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组合作学习在高校教学中的运用

2016-09-10 07:22李章琼
文学教育 2016年10期
关键词:高校教学小组合作学习特征

内容摘要:小组合作学习模式于上世纪七十年代興起于美国,在七十年代中期到八十年代中期获得迅速发展,并演变为具有创意和实效双重特征的教学理论与策略。小组合作学习在我国兴起于上世纪八十年代初期,通过对该学习模式进行不断研究与实验,取得了一定的成绩。通过小组合作学习方式在教学中的运用,彻底改变了传统中国应试教育的不良教学方式,学生在学习中更加积极主动,因此,该学习模式受到了广大师生们的一致好评。与中国传统的填鸭式教学不同,小组合作学习的课堂中,师生关系发生了转变,在互相信任的基础上,变为一种合作关系,在轻松的氛围中开展教学活动,达成教学目标。在小组合作学习中,学生是教学的主体,这种学习模式强调对学生内在学习动力的发掘,注重对学生个性的培养,关注学生之间的合作,并注重学生自尊心与责任心的培养。本文对小组合作学习的起源与发展、特征与理论基础进行了详细介绍,分析了当前我国高校传统教学的现状,指出了当前在我国高校中开展小组合作学习的必要性,并提出了小组合作学习在高校教学中运用的具体方法,以期切实提升高校教学质量,促使高校为国家发展培养更多的高质量人才。

关键词:小组合作学习 发展 特征 高校教学

一.引言

受我国传统教育的影响,教学体系的设置为了迎合考试需求,提高升学率,虽然素质教育的号召在我国已经提出多年,但是教学过程中填鸭式的教学方式仍然存在。在高校,这种教学方式依然普遍存在,以教师为主体,学生被动地接受知识。甚至出现了教师只负责讲课,不管学生在课堂上的反应的现象,因此,有的大学课堂中学生只顾玩手机、打瞌睡,对教学内容根本毫无兴趣可言。这种传统教学方式没有注意到学生之间的差异性,对所有学生实施统一教学,教学过程刻板而不具灵活性,强调教学的标准性而忽视了学生独立性的存在。在这种教学方式影响下,学生没有自主选择的机会,很难激发学生学习的积极主动性。

要想真正发挥学生学习的积极主动性,使其个性特点得以发展,就必须为其提供相对自由选择的环境。要想实现人的全面发展,个性教育必不可少。联合国教科文组织于1994年成立了“国际21世纪教育委员会”,该组织提交了一份有关学习的报告,指出教育的四个支柱分别为学知、学做、学会发展以及学会共同生活[1]。在此,学会共同生活强调的便是在学习或者工作中与他人合作的能力,要想与人合作、和谐相处,必须具备良好的人际关系处理能力。

合作是人类社会得以发展的最基本前提,是人类相互作用的基本形式之一,它与竞争都是人类社会发展的动力。此外,从社会发展的角度来分析,人类的大部分活动都需要合作来完成。社会发展的复杂化以及高级化趋势使得合作的重要性也得以提升。在高校中,学生毕业之后直接面临着社会工作问题,不可避免地要解决来自社会各方面的问题,而当今社会负责、多变、多远与互赖的特点对这些学生的合作能力更是提出了挑战。小组合作学习这一学习模式在高校教学中的运用,不仅能够提升教学质量,改变学生在学习中被动的局势,而且能够充分发掘学生个性,养成合作探究的好习惯,为以后步入社会奠定坚实的基础。

二.小组合作学习简介

所谓合作指的是由两个或者多于两个以上的个体为完成某一项工作而在行动上相互配合的过程。而小组合作学习是在班级授课制的基础上而展开的一种教学模式,也就是小组合作学习把课堂教学作为最基本的教学组织形式,教师通过把学生划分为小组的形式,为学生制定学习目标,引导学生为实现这一目标而展开合作。在小组合作学习中,学生进行自主学习的能力与动力都得以提升,彻底改变了传统教学中教师在课堂中的垄断地位,教学主体由教师转变为学生。通过这种学教学方式的运用,学生的主动性和创新能力都会得到培养,学生的学习能力较之以往有了很大提升。

