引出这首表达作者“凄伤哀痛”之情的婉约之作,只需要三言两语,便可激发学生阅读、学习本文的欲望。

二、当说则要,切忌平铺直叙,无足轻重

在语文课上,我们往往要根据文本内容的实际,以及学生阅读理解的需要,作一些必要的背景介绍或知识链接等的说话。此时也请务必坚持“当说则要”的原则,要力求抓住要点或关键,千万不要无足轻重地泛泛而谈,使学生“昏昏然,不知其所以然”。即使有的教师利用印制学案或制作多媒体课件等形式来向学生介绍此类知识,也需要重点突出,切不可平铺直叙,以免使学生不得其要。

我们要借鉴雷登·博格斯先生“材料的首尾,是我们容易记住,不容易被人们遗忘的,而中间部分则常常识记较难,也很容易遗忘”的实验成果,在讲解时力求将要点运用“论点”或“结论”的形式,在讲话开始时提出,或在讲话结束时归纳,以求给学生留下深刻的印象。

三、当说则明,切忌模棱两可,似是而非

在语文课上,有两种话,我们是必须要说的。一种是向学生分派学习任务或提出学习要求时的指令性话语;另一种是在学生就某个问题作出回答之后的评价性话语。当我们在这两种情况下说话时,一定要做到清楚明白,是非分明,不要模棱两可,似是而非。

譬如,我们在组织学生自主阅读文本并思考某些问题时,就必须对读书的要求,诸如读全文,还是读某些段落;是朗读,还是默读,或自由选择读书方式;思考问题,是独立思考,还是同桌商量,还是先独立思考然后与同桌交流,等等,都要说得清清楚楚,相关的要求要让所有学生都明明白白。

再如,我们在对学生回答问题的情况作出评价时,也必须以极其严肃的态度旗帜鲜明地表明自己的看法,对就是对,错就是错,切忌不置可否,陷学生于“丈二和尚摸不着头脑”的境地。对那些特别重要的,或极容易使学生混淆的概念或问题,必要时可采用重复的办法加以强调,因为雷登·博格斯先生的实验已经证明“在谈话时,我们重复某些关键词是有必要的。特别是容易混淆、误解的重要内容,更不能一带而过”。

四、当说则趣,切忌自我陶醉,目中无人

为什么在雷登·博格斯的实验中“442”一词被“足球迷们都写对了”,其关键是兴趣的作用(442阵型是足球运动场上选手的一种站位方式)。人们往往对自己感兴趣或能激起共鸣的话更容易入耳入心。所以,我们在课堂上,无论是传达学习的指令,还是做教学环节或板块间的过渡,还是对学生的作答进行点评或作必要的拓展补充等,都应该心中装着学生,在准确简明的同时讲究说话要有趣,尽最大可能地激起学生的求知欲望。要做到这一点,是得下一番苦功夫的。

著名语文教育家于漪老师曾经在一次专家讲座时勉励教师说,教师的教学语言是可以练出来的。特别是刚入行的教师,要下苦功夫过好语言关。要将在课堂上说的每一句话都先写下来,然后反复地加以修改并进行试说,待了然于胸之后再走进课堂。你的这种“口头化的书面语”的本领练成了,语言自然就会既简明又生动,且具有文采,学生自然也就喜欢听你的课,甚至热爱你所教的学科。

可见,教师在课堂上的语言是多么地重要。我们不妨都以于老师的教诲来时刻要求自己,练就真功夫,以求在课堂上字字珠玑,让可爱的学生如沐春风。

猜你喜欢
语文教师
小学语文教师在实施新课程中的角色定位
中学语文教师教学语言存在的问题与建议
多一点素质教育 少一点功利色彩
农村小学语文教师如何适应新课改
新常态下教师进修学校语文教师培训模式的分析
农村中学语文教师专业发展的困惑与思考
做一名有深厚文化底蕴的语文教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