章卫平
融合课程是针对小学低年段学生身心发展特点,基于教育知识整体观、整体教育论、全面发展教育等理念,构建的满足儿童需要,具有衔接性、基础性和融合性特征的新型课程。
融合课程试图通过多学科知识的互动,培养学生的综合能力和实践能力。对学生进行综合能力和实践能力的培养,从而实现培养具备整全知识、完备人格,拥有正确价值观和积极人生态度的“全人”。
一、融合课程的难点
1.原有学科惯性思维的阻碍
虽然融合课程实验改革进入第二年,但转变思路设计一节融合课仍然是一件难事。几十年长期单学科教学的实践积累,造成教师严重的惯性思维,扭转这个思维习惯十分不易。以至于在课堂上大家还是自觉不自觉地想在原有路线上往前走,觉得这样更轻松。但新教材在设计上又是把相关主题连接在一起的,各科教学内容可谓穿插交错。拿到新教材的第一学期,教师们都感觉有些不适应,仍然习惯于把自己所教的学科内容从第一单元到最后一个单元进行梳理,其实这种联系并不紧密。倒是每个单元各学科内容内在联系更多一些。我想,这也是教材设计之初的一个理念。
2.寻找教学内容中学科间的融合点
融合课程教材与原有教材有很大差异,这个差异怎样变成一线教师设计融合课程的有利条件而不是障碍呢?一个单元里,语文、数学、科学、美术、音乐、绘本阅读、体育、思想品德等都包含其中。形象地说,真像个百货公司,什么货都有,但这么多东西,又不能像以前一样只拿某一类商品,而要求买许多商品,而这些商品还要联系在一起,当然很困难。使它们联系在一起的理由,就是融合课程中教学内容学科间的融合点。在这方面,融合课程教师创造了许多不错的教学设计,比如教师于振华设计的《远行靠什么》,在一堂课安排多学科教学内容,巧妙地穿插组合,让人感觉融合味儿很浓。融合点就是交通工具,以它为融合点融合了科学、语文、数学、美术等多学科元素。但由于每个学科完成教学内容的时间很短,让人感觉不过瘾,就像好戏刚开始就结束了,它的好处是融合在不经意间,润物细无声。但时间上的不充分,必然导致教学不够深入。而且,不是每个单元都能通过一个融合点把所有内容囊括其中,也不是一节课就能解决所有问题。
3.搜集与开发相匹配的教学资源
即使教师们找到了融合点,围绕这个点安排哪些内容,采取什么样的教学形式、方法也让人颇费脑筋。谁先谁后,先出现哪个材料,后出现哪个材料,不是随随便便的。还拿教师于振华的课说,先是科学内容,即学习交通工具发展史,用的是语文学习的方法,然后又有数学七巧板基本型的复习,最后利用七巧板完成未来交通工具的美术设计。这个顺序是不能打乱的,有些内容甚至存在于教材中的多个单元,需要打乱重新组合,教材有可能变得支离破碎。因此,对于教师来说,搜集与开发相匹配的教学资源并不是一件易事。
二、探索发现融合点的途径与方法
1.借鉴原有成功经验
既然融合课程的教学设计很难,又没有什么好的方法,实际上每一个融合课程实践者都是在摸着石头过河,在试错过程中总会有成功的时候。“商业街”就是笔者第一个较为成功的案例,紧紧围绕购物这个环节,安排了语文、数学、科学、手工制作等内容,授课时间大概需要3~4节课或者半周时间。上课时可以两位教师接力完成,也可以一位教师独立完成。正是有了这次有益的尝试,才有后来的“章鱼”主题活动设计。因此,对于融合课程教师来说,总结并借鉴原有成功经验十分重要,可以让教师获得相应启示,寻找到课程融合的相应规律与方法。
2.从学生需求出发
比如,“‘章鱼’主题活动设计”就来自学生的需要。章鱼主题教学是笔者在教学中自己创造的,这个内容教材中没有,想法主要来源于一次美术课让学生“画大鱼”。这是一节以美术内容为主的课,也有部分科学内容,涉及到认识各种各样的海洋鱼类,目的是便于学生完成美术创作。结果,多数学生画出了鲸鱼、鲨鱼等大型海洋动物。学生们画得栩栩如生,说明他们非常喜欢这类海洋生物,且具备一定的知识基础,不然不会画得那么像。于是,我想既然有这么多学生喜欢,何不带他们去认识这种海洋动物呢?于是,我又给孩子们安排了科学课单独学习“鲨鱼”“鲸鱼”,带学生认识这两种动物,它们一种是鱼类,一种是哺乳动物,非常有比较、区分价值。课上学生积极发言,甚至提出了我在教学预设中没有涉及的内容,比如,海豚可以睁一只眼闭一只眼,可以一边睡觉一边游泳。我一查还真是这样,原来它有两个脑半球,每隔十几分钟,两个脑半球就交替工作,一个睡眠,一个清醒。我在心里感叹些孩子们的知识真是太广博了。