1.小组合作学习的起源与发展

合作学习这一方式最早是由欧洲的学者展开研究的,而且在一定程度上对该学习方式进行了实践[2]。早在2100多年前,罗马的昆体良就对互助学习的概念及意义进行了界定。在十九世纪初期,小组合作学习理念传入美国,并在教育界引起了强烈反响,在19世纪70年代,小组合作学习在美国出现了第一个研究高潮。在这个过程中,起了主要作用的学者有荣格·约翰逊、卡尔史密斯和戴卫·约翰逊等等,这些学者不仅对小组合作学习的理论进行了探讨,而且对这一学习方式展开了实践研究,很多有关于合作学习的专著也由此诞生,使合作学习的理论更加丰富。比较具有代表性的专著主要是约翰兄弟的《合作性学习的原理与技巧》、《共同学习与单独学习》等,这些都是有关合作学习方面的专著,而在人际交往合作方面的专著有《携手前进一团队的原理与技巧》、《伸展一有效互动与自我实现》等等。

我国学者对小组合作学习的研究始于上世纪末期,而且该学习模式在我国一经提出,便引起了一定的反响。例如,在九十年代中期,山东教育科学研究所就在这一方面做了实验,通过促进学生之间的交流与合作,来逐渐摒弃传统的填鸭式教学模式,该研究当时在中国的影响力颇深。

当前我国主流媒体对合作学习的权威表述如下:“鼓励学生之间合作学习,促进学生之间的交流,实现共同发展,促进师生教学相长”。在对合作学习的研究学者中,王坦可谓是最具代表性的一位,他不仅完成了对很多合作学习方面的专著,而且于2002年出版了自己的专著——《合作学习的理念与实施》,这一专著的出版发行极大促进了合作学习在我国的发展。

2.小组合作学习的作用

A.培养学生的社会适应性。对于高校学生来讲,他们毕业后直接面临着就业,必须走向社会,要想处理好他们以后在社会中有可能遇到的各种压力与问题,必须具备社会人的主体性特征。然而主体性的发挥必须与社会相结合,要求个体把自身充分融入社会,加强与他人之间的合作,而且自觉为社会贡献自己的一份力量。通过在高校教学中引入小组合作学习这一教学模式,能够为解决以上问题奠定坚实的基础。

学生在进入班集体以后,班集体对于学生而言就类似于一个小型社会。学生通过在班集体中积极发挥主观能动性,充分汲取来自于班集体的帮助教益,从而使学生自己不断提升,以后能够对班集体更加适应[3]。而小组合作学习开展就需要学生首先适应班集体中的其他个体,而后逐步适应整个班集体,在这一过程中,学生的社会适应性得到了良好培养。小组合作学习能够培养学生的社会适应性主要来源于以下几个因素:

第一,小组合作学习为学生制造了相互认识、了解与交流的机会。通过小组合作学习,学生能够把自身融于群体,而班集体中的小组成员则可以这个学生的好友,共同完成学习或者活动过程。在这种学习模式的影响下,学生能够深刻感受到越来越依赖于集体,从而与他人之间的合作性加强。一个人要想具备社会适应性就必须具备这种素质。

第二,小组合作学习能够使学生养成善于听取他人意见的好品质。一个人要想能够适应社会,并且能够与他人交往密切,就必须能够与他人真诚相待,热心帮助别人。在教学过程中,通过小组合作学习方式的运用,学生会深切感受到自身要想学有所获,必须与小组其他成员之间展开互相帮助、善于听取他人意见,取长补短。通过这一方式的运用,能够培养小组成员善于听取他人意见的品质,以及善于帮助小组其他成员的品质,这些都将成为学生步入社会之后必须具备的品质。

此外,通过小组合作学习方式的运用,学生的社会性发展与健康个性也能够得以培养。社会心理学研究表明,人的心理形成于人与人之间的交往活动之中。在教学中引入小组合作呢学习,小组成员之间的合作机会增加,在课堂中学生之间的合作与互助次数和强度都有所增加,这些都足以促进学生社会化程度的提升。

