初中数学以惑为诱教学方法的实践研究

2016-09-10 07:22张静
数学教学通讯·初中版 2016年10期
关键词:循序渐进个性化初中数学

张静

[摘 要] 先有惑,之后才能生疑,有疑问,才能追寻问题产生的根源,继而解开疑团,使自己醒悟,获得解决问题的方法和知识. 可以说,惑是知识探究的导火索,教师可以惑为诱,将学生带到一个探究学习的状态中,或者情境里.

[关键词] 初中数学;以惑为诱;惑境;个性化;循序渐进;八年级数学教学

惑之于人普遍存在,如韩愈在文章中所写:“人非生而知之者,孰能无惑. ”惑是个人成长这一漫长阶段必须途经的状态,这也体现在初中数学的学习中. 面对富有抽象性、逻辑性等特点的数学,没有人不会产生疑惑,惑乃平常,无惑才不正常,教师首先要正视这一点,并适时地以惑为诱,借设计或创造出来的惑境,引学生自主循步探究. 探究的过程也是探知的过程,这一过程,引人入胜,学生摒除了以往那种遇数学而浑浑噩噩的状态,反而兴趣盎然地投入惑境之中,随着教师的步步深入,以惑为诱,问题的谜底一点点揭晓. 没有生硬的代入之感,知识学习、探究的步调非常自然,学生也自然而然地顿悟,吃透所涉及的数学知识. 我们在这里便以初中八年级数学知识为蓝本,进行以惑为诱这一教学方法的说明.

创造、设计有效的惑境,诱导

学生生惑

爱因斯坦曾说过:“提出问题比解决问题更重要. ”提出问题是一切学习的第一步,迈开第一步,才有可能解决问题,并在解决的过程中认识、学习知识,发现更多的疑惑. 当然,提出问题的重要性也赋予这一活动的艰难性,有些学生发现不了问题,将所面对的知识作平面化处理,觉得本质就是现象,看到一就是一,一不会生二,二不会生三. 《增韵》说惑即“疑也”,《广韵》解惑为“迷也”的状态就不会发生. 这将使学习面临瓶颈,极影响学生学习的深度、广度. 因此,教师要创造惑境,诱导学生生惑,从知识的内壳中看到问题,并提出问题,以此作为学习认知过程展开的第一步. 尤其在初中数学教学中,教师更应该重视学生的“惑感”. 由于学生刚刚接触难度相对较大的数学几何知识,正处在适应期,还不知如何生疑,也不知从疑惑点如何突破进入知识的内质. 因此,教师要设计并创造有效的惑境,诱导学生看清知识的结构,正确地生疑,为疑点的解决、知识学习过程的展开奠定基础.

惑的有效性一般体现在能否激起学生的探知欲望以及解惑的可能性,这要求教师把握惑的方向和难易程度,既不能太难,让学生百思不得其解,又不能太易,让人一目了然. 既不能淡化惑的能量,又不能使人由惑生无望而放弃. 应使所创的惑境具有包容性,适合初中生的逻辑特点、认知心理.

例如,讲解“勾股定理”时,教师要把握惑境的合理创设,尤其在导入的时候,切不可直接对学生呈现勾股定理的内容,让学生一目了然,进而产生已经掌握的假象,这会打消学生对该知识的探索兴趣,使理解限于表层. 所以,有些教师开门见山地提问:“特殊三角形中的直角三角形,其三条边之间存在什么关系?除了普通三角形具有的关系之外,是否还存在其他关系?”只要浏览过教材,学生便能回答上,这个问题很容易回答,丝毫没有悬念,不会激起学生的探究兴趣. 因此,这样的惑境只是简单的提问,是失败的惑,惑的失败,也无法衍生出有效的诱. 在这里,教师可以从引出有关直角三角形的某一个故事开始,例如2002年在北京召开的第二十四届国际数学家大会会徽,由四个直角三角形相互拼凑,组成一个外围为正方形,内围为正方形的图形,意在表明手臂挥舞,对来自世界各国的数学家表示欢迎. 教师可让学生观察图片,思考直角三角形三条边的关系. 由于教师创造了一个鲜为人知的惑境,便能激起学生的兴趣,将求知转化为探索的行为.