正是有了这次不是预想中的授课,我产生了主动设计相应主题活动的想法。让它包括多个学科,采用新颖的教学形式,一定会是学生喜爱的活动,于是就有了“章鱼”主题活动。
3.发挥教师自身学科特长
每一位融合课程教师都来自各个学科,有自己的原专长。比如,现有的一年级融合课程教师除去专职教师外共有22人,主要来自三个学科,语文、数学、科学。
由于本学期是三名教师包两个班,所以在开学初授课内容的分配上就要根据教师特长有所侧重。笔者承担了两个班的科学、美术、绘本阅读及一节音乐、一节体育的教学任务。正因为我的原有特长,才有了“章鱼”主题活动。这个活动包含以下几个子主题:科学课内容“章鱼与乌贼”,主要环节有章鱼特点的认识、乌贼特点的认识、两者的特征对比。美术课内容“画章鱼”,主要环节有在原有底图基础上根据自己的喜好与兴趣添加更多内容及上色,最后在欣赏与评价中说出自己的创意。陶泥课“做章鱼”,学习怎么做,自己动手做,看看自己做的三个环节。绘本故事欣赏《乱挠痒痒的章鱼》,在欣赏中让学生思考章鱼有哪些独特的地方,除了章鱼的特点,还能从中学到什么,对生活有哪些启发。所有内容都是围绕笔者所教学的内容来设计的,也基本符合本人特长及兴趣爱好。
三、对融合课程的认识
1.坚持开放性与自主教学相结合
融合课程设计之初就秉持开放思想。课程是开放的,内容是开放的,结果是开放的,没有标准答案,由此给了教师们广阔的空间去设计、取舍。孩子们在课堂也可以无拘无束地创作。比如,“章鱼”主题的美术部分,有小男孩把章鱼画成了海盗,有小女孩给章鱼画上了长长的辫子,有的涂色鲜艳,有的以冷色为主,还有的干脆采取线描方式。周围的景物更是五花八门。这种创作非常适合低年级学生,因为在绘画中,他们更多以自己的想象和爱好为主。其他内容的学习也是如此,而且由于形式多样,可能有学生画章鱼画不好,但捏章鱼捏得好,或者知识丰富……充分激发了学生的兴趣爱好,使得学生在课堂创意无限,精彩无限。
2.注重活动的多样性、丰富性、实效性
本学期笔者从主题活动入手,组织学生开展了许多丰富多彩的学习活动。比如根据季节天气因素开展“雪”主题活动:剪雪花、捏雪人、认识雪的形成,读雪的绘本等,类似的还有雾霾主题活动。根据固定的中外节日开展圣诞节主题活动:制作圣诞贺卡、圣诞帽、折纸圣诞老人。又比如万圣节主题活动、感恩节主题活动、新年主题活动,当然还有“章鱼”主题活动。
通过这几次主题活动实践笔者发现,这是一个融合课程设计的好方法,它不同于在一两节课内的融合,往往需要数节课才能完成,甚至需要一周时间。分解开又是一节节单科课程,增加了同原有教学模式的联系,便于教师在原有基础上设计融合课程教学内容,是融合课程教学设计的一种非常实用的方法。此种融合课的主题教学设计来源于生活,内容机动灵活,不局限于书本,取材广泛,大大丰富了现有教材内容。各教学内容都围绕一个主题,时间较为充分又比较灵活,教师可根据需要灵活控制长短,多个内容之间在时间分配上可以长短结合,也可短短结合。
3.课程设计要符合儿童的年龄特点及发展规律
通过两轮融合课程实验笔者也发现,教材中有些内容的设计较为牵强,不适合孩子学习。比如教材葵园美工坊中的节日主题绘画,因为内容过于脱离孩子生活实际,孩子们完不成。在科学主题中也有一些类似的地方,如“迷宫制作”虽然很有趣,但制作起来比较困难,只能布置成亲子作业让学生回家完成,这方面还有待改进。两年来,融合课程的最大影响是学生爱上学习了。两位教师或三位教师共同教授一个班级,为全面了解学生、科学评价学生奠定了基础,对培养学生良好的行为习惯起到了促进作用。融合课程引入绘本故事,反哺了学生对阅读的兴趣,极大地调动了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夯实了基础。在课堂,多学科的知识互动,对学生综合能力及实践能力的培养起了促进作用。在融合课程的浸润中,学生形成了自尊、自信等良好品质;多元智能的强智有效拉动弱智能,促进了学生全面发展;学生的发散思维,综合能力等也得到
提升。
(作者单位;北京市海淀区中关村第一小学)
责任编辑:赵彩侠
zhaocx@zgjszz.cn