B.培养学生的自主性与独立性。具有社会交往能力的开放型人才必须具备高度的自觉能动性、自主性与独立性,对某一事物能够形成自己独到的见解,能够表达出自己的思维。而小组合作学习能够为培养这种开放型人才提供最基本的方法,在小组合作学习过程中,小组成员能够完成对自身的语言、思维和胆量的训练。小组成员之间的交流互动培养了学生的胆识,使每个成员都能把自身的意见表达出来。在小组合作学习中,学生能逐渐形成主动与他人交流的习惯,并逐渐形成自身对事物的认识。

C.为学生提供更多的锻炼机会。在“需要满足论”中,把学校作为了满足学生需求的主要场所。学生在学校的学习与生活过程中,对于自尊与归属的需求最为强烈。通过小组合作学习在高校教学中的运用,为学生提供了能够表现自我的环境,使得每个学生都能够具有更多的机会。在小组合作学习过程中,每个人都具备表现自我的机会与条件,他们通过小组之间的交流合作,彼此之间的建立深厚的友谊,相互尊重,促使个体进一步完成对自身的认知。在这个过程中,学生的主体地位得以体现,从而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

D.提升学生学习的效率。在传统的课堂教学中中,遇到教师对问题的提问,不外乎两种结果:一是学生根本就不会对问题进行思考,二是回答结果完全错误、毫无根据,或者结果即便正确,但是方法呈现单一性[4]。

在小组合作学习中,某个学生的思考结果出现偏差时,能够通过与他人的交流得以及时纠正;一些懒于思考的学生被迫处于小组环境中而不得不展开对问题的思考,从而寻求最佳答案;学生在学习中不会感到枯燥乏味,从而有了更高的学习兴趣。此外,在这一过程中,小组成员的集体中心意识也得以培养,同时每一个小组成员也会为了提升小组的集体荣誉而更加努力地去学习,学生学习的积极性也就得以提升,这也是学生主观能动性得以发挥的表现。

3.小组合作学习的理论基础

A.建构主义学习理论。该理论认为,学生的学习过程是建立在现有知识水平的基础之上的,在个体与环境的相互影响之下而完成建构过程[5]。在这一过程中,摒弃了传统教学方式的不足,认为学习不再是被动吸收、反复练习与强化的过程,学生应该改变知识传授过程中的被动地位,应该是知识意义的主动构建者。学生有必要根据自身的思考与理解把新学习的知识生成新的知识结构;在建构主义学习理论中,教师不再是传统课堂中知识的灌输者,其角色发生了巨大变化,转变为学生意义建构的幫助者。这对教师提出了更高的要求,他们不仅要为学生营造关系融洽的课堂氛围,还要照顾到学生之间的差异性,进而对课堂教学评价进行完善,促进学生个性的发展,使他们主动完成对知识的建构过程。

建构主义理论认为在合作学习的进行过程中,要注重加强对各方面因素的考虑,例如师生互动、课堂气氛的和谐以及评价体系的科学完善等等。教师的作用除了传统的“传道、授业、解惑”,还要帮助学生在合作过程中使其转变为学习的主体。

B.主体性教育理论。该理论于上世纪九十年代兴起于我国,并获得了一定程度的发展。主体性教育理论把人归因于自然性与社会性的统一,然而,人的主体性也具备了这两个特征,在教学过程中,只有实施启发式教学、不断引导学生进行探究,为学生创造宽松、和谐的学习氛围,并且在组织各种教育活动时要具备目的性与计划性,才能够真正培养出人的主体性特征,也就是要把学生培养成具有自主、能动、创造性地认知和实践的主体。在该教育理论中,注重对合作学习环境的营造,使学生在这种学习环境下能够进行自主性的、有针对性地学习,而不是处于知识的被动接受者地位。

C.认知理论。这一理论源于瑞士心理学家Piaget,他认为学习过程能够取得进步主要与自我调节的“平衡过程”有关,通过个体对认知冲突的调节,能够逐步提升自身的认知水平。这对个体与他人合作时对自身和所处环境的认知有更高的要求。此外,Piaget认为语言由于具有任一性和社会性特点,必须加强与他人交流才能够掌握充分,通过此种社交方式,能够使个体达到新的认知水平。