承认学生的个体性,创造相应

的惑以诱

惑的个体性色彩很强烈,因学生的个性差异而表现出不同的效果状态. 例如在同一惑境中,有的学生可以生惑,有的学生则无动于衷,不知所以然,即便生出惑,也有层次深浅、水平高低之差别. 因此,在假定相应的惑的同时,还要看到学生自身对惑的感知状态,并关注学生的个体性,对其进行单独指导,这种指导可以以对话的形式进行,以便定位其致惑的原因,揪出其惑的心理,促使解惑的形成、学习过程的展开. 当然,“授之以鱼,不如授之以渔”,解决一个知识点并不是一个学习完满的结局,最重要的是获得能力,摆脱“没有教师指导,就无法进行”的学习状态. 关于惑,它是解决问题的切入口,是进入学习状态的大门,但许多学生往往找不到这个口、这个门,学习活动很快夭折,这是学习的大忌,因此,以惑为诱很重要,教师必须“对症下药”,关注惑的个体性的同时,还要使学生个体提升发现惑的能力,知己方能百战不殆.

在学习中,同样的惑境展现的效果,发挥的作用可能因人而异,这源于人的个体性差别. 关于初中数学,学习者如同闯关,战胜了这个惑,会在下一个惑身陷绝境. 例如,有些学生可能在“审题”环节就陷入惑的境地,而有些学生可能在公式、定理运用的时候出现差错,还有些学生可能在计算的时候马虎. 总之,各有各的惑,强烈的个体性色彩会呈现出来. 因此,教师在教学中,要深入地与学生交流,了解学生的惑,并应用这一惑来有效地诱,使学生完成对知识的学习,并改善“一处跌倒”的学习状态. 例如如下有关勾股定理的题:“A,B两村在河岸CD的两侧,AB=13,A,B 两村到河的距离分别为AC=1,BD=3,现要在河边CD上建一个水厂向A,B两村输送自来水,铺设水管的工程费每千米需3000元,请你在河岸 CD上选择水厂位置O,使铺设水管的费用最省,并求出铺设水厂的总费用 w元”. 教师可因人而异进行惑的创设,首先对审题常出问题的同学进行提问,让他们根据题意的描述画出图. 其次是解题思路不明的学生,教师可以向他们提问,让其说出解题时应不应该画其他线段. 学生陷入思考,这时教师便可以惑为诱,引导其解开惑,并能举一反三,让其具有“根除惑”的能力.

点燃学生主体解惑的欲望,倡

导探究式的解惑

惑有开始,必然要有结束,结束是一个结果,也是一种过程,因“解”而成的过程,是惑起惑灭的核心之所. 它是一种驱动力,将学生驱往一个知识事实. 而学生是学习的主体,是惑产生的依据,因此,解惑活动也要以其为发动者. 发动者确定,还要构思解惑的方式. 在解惑的时候不能任意行之,要有理有据,富有逻辑,而逻辑是在探究中凸显的. 没有探究,答案只是放在你面前的果子,你不了解它的习性,也不了解花朵以及枝叶的样子,而后再见到它之时,经验也止于它的名字、味道,你没有形成整体获悉它的能力. 这对知识的学习来说是肤浅的,因此,必须进行探究,并主动地、充满激情地在探究中弄懂每一个惑的原委,进而有效解惑.

还以勾股定理为例,开门见山式的惑会让学生觉得乏味,但开门见山地让学生进行一次探究却能直奔主题,让学生马上投入对惑的解析中. “作为特殊三角形的直角三角形来说,三条边之间存在的关系是什么,除了普通三角形具有的关系之外,是否还存在其他关系?”面对这一惑,学生投入到探究中,分别画一个普通三角形和一个直角三角形,对比、参照、区别,分析不同三角形三条边关系的明显差异,然后总结概括. 在这个过程中,教师可将其分为小组进行,互相比赛哪组总结得多一些,哪组语言描述得更加准确. 这不仅可以激发学生的兴趣,还能使解惑过程呈现学生的主体性,能潜移默化地培养学生的解惑能力.

惑是知识学习的切入点,也是知识学习的突破口,作为切入点,它的呈现方式是问题,作为突破口,它的呈现方式是解题过程. 只有这两点贯穿一体,以惑为诱的数学教学思路才具有一定程度的有效性. 但在以惑为诱的过程中,要注意惑境创设的新颖性,惑推移的因人而异性,解惑学生的主体性,解惑过程的探究性. 只有兼顾这些,以惑为诱才可发挥最大的效用,才能使学生获得真正的学习能力.

猜你喜欢
循序渐进个性化初中数学
坚持个性化的写作
新闻的个性化写作
上汽大通:C2B个性化定制未来
体育教学基本原则是提高教学效果的关键
国际三大音乐教学法在儿童音乐启蒙教育中的应用研究
浅谈写字教学
例谈数学教学中的“顿悟”
初中数学高效课堂的创建策略
学案式教学模式在初中数学教学中的应用
培养团精神,开展合作学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