通过认知理论我们可以看出,合作的过程需要相互交流与了解,我们只有通过不断与人交往,才能够不断提升自身的认知水平。

D.互动理论。在合作学习教学中,可以说“互动”是其最主要的思想。在互动活动中,师生处于平等的地位,充分验证了“教学是一种双边活动”这一思想。互动理论主要有三种方式:师师互动、师生互动以及生生互动。通过合作学习过程的开展,能够充分展现互动性的特点:即互动一种相互依存关系,这种依存关系具备明显的积极性特征,能够把个人与集体之间的联系加强,个人所获得的成就感来源于集体,集体目标的实现充分依赖于每个个体的共同努力。

三.高校传统教学现状

虽然素质教育的口号在我国已经提出多年,而且也得到了广大学校方面的积极响应,但是从主体角度来看,我国高校在教学中仍然存在一些问题有待改善。

1.教师方面

通过笔者对我国高校的教育现状进行调查可以发现,很多高校的教师授课教条化趋势明显,在人才培养中把教材、教案作为教学的唯一依据。这种现象使得教师自身的研究兴趣减少,对学生也无法表现出关怀,使整个课堂中的灵性与活力缺失。

在高校教学中,教师授课单一化现象明显,具体表现在以下两个方面:一是课堂组织形式的单一,二是没有学生参与的角色活动。在高校教学课堂中,长期以来都是以单一的讲授法为主,在课堂中通过教师对知识的讲解,学生对知识进行记忆,然后在评价中完成对知识的检验与再现。在班级授课制中,把人才培养的过程等同于教师的讲解过程,并没有注重学生这这一过程中的主观能动性的发挥。这使得教师的授课虽然精彩,但是学生的学习兴趣并不高。有时学生想认真听课,但是教师的讲解过程艰难晦涩,使学生难以理解,在课堂中师生之间的有效互动与交流缺失,逐渐磨灭了学生学习的积极主动性,使得学会学习成为一种空谈[6]。

2.学生方面

在高校的教学体系中,学生独立学习比较多,而合作学习的机会普遍较少。学生个人学习目标与他人及团体目标没有联系到一起。在对学生的培养过程中,学生比较重视自身对知识的掌握程度、任务完成情况等等,这是典型的个体型学习的表现。由此可以看出,我国高校的对学生的培养实质上处于一种相互分离的状态。

但是,学习过程需要个体与团体甚至是社会充分融合,而不是一种孤立的个体性活动。在高校中,学生的学习与生活都与学校文化环境息息相关。个体如果能够处于一个良好的学习团队中,便可以获得为其提供正能量的学习伙伴,使学生之间的交往动机加强,学生个体也就具备了更好的学习驱动力[7]。此外,在学习团队中,个体行为与思想出现的偏差能够通过集体规范和舆论力量得到有效控制。

这也是近年来我国高校在应用型人才培养的过程中采取的主要措施之一。通过这种教学方式的改革,学生的学习能力得以有效提升,学生的人格逐步趋于健全,同时学生的交往能力也得以加强。而现在的高校教学中,普遍注重对学生个体进行研究,忽视了对小组学习的关注。这一问题也是当前高校亟待拓展的问题之一。

四.高校教学中开展小组合作学习的必要性

1.有利于提升大学生的人际交往与团队合作能力

在高校教学中开展小组合作学习,能够为学生提供融入集体发展的平台,加强了学生之间的沟通和交流,促进大学生在接受他人方面能力的提升。在高校教学中,教育的一大目的在于为学生走向社会、适应社会奠定基础,也就是要求学生学会融入并适应集体生活,正确处理自身与他人之间的关系。在小组合作学习中,个体与他人之间不可避免地会出现一些矛盾与分歧,这对大学生们处理问题的能力是一种考验,使学生在考验中不断成长,同时也是对广大学生们思想道德品质的磨炼。此外,在小组合作学习中,学生的合作意识与团队精神得以培养,掌握了社会交往中理解他人的能力。这正是大学生们走向社会以后在工作中必须具备的品质。

小组合作学习的另一特征表现为合作形式的自主学习。高校学生与中小学学生不同,他们充满活力,掌握了一定的知识经验,具备一定的独立思考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并且极度渴望展示自己,这种学生个性的发扬与以后社会的要求之间差距很大。在小组合作学习中解决个人和集体需要之间的矛盾成为一个重点,也就是让学生能够掌握好个人与社会之间的差距,使自身个性能够在符合社会规范与要求的前提下得以发挥[8]。在高校教学中,要想取得良好的教学效果,必须注重学生学习的自主性与自觉性,还要注重学生的创新精神,培养他们的思维能力。在小组合作學习中,不同的同学之间理解问题的角度与层次不同,对相同的问题理解会出现区别,这对学生处理小组内部矛盾的能力提出了考验。通过在小组合作过程中反复斟酌,学生个体能够不断进行自我调节,做出了正确选择,促使大学生个性的发展。小组合作学习还提倡学生独特与自主发展观的培养,也就是对学生学习过程中的自我实现的重视。须知大学生们使小组合作得以进行的主体,他们有表现自身观点和兴趣的需求。由于小组中的成员各具特性,每个个体自身独特的兴趣与需要在学习过程中得以体现,通过这一过程,学生的优点得以发挥,同时也能认识到自身的不足,充分学习其他成员的长处,促进自身水平的提升。

2.能够促进大学生进行自主学习,提升教学效果

小组合作学习方式的运用,一方面,可以加深大学生对知识的理解程度。在这一过程中,学生能够从多个角度去考虑问题,使问题更加明确,对问题的分析也更加准确。在小组学习过程中,学生在获得了学习主题之后,通过对主题进行剖析,加强了组员之间的讨论,促进大学生主动对教学内容进行探析,以教学内容完成对学习主体的解释。通过学生的这种自主学习,学生能够更加系统地掌握所学内容,同时,通过小组成员之间的讨论,对于知识体系的理解程度得以加深;另一方面,可以有效提升学生对知识的应用能力。在大学生的学习过程中,必然会遇到各种社会问题需要与组员之间加强交流,学生为了完成学习任务,必须想办法解决难题,通过这种方式,学生的知识运用能力得以提升。

在小组合作学习的过程中,学生对一些讨论内容相关的资料收集需要自主完成,通过这一过程,学生能够自主获取与学习知识,对知识的理解与掌握程度加深。同时,小组合作学习还强调学生的责任意识,具体来讲,学习评价的结果以小组团队成绩形式为主,由于涉及到集体荣誉,小组之内的每个成员都需要为提升小组成绩而努力,对于那些责任意识差的成员形成了一种约束,迫使他们认真学习,改变学习中的懒惰问题,这些对于高校教学效果的整体提升都有极大的促进作用。

3.深化教学改革,丰富教学形式的需要

在高校的课程体系中,大部分教学内容具有难度高、理论性强的特点,如果在教学过程中继续采用传统的教学方式,以教师单向授课为主,那么在这种单一的授课模式下,学生的学习兴趣将难以提升。在小组合作学习中,往往展开小组辩论赛、研究报告和实地考察等学习形式,这都需要学生们通过合作,对问题展开深入研究,在分析问题时充分运用感性认知和理性思考的力量,通过对事物现象的把握来深入追求事物本质的变化。使学生不仅能够投入到教师所设定的而教学情境中,也可以激发出自身的兴趣与爱好[9]。通过以上分析可以看出,通过小组合作的形式,能够在很大程度上提升高校教学效果。在这一过程中,能够从学生的兴趣出发,让学生讨论他们最关心的话题,在教学实践中尊重学生的意见,丰富教学方式。通过教学形式与内容的多样化,高校“填鸭式”的教学方式得以改变,学生参与教学活动的热情提升。此外,在小组合作学习中,积极的评价与激励形式也可以促使学生们积极参与教学过程,学生的这种经济性也是教学效果得以提升的重要保证。

五.小组合作学习在高校教学中的运用

1.培养小组合作学习的理念

小组合作学习不仅丰富了高校教学形式,而且使教学理念得以转变,使高校教学模式中教师的地位由主体向主导转变,教学形式由教师单向讲解向学生主动探索转变,教学内容由教学向学习转变。然而这不能否认演讲式教学法在高校教学中的作用,但是小组合作学习这一模式的运用,能够极大突出学生的个性与差异性。因此,有必要在高校教学过程中不断深化与推广小组合作学习理念。

在高校教学中培养小组合作学习的理念具体方法如下:第一,需要相应的制度保障和体制机制的支持。国家教育主管部门作为教育法律法规的制定者,具有极大的约束力与强制力。在政策制定中,教育主管部门要保证为小组合作学习提供有力平台,在文件的制定中注重课程改革,为了促进高校教学改革,可以给予一定的奖励措施,使得教育着主管部门颁发的文件长期有效,对小组合作学习的开展形成支持。第二,在小组合作学习中,应该逐步形成学生全体积极参与、教师引导的作用机制。小组合作学习理念在高校教学中不止体现在教育管理中,还体现在师生关系以及学生的学习过程中。须知教师与学生之间的关系体现为教学相长,由于学生与教师的认知基础不同,对于问题的考虑方式也有所差异。因此,通过小组合作学习,学生的理论水平得以提升的同时,教师也可以获得全新的研究视角,同时也有利于教师科研能力的提升。

2.优化小组合作学习的主题和内容

A.合理制定小组合作学习的主题与方式

在高校教学中,通过对学习主题与目标进行科学合理的设置,能够帮助小组合作学习明确学习方向。在高校教学中,往往采用集中授课的形式,实际教学中大合堂等形式很常见。这就要求在小组合作学习的过程中主题选取合理,确保所有学生都能够参与到学习中去,因此,教师有必要选取大学生们普遍感兴趣的话题。

由于小组合作学习的效果与主题选取、合作形式及频率息息相关,因此,首先在小组合作学习中,应该为学生选取个体不能够完成而团队也相对容易完成的主题,保证小组内部每一成员作用都得以发挥。小组合作学习的主题要以辩论式话题为主,尽量避免选取一些真理性的话题,使学生基于自身的立场充分发表观点,从而完成揭发事物本质的过程。此外,还要注重对小组合作学习频率的控制,如果小组合作学习这一频率过高,学生往往由于准备不充分而使学习效果大打折扣。因此,要合理选取小组合作学习的主题与内容,为学生科学分配学习周期与时间,教师定期展开中期检查,引导学生完成对关键问题的讨论;其次,要制定小组负责人主导下的合作学习方案。在小组完成分配之后,要组织小组内部成员完成对小组负责人的选举,负责对学习内容与任务的分配,约定小组成员的公共时间,引导小组完成对问题的探讨,促进小组每一位成员学习自主性的发挥。

B.注重小组合作学习的实施过程

第一,要注意对时间的合理安排。在小组合作学习中,无论是课上还是课下,小组成员参与的机会并不完全均等。通过笔者对课上与课下小组合作学习过程的学生参与情况进行调查发现,接近一半的学生在这一过程中处于旁听状态,不积极发表言论,甚至在讨论过程中,发表与主题无关的言论。这种现象充分表明在课堂学习过程中,对时间的合理设置和对课堂的科学安排至关重要。第二,要注意对学习成果的展示。通过这一过程,既能够完成对小组合作学习效果的检验,也可以为和其他研究相同主题的学生提供共同谈论问题的机会。对学习成果的展示,可以在很大程度上完成对学习效果的检验,也能够促使学生对学习过程与结果进行反思,使学生对主题理解程度更深。

3.完善小组合作学习的过程

A.小组合作学习的前期准备

正如前文所述,教学开展之前,必须对小组合作学习的主题和目标进行明确,这是进行教学的基础。学生在学习的准备阶段,会根据目标的不同而组合成为一个小组,根据小组成员的特点,小组的学习形式等对小组进行调整,最大限度地促进小组成员的异质性[10]。在对主题进行确定时,主要有以下两种方式:一是教师制定的主题,二是多数学生乐于采取的主題。在对目标进行确认时,需要从认知、情感及价值目标进行,充分把握主题内容的基础上,坚持知识、情感意志和行为的统一,为学生以后步入社会奠定基础。此外,还要对实施方案进行明确,实施方案的优劣直接影响到小组合作学习的进度与效果,主要由教师进行引导小组合作学习,通过教师对小组负责人与成员之间合理分配任务,为其明确学习目标,合理控制交流时间,小组内学生的学习过程能够更加简化,学习效果也得以提升。

B.科学设置小组合作学习问题

一是要合理设置问题难度,根据小组成员的认知特性,为其设置层次不同的问题。要求小组成员对直接认知问题都有一定的了解,在对主题的讨论中能够合理应用;针对探讨性问题,可以根据小组成员的能力不同而进行任务的划分,使问题得到逐步落实;针对比较困难的问题,要组织小组进行多次探讨,使成员之间充分进行思想碰撞,在必要时可以引导小组成员向专门的研究人员或者教师进行请教。二是注重问题的衔接与连贯。与传统的课堂单向知识传授不同,小组合作学习是围绕着一个又一个的问题而展开的,并逐步完成整个小组的任务,从而完成教学过程。在此,问题之间衔接的重要性变体现出来。

4.科学的评价与激励机制

首先,教师要及时对小组合作的结果进行科学有效的总结与评价,通过教师的总结评价,提出指导性意见,能够引导学生进行深层研究;其次,积极进行小组内部评价,通过这种方式,能够加强小组成员之间的监督,有效制约成员参与小组合作;再次,还可以通过课堂应答模式进行评价。在课堂答辩过程中,不仅可以检查小组成员的学习情况,而且也可以帮助其他小组成员解决问题,这种方法在教学中非常实用;最后,还要对学生进行考试测评。尽管很多学生认为考试无法突出个体差异性,但是通过考试,能够对学生的知识认知体系进行明确考察,也能够从客观上评价小组合作学习的效果。

此外,在小组合作中要坚持奖惩结合,坚持客观公正的原则,以鼓励为主,采取物质与精神双重奖励的方式,增加学生参与小组合作学习的积极性。

六.总结

小组合作学习是对中国传统填鸭式教学的彻底改革,通过小组合作学习,课堂教学的形式更加丰富,教学效果也获得了极大提升,同时,学生对于学习的兴趣也会增加,培养了学生进行自主探究的能力,学生的人际交往与团队合作能力加强,在这个过程中,也能够帮助学生养成良好的责任意识。因此,在高校教学中,要积极推广小组合作学习模式,使其发挥出应有的作用,提升教学质量。

最后,以贵州省铜仁学院院长侯长林在《大学本身是值得探究的》一文中的一句话作为本文的结束语。“就大学教师而言,课堂大,教学大,课堂教学大于天;作为大学教师,我们更应该敬畏课堂,敬畏教学。”[11]

参考文献

[1]董晓.在小组合作学习中培養大学生自主学习能力的研究[D].扬州大学,2009.

[2]陈舜孟.新加坡小组合作学习模式体验及其对中国高校教学的启示[J].长春师范学院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2012,31(11):205-206.

[3]李丽,陆军,谢威士等.小组合作研究性学习的学习效果及其影响因素分析[J].石家庄学院学报,2015,17(6):101-105.

[4]付香平,肖勤.浅析高校教学实践中"师生合作探究型"学习的误区及对策[J].企业家天地(下半月版),2008,(8):259-260.

[5]薛正斌.地方高等师范院校交互式教学模式实践探索[J].宁夏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2016,38(1):174-178.

[6]万伟.从“合坐”走向合作——综合实践活动课程中小组合作问题浅析[J].当代教育科学,2014,(6):24-27.

[7]吴剑珊.浅议小组合作自主学习模式在高校理论课教学中的运用[J].教育与职业,2014,(12):153-154.

[8]张海晓.关注小组合作,促进有效学习--浅谈小学英语教学中的小组合作[J].赤子,2015,(10):283-283.

[9]岑秀文,张尚莲,赵淑华等.信息化背景下体验式小组合作应用翻译教学[J].上海翻译,2009,(4):51-53.

[10]神惠子.小组合作学习模式中的教师角色与学习评价[J].中国大学教学,2016,(2):94-96.

[11]侯长林. 大学本身是值得探究的[J].铜仁学院学报,2015,(6).

项目:本文系遵义师范学院2016年度课程教学模式改革专项项目“小组合作学习在‘学前游戏论及游戏编排’课程中的运用”的成果。

(作者介绍:李章琼,遵义师范学院副教授,研究方向:教育学)

猜你喜欢
高校教学小组合作学习特征
抓特征解方程组
关于未来“会诊化”高校教学模式构建
MOOCs
高校艺术设计专业工作室教学模式的研究
“合”乐而“不为”
高中历史“自主导学”模式中的小组合作学习反思
刍议初中地理课堂小组合作学习的有效策略
语文课堂中的小组合作学习研究
春天来啦(2则)
抓特征 猜成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